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雍正王朝》中,张廷玉为什么要劝皇帝杀了年羹尧?

且听风吟无痕


雍正和年羹尧的关系是复杂的。一方面雍正一路提拔年羹尧当上了抚远大将军,年羹尧帮助雍正登上了皇位,平定了叛乱,有着亲密主仆,君臣关系。另一方面年羹嚣张跋扈都快骑到了雍正脑袋上,雍正让官兵卸甲,官兵只听年羹尧的。年羹尧觉得雍正的半壁江山都是他打下来的,雍正觉得年羹尧太过于目中无人,但是朝廷中除了他又无人可用。但是罗布藏丹津叛乱被平定以后就不一样了,暂时安定下来,就真正可以处理年羹尧了,所以最终想杀年羹尧的还是雍正自己。



从孙嘉诚,李卫,李绂再到清流,张廷玉一个个是起到了助攻作用,因为最后一次问的是张廷玉,所以似乎雍正杀年羹尧就是因为张廷玉的一段话。

纵观整个《雍正王朝》张廷玉一般都不会主动自己做决定要怎么做,这可能是唯一的一次,确实让人疑惑。刑部换死囚的时候,张廷玉烧了胤禩的奏折,烧《百官行述》的时候,张廷玉建议康熙问年羹尧。科考舞弊案,涉及自己弟弟张廷璐时保持了沉默,后来杀张廷璐的奏折都是孙嘉诚代写的。整顿旗务时,他和胤禩,马齐保持一致,要不是雍正生气把他单独留下,恐怕张廷玉也不会说什么。胤禩逼宫,张廷玉最后舌战群儒的第一句话不是为雍正说话,而是回怼了胤禟“汉臣是狗”的话,可见真正惹怒张廷玉的是“八阿哥党”对汉臣的不尊重。


张廷玉在这件事上做出决断首先他做官做的太明白,他知道雍正心里想什么。雍正要杀年羹尧并且是要面子的。年羹尧在百官面前让他下不来台,雍正的建议年羹尧更是直接都回绝了,在西北带头阻碍新政推行,这一度让君臣关系尴尬。但是年羹尧又是自己几乎是冒着“天下八旗子弟之大不韪”的风险任用的,如果自己直接杀了岂不是打自己脸。所以雍正才把和年羹尧矛盾很深,几乎不可调和的孙嘉诚派到西北去送命。孙嘉诚到西北是必死的,从年羹尧杀伐果决的性格来看,在西北不服从就杀,从孙嘉诚耿直的性格来看,眼里揉不得贪污腐败的杀子。两人的火药桶一触即发,雍正却安排到了一起。

第二孙嘉诚做官做的让人敬佩,他性格耿直,清贫为民,为天下,张廷玉是亲自去看过的,感受过的。他宁可做一个七品县令,实现大治,也不愿在朝做一个六品闲职。为了肃清吏治,亲自劝说张廷玉大义灭亲,帮张廷玉写好了奏折。其实张廷玉何尝又不知道自己的弟弟必须死,因为幕后是弘时,是皇上的儿子,如果自己沉默,就像孙嘉诚说的:


沉默就是暧昧

以后雍正估计也不会对自己有太多信任。所以孙嘉诚这里也算救了张廷玉。这一次科考舞弊案张廷玉谁也没有见,唯独见了孙嘉诚,可见两人关系,可以引为知己。或许孙嘉诚的敢于直言和耿直性格就是一直服侍在皇上身边,猜别人心思,不表达自己想法的张廷玉真正想做的。孙嘉诚被杀,杀孙嘉诚的人张廷玉自然也不想放过。

第三张廷玉和雍正算的上是仇人,你杀我弟弟,我杀你的心腹。张廷璐作为张廷玉的弟弟,科考舞弊案只是个从犯,主谋弘时却逍遥法外。张廷璐被问斩的时候,雍正没有考虑到张廷玉的感受,甚至还让他去观斩。观斩的时候,雍正虽然道了歉并且让李德全把张廷玉的凳子往后搬一搬,但是为什么不让人把张廷玉送回去,依然在观斩台,雍正确实不厚道了。毕竟胤禩和隆科多当时可是都称病没有来。张廷玉其实最后劝杀年羹尧说的两个理由很内涵:


