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位师爷的收入水平怎么样?

李艺泓


在清朝的中晚期,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而作为知县大老爷“雇佣”的师爷们,实际上可能还要远远高于这个数据。

因为与其说师爷事给知县大老爷打工的,不如说知县才是给师爷打工的。


在明清两季,最有名的就是“绍兴师爷”。师爷似乎可以属于吏这个级别。但是实际权力甚至要远远大于吏,因为厉害的师爷不但可以替知县大老爷处理公务、掌管钱粮税赋、刑名判狱,甚至可以左右知县大老爷的仕途命运。

“绍兴师爷”一开始由于当地读书人太多,而科举之途拥挤,很多仕子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去给当官的当刀笔吏。但是由于世代干这个活的人多了,自然就有人摸出了门道。比如精通于公文写作、精通于朝廷于地方的各种税赋之间漏洞、精通于法律刑名,当然还有横精通于官场文化及潜规则的等等。


这些师爷经过几代人的摸爬滚打,终于形成了一套极为完善的“组织系统”,通常都是以宗族内部互相帮带,垄断这个特种行业。

所以厉害的,从一个赶考的秀才就开始布局,借钱给该秀才如赶考,然后一路上给他进阶不断花钱铺路,直到他混到一个实缺外放,然后师爷跟着他去上任。


当然这钱不白花,提前就已经写下了借据,而且利息很高。上任后,这个知县大老爷就要开始还钱了。

但是明面上,明清的基层官员的俸禄,不过45两银子外加20担俸米而已。而且一个县,吃皇粮拿朝廷俸禄的通常不会超过10个人,除了知县外,再有就是县丞、主簿、教谕、训导等等。所以偌大的一个县要治理,知县大人不可能万事亲力亲为,所以至少要养一个不低于百人的吏,按道理这些人的钱还得知县大老爷自己掏腰包。


而自己还穷的叮当响呢。这点俸禄养活自己还不够呢。而且关键是科举考试考的是八股文,具体的事务自己都不会处理啊,有些买缺的,甚至连公文都不会写,这可咋办?

不用担心,知县大老爷只管当甩手掌柜就好,具体事情跟过来的师爷会替你处理得妥妥当当。知县大老爷不但不用担心手底下人的开销,也不用担心还债的事情,而且该可以分钱。等这个知县大老爷能分得10万雪花银的时候,可想而知,师爷那得赚多少?很多绍兴师爷没干几年就在老家盖房子买田地,成为大户的。

还有些“师爷”们跟着自己的东家一路发迹,自己最后成为了“红顶商人”,富可敌国。

到了太平天国运动以后,湘系和淮系很多武人出身的官员进入官场以后,就更需要师爷来替自己处理公文、税赋。但是随着这些武人东家的发迹,自己也很快成为政商两界“大拿”。


比如胡雪岩原本虽然事个站柜的,但是挪借钱庄银票500两银钱,帮“候补浙江盐大使”王有龄补实官位。然后就开始逐步介入王有龄的钱谷业务;到了“庚申之变”时,王有龄时任浙江巡抚,胡雪岩已经通过开“阜康钱庄”,和办粮械、综理漕运等任,几乎掌握了浙江一半以上的战时财经。

若干年后,又被左宗棠相中,替左宗棠筹办“收复新疆的军饷”。胡雪岩因协助左宗棠收复新疆有功,被授予布政使衔(三品),赏穿黄马褂、官帽上可带二品红色顶戴,并总办“四省公库”,可谓富可敌国。



炒米视角


我以前看《雍正王朝》的书时,提到坞思道给田文镜做师爷,薪酬最早是3000两银子,后来好像提高到了8000还是6000两,其他两个师爷好像也有1500以上,里面的皇子每年的固定收入也有4万两,可是李卫又说他一个总督每年的俸禄才不到200两,做个大酒席要花10两银子,清廉的官员经常吃不饱饭。我很奇怪,为什么级别和薪酬是反比,而且相差那么大?好像都算是古代的公务员性质的职务吧。

在古代,地方上的衙门有两个重要的工作,那就是钱粮和刑名,而通常那些知县、知府都不懂法律条文和记账,所以一般地方官员在上任之后都会聘请两个师爷,一个负责姓氏法务,一个负责账房计算。而这些师爷的工资一般都很高,通常是普通朝廷官员的好几倍。

虽然师爷不是朝廷的正式官员,但是在衙门中师爷的地位都是很高的,在一个县衙中师爷通常都被衙役们称为四老爷,可见师爷在衙门中的重要地位。通常师爷干的事情比较多所以他们的工资也是非常高的。

