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医道(指中医) 古时大夫给人看病有什么讲究?

应知和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言: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这段话应该是中医大德创医道的记载。其后记载中古之时有至人,其次有圣人和贤人。此是道传。《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言: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意思是听从医圣教导,可保健康。其实就是全身心进入医道之门。从上可知:古代医圣不看病,只收徒入医道之门。这大概就是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于渔的来源。这也是师者,修道,授业,解惑的来源。


小太极猴刘永明


医生是救死扶伤的天使,在面对病魔时第一时间冲在前面。而医生在已有自己的准则,在如今,那么古人医生对于医病有什么准则额。

据明代医学家李梃在中医启蒙书《医学入门》中提到古代中医的习医规矩:行医关系到人命 ,不是品德诚实而不虚伪、性格沉静而有恒心、真正知道长阴功乐趣的人,不可轻易学医。

既然人立下学医的志向,就可以商议如何用工。学医人每天早上面对 《先天图》静坐,诵读品味《孝经》、《论语》 、国小;大有资力者,再遍及《四书》全部内容、古《易》白文,以及《书经》、《洪范》、《无逸》、《尧典》 (理会大意,不必强记)。因为医出于儒, 不读书明理,终是庸俗昏昧 ,不能变化贯通。

除此之外,学医人每天中午将《医学入门》中的大致内容从头至尾逐段诵读,必须一字不漏,如同自口述出来一样。(就算学医人想专攻小科,也不可不读大科;想专攻外科,也不可不读内科。因为学医只有触类旁通的道理,没有对其他科一窍不通却能精通一科的道理。只是因为医生经验有浅有深,技术有生有熟,所以才有分科的不同)熟读后,学医人要潜思默想,深究书中意义。稍有疑难之处,学医人就要检阅古今名家方书来增广见闻;或者向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之士恭敬请教,陶节庵说过:心得只是不与俗人说罢了。

因为学习中医方药不外乎《神农本草》, 学习中医理论不外乎《素问》、《难经》 以及张仲景、刘完素、李东垣、朱丹溪。除此之外纵然有小方捷法,终究不是大家气数,千万不可被其诬惑。学医人对于 《医学入门》一书既然融会贯通,而后可以成为一名小医。此后学医人更要努力静坐,诵读儒书。

可见古人对医生的要求更高,比现在的医生要求更多。做好品德才能学医,这也是古人学医的第一条。由此可见,做人是第一步,不管做什么工作。





青峰酒史


古代中医很讲究医道,对医生而言,首先要有高尚医德和悬壶济世的仁爱之心,再加上精湛医术才可称为大医;大医治病时,安定神志,有同情患者疾苦的怜悯之心,无论患者是男女老少、长得美丑、不同民族、不同国籍等前来诊治疾病,都一视同仁当做亲人看待;不可瞻前顾后,考虑自己声名;无论白昼冬夏、路途远近崎岖、疲劳饥渴、一心赴救,不能应付或拒绝;在中药使用上不能杀生求生,杜绝使用虻虫、水蛭、穿山甲等动物药;诊病时排除杂念,平稳心态,缜密细致,四诊合参,辨证论治,杜绝差错发生;给患者用药不用怪异当地市面难寻之品;平时做人上,说话和气,不高声喧哗,道说是非;不做以医技谋索钱财之事;做到以上这些,才是人民群众的好医生。古代中医还要熟练掌握探求自然界变化法则和规律(人与自然界是统一整体)、万事万物(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纲领和根源、万事万物(人的生长壮老死)新生和消亡始终的阴阳、五行学说及五运六气(气候变化与疾病流行)学说。





翼昂扬185


非常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首先, 所谓医道,也就是医生在行医过程中所秉持的行为准则。电视剧《大宅门》是以同仁堂的故事改编的,里面有一副牌匾,“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我觉得这是对中医医道最好的描述。

其实,古代中医除非已经功成名就的名医,大部分还是赤脚医生,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是走街串巷的“铃医”。无论哪个类型的中医都会秉持“医不扣门”的规矩,也就是医生不会主动上门给病人治病,一是免得病人及其家属觉得晦气,二是尽量交给医疗事故纠纷。

另外,重点说一下赤脚医生的治病模式,特点就是医药分离,也就是他们出了针灸推拿的理疗外,只管开方,病人一方自行到药店抓药。即便是坐堂的医生应邀出诊,开了方子,抓药也是自便。两者都没有名义上的出诊费,一般代之以“车马费”为名,这样就可多可少,凭病人自己根据情况斟酌。

总之,中医作为一种经验医学,和患者之间信息量相较于西医更加不对等,西医主要借助于机器,是可以反复验证的。所以,人们对中医有更高的医德要求。


中原一条虫


医道意思就是说,作为一名医生所应该具备的德行,应该要有济世救民之仁心,谨慎负责知品质,毕生专研的精神。



古代的医生,我觉得比较著名的就是采用望闻问切,

望,他就是说看一个人的气色如何。

闻,就是听他的声音和嗅气味。

问就是询问患者的症状。

切,就是诊断一个患者的脉象。

古代的话是通过这种比较古老传统的方式得出患者是得了什么样的病。古代的医生就是给患者用药,一般是从山上采的,成本也比较低,然后医生是悬壶济世为己任,然后古代的那些中药也比较的纯正,因为现在的中药很多是人工种的,可能药效没有古代野生的好,因此,古代的医生看病可能更容易,药到病除更快,更准,更狠。


梅溪沐雪客


这是现在的讲究。



功德21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言:“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


汲圣堂中医陶秋莲


医德至仁,悬壶济世,杏林春暖,救死扶伤,仁心仁术做为医者有此精神方为医道,在行医过程中心怀善念用最精简的几味药能够力挽重疾方为道…古代中医看病救人不分贫穷高贵一世同人无论白昼黑夜风雨无阻。有精成的古郎中大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俱明


肝病肿瘤病研究所


医道就是看病的本领,也就是医术,这是传统医学术语,现代医学讲的是医疗技术,所以说医道是指中医,中医讲究的是“阴阳五行、四诊八纲的辩证关系,用药是以“五气与五味,”即“寒、热、温、凉、平;辛、甘、酸、苦、咸”各入其经,这就是中医之道。


石玉峯


古代医道不甚清楚!就解放后的中医师,给人瞧病,从不收费,写好药方,自己去药店去抓药。有人或者给医师两瓶白酒,或者一盒糕点,几盒香烟等等,就算是对医生说回报!而现代发展到,非钱莫谈,非钱莫为,所以医学发展也阻力颇大,没有更多时间去研究医学,而是研究着钱币的多寡之事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