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糧價高於國際糧價,可為何有些農民不賺錢?

毛沛然715


國內糧價高於國際糧價,但是為什麼農民還不賺錢呢?

國際的糧食價格確實低於國內糧價,但是主要是歐美國家在農業上完全實行了機械化種植,而且很多國家對農業的補貼遠超國內,所以他們的價格可以賣到很便也能賺到錢。

美國對農業的補貼是最多的國家之一,美國對農業補貼有價格損失保障、風險補貼等。而且還有一種最高可以得到12.5萬美元的農業個人補貼。

美國的價格補貼是根據一定期限內的價格平均水平為標準,一旦糧食價格低於這個價格,那麼農民就可以得到差額85%的補貼。比如一年內大豆平均價格為1美元1公斤,但是現在的價格是0.8美元1公斤,平均畝產為600公斤,那麼美國就會補償農民0.2美元*85%*畝數。所以,美國農民的收入40%都是來自補貼。

國內因為大部分是農民個人種植,而且在品種的選擇上遠遠低於農業發達國家,而且國內的產量也低於他們的水平,所以在產量上一直都無法突破。並且農民種植糧食機械化較低,從而拉高了成本。

其實農民成立合作社,統一種植和管理,這樣不但可以增加產量,也會促進農業的發展。如果一直以現在的種植模式,國內種地的成本就無法降低,甚至還會越來越高。


十方印記


國內糧價高於國際糧價,可為何有些農民種糧不賺錢?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是很複雜的?我來先從財務分析的角度來引申一下!【利潤=收入一成本】這裡很明確:【糧食單價】在我國十多年來基本上沒有變化(在此元以下的部分變動忽略不計),即就是年年“風調雨順”,種糧農民在自己家的那幾畝地上獲取的糧食的農業收入可以說是不變的;而我們現在來看看重點【成本】。①直接成本:種子、化肥、農藥、水費、機械使用等費用十多年來漲價了多了?網上的數據都知道,在此我就省略不贅述了;②人工費:凡是討論【家庭】農業生產過程中的人工費都是無法量化的,所以我們經常算的種植糧食的【純收入】,其實都是指的【毛收入】——即就是扣除上述①直接成本的數據!從總體上【穩中向好】的角度來看,種糧每畝地種兩料年毛收入按500左右吧,不包括農戶自家人的人工費,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種地【毛利潤】!

基於家庭承包土地面積的有限,就全國平均而言:按每戶擁有十畝地的標準,每戶每年的糧食毛收入為5000元,就算每戶一個人作務,這5000元按現在的物價水平能幹什麼?說到底這5000元相當於一個務農者一年作務的人工費,【利潤】是O或者還是負數,用通俗的活講實際是白乾!再說一人種十畝地的【人工費】5000元不如去工地上幹一兩個月話更切合實際,這就是農民種植糧食不賺錢的根本原因。

國際糧價便宜原因我不瞭解其中別國的農業生產詳情;但做為市場經濟下的中國農業糧食生產無利可圖卻是真真切切的,農民到底如何“勤勞致富”?的確是一個亟待解決而又刻不容緩的問題!專家們如果以“商人”的思維模式去糾結國際與國內的糧食性價比去解決“三農”問題,這將是個可怕的悲劇理由,必須要清楚:糧食是“國泰民安”的政治問題,而不單是商業化問題!