按现在的话来说,师爷算是官员们的私人助理,所以他们的工资一般都是有官员自己负责支付,一个知县一年的俸禄有1000多两,而师爷一年的收入至少在200两以上,而那种专业的师爷工资更高,有的甚至高达3000多两银子。虽然工资很高,但是不要以为这个工作很好做,那也是要有真本事才能享受得了的,干的不好还会当心被灭口哦。


安溪第一炮


师爷的起源

师爷并非是正规官职,他相当于是知府私下所聘请了一个秘书,帮助知府处理法律,税收,判案等事务。

因为当年中国考试的时候都是通过八股取士的方式。所以考上来的进士都是只懂得写八股文,但是对于司法判案,税收管理等根本不擅长。

所以在刚开始,都有些官员也就会聘请一些当地的有经验或者说名气威望的人来帮助自己处理一些事物,这些人便是最早存在的师爷。

师爷的发展成熟期

在明清以前,师爷是以门客的身份存在于官员身边的,最早只是一些聪明人帮助官员处理一些棘手的问题。

等到明清时期,有人将这样的一个业务做成了一个具体的产业链,所以师爷这样一个职务也就应运而生了,因此师爷主要存在于明清时期。

师爷的收入水平

师爷的收入水平主要是分为两个阶段,就是初创期以及成熟期。而师爷的类型也分为两种,一种是个人经营制,一种属于团体运营制。

一、初创期

初创期就是刚有师爷这个业务的时候,那个时候师爷的工资全靠知府发放,所以当时的师爷属于领工资的阶段,当时不同地区的知府所能领到的工资不一一样,按照当时的行情来说,师爷可以拿到知府20%的薪资。

有些地方比较富裕,知府可以拿到1000两的薪资而有些地方比较贫困,知府一年也就能够拿到100多两的工资,师爷也只有20多量,所以师爷这个职业刚流行的时候,工资是跟知府的工资直接挂钩的。

二、成熟期

不过等到后期的时候,师爷这个已经是属于一个非常成熟的行业了,做这行的人也特别的多,当时做师爷已经有了相应的技术要求,此时的师爷都是属于专业人员,他们只做这一行,其他的都不干。

比如在清朝时期,师爷大多都是绍兴出身,因此有一个“绍兴师爷”这一说法。因为考科举太难了,倒不如专门学一些法律、税收政策的实际本事,相当于现在的律师出身。

由于他们经过专业的培训,有着一定的专业技巧,所以他们在做工作的时候,工资自然要比普通的那种幕僚工资要高。就像现在这些律师有个人的律师,也有一些归属于律律师事务所。

当时师爷也是类似状况,有的是个人机构,有的是团体机构。等到律师行业稳定成熟之后,也就是后期的时候,就不是知府给律师发工资的,而是律师给知府发工资。

因为这些师爷们懂得如何计算税收,并且懂得如何受理判案,所以他们在运行的过程中可以克扣大量的银两,比如通过一些专业的名词火耗、鼠耗、鸟鹊消耗等词汇克扣税收。这些知府可能根本不懂,但是师爷对于这一块却来的特别的熟练。

若是找一个好的师爷之外,不但可以将帮你将每个月的事务都打理的特别的好,被万民称颂被上级夸奖,而且还可以从师爷手中拿来分红。所谓的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所以师爷赚的比知府要多。


夏目历史君


绍兴师爷赚钱最多比如县衙里分钱粮师爷,文案师爷,刑名师爷三种,一般科举出身或者捐纳买官出身的县令,知府都不太懂官方公文格式,套话,也不知道律令法度更不明白钱粮税负徭役如何征收(折色,本色,火耗,仓鼠耗,雀鼠耗等等)所以这些长期混迹官场且又地位低下(自宋朝以后历代对官与吏就严格区分等级森严)的专业人才就趁机营私舞弊大肆贪污受贿,往往官员是对他们不闻不问只是按时分赃拿钱而师爷则上下其手肆意妄为,鱼肉百姓压榨人犯,或舞文弄墨罗织罪名或颠倒黑白栽赃陷害丧尽天良,或狠吃火耗(往往吃四五厘之巨)或滥行折色(一斗粮食往往都是市价的三四倍)清朝多数师爷都出身绍兴人,他们往往在外十余年就能豪富无比,回家乡买房置宅,生活豪奢


万岁1148858845


“师爷”这个职务在清朝时期,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师爷是一种幕僚形式的工作,但是对于清朝那些聘请师爷的官员来说,一位好的“师爷”就相当于左膀右臂,是要郑重对待的能人。




