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說“貴人語遲”了,孩子說話晚,口齒不清,根本原因或在父母

對於孩子的成長,新手家長沒有經驗卻總是很傷心,孩子什麼時候學翻身、坐直、走路、說話都要提前去了解清楚,看到別人家的小孩子發育迅猛,走路說活都比較早的時候,都會忍不住想到自己家的孩子,心中都是滿滿的疑問"為什麼我家的孩子行動能力發展緩慢、說話也比別人家的孩子晚呢?"

有的家長出於安全考慮,一般都會帶孩子去醫院看醫生,想聽聽醫生的建議,避免孩子身體出現問題。但是老一輩的卻不是這樣的想法,他們認為孩子說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用過分擔心,時間到了孩子自然就會說話了。

別再說“貴人語遲”了,孩子說話晚,口齒不清,根本原因或在父母

事實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有自身的發展規律,不同的孩子總是存在差異的,有的孩子活動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都會稍微差一點,這些除了孩子的先天性元素,還可能有著後天的影響,例如家長教育、家庭氛圍等多個方面的原因,家長需要了解一下。

雖然我們都倡導孩子的發展要順其自然,不能過於強求,但這也不是說完全都放任不管,畢竟孩子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會受到家長和環境的影響,如果沒有多加註意,可能會對孩子的正常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如果家長髮現自家的孩子的行動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都比其他的孩子差,這個時候就得多加註意了,要找出影響孩子發育遲緩的原因,看看孩子身體是不是出現問題?還是自己的教育方法不對?找出問題所在,正確地引導孩子的能力發展。那麼,究竟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有怎樣的規律呢?影響孩子自身能力發展的因素除了基因等天生的,還有什麼其他後天的影響因素嗎?家長應該如何正確地引導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呢?

別再說“貴人語遲”了,孩子說話晚,口齒不清,根本原因或在父母

"貴人語遲"?語言能力有時間規律

老一輩總是說"貴人語遲",認為說話晚的孩子反而會更有福氣,將來能成為"貴人",是好命的表現,說話遲一點反而是件好事。事實真的是如此嗎?其實不是的,這是我們現代人對於這句話的誤解,孩子的語言發展能力是有一定規律的,家長要好好了解一下。

孩子從出生開始就學會和大人交流,這個時候他們都是通過"哭"來表達自身的情緒和需求,藉此吸引家長的注意,來使自身的需求得到滿足,而家長也只能通過"猜"和摸索來了解孩子的意圖。

在孩子2個月大的時候,他們就可能開始會發出a、o等簡單的象聲音,這個時期的孩子對於聲響還是好奇和探索階段,他們總是很好奇為什麼會有怎樣的聲響,每天都樂此不疲的弄出聲音。

別再說“貴人語遲”了,孩子說話晚,口齒不清,根本原因或在父母

慢慢地,孩子就會開始一直咿咿呀呀,聽到大人說話也總是忍不住"插話",已經出現想和別人交流的願望。等到孩子8個月大的時候,也是父母最開心的時候,因為寶寶開始學著發出mama、baba的聲音,雖然孩子可能會不明白這些聲音的含義,卻也讓家長感到很開心。

等到孩子10個月或是1週歲的時候,他們就開始有意識地喊出"爸爸""媽媽"的聲音了,而且知道這些聲音的具體含義,也開始能慢慢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

在孩子1週歲到2週歲期間,是語言發展能力的重要階段,孩子開始想著用語言來表達自己,這個階段不僅是發出聲音,更多是瞭解語言的含義、表達想法、清楚地表達多方面能力的綜合發展。等到孩子滿了2週歲之後,他們就能明白家長的話語,能做出最簡單的回答。

孩子說話晚?根本原因或在家長身上

有的家長就會說到,自家的孩子日常表現都很正常,去醫院檢查也沒有發展問題,為什麼孩子說話就是比別的孩子晚,而且表達也不清楚,都沒辦法正常地和其他小朋友交流。家長不要總是不在意,孩子說話晚,可能根本原因就出在家長身上。

