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些清华北大的毕业生不愿去上海发展?

颛治国


北大清华毕业生不愿意去上海这个问题很好回答,但是我先来回答交大复旦毕业生为什么不愿意去北京工作?这其实从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四所学校的录取分数线是差不多的,学生填志愿的时候首先是选城市!喜欢上海就会选交大复旦,再通过几年的学习,首先对城市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更好的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其次就是积累了一定了人脉资源!可以在日后的职场更好的生存!

我并不清楚是不是都不愿意去上海,但两地有一定距离,可能部分学生更愿意就留着北京发展,毕竟这要有的都有,科研、政治、经济、文化条件都不比上海差。从房价来看,刚毕业的穷孩子都是无法负担,那为何不选择自己已经生活多年的城市呢?

我觉得还是分地域的吧,要是家就在上海的,肯定就回上海发展了啊,那些不愿意去的,我觉得多半是考虑到房子与落脚的问题吧。我觉得像上海这种大城市是一个只容得下灵魂却容不下肉体的地方,很多来这里的他乡学子估计就是靠梦想撑着的吧。

因为就算你是清华北大的学子,光凭上班拿工资还是很难立足的,有些人可能干几年抓住机会创业什么的,这估计很多在上海求发展的学子们的梦想吧。在这里也祝那些远离家乡去上海追梦的年轻学子们,祝福他们有个好的结果,我就没有那么大的勇气,刚毕业就选择回到家乡了。

正常来说,一个人在一个地方生活习惯了,一般情况下是不愿意轻易挪窝的。所以,对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学生来说,虽然可能觉得北京天气干燥,时不时还有雾霾,但在北京读书多年,在一个地方生活习惯了,更愿意在熟悉的城市留下来工作,不用再去适用一个新的城市。

北京的科教资源丰富,拥有多所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对于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的毕业生来说,特别是高学历的硕士或博士们,他们一般会选择进高校或科研机构工作,显然北京是最佳的选择。有21%的清华大学毕业生选择了事业单位工作。当年,北京也是国家机关的聚集地,而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很多毕业生毕业后选择了公务员工作,显然北京是他们的最佳选择地。

还有就是优质企业资源丰富,北京是众多企业的总部所在地,特别是央企总部所在地。在当下就业大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选择央企是许多毕业生的首选。这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就业行业就能看出来。有近30%的清华大学毕业选择了进入国企工作。

有很多人会说,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的毕业生,很多人毕业就选择了出国留学,然后也没回来,自然去上海的人就少了。还有人说,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毕业生,最喜欢的工作是选择进体制内,而上海这种城市显然不会在公务员招生时,给出优厚的条件或政策,而且公务员工资在上海是没有竞争力的,自然选择去上海的人也少了。


硕科考试


就我目前个人而言,我对于上海的印象也不是怎么挺好,我曾经去过一次,感觉那地方到处都是楼房,抬头望不到天空,而且可能当时我在城外城里穿来穿去的,老是迷路,就找了一个火车站,找了我半天时间,可能我就是个路痴的原因吧,而且那个时候我坐公交车感觉公交车人的说话就像吵架一样,可能是他们本地上海话,我听不懂他们说话就那语气那语调。以至于我在上海待了几天,就着急逃回成都来。


如果说北大清华的毕业生不愿意到上海工作,这句话我有一点质疑,毕竟在上海那地方可能机会比较多,国际大都市、金融中心,那对于高端学历的一定有他们的发展机会,相对其他城市而言潜力巨大的。所以只要有机会找到自适合自己的发展商方向的企业或者职业,他们是不会放弃,至于现在一个城市的文化,一个城市特色,我觉得都不是很明显,现在都是一个大融合的世界,有可能你在上海未必你天天能够碰到的都是上海人,你不在上海有可能你经常碰到的都是上海人。地域限制应该不是很明显,这个不能确定我们在哪儿就业的方向的原因。


对于上海这些大城市,他们也愿意吸收高端院校的毕业生,特别是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毕业生,对他们的有各种优惠条件,比如直接落户,买房有优惠政策、子女教育等等。

如果真有北大清华的学生不愿意到上海工作,一方面他可能己经有一个目标方向,还有可能,他不一定找到适合他的职业和企业,或者北大清华毕业出来的不一定个个都是人才,像上海这些国际大都市,它可以放眼全球,寻找更优秀的人才到上海来工作,当然有能力有水平的北大清华毕业生,他也可以面向全球或者全国的任何一个地方,他觉得更适合他的地方去发展,难道北京,深圳,广州,成都等等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不具有吸引力吗?就算出来卖猪肉,好像全国每个地方都能有猪肉生产都有施展你才华的地方。


