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百年开模工艺,察硬币鉴赏方法

众所周知,硬币制造,必须要有印花模具。那么,百年前镌刻印花模具与百年后镌刻印花模具,

在镌刻工艺上有无改变?镌刻工具有无更新?

要探讨这些问题,必须研习现存的硬币花纹。硬币上的花纹是模具撞压留下的,同时,它也留下了模具镌刻时,所用工艺方法的蛛丝马迹。

百年前银币图案 如图1:

研百年开模工艺,察硬币鉴赏方法

红圈里叶子左侧的“复打”(“复打”指图案或文字笔画边缘一侧,有若隐若现的重复部分)。

百年前银币图案 如图2:

研百年开模工艺,察硬币鉴赏方法

红圈里的字体笔画,“复打”显得粗壮。

70年以前的银币图案 如图3:

研百年开模工艺,察硬币鉴赏方法

“壹”的上右侧,留下的镌刻痕迹。“圆”上方,同样也留下了镌刻痕迹。

1978年硬币图案 如图4:

研百年开模工艺,察硬币鉴赏方法

红圈里阿拉伯数字,留下的“复打”印迹。

1982年硬币图案 如图5:

研百年开模工艺,察硬币鉴赏方法

红圈里无论是阿拉伯数字还是汉字,都留下了“复打”的确切图案。

“复打”是怎么产生的?

我的理解是,所有的模具在开模后,都有一个校模的环节,校正图案位置。在模具镌刻完成后,同样还要校正一次,校正图案的高低,校正图案的准确程度等校正项目,才可通过验收使用。以上图中的“复打”图案,都是模具校正时留下的痕迹。就是通过初校,放弃了初开模时镌刻的位置,再校正好的位置上重新镌刻,放弃部位留下了微微镌刻的痕迹,撞压在币面上就是“复打”了。

特别注意的是,此痕迹不可理解为重复撞压,从平衡和对称论据,能证明这一点。

同样,从以上五图可以看出,手工开模,镌刻工艺延续至今没有改变。不同的是镌刻工具更加微巧锋利,研磨材料更加细腻,这一点从硬币“复打”留痕和硬币地张的光洁程度看得出来。

了解了模具的制作工艺,对硬币的鉴赏有什么帮助?

我们从前人总结的银币鉴赏方法说起。

1,对比法鉴赏银元真伪,局限性太大

这是鉴定银币的方法之一。但其局限性很大,只能对比鉴定同模硬币,对同板硬币就失去了效力。看图6说话。

34年北洋造银币图案 如图6:

研百年开模工艺,察硬币鉴赏方法

这两枚银币同为34年北洋版,但在文字图案镌刻的细微之处,特点突出,差别很大,能对比出哪一枚是真,哪一枚是伪吗?这就是对比法的局限之处。看图7说话。

1982年硬币图案 如图7:

研百年开模工艺,察硬币鉴赏方法

正中间的一枚无论是文字还是阿拉伯数字都有“复打”痕迹,在细微之处通过对比,有很大区别,通过对比法鉴赏,肯定是“假”的啦,可惜!做工艺品的人还不愿意做1982年的五分硬币,原因是:1982年的五分硬币,太多啦!老板不愿赔钱做。

2,压力法鉴定银币真伪,值得商榷。

压力法鉴定银币,在翻砂浇铸造伪时代,还是有用的。前人说压力,指钱币上有无沙眼,这是前人鉴定银币真伪的智慧。而现在拿压力说银币真伪是不确且的?是有待商榷的。

原因一,我们可以从模具的镌刻工艺说明这一点,磨具图案凸的地方,你就让他多突出一点,凹的地方你就让他多凹一点,撞压出的图案立体感很强,给人的印象,压力就很大了(有人称其为透打)。然而,模具制造时,凸的地方“不明显”,凹的地方也“凹不倒位”,撞压出的图案,立体感不会很强,人为感觉压力是不足的(有人称其为弱打)。

北洋造34年银币 如图7:

研百年开模工艺,察硬币鉴赏方法

这就是模具的魅力,撞压在银币上的图案,谁又会说它的压力不足呐?

原因二,金属银本来就较软,银铜合金同样也不会太硬。伸展性较好,收缩性较强。制作银币根本就不需要几十吨的撞击压力,有以讹传讹之嫌疑。如果有疑问可以看下面的这块银币,压力是不是很足?

手工打造银币,如图8:

研百年开模工艺,察硬币鉴赏方法

谁又能看得出它的压力足不足呐?

翻砂浇铸的钱币,如图9:

研百年开模工艺,察硬币鉴赏方法

地张深俊平整,内外廓高隆健壮,字体笔画凸凹分明。但谁也不敢说它是机制币,更不敢论压力了,只是翻砂铸造而已。拿压力足不足,说银币真假是不确切的。钱币能形成这样美的特征,完全是铸造模具的功劳,不是吗?

原因三,制作模具还要考虑造币的多寡。主要考虑模具的使用寿命,从这一点来推断,模具镌刻图案,凹的地方,不会太深,合适就好。凸起的地方也不能太高,撞压出的印花有浮雕美感就行。反之,太费模具啦!造币厂的老板不答应。

鉴定币欣赏,如图10:

研百年开模工艺,察硬币鉴赏方法

这是有鉴定结果的银币,请泉友们鉴赏。

模具镌刻百年来工艺技术没有变化,始终是人为开模,手工镌刻。只是使用工具更加锋利,光洁研料更加细腻。而造伪工艺不断创新, 使用设备与时俱进,延用老祖宗的思想观念鉴定银币,肯定是不完善的,是钱币爱好者需要斟酌的地方。

以上是我对模具制作工艺,相关联的硬币图案鉴赏的肤浅认识。不妥之处,请群友们批评指正,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