  1. 杀年羹尧是为了皇上的名声
  2. 李绂的文章说,他黄马褂守城门,是想显示自己不世之功,皇上鸟尽弓藏。

张廷玉又一次很好的把握了雍正的心态。


红雨说历史


《雍正王朝》中,张廷玉在康熙年间就位居尚书房首辅,深谙为官之道。他平时只对皇帝负责,很少拉帮结派,与年羹尧的交集不多。在年羹尧被雍正赐死的过程中,张廷玉却起到了一剑封喉的效果。


年羹尧的行为让张廷玉有理由,也有职责公事公办

在西北打仗期间,年羹尧胡作非为,滥杀无辜,河南运粮官因大雨延误一日,他说杀就杀。甘肃巡抚范时捷因与年羹尧发生工作纠纷,年羹尧说罢就罢;军中探子被杀的不计其数……他的这些所作所为,全部超了他的职权,属于越俎代庖。

年羹尧在西北耗费甚大,掏空了国库,但是大多数银子都被他给贪了;每天运往中军行辕供其享用的蔬菜,都要一千多人的专用运输队.朝廷和全国勒紧裤带过日子,年羹尧却在西北铺张浪费。

得胜还朝后的年羹尧没任何收敛,反而贪得无厌。百官跪迎,他目中无人,连马都不下;朝堂之上,只有军令不知政令,打雍正的脸;推举一大批自己人搞“年选”,挤占朝廷的人事任免权。

年羹尧的行为罄竹难书,已经严重破坏官场的正常生态。张廷玉是百官之首,清理年羹尧,他责无旁贷。

张廷玉已经洞察到年羹尧的结局,他在顺水推舟

早在康熙年间,年羹尧任四川提督,一年就清理了境内所有土匪。针对这个事,张廷玉已经侧面提醒过年羹尧,要他尽量少用雷霆手段。年羹尧当时点头,事后马上就忘了,转过身就灭了江夏镇。在西北,年羹尧的杀伐之心更重。最后,连孙嘉诚(雍正的监视器,张廷玉的门人)也被杀了。以张廷玉的眼光,不会想不到年羹尧的下场。

被贬后的年羹尧依旧不知悔改,到了杭州还大讲排场,生活奢侈,睡觉翻牌子。雍正对他一贬再贬,他死不悔改,穿着黄马褂招摇过市。清流党与八爷已经形成了默契,联手要求将年羹尧正法。这个时候,张廷玉要是不弹劾年羹尧,就是自绝于百官,所以他要顺势而为。

对于一个明显竞争对手,张廷玉肯定会提防

年羹尧是进士出身,有地方任职的经历,又有从军的经验,平定西北叛乱的军功,可谓是文武双全。不管是履历、功劳、魄力还是与雍正的私人关系,张廷玉都不及年羹尧,首辅的位置都有被替代的可能。

即使年羹尧被贬到底,将来西北有事,雍正还是会夺情起复。只要年羹尧活着,就有东山再起的可能。只有年羹尧彻底消失,张廷玉才有高枕无忧。

朝廷内外,倒年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张廷玉不管是对公还是对私,已经到了必须旗帜鲜明地表明态度的境地。最后,张廷玉借李绂的奏折,送了年羹尧一道催命符。


秋媚读史


正史中,年羹尧被赐自尽,并没有张廷玉什么事,是雍正一手安排的。至于在雍正王朝中,为什么张廷玉要劝雍正除掉年羹尧,可能是下面几个原因。

1,年羹尧确实该死。其他的罪名,什么骄横,什么贪污,什么乱杀人,都不足以处死年羹尧,而真正乱了雍正法度的罪名,是朋党。《雍正王朝》电视剧中,若干次提到了朋党对王朝和政权的打击,其中包括,清流闹事,八王议政等等。这些朋党作祟的事件,张廷玉无不铁腕支持雍正。那年羹尧有了明显朋党的意思,张廷玉当然要劝雍正处死年羹尧了,难道非要朋党长大了,才去收拾吗?难道非要再闹出类似清流鼓动罢考的朋党事件,再去收拾吗?张廷玉也是痛恨朋党为奸的人。

2,张廷玉是个完人。《雍正王朝》中塑造的张廷玉,是一个完人,是一个忠臣,是智慧的政治家,是廉洁的大员,是一心向民的好官。这样一个清官,好官,在发现年羹尧明显破坏法度时,怎么会不提醒雍正呢?

