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当皇帝后,两个发小上门讨官当,一个被杀一个封官是为什么?

史学达人


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个性的皇帝之一,他最大的个性就是出身最正。我们都知道中国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大部分都是“夺位”,而只有刘邦和朱元璋的皇位来的最正,一则是因为他们都是贫苦农民出身,不是前朝的旧臣;二则朱元璋反抗的还是少数民族的异族统治。

相较于刘邦的亭长来说,朱元璋的赤贫出生更正一些。朱元璋在小时候出身贫苦,小时候有很多发小,其中知名的有汤和、徐达、常遇春、周德兴等,他们后来都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了开国功臣,当然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发小,在后来他当上皇帝后去投奔,也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记得小时候在《民间笑话》上就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说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当年的两个穷苦的发小去首都南京讨官当,结果一个被杀,一个封官,同样是发小,为什么命运迥异呢?其实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其中一个发小见了朱元璋后,也不注重皇上和贫民的关系,直接跟朱元璋聊起了小时候的那些破事,当着群臣的面,就大大咧咧的说起来:朱大哥啊,小时候咱们光着屁股给地主放牛的时候,真是一段快乐的时光啊。那时候发生的有趣的事情真多,记得有一次,咱们饿得不轻,就一起偷了地主的黄豆,跑到芦苇荡里,放到破罐子里煮起来,结果还没煮熟,你就抢着吃起来,结果大家一股脑上去,把破罐子都打碎了。你因为吃的很急,还抓起地上的豆子往嘴里塞噎着了,幸亏是我用菜叶子让你吞下去才救了你一命。我对你有救命之恩啊,你今天怎么着也要封我个官当当啊?......

还没等这人把话说完,旁边的大臣的哈哈大笑起来,朱元璋作为草根皇帝,最忌讳别人戳他的伤疤,于是直接命人把他拉下去斩了!

另一个发小听说这件事后,鉴于他的教训,来到金銮殿,三跪九叩后,匍匐在地上说:“我主万岁!当年微臣随驾扫荡芦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儿当关,多亏菜将军。” 朱元璋一听这话,龙颜大悦,马上就赏了他一个官当。

同样的发小,经历同样的事情,结果一个被斩,一个做了大官。此事虽为民间故事,但是却实实在在的说明了一个问题:说话也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方式,说话得体不得体,表达的方式如何,对一个人是极其重要的。


每天爆点料


朱元璋出身草莽,他微时放牛,有一帮小兄弟,据说他在野地里睡觉,老是曲倦着身子,人们问他什么原因,朱元璋做了一首诗:

天为帐幕地为毡,

日月星辰伴我眠。

睡觉不敢伸开腿,

恐把山河一脚穿。

从诗里看出,朱元璋小时候的气魄何等之大。他的民间的狐朋狗友们,私交非常好,他们给地主放牛放羊,一伙毛头小子一块偷菜,偷着烧吃牛犊,还有一群和尚和乞丐朋友。本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朱元璋发迹后,一跃而起当了皇帝,但他的家里没有几个人,亲戚也不多,他的爹妈因为得怪病都离世了,他只有义子,几个子女了。

不要小看了朱元璋,他年轻时不过一个草寇而已,但他算得上一位明君。大明王朝在建立国家之初,就很强盛,到了朱棣时期达到鼎盛,可以说朱元璋的明朝没有衰退,是很强大的。

自从做了皇上,天下太平,有两个幼年的发小听说当今天子是小时候的哥们,忙不迭的结伴上京,希望往昔的哥们一定能赏给他们一官半职。虽然,尽管百姓们看不起这两个低贱的农民,总还是见到了皇帝兄弟。