在清朝时期,地方上的官员,不管是总督这样的封疆大吏,还是知县这样的地方官,大多都聘请的有师爷。为什么是聘请呢,是因为师爷这个职务虽然在清朝时期很盛行,但是这个职务并不在政府官员的正规编制之内,就是说,师爷这个职务没有品级,不是正儿八经的官,而是被那些政府官员所聘请。就是说师爷和招聘人之间,不是官员的上下级关系,就是一种雇佣关系,一人出钱,一人出力。

而师爷对于这些这些地方官来说,很重要,属于是私人助理,级别大一些的地方官员,如总督,通常会聘请好几位师爷,来协助他处理政务,而师爷也就有了不同的分工,有刑名、书启、钱谷等等,其中刑名师爷、钱谷师爷就属于是比较重要的两个师爷职务,一个处理刑事,一个处理财务。


所以说,师爷对于雇主而言,是很重要的,那么既然是私人雇用,自然有着工资标准,而师爷的工资是不低的,毕竟对雇主而言,师爷是他请来的人才,自然要有着相应规格的待遇。


据《病榻梦痕录》所载,乾隆初年,刑、钱师爷年薪已达银220两至260两。乾隆二十七年以后,幕脩愈高,至乾隆四十九年、五十年时,岁脩有达800两者。


师爷的工资不低,与雇主之间的关系,更可以说是一荣俱荣,师爷协助雇主处理政务,处理好了,对雇主来说,对上对下都有交代;处理不好,上面责怪下来,雇主吃不了兜着走,而师爷下场也不会好哪儿去。


說与山鬼聽


在中国古代有这么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虽然躲在幕后,却能搬弄权术,上至参与朝廷决策,下至裁断地方各级事务,影响不可谓不大。他们甚或决定着一个朝代、一位君主的存亡兴衰,也决定着一方或一国的老百姓的饥饱冷暖与生死福祸。

这个特殊的群体就是在明清被称作师爷的人。师爷就是幕僚,是我国古代各级军政官员聘请来专门为他们出谋划策、办理各种事务的人。“师爷”是明清时期才形成的幕僚专称,一个“爷”字,显示出幕僚在明清两朝代受到的尊重程度。

师爷分很多种,如刑名、钱谷、书启、账房和挂号等类型。通常,我们在电视上看到大堂上站在县太爷身边的就是刑名师爷。“绍兴师爷”在晚明形成,在清代形成口碑,并最终成为幕僚在清代的代名词。

师爷没有级别,不是朝廷的正式官员,属于官员私下聘用,因此他们的薪水自然不由朝廷发放,而是由雇佣他们的主官来支付。尽管这些师爷们的薪水看起来是由地方大员们自己支付的,但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羊毛最终出在羊身上,这些师爷们的薪水还是要纳税人来承担的。

师爷在清代时的收入,堪比今天的公司中高管。即便主官不给他们定明确的收入,但也要有足够的能力才把他们养起来。

那么,一个师爷究竟有多少收入呢?按清代的惯例,一个师爷的年薪至少1000两银子,这只是起步价,因为给得比这少那就是坏了规矩,多的话就因人而异了。以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150元到220元的价值估算,一个普通师爷的年薪大约是15万到22万元人民币之间,属于高薪阶层。比如绍兴师爷的祖师邬思道,他给河南巡抚田文镜做幕僚,酬劳是年薪白银8000两,且每日结算。这样折算下来,每月大约600多两白银,月收入在9万元到15万元之间,妥妥的年收入超过百万啊!

在古代,师爷虽然没有编制,但他们属于编制内和编制外中间的一个灰色群体,他们的收入水平能反映出仕途阶层的收入水平。


历史闲赋者


师爷,名声虽不好,但师爷的本事一般说来都高于所侍候的官员本身。

师爷最有名人物当首推左宗棠。

左宗棠二十岁考中举人后,又多次参考,回回名落孙山,只好进入幕僚行列。在他任湖南巡撫师爷时,多有建树,以致于巡撫说"朝廷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这无季高(左宗棠字)“。左宗棠以师爷之身份直当到了巡撫,总督之位。

左宗棠最令人称道的是抬棺率兵入疆,平定了由英俄支持的叛乱,收复了新疆。

左宗棠可以说是师爷的骄傲,也是国人的骄傲。左宗棠可以称做民族英雄。


微尘6373273040166


对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收入的研究,目前最系统的成果是当代学者张仲礼在美国留学期间写成了中国绅士的收入。

根据他的研究成果,清代时期,低级官僚,比如县令的师爷收入一般在100~200两白银一年,外加食宿。高级官员,比如总督,巡抚等雇佣的幕僚每年的收入可达上千两白银了。少部分核心幕僚的收入会更高一些。