杨锅来了


北大、清华不到上海工作太正常啦……我们那时候大学毕业,本班分到上海六个同学,都是辅导员强行赶过去的,还有人哭了,但必须得服从分配呀……同学们首选还是北京、深圳、广州!坐标八十年代未、华科大(那时叫华中工学院)


熙哲22980130


我觉得还是分地域的吧,要是家就在上海的,肯定就回上海发展了啊,那些不愿意去的,我觉得多半是考虑到房子与落脚的问题吧。我觉得像上海这种大城市是一个只容得下灵魂却容不下肉体的地方,很多来这里的他乡学子估计就是靠梦想撑着的吧,因为就算你是清华北大的学子,光凭上班拿工资还是很难立足的,有些人可能干几年抓住机会创业什么的,这估计很多在上海求发展的学子们的梦想吧。在这里也祝那些远离家乡去上海追梦的年轻学子们,祝福他们有个好的结果,我就没有那么大的勇气,刚毕业就选择回到家乡了。


小陶记事儿


上海,作为我国第一大城市,是很多年轻人非常向往的城市,那里高楼林立,灯火辉煌,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个城市的每个角落可能都是机会,因此每年都能吸引到很多人前去上海淘金。

然而,上海这座城市,却一直有点遗憾,那就是在吸引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这两所顶尖院校的毕业生方面,不是特别给力。可能很多人还记得,去年上海市为了吸引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学生前去工作、创业,特定出台了优惠政策,只要是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的毕业生,只要愿意去上海工作,可以直接落户。

当时政策一出,这被很多视为,上海也开始加入了城市人才争夺战,特别是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毕业的高端人才。要知道,上海市户口一直是非常严格,很多大学毕业生,刚毕业的时候可能根本达不到落户条件。

问题来了,为什么有些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毕业生不愿意去上海这座大城市发展呢?情况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先来看看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毕业生就业情况,以2018年两所大学官方公布的就业质量报告为例。

一、两所大学学生就业地区分布

(一)清华大学

根据清华大学就业质量报告,总数上有接近一半的毕业生,选择在北京工作,特别是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选择在北京工作的比例非常高。其次是广东,主要以深圳这座城市为主。总数上排名第三的才是上海市。

(二)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的毕业生中,选择在北京大学的学生比例约40%左右,22%的学生毕业后选择了广东,仅6%左右的毕业生选择了上海。这个比例是非常低的。

从上述两张图来看,看来部分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的毕业生,不愿意去上海工作的事情所言非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个人觉得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活习性的依赖性

正常来说,一个人在一个地方生活习惯了,一般情况下是不愿意轻易挪窝的。所以,对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学生来说,虽然可能觉得北京天气干燥,时不时还有雾霾,但在北京读书多年,在一个地方生活习惯了,更愿意在熟悉的城市留下来工作,不用再去适用一个新的城市。

第二、北京资源丰富

这个资源丰富是指多方面的:

一是指北京的科教资源丰富,拥有多所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对于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的毕业生来说,特别是高学历的硕士或博士们,他们一般会选择进高校或科研机构工作,显然北京是最佳的选择。有21%的清华大学毕业生选择了事业单位工作。当年,北京也是国家机关的聚集地,而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很多毕业生毕业后选择了公务员工作,显然北京是他们的最佳选择地。

二是优质企业资源丰富,北京是众多企业的总部所在地,特别是央企总部所在地。在当下就业大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选择央企是许多毕业生的首选。这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就业行业就能看出来。有近30%的清华大学毕业选择了进入国企工作。同样,北京是许多优质民营企业的聚集地,众多世界500强企业聚集在北京。

三是校友资源丰富,对于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的学生来说,不管是就业还是创业,很多时候,丰富的校友资源也是一笔无形的财富,由于每年大部分毕业生选择了留在北京工作,数年来传承下来,在北京沉淀了丰富的优质校友资源。

当然,有很多人会说,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的毕业生,很多人毕业就选择了出国留学,然后也没回来,自然去上海的人就少了。还有人说,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毕业生,最喜欢的工作是选择进体制内,而上海这种城市显然不会在公务员招生时,给出优厚的条件或政策,而且公务员工资在上海是没有竞争力的,自然选择去上海的人也少了。