3,雍正杀掉年羹尧需要一把火,需要一个替罪羊。年羹尧再怎么该死,也是作出惊天功绩的大官,不是说杀就杀的。某种角度讲,雍正也并不是不想杀年羹尧,雍正可能比张廷玉更想杀年羹尧。但雍正深知,年羹尧是杀也不对,不杀也不对。不杀吧,难平公愤,杀了吧,后世不可避免给雍正戴个杀功臣的帽子。这种情况下,需要一个人,一个话语权重的人,点一把火,这个人就是张廷玉。这一把火,不仅能够让雍正下决心杀了年羹尧,还可以最大程度避免后世给雍正带高帽子。大不了一句话:朕本不愿杀功臣,但迫于张廷玉等人压力,为了维护朝廷团结,不得不杀之。

总之,我觉得,不是张廷玉劝雍正杀了年羹尧这么简单,说完整了,应该是:年羹尧搞朋党,严重触犯了雍正底线,雍正想杀,但雍正又考虑年羹尧是有大功之人,不好迅速下手,鉴于张廷玉的一贯表现和权威,于是要求张廷玉劝自己杀了年羹尧。


简单and复杂


张廷玉是《雍正王朝》一个特殊的存在,日慕乡关之前曾撰文论证,张廷玉是《雍正王朝》中最为聪明的官员。

张廷玉的为官之道看似高深莫测,蜻蜓点水,但大道至简,归纳起来只有一点:无限忠于皇帝。

康熙皇帝在位,张廷玉不结党,不站队,无论是太子还是八爷,他都毕恭毕敬,不得罪也不亲近,纵然是老狐狸佟国维也对他这种做法不得其解,在被康熙抛弃后大呼张廷玉欺世盗名,是个奸臣。

但张廷玉这种聪明的做法却赢得了康熙的绝对信任,在立储这件事情上,只有张廷玉一直伴随在康熙身边。例如康熙启用隆科多做九门提督,留下的密诏就只有张廷玉一人知晓。

雍正继位后,张廷玉继续得到重用,一则是他能力高强,雍正需要他;二则是他做官做人有独到之处,纵然不是雍正的嫡系,依旧得到雍正信赖。

年羹尧是雍正嫡系,与李卫邬思道等人皆出自雍正潜邸,说是从龙大臣也不为过,加之早年立有大功,雍正对他十分宠爱,曾一度放话,两人要做君臣的典范。

但年羹尧却辜负了雍正的厚爱,在西北大捷后腐败退化,不再信守君臣之礼。此前雍正指望派去孙嘉诚制衡年羹尧,给他一个迷途知返的机会,但年羹尧不思悔改,杀了孙嘉诚。

孙嘉诚的死,可以看做是年羹尧与雍正摊牌的一种手段,让年羹尧和雍正的关系快速激化,年羹尧手握重兵,一旦有不臣之心,就是朝廷心腹大患,千钧一发时刻,雍正派遣张廷玉联系岳钟琪,缴了年羹尧的兵权,才把局势控制住。

搞笑的是,年羹尧在此过程中,全然不觉大难将近,依然醇酒美人,享受自己最后的荣光。

而在此过程中,张廷玉再次扮演了皇帝的救命稻草角色,与康熙密旨有异曲同工之妙。

年羹尧被贬官以后,各路官员纷纷上折子弹劾年羹尧。

面对海量的奏折,雍正初时选择隐忍不发,其实他自己也很矛盾,作为潜邸的奴才,年羹尧有拥立大功,杀年羹尧,情感上无法接受。再者,众多官员弹劾年羹尧也并非完全出于公心,公报私仇大有人在,明处是对付年羹尧,暗处是借年羹尧向雍正发难。

