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大避母,女大卻不避父",並不是迷信,是有科學依據的

"兒大避母,女大卻不避父",並非是迷信,而是有科學依據的

在孩子逐漸長大之後,父母要考慮性別教育的問題,但是現在很多家庭中,性別教育都沒有被提上日程。

男孩子大了之後仍然和母親非常親密,這樣的教育並不妥當,還可能會把孩子養成媽寶男,但是女兒和爸爸多接觸,卻對性格發展比較好。


兒大避母並非是迷信

趙女士有個剛7歲的兒子,丈夫因為工作常年不能待在她身邊,平時都由趙女士一個人帶著兒子,她覺得孩子已經沒有爸爸的呵護,自己就要加倍補償。

正因為這樣趙女士對兒子非常寵溺,無論任何要求都要滿足,但是她發現,兒子與她相處的時間長,性格發展方面卻有很大問題,主要表現在比較膽怯、敏感。

趙女士希望兒子能夠像個男孩子的樣子,不要總是像小女生一樣文靜,但是兒子常年和媽媽生活在一起,沒有爸爸在一旁指導,性格的確變得陰柔。

每當兒子遇到什麼事情時,首先想到的是逃避,希望母親全部幫他解決,趙女士很擔心這樣下去,兒子會變成大家口中的媽寶男。

她詢問了周圍人的意見,別人都勸她當兒子越來越大的時候,母親要和他保持距離,免得孩子對家長過分依賴。

分析

其實生活中還有不少像趙女士一樣的家長,他們不懂得放手讓孩子學獨立,甚至也沒有想到和孩子的性別區分。

有的家庭中兒子很大了,還和媽媽一起睡,這對於孩子的心理發育來說非常不利。有一句俗話叫做"兒大避母,女大卻不用避父",其實這句話並非是迷信,而是有科學依據的。

那麼,我們說"兒大避母"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1,避免孩子過於依賴家長

有些母親對兒子的掌控是方方面面的,即使等兒子結了婚,母親也要干涉兒子的家庭事務,因此製造了不少婆媳矛盾。

如果家長的掌控欲太強,孩子就沒有辦法學會獨立,很可能造成他們的人格發育不完全,做什麼事都過度依賴家長。

你也不希望自己的兒子年齡很大之後,還是一個處處要找家長解決問題的巨嬰。那麼,家長在適當的時候,就要給孩子空間,讓他們培養獨立能力。

2,避免孩子過早對異性好奇

有些母親在孩子面前完全不避諱,無論是洗澡還是換衣服都在孩子旁邊,久而久之就會讓兒子對異性產生好奇心。

專家提醒這些母親,當孩子到了一定年齡之後,需要對他們灌輸性別意識,不要和孩子過於親近,要讓小朋友從小就有一種男女有別的觀念。

兒大要避母,但是女大卻不用避父,這又是為什麼呢?

1,可以讓女兒性格更堅毅

父親的沉穩堅強可以給女兒做一個很好的榜樣,在與父親的相處中,女兒也會讓自己的性格變得更堅毅。

這樣在她長大之後,面對更多的風風雨雨時,就能以更好的態度來面對。

2,可以讓女兒心裡有安定感

大多數女孩子都是柔弱的,他們需要父親的保護,父親的存在本身就給了她們一定的安定感。

父親的關愛也可以讓她們變得更勇敢,更自信。所以如果家裡有女兒的父親,一定要在小時候多多陪伴孩子,雖然你的陪伴不一定會在短期見到效果,但是對於孩子安定感的塑造,卻至關重要。

"兒大避母,女大卻不用避父",這句話是有科學依據的。在瞭解了這些之後,家長與孩子的相處要注意距離的問題。

你同意這樣的觀點嗎?你在生活中有和孩子保持距離嗎?歡迎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