鍼灸的注意事項及針刺異常情況的表現、處理、預防

針灸針法

灸法的總稱。
針法是指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把針具(通常指毫針)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體內,運用捻轉與提插等針刺手法來對人體特定部位進行刺激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刺入點稱為人體腧穴,簡稱穴位。根據最新針灸學教材統計,人體共有361個正經穴位。
灸法是以預製的灸炷或灸草在體表一定的穴位上燒灼、燻熨,利用熱的刺激來預防和治療疾病。通常以艾草最為常用,故而稱為艾灸,另有隔藥灸、柳條灸、燈芯灸、桑枝灸等方法。如今人們生活中也經常用到的多是艾條灸。


《醫學入門》裡說:“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說明灸法可以起到針、藥有時不能起到的作用。

針灸的注意事項及針刺異常情況的表現、處理、預防

針灸由“針”和“灸”構成,是東方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內容包括針灸理論、腧穴、針灸技術以及相關器具,在形成、應用和發展的過程中,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文化與地域特徵,是基於中華民族文化和科學傳統產生的寶貴遺產。

針灸的注意事項及針刺異常情況的表現、處理、預防

一、毫針刺法的注意事項
①.患者在過於飢餓、疲勞、神過度緊張時不宜立即進行針刺,對身體瘦弱,氣虛血虧的患者,手法不宜過強,並應儘量選用臥位。
②.婦女懷孕3個月以內,不宜針刺小腹部的腧穴,懷孕3個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針刺。三陰交、合谷、崑崙、至陰等一些通經活血的腧穴,在懷孕期應予禁刺,婦女行經時,若非為了調經,亦不宜針刺。
③.小兒囟門未閉合時,頭頂部的腧穴不宜針刺。
④.常有自發性出血或損傷後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針刺。
⑤.皮膚有感染、潰瘍、瘢痕,或腫瘤的部位,不宜針刺。
⑥.針刺尿瀦留等患者小腹部的腧穴時,應掌握適當的針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誤傷膀胱等器官,出現意外事故。
⑦.對胸、脅、腰、背、臟腑所居之處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腫大,肺氣腫患者,更應注意。
⑧.針刺眼區和項部的風府、啞門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角度,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轉和長時間的留針,以免傷及重要組織器官,產生嚴重的不良後果。


⑨.針具器械應嚴格消毒滅菌,建議使用一次性消毒滅菌的針灸針,以避免交叉感染

針灸的注意事項及針刺異常情況的表現、處理、預防

二、針刺異常情況的表現、處理及預防
1.暈針
表現:
針刺時或留針過程中,患者突然出現精神疲倦,頭暈目眩,面色蒼白,噁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發冷,血壓下降,脈象沉細,或神志昏迷,暈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脈微細欲絕


處理:
①.停止:立即停止針刺,將針全部起出
②.體位:使患者仰臥,頭部放低,鬆解衣帶,注意保暖
③.輕者休息:輕者仰臥片刻,飲溫開水或糖水後,即可恢復正常
④.重者針灸:重者在上述處理基礎上,可刺人中、素醪、內關、足三里、合谷、太沖;灸百會、神闕、關元、氣海等穴,即可恢復
⑤.其他: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細微,脈細弱者,可考慮配合其他治療或採用急救措施
預防:
①.初次治療、緊張或虛弱者,應先做好解釋,消除其顧慮
②.體位最好採用臥位,選穴宜少,手法要輕
③.若飢餓、疲勞、大渴時,應令其進食、休息、飲水後再予針刺
④.醫者在針刺治療過程中,要精神專一,隨時注意觀察病人的神色,詢問病人的感覺
2.滯針
表現:
行針或留針後醫者感覺針下澀滯,捻轉不動,提插、出針均感困難,若勉強捻轉、提插時,則患者痛劇
處理:
①.若患者精神緊張,局部肌肉過度收縮造成者,囑其不要緊張,使局部肌肉放鬆

②.醫者可在局部循按或叩彈針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針,以緩解肌肉緊張。若行針不當,或單向捻轉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將針捻回,並用刮柄、彈柄法,使纏繞的肌纖維回釋,即可消除滯針
預防:
①.做好解釋,消除患者顧慮
②.注意行針的操作手法,避免單向捻轉,若用搓法時,應注意與提插法的配合
3.血腫
表現:
出針後針孔出血,針刺部位腫脹疼痛,繼則皮膚呈現青紫色
處理:
①.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塊青紫時,-般不必處理
②.若局部腫脹疼痛較劇,青紫面積大而影響到活動功能時,在24h內先冷敷止血,24h之後,再做熱敷或在局部輕輕揉按,以促進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預防:
①.仔細檢查針具,熟悉人體解剖部位,避開血管針刺
②.在眼區等血管豐富的部位針刺時,手法宜輕
③.經常出血者,應做血液病學檢查
④.出針時立即用消毒幹棉球按壓針孔
4.創傷性氣胸