但年羹尧的所作所为,的确不容与天下,纵然为了安抚百官情绪,雍正也无力再保护年羹尧,更何况,年羹尧目无君父,自绝于雍正。

张廷玉也是看到这点,才主动推波助澜,助雍正下定决心,处死年羹尧。

张廷玉的表态,可以看做是大势已成后的随大流,纵然他不劝谏,年羹尧也非死不可,适时表明立场,还能与年羹尧切割,避免被拉下水。

可以说,张廷玉的政治智慧,比年羹尧强的太多。



日慕乡关


张廷玉自身是个相当谨慎的人,无论是跟着康熙,还是跟着雍正,从来不主动提出自己意见,不主动与人结怨。

但是,在处理年羹尧的问题上,可以说张廷玉的一套组合拳把年羹尧彻底干死!

我个人认为张廷玉出手弄死年羹尧,应该有以下两点:

一、张廷玉在很早就规劝过年羹尧,年羹尧不仅不听,反而变本加厉。年羹尧在血洗江夏镇前,请见皇上时,是张廷玉接见的。破例收了年羹尧送的天麻,以湖笔回赠,并用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典故,规劝年羹尧少些戾气,年羹尧说“中堂的金玉良言,下官谨记”,刚转脸就屠了江夏镇。张廷玉知道了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后,对年羹尧的厌恶可想而知了。

二、替孙嘉诚报仇,有点牵强,别急,咱们慢慢聊。孙嘉诚撕打户部堂官,顶撞八爷后,雍正派张廷玉去宣旨升孙嘉诚为都察院御史,孙嘉诚的奏对令张廷玉刮目相看,也对其有了好感和私交。孙嘉诚在年羹尧得瑟回朝后,当庭就参劾了年羹尧,雍正扔御笔让孙嘉诚把他的胡言乱语写下来的时候,孙嘉诚说写就写,张廷玉说“孙嘉诚这笔也是你能用的?”及时制止了孙嘉诚的僭越之罪。孙嘉诚求雨的时候又积极参与“皇上,起风了,上云了”的对话。规劝孙嘉诚不要再参劾年羹尧,并去西北监督年羹尧的人正是张廷玉,是从宝亲王嘴里说出来的。到此,孙嘉诚的死虽说是年羹尧杀的,但是是他张廷玉送去的,张廷玉岂有不恨之理!

张廷玉弄死年羹尧的组合拳以前说过了,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咚喃嘻呗


在《雍正王朝》中,张廷玉是个谨小慎微的人,他喜欢埋着头干、冷静地看,极少做那些拉仇恨的事。

但是,自从他参与了剥夺年羹尧兵权的事后,他就一直主导着把年案往纵深里办、往死里整。 多少年的从政经验告诉他:如果他一把制不死年羮尧,等到年羹尧缓过气来,死的那个人就一定是他!

第一,雍正对年羹尧的态度



年羹尧取得了青海大捷,在客观上帮助雍正坐稳了朝局。按照正常的爵以赏功的做法,年羮尧加封太子太保、一等公都无可厚非。

然而雍正在君臣之别的尺度没有把握好,在明折上夸年羹尧是“朕的恩人、大清国的恩人”,还说“朕与汝一体”。这些言辞是很乱分寸的话。

另外,雍正在西北官员的任免上,每每与年羮尧商议,这也为后来令吏部头疼的“年选官”埋下伏笔。

雍正是个很究讲君臣分际、强调君权不旁落的人,但是在对待立功以后的年羹尧,好得却象穿一条裤子的哥们。这些,雍正不是一时的脑瓜发热,他有着自己的考虑。

1,雍正要向外界表明:他看人眼光精准,年羹尧是他的代理人,年羹尧的胜利就是他的胜利。

2,雍正要借青海大捷来压制十四阿哥的军功。打赢青海大捷的年羹尧已经被拔高到大清的恩人,那么允禵的西藏平叛之功自然就相形见拙了。

3,年羮尧不仅雍正的门人,还是年妃的哥哥。他不仅在雍正夺嫡的过程中出过大力,如今又打赢了稳定朝局的关键一仗,出于感激之情,雍正对他进行了部分的放权。在雍正看来,年羮尧在朝中能够立足的根本在于自己的身上,自己要掌控年羮尧还是十分容易的。

年羹尧得胜回朝演兵,士兵听到他的命令方才卸甲,这让雍正对他动了猜忌之心。随后,年羹尧再次回朝面圣,雍正和张廷玉等人已经做好了剥夺年羹尧兵权的铺垫,但仍旧放年羹尧回到西北行营。

那么,问题真的来了!

