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阳之战探微:抛开道德上的说教,寻找智瑶挑起战争的真正原因

导读

前文《 》中提到,根据近代学者的研究结论,晋出公是在晋阳之战结束后,受到赵、韩、魏三家的逼迫才出奔的,其流亡和去世皆由三晋而起,与智瑶并无关联。

与此同时,晋国历次的政治斗争发生后,诸卿对于失败者遗留土地的瓜分往往在几年之内就能够完成,个别有争议的土地会拖延一段时间,但这在所有土地瓜分的进程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因此,智瑶在晋出公十七年联合其余三卿瓜分范、中行氏土地的记载恐怕也不符合实际。

这些结论显然颠覆了人们对于晋阳之战通常的认知,使得智瑶“贪婪”“不仁”的人设也变得站不住脚。可问题是,晋阳之战终归是由智瑶挑起的,在范氏、中行氏之乱结束四十年后,人们都已经习惯了承平岁月的时候,智瑶又为何会掀起这么一场战争呢?

结语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智瑶的目标从始至终都是锁定在了赵无恤的身上。

智瑶并不是一个莽夫,为了筹划这样一场战争,他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也充分吸取了过去历次战争的经验教训。在挑起战端时,他以充实公室为由向三卿索取土地,并故意激怒赵氏,让他们自己承担起不尊奉公室的罪名。这个做法恰恰是为了避免犯下过去范氏、中行氏攻打公室的错误而祭出的大招,为智氏赢得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当赵无恤公然拒绝献出土地时,他也没有急于用兵,而是多次派韩、魏主君前去说和,得到的结果便是“三使韩魏”而赵无恤“弗与”。这个做法无形中在赵氏和韩、魏之间制造了一道隔阂,使得两家不得不站在自己的战车上——这一招又恰好是借用了先轸在城濮之战中的计谋。

从这些动作来看,智瑶的确是一个有着强烈战略意识的统帅。在挑起这场战争之前,他充分吸取了过去历次内外冲突的经验教训,利用自身的执政地位,紧紧地抓住了能够为自己赢得胜利的诸多有利因素,同时也将他的对手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上,胜利可以说是指日可待了。


然而,事实的发展却总是与理想背道而驰。智瑶或许至死都无法理解,有了如此周密的部属,占据了如此有力的战略地位,在战术上也几乎无可挑剔的他,为什么最终还是走向了失败,这其中有什么玄机吗?

晋阳之战探微:抛开道德上的说教,寻找智瑶挑起战争的真正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