因此,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下,对于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的毕业生来说,能够留在北京,一般不会选择离开北京,所以也不会选择去上海。其实这种情况不仅仅是对清华北大的学生这样,就好像复旦大学或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的学生,能够留在上海,一般他们也不会轻易选择去北京,同样的道理,没有对和错,只是个人喜好罢了。

你们觉得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清华北大的毕业生不愿意去上海呢?欢迎交流。


教育有故事


我来说二句吧,作为在上海生活了二十几年的新上海人,我觉得还是有些发言权的。

首先,北上作为广大学子的向往之地,其实好多人在高考填志愿时已做出选择。清北复交是公认的top4大学,虽然清北略微领先,但基本是同一档次的学校,作为高考中最优秀的那拨人,希望去北京的自然争取清北,但首选上海会直接考虑复交,其实每年放弃清北来复交的并不少。所有说,考去清北的本来就更喜欢帝都而非魔都。

其次,清北学生来上海无疑是性价比最低的,为什么呢?因为清北去其它任何地方都是碾压般存在,但在上海就不行,所有单位都是把清北复交放在同样地位,没有哪个是只招清北而不要复交的,加上复交在当地强大的校友人脉,实际上清北是拼不过复交的,清北学生不傻,现在好地方不少,真没必要一定来上海。

再次,不要相信什么上海就对清北学生求贤若渴,落户政策只是zf展现开放度的做法而已,具体到实际单位用人中,清北学生并不比复交学生吃香,招二个只是装点门面,上海的单位还是更倾向于招本地学生,一方面复交本地及长三角生源占比大,另一方面还是校友人脉的关系。同样原因,其实外地很多985学校在上海的竞争力肯定不如只是211的上海大学。

最后,是好多人都说到的,随着深圳杭州及许多二线城市的崛起,北京上海的吸引力确实在下降,这对中国来说其实是好事,不光是清北,包括复交等一流大学,希望留着北上的人越来越少,好男儿志在四方,更多城市的崛起,才是我们真正愿意看到的局面!





蓝色港湾桥西


把复交与北清并称的可能是上海人。其实复交与北清是80分与100分的差距。和复交在同一梯队的尚有浙大、中科大、南大、哈工大、等名校。由于上海的考生不希望到外地读书,曾经有几年清华不在上海招生,直到上海高招把清北列为零志愿保证了优秀生源,情况才有所改观。上海考生被北清掐尖,终于认了。

能回到上海的北清毕业生想必多是上海生源,在上海人心中只有上海才是中国最好的!

历来就有京派海派文化之争,掐的厉害是因为对手旗鼓相当,就教育而言,占上风的无疑是北京名校。


用户9873730287630


好比狄更斯笔下《双城记》里的伦敦和巴黎,上演了东成西就般的浮世绘传奇;北京和上海,北帝南魔,一起撑起中国的大脑和心脏,成为中国都市的TOP2,就像问题中的TOP2——清华和北大一样。

只是,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清华和北大的毕业生们,似乎对于上海的魔力,视若未见,熟视无睹,令上海尴尬,令我们好奇:为什么北大清华的毕业生,就不拿上海当盘菜呢?


第一、数据很扎心,清华北大生就是不爱来上海

作为中国高校的东成西就,在圆明园遗址上诞生的清华北大,是中国高校的双子星。从人才争夺战来说,这两个高校的毕业生,是最抢手的,基本在校招阶段,就已经被鲸吞蚕食殆尽,只是在数据的对比中,上海抢来这些精英种子的数量,意外低到尴尬的程度。

以2017年两大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例,清华仅有4.1%的本科毕业生南下上海,同期毕业生中,广东占到35.4%,浙江占近8%;留到北京占到一半。再看北大,选择上海工作的毕业生仅占2.77%,共67人,留在北京的有1000名,占到40%。


第二、难道是上海不需要清北的毕业生吗?

看到这样一个尴尬的数字,我们也会迷惑,上海以堂堂魔都之尊,为什么在清北学子的身上,就施展不出自己的魅力呢?难道是复交两大高校的毕业生,就已经填充这个空白了,已经不需要清北学子的加盟了吗?