既然雍正准备对年羹尧下手,为什么不在京城拿下他,而要放虎归山,让他重回西北行营呢?

分析原因有两点:

1,年羹尧干的坏事,例如:僭越无礼、贪污腐败、阻挠新政、搞小圈子,这些雍正都曾经听说过。作为皇帝,雍正可以提点教育年羹尧的这些缺点。他不确定的是,年羹尧对他是否有反心。他放年羮尧回西北大营,就是要给年羮尧最后一次机会。只要你不反我,看在以前的情份上,我对你网开一面、稍加磨砺后,再行重用。

2,到了雍正朝,清廷对军队的管理制度已经十分成熟。士兵的兵籍和兵饷的发放统统收归在兵部,将领无法直接去统兵,兵卒平时都分派到各地作为差役,战时才临时分发给将领。直正做到了将不知兵、兵不知将。在这种情况下,年羹尧是没有机会把国家军队变成自己的私兵的。这也是雍正敢于放虎归山的底气。

综上所述,年羹尧僭越擅权、胡作非为,都是他恃宠而骄、被雍正惯出来的毛病。即便如此,雍正还不死心,仍旧放他回西北行营,只为试探他到底有无反心。这种亲情关连再加君臣之谊,真的会令所有“倒年”之人深深地忌惮!

第二,年羹尧为人残暴

1,年羹尧为了昩掉刘八女的私财,不惜血洗江夏镇700余口。



2,青海大捷后,雍正本来要搞个午门献俘的仪式,然而年羹尧杀尽数万俘虏,最近只得改为辕门演兵。

3,十名御前侍卫和年羹尧的亲兵冲突后打架,年羹尧一声令下“去手”,他的亲兵不加多想地一起砍断左手。

4,孙嘉诚坚持原则,年羹尧觉得他挡路,一声炮响,孙嘉诚人头落地。

年羹尧的这些行为,向外界传递一个信息:千万别挡我的道,挡我者必死!

第三,张廷玉穷追猛打



年羹尧的残暴令张廷玉不寒而栗,究他的本心,是真不想与年羹尧为敌。然而,雍正既然下了命令要剥夺年羹尧的兵权,他不得不去执行。

张廷玉建议使用岳钟琪接掌年羹尧西北行营的兵权,同时,用调将不调兵的方法瓦解年部。为了预防年羹尧的反叛,他甚至在青海和甘肃西部调驻了一支部队。

当年羮尧部和岳钟琪部在没有火拼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交接,他不由得大大地松了一口气。然而,雍正后面的话却又把他的心提了起来。

雍正说:“他肯听命,朕不为己甚。”雍正还说:“……过而能改,则无过矣……”。

雍正觉得年羹尧没有反心,还有磨砺后再用的意思。然而,张廷玉知道自己这次是往死里得罪了年羹尧,就只能对他穷追猛打到底。

年羹尧是十分狡猾的,他彷佛看透了雍正的心思。在赴杭州将军的路上,他用四百多辆马车装载搜刮来的财物。他这样做,就是向雍正表明:自己只是个求田问舍守财奴,而不是“犯上不规”的权臣。

年羹尧的心机瞒不过张廷玉的眼睛。为此,他每天向雍正呈递近百条奏章节略,全部是控告年羹尧在任上横行不法的事。这样一来,就把雍正的火拱得往上一冲一冲的。

盛怒之下,雍正颁布明昭:

着杭州将军年羹尧降十八级听用。

直到现在,雍正仍不死心,他问张廷玉:“年羹尧真的该死吗?”