朱元璋在众人面前,想展示展示自己的高风亮节,顺便叙叙旧,令两个朋友请进来。拜会开始,朱元璋便问两人何许人也?两人中有一个自作聪明,将自己曾经和朱元璋一起干过的鸡鸣狗盗之事都抖落出来,说咱们一块田野里撒尿,一起追逐打闹,更把一起偷牛烧吃的情况一一说了出来,说皇上你记得吧,那天吃牛犊,嫌腥气,从山上拔来野菜,瓷罐煮熟了,恰好山上跑过来几只石羊,採下来的石块砸碎了煮菜的瓷罐,皇上你抢着吃野菜,喉咙被柴草卡住了,差点憋死,是我接你一把生菜,你狼吞虎咽,咽下柴草。朱元璋一听这些丢脸事情,气不打一出来,令把这个胡日鬼拉出去斩了。

第二个人见前面的哥们被杀,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说当年皇上帅兵攻打罐州城,飞来羊将军,石将军打开罐州门,皇上亲手捉拿菜将军,柴将军把住三关口,多亏菜将军。

朱元璋听眉开眼笑,重赏其人,给他一个官职。

朱元璋一代帝王,也是好面子的,怪前面的哥们太直爽,坼穿皇帝的丑事,肯定不好。同样一件事,说法大相径庭,结果甚相悬殊,此乃话有三说,巧者为妙。


山谷大师


这个故事我最早是在《演讲与口才》上看到的,以黑色幽默向人们说明了口才的重要性。

估计原文是出自某一本野史吧。

这个故事,大意讲的是朱元璋当上了皇帝,和他小时候一起放牛的小伙伴们知道了,都想讨个官当当。

老乡甲身穿一身新衣服,来到金銮殿,面见朱元璋。三跪九叩之后,他匍匐在地上说:“微臣当年随驾扫荡芦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擒住豆将军,不料红孩儿当关,幸亏了菜先锋前来救驾。”

朱元璋听了龙颜大悦,回忆起来往事,赏了老乡甲一个官当。

老乡乙听说了这件事,暗想我和朱元璋和甲都是当年一起光屁股放牛的,甲能当官我就不能吗?

他找到朱元璋,一见面就大大咧咧说:“老朱啊,我今天来找你要官来了。要说咱哥俩的交情,那可是不一般啊。你还记得不?咱们小时候光屁股放牛,偷了地主老刘家的豆子,跑到芦花荡里,放在瓦罐里煮。但因为太饿了,豆子还没煮熟,大伙就便开始抢着吃了起来,却一不小心把罐子打碎了。你捡起地上的豆子就往嘴里塞,却被红草根噎住了。还是我用菜叶子让你吞了下去,才救了你一命。你今天封我个什么官当当啊?”

这时候朱元璋已经是九五之尊的皇帝了,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老乡乙居然说当年偷豆子的事,让老朱脸上挂不住了。


小伙伴还把话说完,朱元璋便大声让卫士便把他拖出去砍了。

你让别人下不来台,你也上不了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口才和情商的重要性。

所谓口才,就是会不会说话,所谓会不会说话,就是一个人情商高低的表现之一。

情商在关键时刻仍然非常有用。

情商低的人会告诉别人他们心直口快,他们有什么说什么,见什么喷什么,甚至说自己是刀子嘴豆腐心,呵呵。

这种朋友没事用唇枪舌剑刺你两刀,呵呵,还说自己为你好,这就是情商低的表现,这种人最终会没有朋友的。

你可以不说话,但别说伤人的话。

所谓: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这样的人和普通朋友说话不讲究方式,轻则让朋友生气,和ta当场吵架,严重的会失去一个朋友,甚至以后遭到报复。

但是,如果你面对那些可以改变你的生活的机会或人,就不能有什么说什么的话,而是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抓住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如果一个人因为不会说话而导致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丧失,那么令人终身遗憾的事。

所以,一个人要混社会,真的应该好好读几本关于口才的书,就算不能遇到改变你命运的机会,虽然现在是法制社会了,不会让你丢了小命,但起码不会让你犯低级错误。

各位看官,你们说是不是呢?


