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内务府有多腐败?

飞奴


坊间曾流传这样一个段子,说乾隆朝时,乾隆喜欢吃茶叶蛋,但是内务府所给乾隆皇帝一个茶叶蛋的造价高达10两银子,他只能每天早上吃两个,感觉还很不错。一日早晨,乾隆皇帝急召大学士汪文端商量事情。料想自己的大学士来的早而匆忙必定腹中空空如也,于是便命御膳房多准备了两个茶叶蛋赏给汪文端以示荣宠。本来故事情节发展的十分和谐,但是当乾隆看到大学士三下五除二十分娴熟地就把一个鸡蛋剥了壳入肚时,心里就犯嘀咕了,于是他问“爱卿平时在家也吃茶叶蛋吗?”


结果汪文端没有装防,应口答道“嗯呐,一天四颗。”

乾隆惊了,说道“开玩笑吧,茶叶蛋一颗十两造价,朕一天才舍得吃两颗,你居然能吃得起四颗?!”

回过神来的汪文端知道,定是内务府的奴才欺骗了皇帝中饱私囊,又不好得罪内务府,马上改口说“唉,陛下有所不知,臣比较清贫苦,只能吃老婆去街边老妇那里买来的劣质鸡蛋,用下等料与方法烹煮成茶叶蛋吃,像今天这样美味的茶叶蛋我还是头一次吃,所以有点忘乎所以。”

乾隆若有所思的点点头,此事便算作罢。不久,从宫内传来消息,御膳房总管卒!

当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有待考究,但满清内务府的腐败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内务府的奴才们,常常仗着皇帝久居深宫不明民间物价而故意大大抬高物价好多要银子中饱私囊。

满清自入关顺治帝以来,内务府就俨然是满朝上下最庞杂的一个部门,官职多达千余,同时也是最大的蛀虫。


内务府是顺治帝时期专门从上三旗选择的包衣奴才所构成的负责皇帝与三宫六院的衣食住行的部门。这个部门分七司三院,具体有哪些因太过繁杂不便一一列举。总之庞杂到随便从哪个地方抠点银子你都不知道的那种。

我们以下列举两个例子说明内务府到底有多腐败。道光皇帝应该算作是满清诸多皇帝中最节俭的一位。一次,他的龙袍不幸划破,但又觉得丢了可惜,便想让人来修补一下。于是找来内务府的人,岂料内务府总管说皇帝的龙袍乃天子颜面,满清颜面,要修就得找最好的工匠用最好的料子来才行,并且煞有其事地给皇帝列出一个费用清单,费用高达一万两白银,是制作一件新龙袍的十倍价格。道光只得作罢表示惹不起。


(道光)

又一次道光在宫门口吃过一碗汤粉后念念不忘,但碍于天子颜面又不能直勾勾去吃,想到内务府的那帮吸血鬼更不想让内务府做,于是便想让人去宫外买。岂料回禀的人说宫外没人卖汤粉。但又实在想吃,便只能让内务府煮一碗。岂料内务府以各方面需要准备银子为由,要价高达五万两银子一碗,一年六万两银子保证皇帝天天有汤粉吃,既每天的汤粉钱接近200两。

有清一朝的大多数皇帝们,简直被内务府坑骗欺负得一点脾气都没有,你还拿它没有办法。整个内务府职员接近两万余人,掌握了宫内一切事务与开销,尾大不掉,不是杀一两个人就能解决的。最主要的是常年以来,宫内贵人们早已经让这帮奴才养成了无油水可捞不干活或者干好活的习惯,甚至默认乃至曲意逢迎了这种腐败。整个内务府就像一个大染缸,就是再洁白无瑕的人跳进去也非得染得花花绿绿不可。杀一两个人又有什么用呢?


(满清某内务府总管,眼神里尽是嚣张跋扈)

史上把内务府治理的最服服帖帖的也就两个人,康熙与雍正。一个明理一个善察。康雍父子二人,经常对内务府动刀子,并且设立了内务府年度用银限额。言下之意就是,我一年能给你的银子就那么多,你要在限额内把事情办好,至于不够或者其它,不关朕的江山社稷,朕不管!


