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陽之戰探微:拋開道德上的說教,尋找智瑤挑起戰爭的真正原因

導讀

前文《 》中提到,根據近代學者的研究結論,晉出公是在晉陽之戰結束後,受到趙、韓、魏三家的逼迫才出奔的,其流亡和去世皆由三晉而起,與智瑤並無關聯。

與此同時,晉國曆次的政治鬥爭發生後,諸卿對於失敗者遺留土地的瓜分往往在幾年之內就能夠完成,個別有爭議的土地會拖延一段時間,但這在所有土地瓜分的進程中只佔很小的一部分。因此,智瑤在晉出公十七年聯合其餘三卿瓜分範、中行氏土地的記載恐怕也不符合實際。

這些結論顯然顛覆了人們對於晉陽之戰通常的認知,使得智瑤“貪婪”“不仁”的人設也變得站不住腳。可問題是,晉陽之戰終歸是由智瑤挑起的,在範氏、中行氏之亂結束四十年後,人們都已經習慣了承平歲月的時候,智瑤又為何會掀起這麼一場戰爭呢?

結語

從以上的分析可知,智瑤的目標從始至終都是鎖定在了趙無恤的身上。

智瑤並不是一個莽夫,為了籌劃這樣一場戰爭,他做了很多準備工作,也充分吸取了過去歷次戰爭的經驗教訓。在挑起戰端時,他以充實公室為由向三卿索取土地,並故意激怒趙氏,讓他們自己承擔起不尊奉公室的罪名。這個做法恰恰是為了避免犯下過去範氏、中行氏攻打公室的錯誤而祭出的大招,為智氏贏得了良好的輿論環境和廣泛的群眾基礎。

當趙無恤公然拒絕獻出土地時,他也沒有急於用兵,而是多次派韓、魏主君前去說和,得到的結果便是“三使韓魏”而趙無恤“弗與”。這個做法無形中在趙氏和韓、魏之間製造了一道隔閡,使得兩家不得不站在自己的戰車上——這一招又恰好是借用了先軫在城濮之戰中的計謀。

從這些動作來看,智瑤的確是一個有著強烈戰略意識的統帥。在挑起這場戰爭之前,他充分吸取了過去歷次內外衝突的經驗教訓,利用自身的執政地位,緊緊地抓住了能夠為自己贏得勝利的諸多有利因素,同時也將他的對手置於輿論的風口浪尖之上,勝利可以說是指日可待了。


然而,事實的發展卻總是與理想背道而馳。智瑤或許至死都無法理解,有了如此周密的部屬,佔據瞭如此有力的戰略地位,在戰術上也幾乎無可挑剔的他,為什麼最終還是走向了失敗,這其中有什麼玄機嗎?

晉陽之戰探微:拋開道德上的說教,尋找智瑤挑起戰爭的真正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