別再說“貴人語遲”了,孩子說話晚,口齒不清,根本原因或在父母

1、大人平時缺少和孩子交流。

有的家長認為孩子既然都不會說話,那麼我們就沒有必要總是在他們身邊嘮叨,也就沒有多和孩子說話。部分家長則是本來就話少,在陪伴孩子的時候也是沉默比較多,這樣子就會導致孩子從小較少接觸到語言,減少了語言對於孩子發育的刺激作用。

2、沒有統一的語言學習環境。

有的家庭語言環境比較多樣,例如老一輩都習慣說家鄉話,年輕一輩的父母則是習慣和孩子講普通話,但是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老一輩和父母沒有形成共識,總是按照自己的語言和孩子交流,導致孩子從小就接觸過多的語言,給孩子的語言學習造成混亂,導致語言能力發展緩慢。

別再說“貴人語遲”了,孩子說話晚,口齒不清,根本原因或在父母

3、讓孩子過早地接觸電子設備。

有的時候家長為了讓孩子能夠安靜地待一會,總是習慣性地把手機塞給孩子玩,或是給孩子準備其他的電子設備,讓孩子看動畫片、聽歌等,雖然這也是安撫孩子的手段,但過早地讓孩子接觸電子設備,讓孩子減少了表達的機會,總是把注意力放在電子產品上,對於孩子的視力、注意力都會造成影響。

想讓孩子正常說話?家長可以這樣做

這樣說來,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很大程度上會受到家長和家庭環境的影響,如果家長總是沒有給孩子創造適當的語言環境,那麼對於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會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那麼,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如何正確地引導孩子呢?家長可以看看一下幾點做法。

1、營造成良好的語言交流環境。

環境對於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且深遠持久的,所以家長要從小就創造出良好的語言環境,簡單地說就是得"多說話",家長要多和孩子進行交流,即使孩子不能給我們回應,但這樣的"交流"能刺激孩子的大腦,激活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

別再說“貴人語遲”了,孩子說話晚,口齒不清,根本原因或在父母

家庭要形成統一的語言環境。在孩子一開始接觸語言的時候,不能一下子讓孩子接觸多種語言,這樣容易導致孩子的語言能力混亂,所以家長要和長輩說好,統一語言,從小讓孩子接受統一的語言環境。

2、用孩子的話和他們交流。

在孩子開始發出聲響的時候,家長也可以學著孩子的語言和他們進行交流,也就是對孩子發出的聲響給予回應,例如簡單的a、o等,讓孩子能夠積極地進行語言表達。而在孩子學會其他語言表達的時候,家長也得跟著調整和孩子溝通的方式,可以用簡短的話語來引導孩子,讓孩子開始跟著學,逐漸讓孩子體驗到語言表達的樂趣。

3、創造機會讓孩子多表達。

想讓孩子能夠更好地表達語言,最好的方法就是抓住機會、創造機會,讓孩子和同齡人相處,即使他們不會像我們一樣用語言表達,他們更多的是用"兒語"交流,可能在大人看來沒什麼含義,對於孩子來說卻是神奇的體驗。通過讓孩子多和同齡人接觸,逐步地培養孩子說話的願望。

孩子的發展有著自己的個性,可能孩子會比其他小孩子慢一點,家長不要過分擔心,也不用總是把自家的孩子和其他小朋友進行比較,因為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本來就是不一樣的。家長需要知道的是,孩子的語言很多程度會受到家長和環境的影響,所以我們就得多用心、多陪伴孩子、多和孩子交流,讓孩子能夠在豐富的語言環境中成長,那麼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自然不會差到哪裡去。家長要知道,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所以不要煩,多點愛、多用點心,孩子的成長就是我們最大的幸福。

我是童心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