燕赵节度使


我是大史官,我来告诉你“朱元璋当皇帝后,他的两个发小前来讨官,为何一个被砍头,一个却升官了呢?”

俗话说的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朱元璋从一个给地主家放牛的娃娃,最终做上了大明朝的皇帝之后,就有不少自称是他儿时伙伴的人来找他叙旧情,希望能够谋个一官半职什么的。


这不,前后两个自称是朱元璋儿时的发小到皇宫找他来了,他们的目的自然很明显,不说大家也知道,这就是“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然而,这两个人的结局却完全不同,其中一个人不幸被砍了头;而另一个人却被封官嘉爵,这究竟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第一个发小啊,按说应该算朱元璋小时候的救命恩人,但是,估计是他情商太低,又不会说话吧!见到朱元璋后就一直喊朱元璋的小名“朱重八”,朱元璋看在是发小的份上就忍了。接着他又说“想不到你一个放牛娃居然也能当上皇帝,现在你发达了,可不要忘了我们当年的这些朋友啊!”虽然朱元璋听到这些有点生气,但还是又忍了,毕竟这是一起长的发小。


但是,这人却没有看出朱元璋生气了,更不知道收敛,居然口无遮拦的说起朱元璋小时候的糗事起来。说起当年朱元璋和他一起偷地主家土豆吃的事,而且还说朱元璋差点被土豆噎死啦,幸亏是他递给他水喝。他觉得说起这事,自己还是朱元璋的救命恩人,自然可以得到一官半职,但不曾想,朱元璋听到这里直接命人将其拖出去斩了。

而朱元璋的另外一个发小的结果却截然相反。况且这个人小时候还经常欺负朱元璋,朱元璋本来想见到他后一定要好好的将他修理一番。但没想到,这发一见到朱元璋就一直说朱元璋的好,说他从小就看他不是凡人,必成大器,夸起来是滔滔不绝啊,朱元璋不仅听起来舒服心里也高兴啊。

关键是此人也说起当年吃土豆的事,他说:“想当年,微臣随万岁一起扫荡芦州府,攻入罐州城,拿下了豆将军,结果红孩儿当关,幸亏有汤将军救驾”。朱元璋听到这里直接就了封他个御林军总管的职务。这话说的,就算是揭朱元璋的糗事,如此讲出来都让人觉得就算是抢土豆吃,听起来都像是打了一次胜仗,朱元璋怎么可能不封他官呢?这就是说话的艺术。

古话说的好,“伴君如伴虎”,和皇帝说话自然是要万般谨慎小心的,要不然,极有可能会小命不保,朱元璋的这两个发小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如果不懂得察言观色,又不懂得谨言慎微,我想,他一定没有办法获得他人喜欢,他的人际关系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所以,我们应该谨记,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做到三思而后行,一定不要做一个口无遮拦的人。


大史官


朱元璋当了皇帝,两个发小上门讨官,一个被杀一个封官,原因很简单,就是一个没看清他与朱元璋之间的距离,一个不但看清了而且把握得当。



朱元璋是皇帝,两个发小是平民,他们之间的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有着巨大的差距,这是现实。

小时候他们和朱元璋一样,都在一个河沟洗过澡,关系很近,不过那都是过去的事儿了,发小明白,朱元璋也明白,这就可以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人应该立足现实,现实中一个是皇帝一个是平民,平民来找皇帝要官,要是平等还要什么官?



一个发小见了朱元璋,大庭广众之下,把他和朱元璋小时候一起干得糗事,来了个竹桶倒豆子,一股脑全倒出来。看似把他和朱元璋的关系拉得很近,实际上是没承认他和朱元璋之间的距离。



一个发小见了朱元璋,说小时候在一起就看出朱元璋和别人不同,将来一定有大出息,现在真的就应验了。他能看出来?连朱元璋自己都不知道他能混一个皇帝当。朱元璋当然知道这是在奉承他,说的不是真心话,但他道出了他们之间的距离,所以朱元璋爱听。



在职场上与领导保持距离很重要,清朝的年羹尧和隆科多受宠,不知道与雍正保持距离最后被杀,胤祥受宠知道与雍正保持距离最后得以善终。

现代职场也一样,如果领导和你关系很近,千万记住“保持距离”,不然也不会有好结果。

我是豫有得,欢迎加关注互动讨论!


