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倪國與世界最早的家譜

春秋倪國與世界最早的家譜


在英國的大英博物館裡,收藏著一塊來自中國的神奇甲骨,它就是1903年流落海外的《庫、方二氏藏甲骨卜辭》中,序號為1506的牛肩胛骨。這塊甲骨上刻有中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家譜——倪氏家譜。2002年6月,文物部門對棗莊市山亭區東江村的一個古墓群進行了搶救性發掘,這次發掘揭開了在史書中若隱若現的春秋古國——倪國(俗稱小邾國)的神秘面紗。這個倪國與收藏於大英博物館的倪氏家譜又有什麼聯繫呢?


春秋倪國與世界最早的家譜

春秋倪國與世界最早的家譜


神秘的倪氏家譜

現存大英博物館的第1506號甲骨殘存上下長22釐米,左右寬22.5釐米,刻辭在甲骨板的正面,計13行,除第一行為5字外,其餘均為4字。行與行之間沒有隔線。另外,刻辭右上端還單獨刻有一個“貞”字,頂端刻有一條橫線,好像是作為刻辭的界線。刻辭的體例行款是自上而下,自右而左。其內容是:兒先祖曰吹,吹子曰戈夭,戈夭子曰雀,雀子曰壹,壹弟曰啟,壹子曰喪,喪子曰養,養子曰洪、洪子曰御,御弟曰矢,御子曰伊,伊子曰閉。

從這段卜辭可以看出,它記載了“兒”(即“倪”)氏家族中的11代世系,13個人名,其中父子關係的11人,兄弟關係的2人。

這塊甲骨被稱之為《庫、方二氏藏甲骨卜辭》,“庫、方二氏”是指20世紀初居於山東青州和濰縣的英國傳教士庫壽齡和美國傳教士方法斂。此二人於1900年-1908年間在中國從事收集甲骨活動,成為最早收藏甲骨的外國人。

這塊倪氏家譜的出現,在考古學界和史學界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最大的爭議就是關於它的真偽。認定這塊甲骨系偽刻的學者有胡小石、董作賓、郭沫若、容庚、唐蘭、胡厚宣等,認為是真品的有張政朗、陳夢家、於省吾、饒宗頤、李學勤等。日前,筆者專門採訪了著名學者、清華大學教授李學勤,李教授說,在英國期間,他對這塊甲骨作過深入研究,他認為這塊甲骨的的確確非贗品。

至今,考古學界和史學界還未發現比“倪氏家譜”更早的家譜。倪氏家譜出現以來,有一個問題一直懸而未決,就是家譜上所載的這個倪氏家族到底生活在何時、何地?


春秋倪國重見天日

2002年6月3日,棗莊市文物部門接到群眾反映,報告說棗莊市山亭區東江村南的一個被稱為“高土臺”的地方有古墓被盜掘的痕跡。在報請上級文物部門批准後,棗莊市文物部門對其地的三座古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從而終於使在地下埋藏了2200多年的春秋倪國重見天日。

倪國,俗稱小邾國,初為“兒地”,立國時稱“郳”,後逐步演變為“倪”。因此倪國也稱郳國或兒國。已故著名考古學家王獻唐有“邾分三國”之說,即:與魯國為鄰的邾國先後分割為邾國、倪國、濫國。邾國是先秦時期山東境內僅次於齊、魯的中等諸侯國,但史書中關於邾國的記載卻較少,倪國和濫國更是少之又少,以至於疆域和沿革都難以考證,成為考古學界和史學界的一大謎團。

這次發掘共清理了六座墓葬,其中除2、3號墓完好外,1、4、5、6號墓均遭盜掘。在墓葬中共清理出土有銘文的青銅器24件。銘文內容涉及春秋時期的許多國族、官制、姓氏、生活及婚姻制度等等。墓葬中出土了大量極為珍貴的文物,有製作精美的青銅器倪慶鬲、邾君慶壺、虎鈕方奩(婦女化妝器具)等,還有在春秋青銅器中極為罕見的“僉父瓶”。從這些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出,當時的倪國經濟和科學已相當發達。

從墓葬中的青銅器銘文和墓葬形式可以看出,4號墓的主人是倪國的開國國君邾友父,即朱肥;2號墓的主人則是邾友父的長子邾慶,也稱倪慶;3號墓是邾慶即倪慶的夫人秦妊。這次發掘,印證了文獻記載的“郳之上世出於邾”,也揭開了在史學界一直無法論定的倪國即小邾國的地理位置、疆域等問題。