表現:
輕者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不暢;重者出現呼吸困難,唇甲發紺、血壓下降等症狀。體格檢查時,可見患側胸部肋間隙變寬,肺臟叩診過清音,聽診患側呼吸音減弱或消失。嚴重者氣管向健側移位,影像學檢查可見患側肺組織被壓縮
處理:
①.一旦發生氣胸,應立即出針
②.患者採取半臥位休息
③.密切觀察病情,隨時對症處理,如給予鎮咳、抗感染等治療
④.對嚴重者需及時搶救,如胸腔閉式引流排氣、低流量吸氧等治療
預防:
①.醫者必須熟悉人體及穴位局部解剖
②.患者體位適當
③.嚴格掌握進針的深度、角度4.掌握特殊穴位的針刺禁忌
5.刺傷內臟
表現:
刺傷內臟主要症狀是疼痛和出血:
①.刺傷心臟時,輕者可出現胸部強烈的刺痛;重者有劇烈的撕裂痛,引起心外射血,導致立即休克、死亡
②.刺傷肝、脾時,可引起內出血,患者可感到肝區或脾區疼痛,或向背部放射;如出血過多,可出現腹痛、腹肌緊張、壓痛及反跳痛等症狀

③.刺傷腎臟時,可有腰痛,腎區壓痛及叩擊痛,或見血尿;嚴重時血壓下降、休克
④.刺傷膽囊、膀胱、胃、腸等空腔臟器時,可引起局部疼痛、腹肌緊張、壓痛及反跳痛等症狀
處理:
①.損傷輕者,臥床休息後,般即可自愈
②.如果損傷嚴重或有繼續出血傾向者,應用止血藥等對症處理密切觀察病情及血壓變化
③.若損傷嚴重,出血較多,出現失血性休克時,則必須迅速進行輸血等急救或外科手術治療
預防:
①.醫者必須熟悉人體解剖學、腧穴學
②.掌握腧穴結構,明確腧穴下的臟器組織
③.針刺胸腹腰背部的腧穴時,掌握好針刺方向、角度、深度,行針幅度不宜過大

針灸的注意事項及針刺異常情況的表現、處理、預防

三、灸法的注意事項
1.先後順序
穴位艾灸順序:古人對於艾灸的順序,有著明確的論述,就陰陽而言,如《千金要方》說:“凡灸當先陽後陰,先上後下”。《明堂灸經》也指出:“先灸上,後灸下;先灸少,後灸多”。這是說艾灸的順序是 :
①.一般:先灸陽經,後灸陰經;先灸上部,再灸下部
②.壯數:先灸少而後灸多
③.大小:先灸艾炷小者而後灸大者
在臨床上艾灸時,需結合病情,靈活應用,不能拘執不變。同時艾灸某兩個穴位的問題上,一般沒有什麼限制。
艾灸後半小時內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
艾灸後要喝較平常多量的溫開水(絕對不可喝冷水或冰水),有助排洩器官排出體內毒素;飯後一小時內不宜艾灸。脈搏每分鐘超過90次以上不要艾灸。
臨床上需要結合病情,靈活應用,不能拘泥不變。如脫肛的灸治,則應先灸長強以收肛,後灸百會以舉陷,便是先灸下而後灸上,表明上述施灸順序是指的一般規律。此外施灸應注意在通風環境中進行


2.禁忌
①.面部穴位、乳頭、大血管等處均不宜使用直接灸,以免燙傷形成瘢痕。關節活動部位亦不適宜用化膿灸,以免化膿潰破,不易癒合,甚至影響功能活動
②.一般空腹、過飽、極度疲勞和對灸法恐懼者,應慎施灸。對於體弱患者,灸治時艾炷不宜過大,刺激量不可過強,以防暈灸。一旦發生暈灸,應立即停止施灸,並作出及時處理,其方法同暈針
③.孕婦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④.施灸過程要防止燃燒的艾絨脫落燒傷皮膚和衣物
3.灸後處理
①.施灸過量,時間過長,局部出現水皰,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皰較大,可用消毒毫針刺破水皰,放出水液,再塗以燙傷油等
②.瘢痕灸者,在灸瘡化膿期間,瘡面局部勿用手搔,以保護痂皮,並保持清潔,防止感染
總之,在整個治療過程中,醫者對病人認真負責,嚴肅細心,集中精神等均是預防事故發生的重要環節。但是針灸治療最好要有專業的人員進行,不宜患者在家自行操作,以免對身體造成意外傷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