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力的上限,往往取决于你对自我要求的下限

你能力的上限,往往取决于你对自我要求的下限


你的能力,往往取决于你的自我要求。


很多人说自己的文章写不长,问我怎么写得长一点,我的回答是,要对自己有要求。

我长期要求自己写长文,看到别人放图片,我会在心里暗念,“老子就是要用文字来打败你”,所以,现在一篇文章写3000字,对我来说根本不是难事,4000字也在我的舒服区之中。


写的长,并不是说刻意把一个字写成两个字,在知乎上看过一篇文章,说的就是高中生怎么把作文写得更长,那篇文章给的建议是,多写外国人名,然后把他们的名字写全,比如不要写爱因斯坦,而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于是就多了四个字,并且逼格更高了,又比如再来一个巨无霸,毕加索,毕加索的全名叫巴勃罗·迭戈·山迪亚哥·弗朗西斯科·····毕加索,大家可以去查一下,全名长达75个字。


我觉得这种方法很搞笑。


那怎么变得更长呢,靠伟哥吗?


我理解的更长是,让思想更有延展性,更具有深度性——而往往深度挖掘,才能找到那些让你都感觉惊奇的东西。


但是,我在写的时候想的可从来不是“怎样让思想更有延展性、更有深度性”,我一直保持的,或者说终极的方法论就是——不降低自我要求的标准。


只要这个原则在身、在心,你就会发现自己的行为会为它发展出一系列整体的配套服务,比如在这个要求之下,我平时会加强阅读量,会更在意维护长期的智识供应系统,也会更有意的去思考,以及不轻易放过生活中那些能够带来洞察的细节。


大量阅读和有目的性的学习,可以增加知识储备,有意的思考,则是一种对生活的加工,乃至于对知识的实践以及洞察生活中的细节,其实就是在将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有生活材料、有思想材料,你在写东西的时候,就能够在擅长的话题上比别人建立更多的联系,达成“思想延展性、深度性”的目的,然后,你只是需要把一件事情讲清楚,最后你会发现,自己的文字已经有一定的长度----长度只是思想的描述。


这说的是文章,但实际上,我在说的是自我要求和能力之间的关系:不对自己的要求妥协,你的能力就会往你所要求的地方靠拢。


中国本科生率不到4%,甚至很多人读的只是专科,有一次,一位读者在后台问我,到了差的学校怎么办。


到了差的学校,依然还是有选择的。


但是要知道,你需要的不仅仅是在“差的学校”的前提下进行选择,你还有一个“差的自身环境”总在影响你——注意,我说“差的自身环境”并不是说你这个人差,实际上,每个人都有发展的可能性。


我所指的自身之”差“,是过去的那些习惯,比如抱怨,比如固定型心态,比如一些不良的习惯,等等,因为这些东西,才导致你过去表现得不是那么令自己满意,乃至于考到了一个很差的学校。


我个人的观点是,尽管我们现在的教育竞争很激烈,但是如果你表现得很差劲,确实是有着比别人更多的反思的责任。


比如一套总分700分的试卷,几个科目考下来,最后总分考到200~300分——成绩好的同学,你们很难想象这种分数吧?


但确实是这样的,有很多人,他们考到的分数就是低到如此令你讶异的程度。


所以我记得初中的一名化学老师总会在大家考完试之后,点几个人站起来批评,说让你们的爹妈来考都不会比你们差。


然而产生悖论的地方也在于,反而是那些真正具有反思责任的人,他们往往越意识不到自己需要反思。


特别郑重的向大家介绍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有必要牢牢嵌到我们底层认知里——达克效应


达克效应,来自一篇2001年获得搞笑诺贝尔心理学奖的报告,效应指出:


1、能力差的人通常会高估自己的技能水平;


2、能力差的人不能正确认识到其他真正有此技能的人的水平;


3、能力差的人无法认知且正视自身的不足,及其不足之极端程度;


4、如果能力差的人能够通过恰当训练大幅度提高能力水平,他们最终会认知到且能承认他们之前的无能程度。


考到差的学校——这是很有意思的话,因为它不是说,一个表现得很棒的人到了次等的环境,如此的话,你就有抱怨的基础。


而是说,是一个表现得差劲的人,考到了一个次等的环境,那么,你凭什么抱怨学校?