不书


这个我还专门查过,出自清末李岳瑞的笔记小说《春冰室野乘》。里面有一章专门写清朝内务府腐败,标题为内务府糜费。这里面主要介绍了四个故事。

1、内务府官员贪污成性,只一个内府堂郎中,一年便可贪污两百多万两。其中任职最久的,可以敛财千万两。

2、乾隆年间。乾隆召见大臣汪文端,问他大早上上朝,吃早饭没?汪文端回答:家穷,一般早餐只吃四个鸡蛋。乾隆大惊说:一枚鸡蛋得十两,四枚就得四十两。我都不敢这么奢侈,你怎么还说说穷呢?汪文端自知不妙忙狡辩说:外面卖的鸡蛋都是些残破的次品不够上供的档次,因此我才能以每枚几文钱的价格得到。乾隆点点头。

3、道光年间,内务府每年的花费不过20万两。那些管事的官员,饿呀,于是每天憋着坏,想法设法大搞形式主义。有日,道光皇帝想吃碗片儿汤,让厨房做,可没有人会。第二天早上,内务府上奏说,做片儿汤是个需要相当技术含量的活计,需要专门建一间御膳房,由专人管理。建造的费用需要数万两,常年维护则需要数千两。道光摆摆手说:前门有家饭馆,做片汤一绝,一碗只要40文,出去买一碗就行。半日后,来人睁眼说瞎话上奏:饭馆早已关闭多年。道光皇帝顿时感慨万千。

4、同治大婚时,要购买一对普通皮箱。市面上卖几十两,内务府报销为每对皮箱九千多两。

所以,如上那个40文粉条报销7万多两白银的传闻,应该是跟片儿汤弄混了。当然,虽没有那么离谱,但内务府贪污腐败、虚报假账几倍几十倍算常态。


谈谈内务府为什么那么肥

北京有句俗语形容一个人的职业——树小房新画不古,必定是个内务府

什么意思?

树是小树,房子是新房,画是新画。一看这人就是刚发财的暴发户,世界上哪暴发户最多、挣钱最快?内务府呗。

内务府是干吗的?

白话说,就是满清皇室的管家,主要负责皇室宗族们的所有花销。吃喝拉撒睡、建房子、开宴席、娶老婆、做祭祀等等一切跟皇室沾边的事情,通通由他们办。并且内务府只对皇帝一个人负责,其余爱谁谁。

中央集权的王朝,全国人民的税收收上来分两个库房走。一个是户部主管的国库,另一个是皇帝个人的内库。正常情况,内库的钱是由国库按照每年的皇室消费拨过去的。内库的钱属于皇室私有财产,户部无从过问,由内务府全权督办。皇帝私库和国库分开独立管理的规定,刚开始是杜绝皇室铺张浪费,你每年多少就多少,花多花少都有数。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官场厚黑学,这个本来角色是管家,最高领导不过二品的内务府,摇身一变,成了全京城最牛逼的部门。从吃喝拉撒、宫廷采购、皇家当铺、土木工程、婚丧嫁娶到盐税关税、卖官鬻爵,只要跟国家财政挂钩的,只要收费的,它差不多都有权利插一杠子,而且还是合情合法的插一杠子。要知道,清廷明文规定,内务府拥有以上的所有权利。

清朝从康熙年间日子好了以后,国家富了,贪官们就自然而然坐不住了。到了乾隆时期,皇帝也开始铺张浪费,于是作为皇室管家的内务府,为了充盈内库保证皇帝的奢靡和他们个人的钱包,纷纷有事儿没事儿打着皇帝的幌子向户部要钱。

因此内务府之所以有钱,一是因为它只对皇帝负责。二、握有一系列权利。三、拥有皇帝私人保险柜的钥匙。普天之下,谁敢跟皇上过不去?谁又敢跟权利过不去呢?巨贪和珅抄家,只他的管家个人便被搜出二十多万两白银。何况握有大清金钥匙的内务府。


王老先僧


清朝内务府的腐败简直花样百出,在晚清时期,贪婪似乎是司空见惯的了,清朝的腐败程度,却堪称“独领风骚”。至于一碗40文的粉条跟皇帝报价白银七万两是真的吗?这件事就必须说说清朝最节俭的皇帝道光皇帝了。除了龙袍外,他基本上所有的衣服都必须打补丁。

很多人都很好奇,为什么道光皇帝这么省?其实这要从乾隆皇帝说起。在乾隆最繁华的时期,国库中有近8000万白银。然而,在晚年乾隆自称是“十全老人”。为了功绩,只能极其奢侈浪费,同时也让百姓极为不满。