张廷玉答道:“此人一日不去,皇上圣名就一日受到沾污。”

当初,年羮尧立功,雍正说他是自己人;现在,年羹尧犯过,张廷玉说他沾污圣名。

张廷玉官场浮沉几十年,这是用“以子之矛 、攻子之盾”的手法,逼得雍正对年羹尧痛下杀手。


链天绝


在《雍正王朝》里,张廷玉与年羹尧的交集并不多,但是在年羹尧的最终结局上,压死骆驼最后一根稻草,恰恰就是张廷玉的那几句话。

张廷玉是最早看出年羹尧秉性和结局的少数几个人之一。

从年羹尧奉命赶到江南,向康熙述职的时候。康熙命张廷玉代为接见年羹尧。张廷玉当时说的话,直中肯綮,张廷玉让年羹尧多一点仁心,少一些戾气,这不但是百姓的福份,也是你自己的福分。


但是正在势头上升的年羹尧并没有读懂这句话的意思。结果在江夏镇为了几百万两银子,竟然将江夏镇600多口屠戮得干干净净。此刻的年羹尧可谓利欲熏心。为了中饱私囊,他可以滥杀无辜,可以向胤禛隐瞒实情,可以和胤禩眉来眼去。

雍正用年羹尧是看中他的办事能力;而年羹尧接着雍正的势去做事,是为了每件事情背后的利益。而看清这一点的,还有雍正、邬思道和胤祥。

而张廷玉在年羹尧尚未得势的时候,就看出来此人的品性。但是,他从未对年羹尧做任何评价,并与之有所交集。

但是张廷玉和与孙嘉诚关系默契,而且两人可谓”生死之交”。

当初孙嘉诚因为新钱案,当着雍正的面让户部和廉亲王胤禩下不来台。雍正碍于形势,表面批评了孙嘉诚。但是晚上便让张廷玉去传雍正的口谕,去安抚孙嘉诚。


张廷玉对孙嘉诚有知遇之恩,孙家成对张廷玉有救”命”之恩(这里的命是政治生命)。

而且在”恩科舞弊案”中,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身陷囹圄。而张廷玉亲情国法左右为难,一直都无法抉择。而就在此刻,正是孙嘉诚主动上门说服张廷玉上书弹劾张廷璐,从而拯救了张廷玉。因为雍正在此刻正是在等待张廷玉的态度。

孙嘉诚的死是年羹尧悲剧结局的导火索。


孙嘉诚是第一个弹劾年羹尧的,弹劾年羹尧的原因和时间节点恰恰当时,正好是年羹尧功成名就之时。但是这一次却让雍正为难了,年羹尧此时刚刚建立了大功,理论上胜利者是不接受批评的。

但是年羹尧竟然无动于衷。这就让雍正比较难处了,于是雍正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那就是将孙嘉诚和年羹尧放到一起去。让孙嘉诚去西北去推广“火耗归公”。

而恰恰正是这个”火耗归公”,动了年羹尧的奶酪。年羹尧请示都没有请示,就把孙嘉诚给杀了。孙嘉诚的死,让雍正彻底陷入了“亲者痛,仇者快”、无论如何都是损失的局面。

当胤禩鼓动满朝文武,去给孙嘉诚上香,去叫撞天屈的时候,张廷玉反而变得极其的冷静。


他对孙嘉诚的死未着一词。反而是雍正问他,你为什么不去上香?张廷玉说”本来是打算去的,但是人太多了就不去了”。

按说张廷玉是应该最急切要为孙嘉诚报仇的。但是张廷玉选择了按兵不动。那是因为张廷玉知道此刻的年羹尧死不了。原因很简单,因为胤禩希望雍正杀年羹尧。所以雍正此刻想杀年羹尧的心理上又多了一层抗性。更何况年羹尧的兵权尚未被解除。


而如果此刻张廷玉自己跳出来,为孙嘉诚上香喊叫天屈。这样有三不利。

一来没有为雍正的处境考虑;

二来过早的暴露了自己,引起年羹尧的仇视;

