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尺度的“寵”孩子,給孩子最好的寵愛,是教會他做人

自從有了孩子,父母把所有的愛都給了孩子,尤其是家裡只有一個孩子的家庭,父母更是對孩子特別寵愛,努力給孩子創造最好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滿足孩子所有的要求,加上老人對孩子的關愛,孩子可謂是得到了家中所有人的寵愛,真的可以算是呼風喚雨,無所不能。

有尺度的“寵”孩子,給孩子最好的寵愛,是教會他做人

適當的寵是愛,但過度的寵就變成了溺愛,孩子如果一直沉浸在這樣寵愛過度的環境中,就會衍生出一系列的問題,他們容易恃寵而驕,這樣走向社會也會容易吃大虧。

如果孩子出現了這些問題,就可能被寵壞了,家長應該及時懸崖勒馬,避免造成他們今後的悲劇:

1、孩子自私自利

有尺度的“寵”孩子,給孩子最好的寵愛,是教會他做人

大家或許會想到這樣一些畫面,一個孩子左手一個雞腿,右手一個麵包,桌前一堆零食,還獨自掌握著看電視的大權,親人都圍坐在他周圍,卻什麼都不能插手。

還有一些孩子,吃飯自己先坐下,把好吃的都夾到自己碗裡,完全不管父母或爺爺奶奶有沒有坐下,也不管別人吃什麼,這些畫面在現實生活中是真實存在的,而原因就是被家人慣壞了。

2、對父母打罵

有尺度的“寵”孩子,給孩子最好的寵愛,是教會他做人

恃寵而驕的孩子會目中無人,為了達到自己的訴求,會不擇手段。平時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認為只要提出要求,父母都會及時滿足,一旦有一次沒有滿足,他們就會做出衝動的行為,甚至打罵父母來要挾達到目的。父母還可能怕傷害到孩子,一再忍受著打罵不制止。

可是孩子在外,和陌生人相處,別人是不會容忍這種行為的,到時候,家長現在的不忍就變成了孩子今後人生的絆腳石,終究會被別人糾正和教訓,也容易走入犯罪的歧途。那時候再想去管教孩子無力迴天。

3、不會分享

有尺度的“寵”孩子,給孩子最好的寵愛,是教會他做人

孩子自私的另一個弊端就是不懂分享,任何好吃的好玩的都獨攬,不知道給周圍人分享,在家習慣了這樣的模式,出門和小朋友和同學也必然是這樣。

自己認為好的東西只會自己享用,不懂分享的孩子在外面的生活裡肯定是要被淘汰的,一個分享的世界,必須要求大家都有分享精神才能共贏。

那麼,當父母發現孩子出現上述行為時,如何正確地教育孩子,避免孩子的恃寵而驕呢?

有尺度的“寵”孩子,給孩子最好的寵愛,是教會他做人

1、懂得分享

被“寵壞”的孩子往往會恃寵而驕,不懂得分享和理解別人,容易以我為中心,與人相處時自私自利。當我們意識到孩子存在這樣的性格時,可以通過讓孩子學會分享,當孩子與其他人相處時,媽媽可以讓孩子分享自己的玩具、零食給其他人,從中讓孩子體會到分享、幫助別人的快樂,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2、避免打罵

孩子被“寵壞”的很多情況下,都是被爺爺奶奶輩慣著的,甚少與父母相處,父母忙於工作養家餬口,思緒被生活所困,如果回到家裡再被任性調皮的孩子惹火了,往往會一言不合就打罵孩子,完全沒有耐心,有時候孩子做壞事只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想得到多點來自父母的愛與關懷,所以面對被寵壞的孩子的時候,我們要避免打罵,儘量耐心地洞察孩子內心真正的需求,可以通過與孩子交流,逐漸打開親子雙方的結節。

養育孩子不僅是養,更重要的是教育。孩子需要寵愛,在愛的包圍下他們能很好的成長,但是寵愛要有度,千萬不能變成溺愛。為了孩子美好的未來,現在的剋制和教育才能為孩子今後創造更順利的人生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