嘉庆皇帝登基后,当时的国库基本上是空的。他别无选择,只能把和珅给办了。然而在嘉庆年间,又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最后花了2亿白银来镇压起义。

晚年的嘉庆是真穷啊,为了给后代留一些钱,他开始节俭起来。他去世后,国库终于有了3000万白银。

而道光皇帝受他父亲影响,也非常节俭。他将宫廷的年度支出减少到20万两,而他的祖父乾隆当年每年花费近1000万两。

每个人都知道女人都是爱美的,但道光皇帝的后宫不允许使用化妆品,也不允许穿华丽的衣服。即使是皇后生日,也就吃一碗打卤面。

道光皇帝可以称为历史上最抠门的皇帝了,但他节俭,他的大臣却不买他的账。有一天,道光皇帝突然想吃粉条汤,这是街上很常见的小吃。但是可把御膳房大厨给难住了,没有一个人会做。

所以大臣们给道光皇帝开了7万白银的价格才能做出粉条,相当于现在近千万元啊。那它为什么这么贵呢?由于御膳房做不了,大臣提议增加一个厨房来制作粉条,加上人工装修啥的差不多也就那么多钱了。

道光皇帝在听完报价后几乎晕了过去,好在他自己是知道市场价格,一碗面条汤也就40文,所以他就让太监出去买了一碗回来。所以一碗40文的粉条跟皇帝报价白银七万两是真的,故事也就是这么来的。

虽然道光皇帝很节俭,但清朝已经腐败到骨子里去了。最后,鸦片战争爆发了,清政府不得不签署“南京条约”并赔偿2100万银元。可以说,道光皇帝辛辛苦苦节省下来的积蓄还是拱手让人,最后在内忧外患中不幸驾崩。


酒桶聊星座


清朝主要握有财政大权的机构就是内务府和户部,内务府是清朝独有的财务机构,主要是负责皇家内廷的各类开销,它的职能覆盖了皇室的衣食住行,包括膳食、衣服、饰品工程,禁军警卫等,因为管辖的种类多样,基本上皇宫内所有的钱财都要经过内务府走一手,所以给他们贪污的机会相对较多。

刚开始因为内务府管辖皇家小到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大到土木工程、建设行园庄园、婚丧嫁娶,而收入来源却不多,大多是通过户部拨款,所以后期内务府就开始参与盐税、关税等一切能赚钱的项目,因为打着为皇室的招牌,而且没有专门的部门监督,所以其他部门也是有苦说不出,因此内务府总管虽然是二品却比很多一品官员还厉害。

现在某些影视剧也反映出内务府一些问题,因为皇帝住在深宫,与普通老百姓相隔很远,所以内务府中各种东西的价格与外面的价格天差地别,简单来说,外面几文钱就能买几个鸡蛋,内务府10两银子却只能买一个鸡蛋,却美其名曰是鸡蛋中的极品,万里挑一,所以光是赚差价,就是一笔不菲的收入。另外,即使是清朝后期,仅仅是慈禧太后一人每天的生活费就高达4万两白银,也就意味着清政府每年都要卖掉一支北洋水师规模的海军舰队,而内务府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诸事三七开,也就是说100两的花费实际上只花了30两,其余的都进了内务府的腰包,而且皇宫内一年的花费又何止千万,所以说内务府的油水实在是太肥了。

因为管理的弊病和买官卖官的盛行,内务府官员素质一代不如一代,贪污也变得越来越明目张胆,毕竟至少花出去的钱要先赚回来,逐渐他们手里的钱多了,内务府堂郎中级别的官员,每年的灰色收入就在二百万两白银以上,所以内务府里的人也变得越来越腐败,生活过的也越来越奢侈,而且这种腐败是抱团式、成群式的腐败。


娜娜聊古今


嗨,大家好,我是@上谷丁公子,跟大家互相交流沟通就是我最高兴和最感到幸福的事情,相识有缘,您能看到我的这段回答就是莫大的缘分,很荣幸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走就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

我认为在清朝的电视剧里,总有一个衙门的名字经常被提及,这就是传说中的“内务府”。要说内务府有多腐败,我们先来了解下内务府到底是做什么的?

下面我为大家分享,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与想法,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帮助,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内务府到底是做什么的呢?