有得观史


1368年正月初四,40岁的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定年号为洪武,定国号为大明。全国上下呈现出一片欢乐的海洋,朱元璋的老家沸腾了。

朱元璋是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他在家里排名老四,在家族中排名老八,所以他爹娘给他起名叫重八,字国瑞,后取名兴宗,参加郭子兴起义军,改名朱元璋(意思是诛灭元朝)。老朱家世代农民,他小时候家里非常贫穷,从一出生都没吃饱过。朱元璋曾给地主刘德家放过牛,在皇觉寺当过和尚,还曾拿个破碗四处云游讨饭吃。这下草根逆袭成明朝老大,他的老乡们感到又惊又喜。

有句话说得好:“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更何况老朱当了皇帝。据说,朱元璋以前的小伙伴张三、李四、王五,他们几个高兴的两天两夜都未合眼,最后决定去应天找朱元璋要官做。

这些人为了改变人生,一路上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朝着美好的愿望奔去。四天后他们终于到了应天。

一. 死

那个叫李四的是个急性子,心想:“我得先下手为强,让老四封我个大官当当”。于是他顾不得休息,更顾不得自己的形象,偷偷溜出去,一路打听直奔朱元璋大殿。经过传唤,李四见到了朱元璋,当时他激动地正要跳到朱元璋的宝座前来个熊抱,被眼疾手快的侍卫拦住。两边的大臣纷纷捂鼻侧目。原来李四走的急,不小心踩到了狗屎,他也不顾自己的形象,只见他:裤腿高挽,高低不一,两腿的泥巴异常醒目,上衣不整,灰头土脸,头发凌乱。

还有一张叭叭个不停的大嘴:“老四,我做梦也没想到你能当皇帝!想当年咱偷地主刘德家的牛,那可是吃的最饱的一顿饭,你还把牛尾巴塞到石头缝里,骗过了刘德,哈哈哈……。


还有一次,我们偷了豆子躲在芦苇里,在竹罐里煮,还没煮熟,咱哥几个就猴急地抢着吃,罐子被打破了,豆子滚落在草丛里,汤也洒在地里,你饿急了,捡起豆子就往嘴里捂,不小心一片草叶子卡在喉咙,痛的鼻泪横流,我赶紧拿出一个小地瓜让你吃下去,这才没事……

老朱实在受不了了,一拍桌子:“哪里来的疯子,在这里胡言乱语!拉出去砍了。”李四的那张大嘴算是永远地闭上了。


二. 打

张三一看老乡队少了李四,估计李四已经讨官去了。他连忙洗洗脸,整整衣冠,阔步走向了出去。张三来到大殿见到朱元璋,他眼里满含激动的泪水,嘴唇颤抖,一声:“八哥!”叫的朱元璋皱了皱眉头。旁边的大臣汤和、刘伯温等无不替他捏了一把汗,老乡汤和轻轻咳了一声。哪知张三呆头呆脑,像没听见一般,继续:“八哥,你现在出人头地了,以前咱俩可没少挨刘德骂,有一次刘德用放牛鞭打你,我替你挨了几鞭;咱俩一块去别村要饭,我替你拿碗;还有一次咱哥几个饿得受不了了,去捉野鸭子,幸亏我跑的快,捉住了那只鸭子,咱们才美美地吃了一顿烧烤,你吃的满嘴流油……朱元璋的脸已经绿了,大喝一声:满口胡言,拉出去打20大板,哪来的回哪去。


三. 封

王五美美滴睡了一小觉,哼着歌儿慢悠悠地走向皇宫大院,他见到宝座上的朱元璋,气场宏大,已不是从前的发小了,他连忙跪地,高呼“万岁”。

朱元璋问:“下跪何人?”

