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打虎:《金瓶梅》寫得不如《水滸傳》

在《水滸傳》描述武松打虎時,老虎先後三次攻擊武松:一撲、一掀、一剪,卻被武松一一躲過。《水滸》的作者這樣寫道:“原來虎傷人,只是一撲、一掀、一剪,三般捉不著時,氣力已自沒了一半。”在《水滸傳》裡,作者具體描寫了老虎的三次攻擊。

但在《金瓶梅詞話》裡,作者只寫了老虎前兩次攻擊,第三次攻擊卻沒有寫,接著作者同樣寫道:“原來虎傷人,只是一撲、一掀、一剪,三般捉不著時,氣力已自沒了一半。”這樣前後文就連貫不起來了。這可能是因為作者抄漏了,或者是出版商在刻書時不小心刻漏了,總之是個不大不小的漏洞。而這個漏洞對武松的英雄形象有點削弱作用。

武松打虎:《金瓶梅》寫得不如《水滸傳》

打虎之前,武松在酒店裡喝了十五碗好酒。按照《水滸傳》裡酒家的說法,這酒喚作“出門倒”、“透瓶香”,度數高,後勁大,一般客人喝了三碗必醉,所以號稱“三碗不過岡”。意思是說,一般人喝三碗必然醉,醉則過不了景陽岡。江湖好漢往往是愛喝酒,酒量大。愛喝酒的人也大都喜歡喝濃酒、烈酒。因此,當武松第一次喝“透瓶香”這種酒時,就情不自禁地稱讚道:“好酒!”三碗過後,武松很喜歡這種酒,雖然酒家多次拒絕賣給他三碗以上,但武松連哄帶嚇,前後喝了十五碗方才罷體。

武松喝酒這個情節在《水滸傳》裡有精彩的描寫,非常細膩,極有章法。貪酒好飲雖是武松的缺點,但喝酒也增加了武松的力氣和膽量,不但有助於他在景陽岡上打虎,更體現了他的沖天豪氣,使他的形象更加豐滿、更加生動。但在《金瓶梅》裡,作者對武松喝酒的過程卻只有寥寥幾句,一筆帶過。這對人物形象塑造而言不能不說是個缺憾。

武松打虎:《金瓶梅》寫得不如《水滸傳》

武松喝完酒後,要翻過景陽岡。酒家好意勸阻他,說岡上有虎傷人。但武松一則不相信酒家的話,二則膽子大,所以不聽酒家的勸阻。獨自走了幾里路後,武松先是看見一棵大樹上被颳去了皮,上有文字,也說岡上有虎,但武松依然不信。再往前行,又在山神廟前看到官府的榜文,到這時武松才相信岡上真的有虎。此時武松的第一個念頭是返回酒店,但又覺得那樣做顯得自己膽小如鼠,會被酒家譏笑,所以想了一下之後,就鼓足勇氣繼續前進。

這段描寫曲折細膩,真實可信。武松雖是好漢,但他畢竟是人,在深山老林裡獨自面對危險的時候,他也會感覺孤單、害怕。如果他不猶豫,不害怕,那他就成了天神,或者莽漢、醉漢,而不是一個活生生的英雄好漢。這段描寫在《金瓶梅》裡卻被作者大大簡化了,酒家的勸阻、樹上的文字信息都被省略了,武松曲折細膩的心理活動也沒有了,只剩下武松看到官府的榜文時說的一句話:“怕甚麼鳥!且只顧上岡去,看有甚麼大蟲。”這樣一來,就使得武松成了個愣頭愣腦的莽漢、醉漢了。這樣的形象比起《水滸》中武松形象就遜色了許多。

武松打虎:《金瓶梅》寫得不如《水滸傳》

在《水滸傳》裡,武松是獨自一人打死了猛虎,當時沒有其他人在打虎現場,沒有人知道是武松打死了猛虎。武松打死猛虎後,兩個埋伏在山裡的獵戶才見到武松,知道了這個情況,並隨後將這個喜訊告訴了大家,於是武松就成了遠近聞名的打虎英雄。

《金瓶梅》寫到這個情節時卻作了這樣的改動:當老虎還沒有出現的時候,兩個埋伏在山裡的獵戶早已發現了武松,但他們並沒有出來阻止武松獨自過岡。當猛虎現身,武松與猛虎拼死搏鬥時,這兩個獵戶也沒有出來幫助武松打虎。只有當武松獨自一人打死了猛虎之後,獵戶方才現身。這樣的改動對武松的形象雖然並無很大影響,但在客觀上增加了敘事的真實性和可信度。

武松打虎:《金瓶梅》寫得不如《水滸傳》

在《水滸》裡,武松打虎這個情節從敘事學的角度講屬於全知敘事。當武松打虎的時候,只有作者和讀者目睹了打虎的全部過程,小說中的人物除了武松這個當事人以外誰都不曉得這個事件。而在《金瓶梅》裡,武松打虎一方面屬於全知敘事,另一方面也是限制敘事。武松打虎的時候,兩個獵戶就埋伏在現場附近,他們親眼目睹了武松打虎的全過程。因此,在《金瓶梅》裡,既有作者和讀者見證了武松打虎的全過程,小說中的兩個獵戶也見證了這個事件,這樣就使得武松打虎這個情節更加真實可信。由此而言,《金瓶梅》的這一改動是值得肯定的。

在《水滸傳》裡,武松打死景陽岡上的猛虎後,當地人對武松極為敬服、感激。本縣知縣也很賞識武松,不但賞給武松金錢,還提拔他作本縣的都頭。傍晚時分,深山老林裡,武松獨自一人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場面是驚心動魄的,令人緊張恐懼的。如果說這種緊張、刺激的場面從正面刻畫了武松的英雄形象,那麼,事後眾人的讚美慶賀,知縣的賞識提拔,這些筆墨則是從側面繼續烘襯、渲染了武松的英雄形象。

武松打虎:《金瓶梅》寫得不如《水滸傳》

面對榮譽和賞賜,武松並沒有表現得趾高氣揚,洋洋得意,反而表現得十分謙遜,並且把知縣的賞賜分給了飽受虎害的獵戶們。武松的謙讓和知禮,說明他有相當的教養,不是舉止粗野、濫用暴力的赳赳武夫。武松將賞錢分給獵戶的行為則體現了他的善良、厚道的人格。可見,在《水滸》裡,武松的形象是豐滿的,立體的,而不是單一的。但在《金瓶梅》裡,作者省略了一些筆墨,篇幅也縮小了,這雖然對武松的形象並沒有明顯的影響,但與《水滸》相比《金瓶梅》裡武松的形象就顯得有點單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