我觉得内务府是清朝掌宫廷事务的衙门,其长官称称为总管大臣,无定员,都由满族王公或满族大臣兼充,秩从二品,乾隆时改为正二品。内务府所辖范围极广,司掌银、皮、瓷、缎、衣、茶六库出纳,连织造、织染局也在其管辖之下。

内务府自成系统,与外廷职官无涉,所属机构达五十处以上。职官三千余人,上三旗包衣之政及宫禁事务,全由其主管。即使是事务最繁杂的户部,其人数也不过是内务府十分之一。内务府可以说是清朝最大的机构。

内务府主要职能是管理皇家事务,诸如皇家日膳、服饰、库贮、礼仪、工程、农庄、畜牧、警卫扈从、山泽采捕等。内务府主要机构有“七司三院”,其中最重要的是广储司,专储皇室的金银珠宝、皮草、瓷器、绸缎、衣服、茶叶等特供品。

以上的分享是我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只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内务府有多腐败?

我个人认为正因为内务府的职能广泛,人员众多,责任重大,且只对皇家负责,所以造成了不存在机构对其监管,内务府也由此成为了大清最腐败的机构,其长官依靠内务府的油水富得流油。

当时就有人民间谚语:房新树小画不古,此人必是内务府。意思就是新买的房子刚种的树,房子里挂的画也不是什么久远的古画,这种忽然出现的暴发户没跑了,一定是内务府官员。就是因为内务府官员可以贪污大量油水。

像漕运也是大油水的部门,因为要经手南北钱粮税赋,说以经受的钱粮从数目上看可能比内务府更多,可是这百万千万计的钱粮不但有无数的眼睛盯着,连皇帝本人都无比重视,负责押运的官员只能眼馋,却不敢去贪敛。所以只有内务府能被称为是最大的肥缺。

比如道光皇帝,他发现自己的衣服破了个小洞,就让内务府去修补一下。等补完了,道光皇帝问花了多少钱?内务府回复:三千两白银!当时没把道光皇帝吓晕,一个补丁居然要三千两?重新做件龙袍都用不了这么多钱!内务府解释说:为了匹配衣服上原来的图案打好补丁,一共剪了几百件衣服才凑出来,一般的补丁只要五两银子。

这也是内务府欺骗皇帝盗取钱财的手段之一,把原来不值钱的东西抬高到一个离谱的价钱,反正皇帝对钱也没有概念。

大家认为呢?欢迎大家都发表评论!

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上谷丁公子


回眸近代百年史,知近代中国落后之根源。

晚清时期总理衙门章京李岳瑞在他的笔记《春冰室野乘》中记载清朝内务府腐情况,大概内容如下:一日,道光皇帝想吃碗面片汤,命令御膳房备办。第二天早上,内务府上奏说,做面片汤是个需要相当技术含量的活计,需要专门添置一所御膳房,由专官管理,建造的费用共计数万两,不仅如此,每年的经费还需要数千两来维持。道光摆摆手说:用不着这样,前门外某饭馆面片汤做的非常好吃,一碗只要40文,出去买一碗就是了。半日后,内务府上奏:饭馆已经关张,陛下要想吃面片汤,非得在御膳房开设一个专门机构不可。道光皇帝顿时感慨万千。

面片汤是北方人的家常饭,在一些地方甚至是主食,其原材料只有面粉,外加一些水,一些盐和其他调料品,在平凡家庭都可以吃的到的食物。

为了这碗面片汤,皇帝需要专门开设一个衙门,组建一个机构,委派一任大员,再拉起一班人马……

一碗面片汤为何让内务府的大爷们如此煞费苦心?

难道全然是因为对皇帝主子的孝敬吗?

恐怕不只这么简单,皇帝不想开办这个面片汤机构,点名到那家饭馆,奇怪的是这家饭馆竟然关张,迟不关早不关,偏偏在这关键时刻关张?

再说内务府的大爷们就那么傻吗?放着打发人去门口买一碗的轻松活儿不干偏要揽一个起锅升灶常年烟熏火烤的苦差?

