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精圖治!宋仁宗歸政後大刀闊斧要改革,為何實際情況卻很糟?

宋仁宗13歲繼位,由於年齡尚小,由劉太后垂簾聽政。直到十一年後,劉太后臨死前才交出了統治大權。仁宗皇帝在劉太后的垂簾聽政下壓抑了十一年之久,一直想著有朝一日親政後來實現自己的宏圖大志,但是事實上卻不是如此。掌握實權的仁宗皇帝逐漸瞭解到自己從劉太后手裡接過來的不是和平盛世,而是一副極為沉重的爛攤子。

勵精圖治!宋仁宗歸政後大刀闊斧要改革,為何實際情況卻很糟?

實際上,宋代積貧積弱的國勢並非開始於今日。早在他從真宗皇帝手中接過受命冊寶時,宋王朝就已經面臨著十分嚴峻的形勢了。據《宋史》記載,當時有大臣在奏摺中寫道:“天下利弊,形勢豪強侵佔土地者多之,差役賦稅不均。如若不加以管控、禁止,國之難安矣。”為解決這一問題,仁宗皇帝親政後可謂是進行了一番大刀闊斧的改革。

爛攤子

天聖元年,也就是仁宗皇帝登基的第一年,當時的宰相就聯合上奏,指出國家財政日窘、民力日窮的可悲現象。歸根到底,在於國家財政開支過於巨大,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官員和軍隊開支。宋代為拉攏讀書人,極大地擴大科舉取士的數量,並且還大開恩科,步入仕途的人數激增。由於官職有限,部分人沒有可以擔任的官職,為穩定這些人的情緒,宋朝規定實行官職差遣制度,即將官職和實際擔任的職務分開,官員即使不擔任任何職務,也可以根據官職領取俸祿。

勵精圖治!宋仁宗歸政後大刀闊斧要改革,為何實際情況卻很糟?

宋朝統治者為穩定農民階層,儘可能地減少農民起義的發生,每遇到災年,就將大量流民編入軍隊,從而一定程度上雖然減少了農民起義的發生,穩定了地方的安定。但是也造成了極大的弊端,那就是軍隊開支巨大,並且戰鬥力卻在急劇下降。

勵精圖治!宋仁宗歸政後大刀闊斧要改革,為何實際情況卻很糟?

十幾年過去了,從仁宗皇帝登基就存在的危機,到親政時依舊存在,而且是越來越嚴重了。在此期間,劉太后並非對其置之不理,也曾試圖通過更改榷茶法等措施來增加財政收入,雖在一定程度上有了部分改善,但是劉太后與真宗皇帝一樣,對道教十分崇拜,大修宮觀,又一次加大了國家財政的支出,使相關矛盾越來越尖銳了。

大刀闊斧改革

改革財政,無非就是兩方面的措施,一為開源,二為節流。仁宗皇帝有著極大的抱負,他總想著要徹底解決這一難題,於是開源與節流同步進行。最突出表現就是下令停止修建宮觀,裁減天下所度僧人的數量。宋真宗和劉太后對道教極度推崇,真宗皇帝幾次自導自演降天書的鬧劇,並也是兩宋三百多年曆史上唯一一位親自去泰山封禪的皇帝。為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在全國各地廣建宮觀,並且還大量度僧道。宋代時期,寺觀田產是不需要納稅的,僧道也不需要承擔徭役。

勵精圖治!宋仁宗歸政後大刀闊斧要改革,為何實際情況卻很糟?

因此停止宮觀的修建和裁減僧道人員對財政來說有著極大的功效,既減少了財政支出,也相應地增加了財政收入,可謂是一舉兩得。

每日上朝也恢復

明道二年,仁宗皇帝下詔恢復了每日上朝的舊制。真宗晚年的時候,由於病重臥床不起,沒法繼續每日上朝御事,因此臨時改為單日上朝,雙日休息。真宗皇帝駕崩後,仁宗年幼,劉太后垂簾聽政,因此繼續沿用了這一上朝規定。仁宗皇帝的這一改變,表明要繼承當年太祖太宗皇帝勤勉治國的決心。

勵精圖治!宋仁宗歸政後大刀闊斧要改革,為何實際情況卻很糟?

年號也要改

不僅如此,仁宗皇帝為了體現出新的氣象,將舉行大典的天安殿改名為大慶殿,將皇城正門正陽門改為宣德門,加之前一年因火災改名的八大殿,使得整個皇宮內瞬間有一種煥然一新的感覺。當然要想體現新氣象,還有一個最要緊的事,那就是改年號,之前的的年號“天聖”意為“兩人聖”,即劉太后和仁宗皇帝共同執政,暗寓日月並存的意思。劉太后殯天了,月亮沒有了,早該是旭日當頭了。於是翰林學士們有任務了,那就是要擬選幾個合適的年號,最後“景祐”得到了仁宗皇帝的青睞。

勵精圖治!宋仁宗歸政後大刀闊斧要改革,為何實際情況卻很糟?

此外,仁宗皇帝多次下詔,向全國有賢能的人士徵集治國良策。一時間,仁宗皇帝每日上朝問政,臣子們呈上來的奏摺,無論大事小事都要親自批閱。但是,儘管如此勤政,國家並沒有很明顯的有起色。

好景不長

十分可惜的是,仁宗皇帝的勤政熱情並沒有一直堅持下去,而是僅僅持續了一年的時間就消失了。宰輔大臣們發現,仁宗皇帝的主要興趣轉移到了修制樂章、校對經史方面了,剩下的精力則投向了後宮。雖說不上仁宗皇帝荒淫無道,但起碼不如剛從劉太后手中接過來朝政時那麼全力以赴了。

勵精圖治!宋仁宗歸政後大刀闊斧要改革,為何實際情況卻很糟?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年輕皇帝對國家面臨的潛在危機尚沒有清醒的認識;另一方面則是因大刀闊斧的改革沒有帶來明顯的成效,並且在廢后問題上召來了眾多大臣的指責,使急於樹立明君形象的仁宗皇帝產生了極為嚴重的牴觸情緒!

參考文獻

①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②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③徐松:《宋會要輯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