非也。上海对清北的毕业生的需求,已经可以用饥渴来形容,要不然,也不会在去年8月份,冒着被指责学历歧视的骂名,推出“清北本科毕业生可以落户上海”的政策,为吸引清北学子大开绿灯了。


第三、在这场门当户对的就业对手戏,为何妾有情,郎无意呢?

为什么上海,作为中国最发达的城市,就吸引不来更多的清北生呢?这样的问题,我们也在想。相比于北京这座千年帝都的深厚底蕴和巨大的政治文化优势,自然是上海这座城市新贵所比不了的。以清北学子的能力,还有他们买不起的房和落不了的户吗?

第四、那上海究竟差在哪个环节呢?原因是缺少华为和阿里这样的龙头企业

在上述的数据对比中,我们发现,上海不仅落后于北京,还落后于深圳和杭州。如果深究下去,看毕业生的入职行业和公司,就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2017年的数据统计中,共204位清北学子去华为工作,其余录取清北学子人数最多的私企,分别是是腾讯、网易、广州博冠信息科技、阿里巴巴。上海的互联网巨头,只有一个横空出世的拼多多。


结束语:在数据统计中,清北的毕业生就业的三大行业,分别是金融业、互联网+、科研和技术服务业。在这三点上,也是上海最需要优质人才的地方,以便实现产业的更新换代,只是缺乏这三个行业的龙头企业,无疑成了一个标的性的硬伤。于是,在有限的清北毕业生外流时,他们也只是上海的匆匆过客,没有多少眷恋。


教育练真堂


北大、清华作为我国最顶尖的两所高校,每年的毕业生也是各个企业、各个地方积极引进人才的重点对象,但是从清华北大毕业生就业数据上来看,两校的就业学生更偏爱与留在北京工作。

2017年清华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2017年清华大学毕业生共7058人(不包含国际学生和港澳台学生),其中本科生3119人(44.2%)、硕士生2554人(36.2%)、博士生1385搜(19.6%);其中定向和委培生438人,占毕业生总人数6.2%。

仔细分析这张数据,会有很多重要的结论。

①清华大学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的深造比率高达45.5%,本科和博士生的深造比率比较高。

②毕业生每年有接近17%的学生选择出国深造,主要是以本科生为主。

③本科生普遍选择深造,仅有16.4的学生选择了就业;硕士生就业想法强烈,高达89.8%的学生选择就业。

从上图可以看到清华大学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就业地域,本科生基本每年选择就业的只有不到500人,不做分析。主要看硕士生和博士生,两者中有超过40%的人选择留在北京工作,选择去上海工作的10%左右。除了北京,上海是吸引清华毕业生的第二城市。

2017年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2017年,北京大学全校毕业生(含医学部)共9469人,北京大学校本部毕业生7462人,本科毕业生2645人(35.45%)、硕士毕业生3604人(48.30%)、博士毕业生1213人(16.26%)。



北大的情况和清华的比较类似,也是本科生以深造为主,主要的就业学生以硕士生和博士生为主,他们中选择留在北京的居多,然后是广东,选择去上海市工作仅仅2.77%。

那么清北毕业生选择北京,而不去上海呢?

①两所城市经济规模非常接近,在北京的发展机会不比在上海的少。

②北京独特的资源优势: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③据最新消息,世界500强企业,北京全球最多,三分之二的世界500强国外企业在北京投资或者设立分支机构,而且北京集中了全国最多的央企总部,央企的福利待遇如何想必大家都知道。

④作为清华北大毕业生,在北京工作一来比较熟悉这个呆了很多年的城市,二来自己的人脉都在这里,有导师、有同学,相互推荐介绍。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浅显的分析,有其他的想法的朋友欢迎补充。


学习源动力


去上海工作非第一选择,你有真才实学,较高的收入,但不一定买的起房子。房价上涨速度超过你工资上涨速度,你只能“窝居”。房子安身立命之所。而上海的人才公寓也有期限限制,没有家的感觉。生活在上海的物价也算较高,自已有车,停车,修车,保养等压力不小。自己没车,挤公交,地铁,会更吓人,人山人海,且交通成本也不小。我认识一个在上海奋斗的西安交通大学材料专业毕业的人,努力奋斗到公司中层岗位,工作7到8年,年薪不菲,但买不起市区房子,回老家西安,照样干的风生水起。留下来的在上海租房子的人,也只能为房东“打工”,自已留一部分钱。这种趋势必然会导致人才外流。梁园随好,终非久留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