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大避母,女大不避父",並非是迷信,是有科學依據的

"兒大避母,女大不避父",並非迷信,而是有科學依據的

幾天前,我最好的朋友告訴我,她的一個同事,有一個已經上大學的兒子,隔三差五就回家,把穿了一個星期的衣服帶回家讓他媽媽洗。

還經常和媽媽手拉手去購物,基本上,他兒子要買東西,都必須徵求母親的意見。

這個孩子沒有一點自己的意見,非常依賴他的母親,是一個典型的媽寶。

我最好的朋友說,我真沒想到一個上大學的人會如此依賴他的母親,他的兒子必須要受良好的教育,那就是獨立。

聽了我最好的朋友的話後,我突然想到一個句子:男孩子要回避自己的母親,女孩們需要避開她們的父親。

對於這一論點,如果是在身體方面,可以指導孩子正確的性教育,讓孩子們知道如何保護自己,尤其是女孩。

但是呢?如果不是在身體方面,而是在其他方面,如情感和性格。

我認為應該是男孩避開他們的母親,但是女孩不必避開她們的父親,為什麼這麼說?

我相信現在有人會反對這個說法,但也不必為這件事而擔心,這是有根據的,讓我們來看看。

為什麼要避母呢?

1、這不利於培養兒童的獨立能力。

婦女更加需要謹慎,特別是在照顧子女的問題上,母親將在許多方面為子女工作,這將影響到子女獨立能力的培養。

許多母親過於細心地照顧兒子,導致幾歲的孩子不能獨自穿衣吃飯,甚至每天早上上學前都不會整理書包。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男孩長大後必須與母親保持一定的距離,母親不應該再這樣一絲不苟地照顧自己的孩子了。

孩子們有很多事情需要獨立去做,這樣他們才能培養自己照顧自己的能力,特別是在培養一些生活技能時,母親必須要求孩子自己做事,而不是為他們工作。

2、可能會導致男孩成為媽寶

無論在電視劇還是現實生活中,大多數女人都討厭媽寶男,因為這樣的男人沒有能力獨立處理事情。

尤其是在家庭問題上,男人總是要告訴母親家裡的瑣事,這很可能導致家庭戰爭,夫妻生活不快樂,所以一旦遇到媽寶男,女人會仔細考慮到底要不要嫁。

許多男孩之所以成為媽寶男,正是因為他們與母親沒有一定的距離,與母親太親近,所以他們不覺得把婚後的小事告訴母親是不合適的。

事實上,當孩子長大後,他們必須有能力獨自生活,能夠處理生活中的一些瑣事。

這些都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事情,他們不應該讓母親幫自己解決這些問題。

試想一下,如果這對小夫妻的生活總是和婆婆的生活有關,恐怕我們都覺得有點尷尬。

3、這會導致性別混淆。

孩子從三歲起就有性別意識。如果男孩經常與母親有密切接觸,可能會導致他們的性別意識混亂,甚至是俄狄浦斯情結。

例如,許多男孩已經上過小學,和母親睡在同一張床上,五到六歲時,他們和母親一起去異性浴池和廁所。

他們不覺得自己有什麼問題,這可能會導致孩子性別意識的混亂,或者不清楚自己的性別。

兒子避母可以遠離這麼多的傷害,所以一定要引起大家的注意,但是女兒不迴避父親有很多好處。

1、培養女孩的勇敢性格。

大多數女孩都是軟弱而安靜的,所以她們缺乏冒險精神,生活中總是膽小,害怕受傷。

而母親大多更小心地照顧孩子,總是讓孩子遠離一些潛在的危險,但父親更粗心,更容易教育處孩子粗糙的性格,這就能培養出孩子的勇敢性格。

2、可以讓女孩更有安全感。

在生活中,許多女孩缺乏安全感,因為她們的父親一年到頭都不參與家庭建設。

可是在每個人的印象中,女性已經是弱勢群體。如果女孩沒有父親的保護,她們可能缺乏安全感。

即使面對不公平的待遇,她們也不敢為自己的權益而鬥爭,因為她覺得自己沒有足夠的能力去對抗這些,如果她有父親的保護,女孩的安全感就能得到提升。

3、可以對兒童進行各方面的能力培訓。

父親往往不像母親那樣一絲不苟地照顧孩子,這也可以從各個方面培養孩子的能力。

例如,當孩子跌倒時,母親可能會立即抱起嬰兒,父親則會安慰孩子,然後告訴孩子今後要小心地走路。

例如,在做家務時,母親可能完全為孩子工作,父親通常會告訴孩子如何做家務,具體的操作步驟都是由孩子自己做的,這也可以培養女孩的能力。

身為寶媽的我認為,對於孩子來說,不同的個性應該被賦予不同的教育方式。

在成長時期,母親應該注意與兒子的距離和教育兒子的方式,父親在孩子成長時期應該更關心女兒,不是說女兒是父親的小情人嗎?父親應該給女兒更正確的指導和信心。

你們認可這句話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