因本人水平所限,不妥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豆點札記


這樣的問題我早就回答了,中國糧價高於國際糧價是因為人民幣升值造成的。並不是那些不明就裡的人所說的什麼沒有集約化,沒有機械化是沒有實質關係的。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在05年以前,人民幣兌美元一美元可以兌換人民幣十多塊,那時候中國仍然是世界糧食出口大國,為什麼,因為中國糧食便宜!那時候一斤糧食國內也就是小麥一塊錢左右。那麼一美元那時候可以買中國的十幾斤糧食。所以那時候的糧食不但國內吃不完還可以賣到國外,因為便宜!可是到了06年以後,人民幣升值了,全國人民歡心鵲舞,因為人民幣值錢了,一美元只能兌換人民幣6~7元。好多人拿著人民幣出國旅遊消費,同樣買來了許多國外的低廉商品,因為他們比國內更便宜了!同樣的糧食國內每斤價格一元人民幣,同樣的一美元現在只能買到中國的6~7斤小麥。那麼問題來了,同樣的糧食,同樣的種植成本,同樣的價格,我們的糧食卻賣不出去了!而那些東南亞國家的糧食因為他們的貨幣沒有升值而相對中國的糧食在以美元交換的條件下就比我們自己的糧食更便宜!所以那些唯利是圖的商人他們寧肯低價進口別國的轉基因糧也不高價收購國內的糧食。而化肥,農藥,柴油,地膜機械不約而同的漲價致使農民種地成本不斷增加,最終到了現在農民種地不掙錢甚至賠錢的地步。短短不到十年,中國農業由出口大國變成進口大國,中國幾千年的傳統農業幾近崩潰!這其實只是美國對中國實施貨幣戰爭的結果,首先讓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升值,使得中國國內農產品的國際價格升高而不能出口,同時提高對中國化肥農藥出口價格使得中國農民種地無利可圖而放棄種糧,撂荒土地。同時大量低價向中國進口糧食進一步打壓中國糧食市場以達到控制中國糧食資源的目的。美國有一句名言:控制了糧食就控制了世界!換句話說:控制了中國的糧食也就控制了中國!中國有13億人口,每年消耗的糧食,這個數字放在全世界任何國家都是一個天文數字,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養活這麼多人!那些自以為是認為中國農民如果不種糧食可以進口的人你們太天真了!如果真的有一天中國沒有農民了,美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掐斷中國的糧食進口,因為美國人不會那麼好心把糧食賣給你而自己捱餓!最後,我再說一句:不管美元還是人民幣說到底都是印刷品,都是紙而已!美國人印刷機多印幾張鈔票你的人民幣就會升值,因為美元是國際貨幣。但美元並不代表糧食!所以我再重複一句話:糧食是國家的戰略物資,是無價的,因為我們的生命是無價的!


隨緣198769237


國內糧價高於國際糧價,農民就能得到實惠?我是農民,我最清楚農民艱難。

柴油、化肥、農藥、籽種都是天價 ,糧食買賣也不是城裡居民直接從農民手中購買,還有中間商,農民賣糧,市民買糧是兩碼事。

尤其是現在禁止焚燒秸稈,莊稼“病”特別多,蟲特別多。秸稈禁止焚燒,大量蟲卵肆意孵化,呈幾何倍繁殖,治蟲、治病形成了惡行循環,增加種田成本。

土地流轉了 ,承包土地價格太高,我就是九百元一畝承包的,溝埂路渠算在內,一畝地差不多一千元,農補、秸稈禁燒款還拿不到,村鎮幹部們連殘疾軍人補貼都敢截留,農補還會放過?

還好,我們是水鄉,但農村排灌站也被承包了,打水也成了難題,“香”燒不到位,就別想用水。

麥子收了,現在連場也沒有,往哪放?糧商趁機壓價,還不敢不賣,萬一下雨,可就全完了。

秋季水稻也是如此,馬路上不能曬糧,更不能囤積,家裡更裝不下 ,糧商肯放過發財機會嗎?

有一線活路,誰也不會種地,一斤糧食換不來一小瓶農夫山泉,滑稽吧!可笑吧!可悲吧!可是,誰能改變我們命運?


秋荷219470831


俺沒有經濟的專業知識,僅從自己的經驗來說。

三十年前,小麥價格每斤一元左右。試想一下,三十年前,五角錢可以吃一大碗麵,而且還有肉絲。其它的農藥化肥等農資也十分便宜,一畝小麥產能800斤,除去公糧與農資的投入,一般要餘下500斤(粗估市價為500元),保證一個人一年的生活沒有多大的問題。

當前的小麥價格每斤仍是一元左右,三十年沒有漲價!而吃一碗麵一般是在8元到15元之間,也就是說特價漲了十幾倍。雖然已經不用交公糧了,但農藥、化肥、種子、耕種、收割很高,畝產1000斤左右,最後餘下600斤(粗估市價為600元)。

三十年前,500元可以生活一年。今天,600元最多夠一兩個月的基本生活費。剩下的十個月怎麼生活?