答:“草民王五”

然后开始叙旧。

王五说:

“草民不才,幸得皇上高抬,才使我有幸随驾亲征,我们扫荡芦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土遁,拿住了豆将军,不料叶将军当关,幸亏瓜居士相助,万事大吉。


朱元璋一听他把儿时的事说得既文雅、又含蓄,还有趣。朱元璋非常欣赏他,认为这是个人才,立刻封王五做了御林军总管。

上面的三位,同样是老乡,大家一样的起点,只因形象和说话方式的不同,而落得人生结局的不同。就如今天的职场,同样的一些话说好了能让人笑,说不好能让人跳!虽是故事留给我们的却是深深的思考。


小姐姐讲史


这个故事被人们提出来说,已经不止一次了。大概是朱元璋当皇帝以后,有两个和他小时候一起玩的人来找他,在朝堂上,一个提起他们小时候一起偷东西吃的事,引得朱元璋不高兴,被朱元璋叫人杀了。另一个却提起小时候游戏,朱元璋扮大将军扮皇帝的事,引起朱元璋高兴,不但没杀,还赏了个官。

这样的事情历史上可能真的发生过。因为历史上,朱元璋小时候真的带领小伙伴偷过人家的豆子烧吃,还偷吃过地主的牛。而且在游戏时,他也的确扮演过大将军,扮演过皇帝。

但是,象这个故事描述的那样的情况大概不会发生。因为,即使朱元璋再粗鲁,再自私,再好面子,他也不至于当着文武群臣的面,立即就杀掉那个说他旧时不光彩做事的发小。

朱元璋有在朝堂上杖责大臣的事,也有在朝堂上判杀大臣的事。因为那是大臣,食他之禄,犯了他的法。他可以责杀。那无损于他的皇帝形象。

但如果一个平民发小在朝堂上说一点小时候的不光彩事,朱元璋就当堂把他杀了,那对他这个平民皇帝的形象的损害,就实在是太大了。历史上一切皇帝无不标榜自己爱民,关心百姓,以笼络人心。朱元璋十分精明,他怎么会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杀自己的平民发小呢?

这个故事明显地是后人糟踏朱元璋的。不过编排这样的故事也不是无缘无故的。因为朱元璋在历史上确实有过杀和自已一同起事的战友的事情。在这个意义上说,这个故事还真有点意思呢!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俗话说祸从口出,朱元璋这两个发小,一个被杀是因为嘴笨,赤裸裸地说出了令朱元璋最自卑的的事件。



另一个被封官则是因为“嘴角抹了蜜汁”,把朱元璋的马屁拍得叮当响。

朱元璋在当上皇帝之后,最忌讳的就是别人提起他不堪回首的往事。那些“偷鸡摸狗”,当乞丐化缘的过往,让朱元璋感到自卑。

所以他最恨的就是别人提起他不堪回首的过往。但两位发小都说了他的这些丑事,一个被封官,另一个被杀死,这是为何呢?

少年时期的朱元璋曾在濠州度过他的童年。当时元末,元朝不断增加百姓的赋税。加上荒年不断,许多百姓饿死街头。

为了生活,朱元璋经常和发小给地主家放牛。不过当时孩子很皮,说是放牛实际上是散养。

平时把牛撒开,让他自己吃草,接着就跑去,下河捉虾了。不过当时的朱元璋,已经有了少年老成的气势。

没事的时候,就骑在牛背上,想象着自己是大将军,然后指挥其他几个发做事情。每次肚子饿的时候,由于没有饭吃,他们就时常去田里偷瓜。

盛夏是最炎热的季节,也是豆子生长得最好的时期,这下子他们放牛就不会挨饿了。每每感觉肚子,他们就偷偷跑过去拔几根。为了不让人发现,他们还机智地每处拔一点。

这个时期的朱元璋,生活虽然艰苦,但是也还过得去。可惜造化弄人,自己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连买个棺材的钱都没有。最后还是好心的邻居帮忙买了块地让他们父母下了土。