其实症结所在就是内务府的大爷想贪污,道光皇帝两问,内务府大爷两答,前后仅一天半时间,不过36小时,从工作流程和时间节奏上看,内务府的人员雷厉风行,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皇帝的金口玉言变成金科玉律。办事效率之高,每次都不超过一个工作日,并且每次都能提出一个落实圣旨的实施方案。

而实际上,内务府两次奏报,每次都只为皇帝提供唯一一个方案,就是贵为天子的皇帝也别无选择。貌似君君臣臣,看似天地纲常,实则内务府大员是以奴才的身份毕恭毕敬地向他的主子漫天要价。

道光皇帝虽不是一位很英明的皇帝,但是绝对不能算一位昏庸的皇帝,可为何对身边奴才们却如此无可奈何?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同样在老虎旁边睡了上百年的的内务府大爷们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且不说内务府下辖的七司三院、遍布全国的织造、海关、外贸的衙门机构超过50多个、专职官员超过3000多人,在庞大的御膳房系统中仅仅供皇帝一人日常饮食的养心殿御膳房也有上百人,如此庞大的机构,竟无可做面片汤这种技术含量极低的家常便饭之人;仅宫内大小御膳房不下数百处之多,竟无处可做这种仅需锅灶即可的简易之作,由此看见清朝的内务府腐败、臃肿到如何地步。

如此机构,清朝不亡没天理了。




陈子帅菌读文史曰


要想知道清朝的内务府有多腐败,就得先弄清楚内务府到底有什么权力。

内务府是干什么的?

内务府是清朝独有的机构,设置于顺治初年,负责管理宫禁事务。内务府的名称、职权范围在顺治年间几经变动,到康熙年间才固定下来,此后沿袭了两百多年,知道溥仪被赶出故宫才结束。

那么,内务府的职权范围有哪些呢?简单来说就是皇家事务,包括皇宫各种事物的供给和赚取内帑,其事务之繁忙,就连最忙的户部都远远不如,内务府下属的“七司三院”,职官多达三千人,十倍于户部!

内务府并非一朝一夕建成,其渊源来自满族社会的包衣(即奴仆)制度,包衣的地位是低下的,但经常接近主人的奴仆往往更受主人信任。对清帝而言,满洲八旗上三旗(即镶黄、正黄、正白旗)的包衣是最值得信赖的,这些人也成为内务府最初的成员。

清军入关后,为了避免明朝的宦官专政,同时出于对包衣的信任,就设立内务府,承担明朝宦官的一切职能,当然,内务府的职能远不止如此,他们除负责皇家日膳、服饰、库贮、礼仪、工程、农庄等内宫事务,还把持盐政、贡品等收钱外交事宜,几乎就是个小官府,与宫外的大官府对应。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内务府管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其下属的七司,除庆丰司掌管上三旗的牲畜畜牧,在官府找不到对应;广储司对应户部,掌管宫廷财政;都虞司对应兵部,掌管内务属兵;掌仪司对应礼部,掌管宫内祭祀宗教等;会计司对应吏部,掌管宦官宫女等人员的选用调度;营造司对应工部,负责一些宫内的营造修缮工作;慎刑司对应刑部,掌管上三旗的审判。三院中上驷院管理御用马匹,武备院负责制造皇家礼仪用具,奉宸苑掌管皇家园林的管理、修缮。此外,内务府还负责敬事房、御膳房、皇家私有庄园、几大织造局等。

当然,小官府并不成为内务府极度腐败的理由,因为我国古达历来讲究公私分明,国家事务由官府管,皇帝私人事务由内务府管,本无冲突,比如赈灾这些事,都是户部出钱,但给妃子买首饰这些,就是内务府出钱。

公私分明看起来挺好,但往往很不好,因为国家元首和内务府的服务对象是同一个人,即皇帝,而皇帝的私房钱内帑是由内务府打理的,那么内帑来自何方?

据史料记载,清朝皇帝是非常大方的,经常动用内帑赏赐满汉功臣勋戚,接济八旗人丁,逢年节还发犒赏银。

清朝皇帝能这么痛快地往外掏钱,前提是他先得有钱,要想有钱就要挣钱,清朝皇帝挣钱的方式可谓种类齐全。像圈占皇庄、盐税提成、关税提成这些前朝就有的手段,自然是纯熟,可这还只是小头,清朝内务府的大头来自两方面。

一是通过行政手段对边疆特产和贸易物品进行垄断,然后内务府专卖,获取厚利,比如人参、貂皮、鹿茸、和田玉、中亚织毯、南亚象牙等等。二是直接从事商业贸易,比如放贷给盐商、经营当铺等等。