一畝地小麥一年最多賺600元(事實上遠沒有這麼多,有300元就是好的,因為還有人力成本),還不如一個小工到隨便到工地上幹三天賺的錢多!這怎麼可能讓農民留下來種田?

現在的情況,種糧大戶賺的是補貼款,種糧賺不到錢。農民自己種也是無法外出,閒著沒有事做才種地。


三農範


其實我國糧價並不是很高,而且很低,我們不能拿外國來比較。像美國一個人都能種上千多畝,而我國一個人種三四十畝都累得夠嗆。能和人家比嗎!為什麼我國糧價這麼低呢!都是外國進口糧食造成的,如果不從外國進口糧價肯定會高。這是明顯的加上便宜,也許有人說如不進口本國糧食不夠吃,我看根本不存在這種可能。如果糧價提高種地人就多,而且產量會更進一步提高,在外打工也就會減少很多。就是每斤稻穀三四塊錢也不算多,個個都能吃得起,一個人一年有200斤米足夠。也就是說一年有一千多塊錢就可解決。打工還不要十天就能掙一年吃飯錢!像目前糧價還是十幾年前一樣,哪麼化肥農藥種子比以前翻幾倍,以糧價完全不對稱。並不是農民不願意種地,而是糧濺傷農。這是我個人觀點,有不到之處謝友友指正!


專長古玩


你說的沒錯,目前的國內糧食價格確實高於國際糧價,而且高的不是一點半點,但農民為啥種地不賺錢,收益遠不如美國,巴西等國家的農民那麼好。

出現這種情況,鍾情三農以為,其實主要原因有兩點,

其一,我國農業種植成本太高。

其二,我國農民人均種植面積太小。

在這樣種地成本太高,而且種植規模太小的情況下,即便是糧食價格比國際糧價高出一半以上甚至更多又如何呢?依舊難改中國農民種植收益一年不如一年的尷尬事實。

中國人均耕地面積太小

在我沒有涉及三農行業以前,我所接受的教育中都聲稱中國地大物博,物產豐富,但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雖然我們是世界上國土面積第三大的國家,但是我們的耕地面積並不算特別的多,不僅比美國少,甚至連印度都不如。

所以說在人均耕地面積上,中國和美國,巴西,加拿大這樣的地廣人稀,耕地面積廣闊的國家相比,差距甚遠。

在美國,200萬農民種植了22億畝耕地,人均耕地面積一千畝左右。

在中國,7億農民種植了不足21億畝耕地,人均耕地面積不足三畝……

這個差距,有多大?



中國農業種植成本太高

在中國,並不是不能夠像美國那樣,種植上千畝的耕地,只要通過土地流轉,轉包等形式,完全可以實現。

但是,在農業種植成本,特別是土地租金成本,中國農民所付出的代價要比上述國家高出十幾倍甚至幾十倍。

例如說,加拿大的土地租金一年只有十幾塊錢,而中國則在數百元甚至上千元,這個差距也是巨大的。

而其諸如燃油費用,種子化肥在內的其他投入,中國農民所付出的成本也較大。

所以說,在沒有足夠大種植規模,而且種植成本居高不下的前提下,僅僅靠提高部分糧食價格,中國的農民的收入還是沒辦法和其他農業大國強國相比。


鍾情三農


國內糧價高於國際糧價,可為何有些農民不賺錢?

其實這個問題很有爭議,可以理解為是這麼回事,也可以理解為說的有些片面。種地不是不賺錢,只是和目前的消費水平來比,和前幾年的糧食貨物生產值相比,現在種地的利潤確實有些低,所以大傢伙才會說種地感覺不賺錢!


