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第一仁君----宋仁宗

中國歷史上的風流人物不勝枚數,大家熟知的的皇帝大多都是秦始皇、漢武帝一類雄才大略的君主。我要說的這位君王雖然人氣不如他們,但他是我心中的帝王典範。他的一生,不喜古玩異寶,不貪美色珍饈,不好放鷹逐犬,不迷琴棋書畫,不會窮兵黷武。他生活簡樸,性格寬厚,包容臣工,愛惜百姓,雖無金戈鐵馬之赫赫武功,然創政通人和之璀璨文治。他在位四十餘年,帝國在他治下達到極盛,期間名臣輩出、百姓富足。他別無所長,不做皇帝也許一事無成,幸運的是他做皇帝做得極好,好到去世時連敵國的君王百姓都為他痛苦流涕。“為人君,止於仁”是對一位帝王至高的褒獎,他當之無愧。他就是我國曆史上第一位廟號為仁宗的皇帝----宋仁宗趙禎。


千古第一仁君----宋仁宗

就像很多帝王出生時各種異象環繞一樣,宋仁宗出生後的經歷更加離奇。他的生母是個地位低下的宮人,一出生就被後來成為皇后的劉德妃收為己子撫養。直到後來劉太后去世,他才得知自己的身世。這一段匪夷所思的經歷後來被演變成《狸貓換太子》的經典文學故事。他十三歲即位,二十四歲親政,在位期間,國家“四海雍熙、八荒平靜,士農樂業、文武忠良”。很多耳熟能詳的賢臣文人都出現在他統治時期,如歐陽修、范仲淹、包拯、韓琦、富弼等。他的為政舉措方面就不多說了,今天主要分享一下他的幾個小故事。

唐太宗和魏徵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唐太宗確實是個從諫如流的傑出帝王,宋仁宗也不遑多讓。但凡他哪裡做得不到位,我們所熟知的包拯包大人總會及時出現直言進諫,有一次包拯慷慨激昂的站在皇帝面前大聲進言,唾沫星子都飛到宋仁宗臉上,宋仁宗一邊虛心納言,一邊用袖子擦掉臉上的唾沫。此等觸犯龍顏的無禮之舉,換作其他皇帝,包拯早被踢得遠遠的。還有一次,宋仁宗的寵妃張氏替自己的伯父張堯佐討要三司使的要職,當下引起包拯的大力反對。宋仁宗沒辦法,只好打算改任張堯佐為節度使領個虛職。包拯更加激烈地反對,帶領七名言官一起進諫。一向好脾氣的宋仁宗也很生氣,說:“你們是想說張堯佐的事嗎?節度使是個粗官,為什麼還要爭?”言官唐介不客氣回答道:“節度使,太祖、太宗都曾經做過,怎能說是粗官?”宋仁宗沒辦法,只好打消這個念頭,對張氏沒好氣地說:“你只知道要宣徽使,你難道不知道包拯是御史嗎?”

還有一次,宋仁宗退朝回到寢宮。太監替他梳頭時見他懷中有一份奏摺,問道:“陛下收到的是什麼奏摺?”宋仁宗說是大臣建議減少宮中人員的。太監諂媚說:“哪個大臣家裡沒有歌姬舞女?陛下侍從並不多,他們卻建議要削減,豈不太過分了!”宋仁宗沉默不語。太監又大著膽子問:“他們的建議,陛下準備採納嗎?”宋仁宗頓了頓:“諫官的建議,朕當然要採納。”這個太監跟隨宋仁宗多年,仗著親近,就故作不滿地說:“如果採納,請以奴才為削減的第一人。”宋仁宗聽了,霍然站起,喚來主管太監,細細擇定,削減三十人出宮,領頭的就是這位梳頭太監。事後皇后問他:“梳頭太監跟隨陛下多年,伺候陛下還算舒心得體,況且又不是多餘的人,為何將他也削減?”宋仁宗說:“言官是朝廷的耳目,他居然勸朕拒絕言官的諫言,朕怎能將這種人留在身邊!”