你和学校是相互选择的结果,你抱怨学校差劲,那么,学校是否也可以抱怨自己所招到的为什么是如此差劲的生源?


所以,抱怨是没有用的,但在你有初步的觉醒之后,你是可以选择改变的。


使用“达克效应”的精髓,你只需要通过大幅度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就可以进一步认识到也能承认之前的无能程度——这种进一步的认识,对你会形成更为强大的刺激和冲击。


你现在只是单纯觉得学校差,但是只有在你的眼光水平、认知水平上升之后,才能进一步知道自己学校差在什么地方,你的学校与别的学校究竟本质上差在哪里,而你个人又可以采取什么手段和方式去进行自我弥补。


依然如达克效应所说的,你可以说你现在身处在差的学校,已经意识到学校和自身的问题——但达克效应说,你还不能真正做到正确认识。


而这些“正确认识”只能发生在你的认知和技能水平等等得到了大幅增长之后。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位提问者,他说自己大专毕业,文化水平不高,自打毕业之后才建立起阅读习惯,随着阅读量的增长,他发现自己的好多想法和以前不一样了,那时他方才意识到自己荒废了大学的时光。


这又是一个“悔之恨晚”的故事。


如果不想要这种故事发生在自己的身上,那么就应该及早的进行改变,比如,当你第一为环境所恼——这所恼,乃是你意识觉醒之苗头,你就应该当下抓到它,然后开始进行扩展。


也许很多人,他们到了差的学校,他们也有过一次次的感叹,怎么到了这么差的学校,老师上课好差劲、同学表现得也差劲,一点学习氛围也不好……记住,当你有这些抱怨的时候,就是需要采取改变的时候。


有一个重要的事实,需要大家认识到,那些700分里考到200、300分左右水平的人,那些因为这些低分而进了差的高校的人,他们往往来自于教育落后的省份和市县。


在教育强省的同学可能不能理解,当你们的整个高中时期,课桌上摆满的都是高到人头的课本作业本参考书的时候,在中国的一些高中里,还有一批自由的高中生,他们的课桌上只有廖廖几本书,甚至当地的教辅市场生意也说不上兴隆。


这两类高中生,前者,他们可能更多人戴上了眼镜,后者,他们眼睛视力更好,再看看课桌上书的多少----你能想象到一种对比上的视觉冲击。


后者视力更好的一批人,他们大多数就到了差的高校。


所以,对于这些人,他们从来没有享受过什么好的教育——不知道好的东西是什么样,那到了大学,依然是不能自知。


比之,在不幸中还算幸运的一些人,是那些在高中努力、也享受过好的教育,最后考差到了次等高校的人,他们在大学里,往往更能够感到落差、感到不甘。


然而,就是这股落差感、不甘心,正是你们寻求挣脱的号角。


这个时候,我们要想到本文最初提到的核心——要做个内心对自己有要求的人,不要降低标准。


不对自己降低标准,你就不会囿于你所处的那个环境,不会囿于自动分配到一起的那些室友,而是会让自己去发掘,发掘能够在自身上附加“增量”的可能——用本文的话说,就是在不妥协自己的要求之下,你的行为会为你发展、推演出一系列配置系统。


也不要以为“对自己的自我要求不妥协”,这个“自我要求”就得是一个极为困难的标准,做为一个有能动性的人,我们要学会进行自我调整。


我的建议是,设置一个需要你努力才能够达到的标准。


比如,我每次只能写到2000字,但是偶有的几次,只要自己努力,我就写到了3000字,那么我就可以把自己的要求定在每次写到3000字。


而事实是,我真的只需要努力了,80%的情况下,我确实是可以达到目标的,那么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合理的标准。


不要设置一个你100%可以完成的目标,而是设置一个在你的努力之下,80%的情况可以达成的目标——如果你需要什么建议的话,或许这就是我所能为你总结到的具体建议。


不过更为重要的是,你需要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会不断调试自己的自我标准,以期能够产生更好的效能。


最后,我特别想说的话是,也是我平时多有强调的:成熟的人,他们有自己内心的标准,他们根据那些标准来做事情,而不是完全被环境所决定。


最后,我愿你能成为那个能够从被动环境中一步步挣脱出来的人,愿你能够兑换到属于自己的心灵自由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