國外的糧食比國內便宜這是事實,但是我個人認為不能一味的拿國外的糧食價格,和國內的糧食價格去比較,因為那個是沒有可比性的。我國的人口基數大,土地資源緊張,加上土地不夠集中,不管是種植成本,還是科學管理上投入都要相對高的多。

而國外人少地廣,尤其是以美國為首的幾個農業大國,那麼大的面積才幾個人,所以土地成本比較低,加上農業技術和農業大型機械上面比較先進,幾個人就可以種植幾千畝,上萬畝的土地,種地成本比較低,加上農業保護補貼力度比較大,所以糧食價格會比較低?


而國內近幾年經濟發現較快,物價也跟著快速上漲,種地成本相應在提高,相對應的農藥,化肥,種子,人工,機械收割等種植成本的提高,而糧食價格卻沒有跟著逐步的上漲,所以導致現在種地沒有以前賺錢了!

其實農民種地不是不賺錢,說不賺錢是有些誇張的說法,只是相應的賺的少了。這還是我國對糧食價格保護的前提下。如果全面放開糧食價格,進行市場化的話,這個糧食價格還會下降的。優質優價是市場規則。可見我國的農業發展還是有很長的路要走。


所以近幾年國家也在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和發展,加大對農業農產品深加工企業的投入,對一些庫存嚴重的糧食作物實施了供給側改革,就是為了解決糧食價格矛盾的問題。集約化,科學化,機械化的,多元化的發展,或許會是我們農業的未來!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和建議!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補充分享,我是賣柚子的小夥子,如果喜歡我的回答,可以點擊右上角關注我的頭條號,每天為你分享更多三農資訊!

賣柚子的小夥子


我是湖南一農民,70後。

作為中國農民,我們能把人參種出蘿蔔價,能把藏獒養成流浪狗,——這個群體足夠勤勞和智慧。我不相信在同等條件下我們農民種地搞不贏外國人!我看無非如下幾個條件。

一、氣候和土地。這個是農業的基本條件。

二、農資和機械的價格和質量。這個是重要的成本要素。在這裡不想給外國貨打廣告,但叫得出品牌的,大多是外國名字。簡單的思維,從國外運過來總要稅和運費吧?這個成本就高了。

三、補貼。從網上看到美國農業至少是有補貼的,是高是低怎麼補的不敢妄言。我們國家也有農業補貼,而且不少,但十之七八補偏了,這個作為親身經歷者我可以斷言。真正面朝黃土背朝天在親力親為耕者的那些人拿到手的農業補貼極少。不展開說,只能說這是存疑的一個不同條件。

四、土地政策。這是最重要最根本、同時也是大多數人最忌諱說的一點。我們農民還在給地主(這個地主沒剝削我們,但也是一個不種地的主)種地,甚至於還住在地主的土地上。這個地主叫“集體”,通過流轉(其實就是租)的大戶還會加一箇中間收租的“承包權人”。現有的土地政策不僅僅是造成了成本的增加,不僅僅是制約了規模化,也不僅僅是影響了機械化推廣應用。最重要的是橫亙了一堵牆,阻斷了農民想種地、想多種地、想種好地、想種自己的地的念頭。

“耕者有其田而已”——多麼簡單的道理,卻是如此疼痛的領悟!


泥狐


我看是物價太高是一個農民種地不賺錢的原因之一,種一畝地種子,化肥,農藥,就得佔收入總額的百分之五十,再加上人工.機械佔百分之三十,就所剩無幾了,每畝地也就剩個兩三百元,當今中國物價太高了,兩三百元能做什麼大家都知道,不夠幾個人去一次飯店,忙了一年到頭不夠吃頓飯,誰她媽想種地,糧食是人類生存之本,一旦比國際糧價高出太多了,就得進口,中國的幾億農民就得放棄土地,進城務工,房地產就是務工的最佳選擇,我想得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現在的房地產風雨飄搖,幾年後就會有百分之七十上下的農民失業,就不知道國家怎麼辦了,我看現在就是該宏觀調控物價,對農民種地進行幫助和調控,提高種地收入,讓農民不想離開土地,離不開土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