农村俗语“七月立秋,早晚都收”有什么依据?立秋的时间真的能影响农业生产吗?

昕瑞生态


很多农村俗语都是农民历代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准确率还是很高的。

农业生产和天气有很大的关系,好的年景,风调雨顺,就能有个好收成,差的年景,不是干旱就是涝,要么温度变化不定,影响到农作物收成也不好。


七月立秋,早晚都收,就是在农历七月份立秋,无论是早种的庄稼还是晚播种的都能有个好收成。

农村还有一句话“早立秋,凉嗖嗖,晚立秋,热死牛”,从这句俗语可以看出,立秋晚一点,气温比较高。

立秋的早晚,影响到农作物的收成。如果立秋早了,气温下降,会导致很多农作物提前结籽,营养跟不上,会导致减产。立秋晚了,气温还很高,而农作物的生长后期需要足够的温度才能茁壮生长,完成灌浆沉淀。立秋晚,温度高,生长周期长,营养能跟得上,结籽饱满,收成自然会很不错。


立秋的时间对农作物的影响还是有的,在进行农业活动的时候,可以根据节气的早晚,流传下来的农业俗语,合理安排生产活动,使农作物都能有一个好的收成。


乡间一抹阳光


农村俗语“七月立秋,早晚都收”,有什么依据?立秋的时间真的能影响农业生产吗?

在华北农村,的确有“六月立秋,两头不收,七月立秋,早晚都收”的说法,根据老百姓在农耕中所总结的经验来看,立秋的早晚的确能够影响到农业生产。

六月立秋,两头不收

种过地的人们都知道,如果在六月立秋,那么就是说天气冷得早一些。在华北农村,大多是麦收以后种植玉米,而玉米的生长期内,如果气温变低,就容易使其生长时间变长。而过早立秋,使得立秋后的温度不适合夏作物的生长,到了秋季收获的时候,自然就会减产。所说的两头不收,是指夏收的时候也会收到影响。

七月立秋,早晚都收

七月立秋的话,那么玉米等作物生长期内相对温度高,适合作物快速生长。这样,在秋收的时候,就能籽粒饱满,有个很好的收成。

从“六月立秋,两头不收,七月立秋,早晚都收这句农谚上可以看出,天气的变化和农作物的生长有着直接的关系,有时候不仅仅是立秋早晚能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一些别的天气因素也会给农业生产造成收成上的变化。


建行渐远


农村俗语“七月立秋,早晚都收”,有什么依据?立秋的时间真的能影响农业的生产吗?

农村俗语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过程中积垒的天文气象知识,真的有很多都表现在谚语中,任何谚语都是在一定地区范围内适用的。

“七月立秋,早晚都收”这句话的上一句是“六月立秋,两头不收”,这句谚语的意思多指的是华北地区。这里的“六月、七月”,指的是农民们所说的阴历的“六月、七月”,如果立秋时间是在“阴历的六月”,那么立秋时间就比较早,立秋后天气会变得凉爽,而华北地区的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半夏玉米,半夏玉米最怕气候冷,直接影响了玉米质量的收成。如果在“七月份立秋”,天气冷的晚,那么气温高半夏玉米就会长势好,收成也会好。

2018年的立秋日是在阴历的“6月26日”也算是属早立秋,现在来看玉米的长势良好,今年的小麦收成不是很好,真的希望秋季能给我们农民们一个好收成。



我是农村的稻草人,希望我们农民越来越好!敬请关注。


玩的稻草人


农村俗语“七月立秋,早晚都收”,有什么依据?立秋的时间真的能影响农业生产吗?

农村俗语“六月立秋,两头不收,七月立秋,早晚都收”这句话不是说我国的所有地区,只要是指我国的华北地区。华北地区一年种两季,秋天玉米收割以后种小麦,夏天小麦收割以后种玉米,而此时正是玉米迅速生长的时候。玉米不耐寒,如果是今年立秋的早,虽然中午还很炎热,但是早晚很凉快就不适宜玉米的灌浆,如果是立秋的晚,玉米则有充足的时间来灌浆,灌浆率提高,自然产量也高。



立秋除了对华北地区有影响以外,对其他地区的农业也有影响,在农村还流传着“立了秋,挂锄钩”、“立罢秋,万事休”“立秋种芝麻,老死不开花”,这些俗语意思都差不多,都是说一旦节气到了立秋,万物都会停止生长,就连生机勃勃的野草也不再生长,便不用再去地里锄草,立秋以后种芝麻,种到老死,也不会看到芝麻开花,自然不会有收成。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都有自己不同的谚语,这些谚语只适合当地的生产种植,不能一概而论。最后祝愿广大农民朋友都有一个好收成。


农人马小妞


知识浅薄,还真是不懂,不过很多俗语、常识都是古人通过世世代代生活经历总结出来的,咱们老百姓在农作物耕耘日期,天气变换都是有自己的一套讲究的,所以挂历上都显示有公历和农历,还有每个节气,这都是老百姓智慧的结晶。虽然现在的科学发达了,能比较准确的测出天气预报,但民间农作物种植收割的时间气候还是要通过古人传下来的农用俗语作为主要依据,南北气候不同,俗语也是不同的,敬佩老祖宗!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谢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