这两个方面,皇帝都不便出面,只能交给内务府,还有像乾隆时期的议罪银,也是直接交由内务府,而非上缴国库,随着清朝的发展腐败,内务府的财政大权是越来越大的。

巨大的权力却缺少监督,内务府人员“虽自称为奴才,而内可为部郎,外可寄疆宇,其身份自非宫监可比”,压根就没有外官胆敢检举内务府。

唯一能够震慑内务府的只有皇帝,比如在雍正时期内务府就乖巧得很,但随着皇帝与外界的日渐隔离,皇帝对皇宫之外的了解减弱,内务府对皇帝的欺瞒也就愈演愈烈,无人可制的腐败也越发猖獗,比如光绪朝中期,内务府常年支出超过250万两,真正用在实处的不过十之一二,绝大部分被各级官员中饱私囊。。


平沙趣说历史


清末的官场腐败到骨子里了,从上到下,无论官职大小,几乎都在贪污腐败,搜刮民脂。

清末小说《官场现形记》里写的就是当时官场腐败之甚,腐败的不是个别的贪官污吏,而是处于晚清体制里的每个官员都在贪污腐败,买官卖官已经成为当时官场的明面规则。小说中借慈禧太后之口,说出“通天底下一十八省,哪里来的清官?”

作为晚清的真正掌权者,慈禧太后的生活极为奢侈,即使列强已经半殖民中国,清政府需要进行大量赔偿的时候,慈禧太后依旧过着奢靡的生活。仅举两个细节,就可以看到这种上之腐败之深。

慈禧每顿饭都要准备至少一百道菜,每道菜都是精选的食材,基本是慈禧一人用餐,很多菜她连看都不看一眼,但依旧需要每餐准备一百道菜。

1895年,慈禧60岁大寿,为庆寿,但是首饰用的黄金就有一万两,白银38万两,置办衣服花掉38万两黄金……这个生日的开支差不多花了一千万两白银,相当于北洋舰队的经费开支。想想当时晚清的处境,就可以看出慈禧有多铺张浪费。

上行之,下必效之,更何况是腐败这种本就容易激发人性之贪婪的事情。从当上官开始就要各级行贿,自然这行贿的钱是要从职位上搜刮回来,整个晚清陷入了这种腐败的轨迹中。

清末的腐败早在乾隆盛世时就埋下了根,乾隆六下江南相当铺张,与他爷爷康熙当年南巡完全是两码事儿。虽然乾隆时期是盛世,但腐败已经滋生,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贪官和珅就是出自乾隆朝,和珅贪污的财产粗略估计相当于当时清朝政府三年的财政收入,折合成现在的人民币将近一千亿。

如果清末官场不腐败,清朝是否会再延续几年?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老李有刀


清朝的内务府确实够腐败的,一碗粉条报价七万两便是出自清末民初的笔记小说《春冰室野乘》。虽然有夸大事实的嫌疑,但也足可看出内务府的油水之盛。


内务府只在清朝时期出现过,最早是渊于满族社会的包衣(奴仆)制度,初时设内务府,后改为十三衙门,为了满足政治需要又置为内务府。内务府的主要人员也不全是太监,主要由满洲八旗中的上三旗包衣组成。

内务府的主要职责便是负责皇家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而且内务府还掌管着银库。内务府也是清朝最大的机构,它的下属机构有50多处,职官更是多达三千余人,其最高官员为内务府总管大臣。和珅便当过内务府总管,由此也可想象这个职位所能带来的好处。



历朝历代都从不缺腐败。内务府就相当于皇帝的一个管家角色,管着皇宫里的大小事务,贪污腐败就像吃饭喝水一样简单。皇宫里盖个房或者修葺一下房子得找内务府,每天吃的山珍海味得找内务府,那个皇子要娶媳妇了各种事务也得找内务府,出去采购东西是不是得有采购经费,就连蹲的茅厕也得找内务府呢。


所以北京有句老话说“房新树小画不古,此人必是内务府”。意思就是突然有户人家房子是新的,树是新栽的,贴的画也是新画,那么他们家必定有人在内务府当差。内务府的油水之盛可见一斑。

据说光绪帝爱吃鸡蛋,一次要吃四个,民间也就四文钱一个,但内务府报价居然达到了接近十两一个。光绪有次还问他的老师翁同酥平常能吃得起鸡蛋吗,翁同酥知道是内务府在作鬼,便说不经常吃,偶尔吃。