那么这个收入在当时究竟是一个什么水平呢?一个普通的劳工,当时的收入大约5~10两白银一年外加食宿。教书先生的收入,大约在50~100两白银之间。县令的工资为45两白银,加22.5担大米。雍正以后,有一笔养廉银子。县令每年可以获得的数额一般在1000两白银左右。而当时的物价水平其实并不高,十两银子可以供一个小户人家小半年支出。就算以师爷当中的低收入100两白银来看,相比其他行业,也已经是非常高的收入了。总的来看,师爷的收入在当时是比较高的。如果按现在标准来比较的话,应该是现在高级白领的水准。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城市,目前的中级白领年收入也在20万左右了。高级白领的收入应该会更高一些,应该在35~45万之间。而高级官员核心幕僚的收入,大体上应该对应于现在上市公司高管的收入。由于不同行业之间的差异很大,但无论如何,在这一级别的一般情况下收入都已经要过百万人民币了。少部分行业,比如房地产和金融,高管的实际年收入,是突破千万的。取一个中间数,可以认为大约在500万左右。


用户4325101516


有句谚语“无幕不成衙”,意思是一个衙门,没有幕客,也就不成其衙门了,这里的幕客,就是师爷,是官员私人聘请帮忙处理政事的人员,明清时期的师爷最盛行,而又以绍兴师爷名气最大,称为“绍兴师爷”。

师爷虽无品无位,但特殊的职能与角色,其地位要远高于吏,图为南阳府衙博物馆的师爷与官员。

师爷是地方官府中极其重要的人物,因为是主官私人聘请的,从主官那里领薪水,所以只对主官负责,师爷又分为刑名师爷、钱谷师爷、书启师爷等,刑名师爷是帮助判案的,钱谷师爷是帮助收税的,书启师爷是书写文案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师爷手中掌握着一定的权力,甚至得主官信任的师爷能“代官出治”,他们是一群没有官职,没有官品,握有实权的人物。

聊斋先生蒲松龄,早年中秀才,但乡试屡次不中,便在宝应县当师爷维生,写下大量作品,其中以《聊斋志异》艺术成就最高。

为什么明清时会有“师爷”这个产物,都是八股害的,很多地方官为了科举只会读死书、子曰,一旦外放为地方官,收粮征税、查人审案、迎来送往等事务,一切不会做,于是必须聘请专业的人员来帮衬,甚至替他们当家,府县一级的师爷是最低级的,道台以上的师爷就有点档次了,这类人都曾有过功名,比如举人什么的。

清朝的“颜李学派”创始人李恕谷,早年中举人后走上师爷这个职业,先后任桐乡县、济南府师爷,并多次主持地方志编纂。

也有很多封疆大吏曾是师爷出身,比如晚清重臣左宗棠曾是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师爷,一干就是6年,后来所有军政大事一把抓,深受骆秉章信任,骆秉章调离时疏荐左宗棠,才得以入仕;还有一位重臣李鸿章也曾做过曾国藩的书启师爷,太平天国时期清廷正的用人之际,李鸿章得曾国藩举荐,回乡招募兵勇,组建淮军。

师爷也有好有坏,比较出名的一位叫汪辉祖,绍兴师爷,早年秀才后中举无望,从松江府幕僚开始,在江浙地区干了34年师爷,历任16位官员,办事干练,声名远播,当时督抚大员有难事都向其取经,汪辉祖著有《佐治药言》,为师爷楷模。

作为地方官的操盘手,师爷的薪水跟主官收入直接挂钩,像清官第一的于成龙,不拿一分一毫,自己官再大也穷得叮当响,能跟着他的师爷也只能靠情怀了;清史馆编修李岳瑞在自己的《春冰室野乘》记载,河南总督田文镜府中那位神秘的绍兴邬师爷,能力巨大,田文镜靠着一天50两银子才把他留下来,照这样算,邬师爷月收入高达1500两;晚清曾在四川县、州、府当过多年师爷的周询,写过一本《蜀海丛谈》,除介绍四川人文特色外,还记载了四川各级师爷的薪水,其中县师爷年收入360两、州师爷560两、厅师爷720两、府衙门师爷960两、道衙门师爷1500两,此外逢年过节的,下级给上级送礼时,一定会有师爷的一份,这是额外的固定收入。


图文绘历史


师爷,是明清时代地方官署中的主管官吏(主官)聘请的帮助自己处理刑名、钱谷、文牍等事务的无官职的佐理人员。师爷靠自己具有的刑名律例(法律)、钱粮会计(财会)、文书案牍等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才能辅佐主官,称为作幕、佐治或佐幕。