宋仁宗身為九五至尊,生性卻恭儉仁恕,衣食非常簡樸,對下人很仁慈。有一次,宋仁宗在散步,時不時的回頭看看,隨從們都不知道是為了什麼。宋仁宗沒辦法,只好急急回宮,對嬪妃說到:“朕渴壞了,快倒水來。”嬪妃覺得奇怪,問他:“陛下為什麼在外面的時候不讓隨從伺候飲水,而要忍著口渴呢。”宋仁宗嘆口氣說:“朕回頭看了幾次,沒有看見他們帶著茶水,如果朕要是問的話,肯定有人要被處罰,所以就只好忍著口渴回來再喝水了。”還有一次用餐,他正吃著,突然吃到了一粒沙子,硌得牙齒一陣劇痛,他趕緊吐出來,還不忘對一旁伺候的宮女說:“千萬別聲張我吃到沙子,這可是大不敬之罪啊,御廚也是無心之失,算了吧。”對待下人的過失,宋仁宗首先考慮的不是自己的不適與難受,而是下人因此而可能帶來的罪責和處罰,他的仁慈可見一斑。

宋仁宗對別人仁慈寬厚,對自己卻格外嚴格。有一次,宋仁宗處理政務到深夜,又累又餓,很想吃碗熱羊肉湯,但他看看內侍想了想,硬是忍著飢餓沒有說出來。第二天,皇后知道了,就勸他:“陛下日夜操勞,千萬要保重身體,想喝碗羊肉湯,吩咐御廚做就好了,怎能忍飢挨餓了?”宋仁宗卻對皇后說:“宮中一時興起,隨意索取,會讓下邊的人看成慣例。朕昨夜如果吃了羊肉湯,御廚就會夜夜宰殺,以備不時之需。如此一來形成定例,日後宰殺之數不堪計算,為了一碗飲食,開此惡例,且又傷生害物,於心不忍,因此朕寧願忍一時之餓。”

宋仁宗的仁厚不僅僅在於他對待臣子和下人,即便對待疑犯,也儘量從輕發落。四川有個讀書人一把年紀屢試不中,獻詩給成都太守,寫道“把斷劍門燒棧閣,成都別是一乾坤”。成都太守認為這是明目張膽地煽動造反,把他縛送京城。換在其它任何一個朝代,這種涉及謀反的言論十個腦袋都不夠掉的。但是宋仁宗知道後卻說:“這是老秀才急於要做官,寫一首詩洩洩憤而已,談何治罪?他想做官,就給他個官做吧。”於是就任命這個老秀才為司戶參軍。 作為一個封建帝王,連這種煽動謀反的言論都能容忍,真的沒幾人能做到。

一個皇帝治國有成,百姓自然愛戴他。宋仁宗駕崩的消息傳出後,東京全城罷市,大街小巷皆是痛哭哀嚎,數日不絕,就連乞丐與小孩,都到皇宮之前焚燒紙錢痛哭哀悼。消息傳到洛陽,洛陽城的百姓也是自動罷市哀悼,焚燒紙錢的煙霧飄滿了洛陽城的上空,以致“天日無光”。東京、洛陽是當時的大城市,也就罷了,就連偏遠山區百姓都在哀悼他。當時有一位官員前往四川出差,路經劍閣,看見山溝裡的婦女們也頭戴孝帽哀悼皇帝的駕崩。更令人敬佩的是,宋仁宗駕崩的訃告送到遼國後,敵國的百姓居然也無遠近皆哭。遼國的皇帝接到訃告後也大吃一驚,衝上前抓住宋朝使者的手號啕痛哭,說:“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又說:“我要給他建一個衣冠冢,寄託哀思。”此後,遼國曆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

宋仁宗這一輩子,對得起社稷、對得起臣子,對得起百姓,無愧於大宋列祖列宗,無愧於他的廟號“仁”。要說他這輩子對誰有所虧欠,恐怕就只有著名的婉約派詞人柳永了。柳永性格浪漫而放蕩不羈,又好作豔詞,宋仁宗喜好儒雅,故對他頗為不滿。柳永去參加科舉考試,宋仁宗見到及第的名單中有柳永,忽然想起他寫的詞“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不悅道:“既然想要‘淺斟低唱’,何必在意虛名”,遂劃去柳永之名。自此後柳永遂不得志,鍾情於娼館酒樓,自號“奉聖旨填詞柳三變”。至於宋仁宗為何不喜柳永,恐怕只有當事人才知道了。然而禍福相依,若沒有這仕途斷絕的變故,使得柳永忘情於坊曲歌姬,恐怕後世也就少了那麼多讀來令人心蕩神搖的動人詞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