可想而知清朝内务府这个部门因为没人监管,它的腐败已经深入骨髓了。内务府就相当于清朝的蛀虫,一直在蚕食着清朝而不自知,一直到1924年溥仪被赶出皇宫,内务府才算正式消亡。


一倾风月半盏流年


内务府最早是满清入主中原前是为八旗军提供后勤保障的军需署。清王朝统一天下后,军需署更名为内务府,是直接服务于清朝皇室的一个特设机构,负责皇室及旗人的衣食住行玩,同时还兼管应属户部管理范围内的税收。特别是海关、盐茶丝绸这些暴力行业的税收几乎完全由内务府一手经管。实力之雄厚比那个来自全国各项税捐的户部,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内务府典型的一个以皇室为主的满洲贵族私人账房,维持着奢靡的皇室生活和供养从呱呱坠地直到入土为安的八旗子弟。

其贪婪腐化程度在晚清时期可见一斑。

从入住紫禁城起,就管理和供养着这里的9999间半房屋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据清王朝最后一个太监总管小德张回忆,仅仅是慈禧太后一人每天的生活费就高达4万两白银!什么概念?也就是说清政府每年要卖掉一支北洋水师规模的海军舰队、每个月要卖掉一艘定远号主力战舰得来的费用才可以维持这位老太太一年的个人生活费。而同时期日本明治天皇却在为了买一艘吉野号巡洋舰,皇后甚至将自己的最后一件首饰都捐了出去!

而这些钱还不是慈禧本人的私房钱,很多是内务府巧立名目从其他机关单位中搜刮而来,为了方便捞钱,慈禧甚至将内务府总管醇亲王奕環派去担任海军衙门总理大臣。因为老太后非常清楚作为技术性极高的现代化军种——海军,所需经费数以百万计,无疑是大清官场各机关单位中最大的一个肥缺!

醇亲王这位满清王朝中的头号纨绔子弟果然不负圣望,将以慈禧为首的皇亲国戚大大小小的费用全部开销在海军项目中。北洋大臣李鸿章向醇亲王打请示报告要买军舰,结果军舰没买成反而被这位海军司令以太后在中南海没有乘凉的地方为由向他伸手要钱。李鸿章无奈之下只好从军费中挤出30万两才算完事……后来营建颐和园、举办慈禧60大寿的超级生日patty所用的钱均是出自这位海军司令和他的海军衙门。据不完全统计,醇亲王挪用海军经费和打着海军旗号搂的钱(比如募捐)加起来足足超过3000万两白银去供那个在光绪初年就拥有私房钱超过2亿两白银的当时中国第一寡妇——慈禧太后。而近代中国的第一支现代化技术军种——海军,竟是在这样一个畸形的环境中发展,最后在黄海大海战中以打一炮5分钟败给了一分钟打5炮的日本海军。

乱自上作,最高统治者尚且如此,更不用说下面了。据调查,内务府乃至所有清朝政府机构在用钱方面有一条不成文规矩,那就是三七开,十成费用中实际用费三成,剩下七成在层层经手人的分润,这还是只是明面上的。有一次王公大臣陪慈禧太后在颐和园看戏,为了避雨需要搭个篷子。内务府给出的报价是30万两银子,按照三七开原则,实际花费9万两!仅仅一个临时遮雨棚就要花费9万两白银,鬼都知道这是什么情况。

朝廷官员觐见皇太后,以左宗棠为例。首先要向内务府管下的太监公公们缴纳陛见关节费,市场价是3000两银子。平定新疆立功受赏,赏钱由内务府出,同时又要缴纳份子钱,也以千两计!气得这位为大清王朝抬棺出征的民族英雄一怒之下连慈禧赏的“先帝御用眼镜”都扔了不要。而那位在台湾抗击法国侵略者、开发宝岛立下赫赫功勋的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去世后朝廷赐予“庄肃公”谥号,家人因为不肯花一万两银子打点内务府,于是谥号就变成了“壮肃公!”

综上所述不过是笔者随便举出的一小撮故事,窥一斑而知全豹,可见当时的清王朝真是到了气数已尽的地步,以皇族为中心的整个满洲统治阶层完全是一群吃粮不当兵的闲人懒汉,加上庞大而昏聩无能的官僚体系已经完全沦落为阻碍国家与民族进步的绊脚石。可叹很多仁人志士幻想在维护清朝统治的情况下搞资本主义制度改革,无异于与虎谋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