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唐太宗仁慈一点,给建成元吉都留一个最小儿子不杀会有恶果吗?

翔雨猫


帝王怎可有妇人之仁?

杀父之仇,你要让李世民怎么去解释?如果留下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子嗣,事后首先他们造反的话,师出有名,可以把李世民树立成弑兄夺位的反面角色。就算不造反,他们也会多少制造事端,给唐王朝的统治和李世民的个人安全带来威胁。

更何况李世民连亲兄弟都要杀死,亲侄子自然更是视同陌生人,不会有仁慈。


隔壁狐狸小姨


大家好,李世民如果不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应该会带来恶果的,我们从下面几个角度来分析

首先李世民不是太子。建成是名正言顺的太子,如果太子死了,太子的儿子作为嫡长子还可以继位。所以必须要将所有有正统血脉的人一起斩除。

其次当时虽然李世民握有兵权,但是建成和元吉也手握重兵。当时的军队是只听领导人的,不看命令,如果有太子后代残留,后代振臂一挥,立马带兵造反的可能性不是没有的。

最后是朝中大臣的派系。李世民有以杜如晦、房玄龄为首的谋士和秦府文学馆十八学士,建成有洗马魏征、中允王珪、左卫率韦挺等“尽心所事”的东宫官属。元吉也有王孝逸、张胤等齐王府文学。李世民有尉迟敬德、秦叔宝、程知节、段志玄等骁将,建成有薛万彻、冯立,元吉有谢叔方等战将。李世民的外援有在洛阳的张亮、幽州的王君廓,而幽州大都督庐江王瑗以及在河北地区的前宫千牛李志安、齐王护军李思行等则是建成、元吉的外援。如果不斩草除根,随时可能引发大的灾祸,建成孩子长大后篡位也不好说。但是全部杀光,这些派系自然就解散了。

李世民也不傻,肯定想做个好人。但是历史经验教训告诉他,斩草必须除根。否则退一万步想,建成孩子长大后没有想法,但是在李世民手下干的憋屈的原来建成旧部的人,他们难道不想做点事吗?如果身边存在那些想捣乱的臣子,这个皇位也是不好做的。所以李世民背着骂名杀自己侄子。当然也有一个说法,就是建成当时有一个怀孕的妃子逃跑了。当时跑到了西域藏起来,生下李白的爸爸,当李白长大时武则天执政了。那会儿李白觉得长安没有什么危险了,就回到了长安。所以李白后来有李建成孙子的传闻。


有李行天下


如果真是这样,唐太宗就是给自己也给子孙留下一个巨大的隐患,随时都有可能冲击统治。

一、李建成、李元吉若留下后人,他们的身份将成为反叛的最好理由

李元吉的且不说,李建成可是正宗的太子,他的后人也都将永远这样的身份,也许他的子孙本人或者不想怎么样,但是架不住追随者或者居心叵测者的利用。

李建成、李元吉都是有自己势力,即便失败后,还是一些追随者或忠心耿耿之辈,他们可能会想重新夺回权力和尊严。

此外,隋唐时期,士族力量强大,唐太宗包括以后的唐朝皇帝都打压过士族,这就使得一批士族对唐太宗这一脉产生不满,他们的某些人自然会利用李建成后裔的正统身份起来反叛,以再造江山的这样的大功劳重新获得特权。

这虽然有风险,但是值得铤而走险的。

事实上玄武门之变不久,李建成党羽庐江王李瑗便起兵了,为了造势,他就招揽了很多对李世民不满的人,甚至是隋末和李唐正天下的人他都积极拉拢。

“山东之地,先从窦建德,酋豪首领,皆是伪官,今并黜之,退居匹庶,此人思乱,若旱苗之望雨。”

其他的对朝廷不满的人,也可能走到一起,利用太子后裔的旗号来反对朝廷。

这些力量汇集在一起,即便难以成功,也会造成大乱,够朝廷头疼的。

二、帝位争夺向来是一不做二不休,不留后患的

这里血淋淋的历史教训。

皇权面前没有亲情可言,心慈手软往往是自掘坟墓。

这个看起来很残酷,但是历史现实就是残酷的。

为了皇帝,大肆屠戮宗室的事情在历史上有很多,宁可错杀也不放过。

李世民通过兵变,杀死兄弟,既然已经得手,自然要彻底坐稳皇位,侄子们也就不能活了。

“承道安陆王,承德河东王,承训武安王,承明汝南王,承义巨鹿王,皆坐诛。”

“子承业为梁郡王,承鸾渔阳王,承奖普安王,承裕江夏王,承度义阳王,并伏诛。”