一個著名的春秋古國——倪國終於展現在我們的眼前:顓頊的後裔陸終第五子晏(一說晏安)被封於曹地(今河南省靈寶市東曹陽),取地為姓曰曹。曹晏後裔中有一位叫曹俠(一說挾)的,曹俠帶族人遷居邾地(今曲阜市東南)後建立了以蜘蛛為圖騰的邾國部落,在邾俠和後幾位首領的帶領下,邾相繼兼併了周邊小方國部落,其中包括一個叫“兒”的方國,他本人也改名叫邾俠。其後,邾(曹)俠生非,非生成,成生車輔,車輔生將新,將新生訾父,訾父生夷父顏和叔術。武王克商以後,邾國歸順周朝。夷父顏世稱邾武公,是一位有作為的君主,他生有兩個兒子即長子邾夏父,次子邾友父(又名朱肥)。邾國在公元前798年(周宣王三十年)後,參加周王室伐楚的戰爭有功於周王室,因此武公的次子邾友父被封到“兒”地為王。由於“兒”是邾國的領地,邾友父又是夷父顏的次子,因此又被世人稱為小邾或小邾子。這便是春秋倪國與古倪國的區別。公元前796年(周宣王三十二年)夷父顏因有罪被周王誅殺,其弟叔術被封為邾君,但叔術卻讓國於邾夏父,自己主動分國為濫,為濫國(後歸依魯國,在今滕州市東南部)國君。至此“邾分三國”完成。

倪國作為邾國的支裔立國,以後又先後成為宋、魯、齊等國的附庸。王獻唐先生指出:“小邾一稱,亦非國名之正。立國不自稱小,鄰邦亦不能呼之為小”。因此,世人稱倪國為小邾是後世習俗相沿的結果。邾友父是一個賢能的君主,他把倪國治理成了一個經濟、科技和文化都相當發達的國家,從出土的青銅器就可以看出倪國的冶煉技術和文化事業的繁榮。

公元前261年,倪國與其母國——邾國一同被楚國所滅。倪國與邾國被滅後,為了防止其復國,楚人便把兩個國家的貴族和部分百姓強行遷往江夏(今湖北省黃岡市西北),因此,湖北從此才有了一個邾城。

在縱橫捭闔的春秋戰國時代,倪國在齊、魯、宋、楚等強國的夾縫中共生存了537年,其外交事務十分頻繁,其間倪國先後參加了多次諸侯會盟和聯合討伐戰爭,《詩經》中就有小邾穆公三次朝魯,並現場賦詩的記載。由此可見,倪國在春秋時期的“國際”事務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倪姓與顏姓之起源

春秋倪國重見天日,不但告知了我們一個較為完整的春秋倪國,同時也使我們追溯到了天下倪姓和顏姓的源頭。

從春秋倪國的起源、發展、興盛到滅亡的過程來看,倪氏家譜並不是春秋倪國的家譜,而是商代初期一個被稱為“兒”的方國部族的家譜,因為商代以前和商代的國家形態是部族聯盟,這些部族聯盟是以原始部落和血緣關係為基礎而組成的社會集團。商王朝時代的部族很多,在卜辭中大多稱之為“方”。“兒”就是其中的一個方國,不僅如此,它還應該是東夷古國中的一個非常有名的方國。從“兒”字的形狀來看,上部是一個“臼”、下部是一個“人”,人頂臼,是農耕時期對穀物和糧食的崇拜。因此,這也反映出了東夷古國的農耕文化。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倪國(今棗莊市山亭區)境內至今有東伏山、西伏山兩座山峰,並有一個名叫伏裡的村莊。伏裡,顧名思義即伏羲故里。伏裡村至今流傳著一個關於伏羲兄妹成婚繁衍人類的傳說:傳說洪荒時代,人類被大水淹滅,只剩伏羲兄妹二人,上天的意思是讓他們兄妹成婚,其辦法是把伏山上的一個石臼往山下滾,如果它正好落在山下的臼殼內,兄妹就可成婚。

既然商代方國是以原始部落的血緣關係而建立,那麼姓氏和家族譜系就是方國最為重要的源泉和紐帶。從倪氏族譜可以推斷,這個被稱之為“兒”的方國在當時的地位已是非常顯赫。這可能也是春秋時期小邾國仍以“倪”為國名的原因。雖然古老的“兒”方國已不復存在,但生活在其地的“兒”人依然繁衍生息。因此,邾友父把國名定為倪國,其子孫和國民也皆以“倪”為姓,這也說明了邾、倪一家。由於倪國先後為邾國和魯國附庸國,因此,邾友父的庶子爽便去魯國做官,為下大夫。爽以其祖父夷父顏的字為姓,名曰顏爽。在古代,兒子不能以父親的字為姓,只有孫子才可以以祖父的字為姓。這個過程也說明,朱、倪、顏三姓的淵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