朱元璋自此开始了他的乞讨生涯,之后投奔到郭子兴的起义军中,才有了他此生的成就。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百姓的生活依旧没有什么起色,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

朱元璋的两个发小不堪生活的重负,又得知朱元璋当上了皇帝,于是商议着去京城寻找朱元璋,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他们两不远万里,爬山涉水地从安徽濠州跑到明朝都城应天府(今南京,后朱棣迁至北京)。


想见朱元璋并非易事,但是自从听到他们两个是自己的发小之后,朱元璋便接见了他们。两人喜笑颜开,但却不知祸从此起。

朱元璋虽知他们是自己的发小,但是为了保持皇帝的尊严,也得按程序来。朱元璋问道:“你们从何而来,是什么人,寻朕有什么事?”

一个发小抢答道:“回皇上,我们从濠州而来,是你的发小。当年我们还一起放过牛,一起偷过人家的豆子……这些你还记得吧?”

这个发小都不知道掩饰一下,滔滔不绝地将他们童年干的所有坏事一一抖露了出来,朱元璋一听到“偷”这个字,脸瞬间变黑了。呵斥他赶紧闭嘴,并且叫人拉出去砍了。

另一个发小见此情此景内心非常害怕,但似乎也明白了一点。他答道:“回禀皇上,我们从濠州一路赶过来,为的就是再见您当年风采。

您是否还记得,当年您叱咤风云地骑在马背上(其实是牛背上),活捉了豆将军的情况?您的威武,我仍然记忆犹新……”朱元璋听闻,心中很高兴。其实还是一件偷豆的事情,但是这位发小却机智地将此等令人羞耻的事情说成了叱咤风云的事件,给令朱元璋羞耻的事情镶上了金边,使得他非常高兴。

朱元璋一高兴,自然会给他封赏,但是一定不是大官,特别是不会让他留在京城地带。否则啥时候嘴漏,再给我抖搂出去,岂不是被别人笑掉大牙。

于是他给自己的发小封了个县令,并且远离京城,为的就是以防之后再从他口中说出什么自己见不得人的事情。

朱元璋之所以会杀掉那个发小,一是因为他揭开了自己的伤疤,让自己难以启齿的事情再次暴露。

一个皇帝努力地给自己的背景添加各种光辉,但是这个发小硬是将他的黑暗历史赤裸裸地抖露出来,让朱元璋觉得自己颜面无存,所以便杀了他。


其二,是杀鸡儆猴。朱元璋杀了他也是为了告示之后的人,最好把自己所知道的所有关于朱元璋令人羞耻的事情烂在肚子里,不然下场就是和他这个发小一模一样。

朱元璋是封建皇帝中最有争议的皇帝之一,对于他的褒贬众说纷纭,而朱元璋一心要掩盖的丑事也不断被民间抖露出来。但关于朱元璋的许多丑事,都是民间传说,不知是否属实。


史之策


1368年1月23日,乞丐皇帝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登基称帝,建立大明王朝。

不久,就有一些所谓的“难兄难弟”前来“求官求财”,令朱元璋不胜其烦。

十多年前,自己四处乞讨求生之时,怎么不见这些“难兄难弟”;自己用性命争霸天下之时,这些 “难兄难弟”为何不来追随;自己差一点命丧陈友谅炮石之下时,怎么不见他们的踪影……

虽说:“同甘共苦你不在,荣华富贵你不配。”可一旦处理不妥,显得自己不念旧情,又有损名声。

这不,正当朱元璋心中纠结之时,黄门来报:“有两名自称是皇上发小的百姓前来叩见。”

朱元璋眉头微皱,无奈道:“宣!”