三来会让雍正认为自己是不是和胤禩是一伙的。

所以这样一来,不单为孙嘉诚报不了仇,还会导致自己身陷囹圄。宦海浮沉多年的张廷玉,之所以能够堪称国器,这点是不会考虑不到的。

所以张廷玉在等,他在等时机成熟。

张廷玉一直等到年羹尧彻底失势,到杭州去守城门。各地巡抚,封疆大吏,纷纷站出来弹劾年羹尧的时候,张廷玉才发出了致命的一击。

”年羹尧仅贪污一项就达460万两之巨,何况还有大不敬之罪九,跋扈之罪十。”这些都不会要年羹尧的命。


"此人一日不去,皇上圣名就一日受到沾污。”这句话才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雍正不得已安排李卫去让年羹尧自尽。

大仇终于得报,孙嘉诚可以安息了。



炒米视角


我个人认为是张廷玉看出了年羹尧的狼子野心,会对雍正的帝位造成影响,也有可能也是为了自己。

首先,年羹尧在初期并没有和张廷玉有来往,而且更没有什么交际,一个当时还在杭州将军底下做参将,一个已经是朝廷的一品大员时常在皇帝身边,所以他们几乎不可能有往来,偶尔可能会因为朝廷的事会照个脸,但这只是谋面,并不代表认识。所以在年羹尧没有进京之前是不会猜疑他的,也不会关注他,而张廷玉第一次知道他的是在帮着雍正办事期间,因为有功劳,被派往四川做提督,在提督任上因为剿匪有功,被提拔为四川总督,这相当于一方诸侯了,可是由于之前从未有什么交际,但从他的功劳来看,认为他还是有才的,可能会是个好官,可是在张廷玉和他见面的时候,年羹尧确做出了让他意想不到的事,给他行贿,送了很多价值连城的好东西,这让张廷玉大为震惊,一个刚做提督没几年的人,确有这么大的手笔,每件东西都不可能是他自己的,这就说明一个问题,这是他贪污的,所以对于张廷玉来讲,派他再去四川做总督,那年羹尧就更贪得无厌了,对于以后来讲,就是个麻烦事,可是他自己知道,皇上并不知道,如果这个时候去说,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得罪四王爷,想了想还是算了,记在心里,以后再说,从这开始,张廷玉心里就一直再观察他,果然,后来在当大将军王的时候,原形毕露,每天花天酒地,在朝廷最困难的时候,不知为朝廷着想,反而更加大笔大笔花钱,每天吃的从四川拉的新鲜蔬菜,奢靡浪费成风,让朝廷苦不堪言,差点导致雍正皇帝坐不稳,后来,年羹尧终于得胜归来,可是回来后又给朝廷出了个难题,要优先安排和他打过仗的人,而且在召见他们的时候,尽还说出只知道自己不知道皇上等大逆不道的话,这些张廷玉都看在眼里,回想起之前他贿赂自己,贪了那么多,现在因为地位不同,又统着朝廷二十万兵马,如果不赶紧采取点措施,以后对朝廷都是一种威胁,尤其在这个时候,所以张廷玉就明里暗里,建议雍正杀掉他,以除后患。


不要怀疑我的未来


张廷玉的意见是压垮年羹尧的最后一根稻草,让有意留年羹尧一命的雍正,痛下杀手。当年邬思道便曾对李卫说:年羹尧终有一天会闯下大祸。 果不其然。

有如当年白门楼上刘备的一句: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明公,您看见吕布是如何侍奉丁建阳和董太师的吗?)”,让曹操要了吕布的小命。

张廷玉其人

张廷玉早在康熙朝便是上书房大臣,位列佟国维之后。与佟国维以为读懂了康熙,看似民主,实则威逼利诱朝臣,推举八阿哥,延续自己的政治生命,有很大不同。

张廷玉不结党、不营私,小心谨慎,又能恪守君臣之礼。在“九子夺嫡”第一次废太子之时,从大局出发,是力主立“废太子”的少数派,与康熙不谋而合。是康熙身后权力交接的执行人,也是雍正顺利继位的功臣,被雍正所器重。