不仅如此,他还“诏除建成、元吉属籍。”在家谱中将他们除名。

历史是残酷的,李世民直接处死他们显得冷血,但是比那些暂时不杀,后来以各种各样方式弄死也算“光明正大”了。


微史春秋


如果唐太宗仁慈了,给建成元吉都留了小儿子,就是给自己埋下了定时炸弹,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爆炸了。

在隋唐时,皇帝并不是一个人的皇帝,而是受地方士族影响的。在关中地区拥有很大的名望。主要是京兆韦氏、河东薛氏、河东裴氏、河东柳氏,这四姓被习惯成为“关中四姓”。这些关中四姓是中国隋唐时期关中地区的士族代表,关中四姓的发展也是整个关中地区士族发展的方向标。更是决定皇权稳定的重要因素,隋朝的灭亡和士族息息相关。对一个帝王来说,皇权受到威胁是不能看到的,每一个皇帝都想着高度的皇权集中。由于受地域、政策和时间的限制,唐太宗不能马上摆脱士族的影响。一个国家就像个宫殿,而这些士族就是那些支撑的柱子。唐太宗著名的“君,舟也,水,民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民”是以士族为代表的封建地主。而作为皇帝的李世民并不能全部笼络士族力量,比如山东士族和关中士族都是有矛盾的。

唐太宗李世民可以说是一个完美的帝王,但是在施政的时候,也不能保证个别人的利益不受损害。当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长大之后,他们的旧臣在诉说惨痛的过往历史,愤怒复仇的火焰恐怕要喷射了。在山东士族的帮助下,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未必不能形成气候,形成小范围的叛乱也会造成巨大的破坏。

历史上也有过斩草不除根的例子,可谓是血的教训。

《赵氏孤儿》,这是一个复仇的故事。晋景公三年,权臣屠岸谷和赵盾交恶,赵氏家族几近灭族,唯有尚未出生的孩子,艰难出生,屠岸谷一路搜捕,有臣程婴用幼子换得赵氏一脉。等孩子长大,知情人韩厥把事情原委告诉晋景公,晋景公念赵氏功劳,恢复赵氏爵位,重为晋国大族,列为卿士,这个孩子就是赵武。后来,赵武带兵剿灭屠岸谷全族。在陈凯歌的电影《赵氏孤儿》中,有很好的艺术表现手法,诉说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不能不让人深刻,深刻表明不斩草除根的后果。

我是曹城少年,愿你顺心康健。


曹城少年


会不会有恶果,后人已经很难评说了。

赵匡胤陈桥兵变,夺了柴家的天下之后,柴家的人一个都没杀。不仅没杀,还好吃好喝的供着,赵匡胤这样做有没有风险?当然有,赵匡胤考虑不到这一点吗?不担心吗?恐怕也会担心,但人家照样放了柴家人一马,而终两宋三百多年,也没见柴家出来造反,后来的柴家,哪怕对赵宋一点点的威胁都没有。

因此,别说李世民给建成、元吉留一个最小的儿子,即便是建成、元吉所有的儿子都不杀,只需把他们先软禁起来,待到李世民继位后,皇位稳固了,朝中那些支持建成、元吉的人被处理了,然后过个一二十年,把自己的侄子们再放出来,让他们到遥远的地方(比如广东、广西)去生活,那时大局已定,他们难道还能翻得了天吗?

再说一个事情,李世民废掉太子李承乾后,立李治为太子。李承乾一家发配出京,后来李承乾的几个孙子还当了比如右武威大将军、左右羽林将军这样的武将,不也一样没谁造反?

因此,李世民这样做,根本上于对自己的兄弟侄子太狠,说什么人家将来会对自己的政权造成威胁、会造反什么,只不过是他杀人的借口而已。从这个角度看,李世民固然是一代雄主,但心胸未免狭窄了一点。


孤舟钓江雪


如果唐太宗仁慈一点,留下兄长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齐王李元吉最后一个儿子,肯定会使自己儿子皇位不保。况且自古帝王信奉“皇权斗争无亲情,成王败寇你死我活”。他难保证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儿子长大后不会为父复仇,肯定会积蓄势力伺机谋反夺位,为父报仇。因此唐太宗绝不会放任这一动乱发生,所以他为保住到手的皇位,被逼无奈只能绝情又残忍的下旨将兄长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所有的儿子全部屠杀,杜绝后患。


小龙女5505


反正恶名己经背了,干嘛给自己留个祸根,何况对于杀李世民,李元吉比谁都上心。


邓道勇2018


对历史不太了解。我现在的观点,历史没有如果,我们不会改变历史,即使现在你也无法改变任何既成事实的事情。你就是一个点,无法成为线,更无法成为面。


塞外风沙1


斩草除根,永绝后患。


大芊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