一会儿,两名身穿布衣的中年汉子在黄门的带领下走进了大殿。当先一人,如同“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四处张望;而后面一人则小心翼翼,亦步亦趋。

第一眼,朱元璋便对当先之人心生厌恶。因此,他端坐大宝,冷眼以对。

其实,当初年少之时,朱元璋确实有过两名发小,一同给地主刘德家中发牛。不过,数十年过去了,曾经的模样已然很难辨认。

这时,当先之人走到朱元璋的殿阶之前,对着朱元璋瞅了瞅,突然大笑起来:“朱重八,果然是你小子,真没想到你会有今天,可真威风。你现在发达了,是不是应该关照关照一下曾经的穷发小。”

朱元璋一看这人,不就是个二百五吗,如何安排好呢?朱元璋顿时感到一阵头痛。

然而,这人以为朱元璋没有想起他来,随又呱呱地讲起了当初一同放牛,一同偷蚕豆,一同用瓦罐煮食,还未煮熟朱元璋就开始抢吃,还将瓦罐打破。由于吃得太急,被草叶卡住了嗓子,自己又是如何帮忙的……

这人说得可谓“唾沫四溅”,却不曾注意他的话气得朱元璋怒喊一声:“来人,将这个刁民拖出去,斩了。”

接着,朱元璋余怒未消地盯着另一人道:“你有何话要讲!”

但是,后面这人却不慌不忙道:“想当年,小人跟着皇上征战四方,皇上总是冲锋在前,一把刀不知斩杀了多少‘草头王’,而且打破了‘罐州城’,逮住了‘豆将军’,吓跑了‘汤元帅’。后来,又遇到了‘草霸王’拦在咽喉要道……”

另一人话还未讲完,朱元璋就高兴地道:“好!是个做将军的料。”

随后,朱元璋便封其为军中副将。

表面看,因为前面一人不会说话被朱元璋所杀,后面一人很会说话,被朱元璋封了将军。但是,这一杀一封之举,那些所谓的“难兄难弟”已然看到了“求官求财”的风险。因此,之后再也没有 “难兄难弟”出现,朱元璋的不胜其烦也随之化解。


祥子谈历史


朱元璋的这个故事着实说明了情商的重要性。

话说朱元璋当上皇帝的消息传到了凤阳,也可不得了,和朱元璋有点关系的人都想赶往南京求得一官半职,朱元璋的两个发小(姓名不详,以张三、李四代之)也看准了这个机会,日夜兼程的赶往南京想见朱元璋一面。

朱元璋听说自己的两个发小来到了南京,也召见他们。因为朱元璋一介布衣出生,能当上皇帝那是何等的荣耀,朱元璋也是凡人也想在同乡面前炫耀一把。

张三一进入宫殿,看到了昔日的重八正坐在龙椅上,丝毫没有礼节,对着朱元璋就讲起了粗话:什么朱元璋偷吃地主的土豆被打,一起去放牛把牛给丢了,一连串的丑事像连珠炮一般,朝堂之下一众大臣都面露笑意,朱元璋的脸也是越来越白,老子裤型经营的形象都被你小子给毁了。

这位张三着实是情商低,现在坐在龙椅上的已经不是小时候的玩伴重八了,而是大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朱元璋也是毫不多说废话,直接让侍卫把张三拖出去砍头。

李四一看这情形,脑子一转,直接跪倒在地,嘴里说着朱元璋小时候是多么的异于常人有帝王之相,朱元璋被彩虹屁夸得也是十分舒服,赏了李四一个小官。

所以说,皇帝也是平常人,那些什么出生时闪耀着金光,房间里都是香气,更有甚者(据记载刘邦是龙与其母交所生...)都是皇帝骗骗人的,目的都是树立威信,而朱元璋杀了张三也只是为了杀鸡儆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