年羹尧其人

年羹尧原为雍正未登基之前的胞衣奴才,初为杭州参将,后为四川提督。官做大了,嚣张跋扈的性格初显。



先是奉雍正命令夺取,江苏盐道任伯安钳制百官的《百官行述》,自作主张,不仅擅杀任伯安、刘八女几百口,还杀了当地的绿营兵,弑杀成性。后又在回京述职时,又率先去拜访“八阿哥”党,又投向“八阿哥”党之嫌,惹怒了还是亲王的雍正。

雍正继位后,在与“八阿哥党”的博弈下,派年羹尧前往西北镇压叛乱,对其寄于厚望,也关系到雍正能否坐稳皇位。虽年羹尧最终平定了叛乱,但也得罪了整个官场,个人还生活奢侈。远在京城的雍正,不惜压缩后宫与百官的支出,筹措军饷供应西北。真是“后方吃紧,前方紧吃”,不知好歹啊!

跋扈的年羹尧

还在西北战事时朝,对于不听话的巡抚,年羹尧都可罢免。而其他官员动不动就以军令诛杀,如河南的粮道因山洪暴发,运粮迟到一天便被年斩首。待其班师回朝,面对廉亲王领衔的百官跪迎,竟然不下马,被御史孙嘉诚上书弹劾,俩人结下梁子。又因功要挟,硬要雍正封赏功臣。
之后雍正煞费苦心做和事佬,化解年孙俩人矛盾。同时派孙嘉诚到西北推行新政,一是警示,要年有所收敛,二还是念其西北战事有功,三则始终是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不想年以狂妄到最大值,杀了孙嘉诚,让本就有对其非议的官场更加不容于他。雍正之前虽不满,但对于年还是爱护的,无奈群臣激愤,雍正只好一贬再贬,不想年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穿着黄马褂守城门。


这些作为上书房首辅的张廷玉,都看在眼里。如同当年废立太子之时,小心谨慎,不到时机成熟,轻易不表态。当雍正询问其处置年羹尧意见时,张廷玉已觉察到雍正不满的情绪发展到了愤怒,已严重损害到雍正威望,也从大局出发,不杀年整个官场将失控,张的“年穿黄马褂,无非炫耀他平西北之功,示世人鸟尽弓藏之意。”等几句,四两拨千斤,点中要害,以最后一根稻草,结果了年羹尧。


后记:

以无从知晓年羹尧的心境,本可以是干臣能臣,偏偏又犯了武将的“通病”跋扈,跋扈到最大值,无以复加,一步一步走上不归路。

哎~~

另:《雍正王朝》里面有个有意思的场景,每次百官上朝之前,都会有个太监在挥舞长鞭子,不知是何含义?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公子霜尘


因为雍正皇帝早就想杀了飞横跋扈的年羹尧,年羹尧到了后期拥兵自重,雍正不得不对他心生忌惮。


张廷玉最后做到了三朝遗老,是官场中的老狐狸,怎么会不知道皇帝心中想啥(而且他自己也想杀了年羹尧),他只是在最恰当的时机用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说出了雍正心中所想而已,一招顺水推舟,既能博取皇帝好感,又能维持自己的地位(前期是怕他造反,后期是斩草除根,让他那些党羽余孽死心),何乐而不为呢?



唐国强演的雍正太好了,仔细看电视剧的话,应该能看出他演的雍正是个什么想法。

如果他需要大臣劝才知道要杀了年羹尧,那这个皇帝就不叫雍正了!


可能有一些网友不理解,那为啥一开始不杀了呢?这就是老谋深算的雍正高明之处了。年羹尧是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包衣奴才,而且为自己的登基立下了汉马功劳,如果一开始就杀了年羹尧,难免手下会有想法。雍正顾虑到这一层,而且知道年羹尧不得民心,墙倒肯定会众人推。所以就对年羹尧一贬再贬,一方面对朝野/民间表示,你看我很仁慈吧,是年羹尧罪大恶极,不满他的人太多了,不停地上奏折参他,为了平民愤,我只好对其一贬再贬。而对年羹尧来说,难道不知道皇帝要杀他吗?仔细看电视剧的网友肯定知道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