师爷的身份,他们既不是朝廷任命的官员,也不是有编制为朝廷办事的吏员,而是官员们私自聘请为其私人服务的属员,也就是说他们没有官方身份,只有私人身份。

一般圈子里称他们为师爷,他的雇主官员们称他为“西宾”“西席”“老夫子”“先生”,师爷称官员为“东翁”“东家”,平时幕友与官员可以平礼相见。

为何能平礼相见,一方面师爷办事能力强,能为雇主处理各方面棘手的事情;另一方面,很多师爷都是有功名身份,通常都是举人以下,只是朝廷没有安排差事而已。所以师爷与雇主们都在读书人圈子里,平礼相见也很正常。

既然师爷有功名身份,能升级成官员吗?答案是可以的,两条途径,一条继续科考,成为进士;另一条,通常在战争年代才可能实现,获取战功,朝廷大赏赐,得到官员身份。

通过战争获得官员身份最著名的就是左宗棠,1832年(道光十二年),他参加在省城长沙举行的乡试中举,但此后的6年中,3次赴京会试,均不及第。

1852年(咸丰二年),当太平天国大军围攻长沙,省城危急之际,左宗

左宗棠画像(《近代中国教育人物像传》)

棠在郭嵩焘等人的劝勉下,应湖南巡抚张亮基之聘出山,投入到了保卫大清江山的阵营。左宗棠在炮火连天的日子里缒城而入,张亮基大喜过望,将全部军事悉数托付给左宗棠。左宗棠“昼夜调军食,治文书”、“区画守具”,建议大都被采纳并立即付诸实施,终于使太平军围攻长沙三个月不下,撤围北去。

左宗棠出佐湘幕,初露峥嵘,引起朝野关注,时人有“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之语,一些高官显贵在皇帝面前竞相举荐,咸丰帝亦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也因此而引起了一些人的忌恨和诽谤,特别是这次湖南永州镇总兵樊燮的构陷,险些使左宗棠性命不保,幸得胡林翼、郭嵩焘、潘祖荫等人相助,才使一场轩然大波得以平息。

1861年(咸丰十一年),曾国藩疏荐左宗棠任浙江巡抚;太平军攻克杭州后,清廷正式补授左宗棠为浙江巡抚,督办军务。

师爷收入并没有成例,完全随行就市,根据辅佐官员的级别和收入来确定,一个知县的师爷收入,肯定没有总督师爷的收入高。

著名绍兴师爷娄春藩:一生辅佐李鸿章、袁世凯等六任直隶总督

官员有灰色收入,其实师爷也有灰色收入。师爷是官员们的贴身秘书,官员下属办事通常都会找师爷私下沟通如何处理,那这些下属难免会金钱开道。

老百姓打官司,商人拿经商许可等,找官员办事一般也是要经过师爷私下勾兑,这方面师爷们也没少拿。

清朝官员官方正式收入并不高,更多的来自于灰色收入和投资。因此投资通常也是师爷们收入的主要来源,雇佣师爷的官员通常都是主政一方的高官,他们掌握政策以及变通政策。所以许多商人都会赠与官员们干股,师爷们当然也会见利投资生财。这时商人们当然也不会得罪官员的秘书,给自己找麻烦。

头脑聪明的师爷,不一定会对自己的雇主开高工资,他们更在意这些灰色收入,甚至会主动给官员打理灰色收入。

更厉害的师爷,他们的收入甚至比自己的雇主还高,因为官员有公开身份,他们也需要上下打点,同时还要给自己的雇员们开工资。

明清时代,一个真正清廉官员生活是很辛苦的,例如,海瑞当知县时,非常清廉,他甚至没钱雇佣保姆,母亲、妻子还要自己洗衣做饭。

清末政府废八股、停科举、兴学校、奖游学等,使办学堂和出国留学蔚然成风。宣统三年(1911),全国各地兴办新式学堂达5万多所,有学生100多万名。光绪三十二年(1906),仅留日学生达8000多人。国内新式学堂培养的学生以及各地留洋学生,构成了一个新的知识群体。

清末改革官僚政制和提倡新型文化的氛围中,政府号召各地司法独立,在北京设立大理院,各省设立高等厅,各府、县设立地方厅,审理讼事由法院专事司职。同时,起用归国留学生和各地法政学堂、法政速成班、养成所的毕业生,充实各级衙门,并用新型的法律手段代替师爷的传统审判方式,以新型的司法专门人才取代刑名师爷,从根本上动摇了师爷垄断司法审判的基础。

自此,师爷也随着旧时代逐渐远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