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者为王败者寇,那为什么感觉喜欢项羽的人比喜欢刘邦的多呢?

一只活泼的小猪


人还是喜欢重情重义的人吧。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比赵匡胤建立的宋朝要强势得多,但我就喜欢赵匡胤


天平座的天真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这基本上已经是一个不变的定律,历史从来也只会为胜利者歌功颂德,而对于失败者则是贬的一无是处,以此来烘托胜利者的光辉形象。

而普通老百姓更是对胜利者推崇备至,甚至将其列为偶像,学习榜样,古往今来,概莫如是。

然而唯有一人成为例外,那便是项羽。楚汉争霸,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成为天下的主人,而项羽乌江自刎,草草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虽是败者,但历朝历代文学大家对项羽不但不贬低,相反还充满敬仰。

杜牧曾在诗中对项羽大家赞赏“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李清照更是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表达了对项羽的无限敬仰之情。

那么,为何项羽作为失败者,却令那么多文人学者推崇备至,而刘邦作为胜利者反而被骂无耻小人呢?

盖因项羽的人格魅力实在是碾压刘邦,巨鹿之战,项羽以五万兵马大败秦军二十万主力,一战成名,彭城之战更是以三万兵马击退了刘邦的五十六万联军,其作战能力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更何况项羽一身正气、重情重义,哪怕最终败北,却也不妨碍人们将其定义为英雄。

反观刘邦,贪财好色、贪生怕死,为了达成目的不择手段。彭城兵败,刘邦在逃亡的途中为了自己的马车能够跑得快一些,甚至不惜将自己的亲生骨肉扔下马车。

而项羽在抓了刘邦的父亲,扬言要煮了刘父,迫使刘邦妥协之际,刘邦甚至喊话说煮完以后分他两块肉吃,如此不孝不仁之人,令人生厌也就不意外了。

所以项羽虽然失败,但还是被人们列为英雄传唱,甚至就连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也特意将项羽载入帝王本纪,可以说项羽是历史上数一数二的英雄人物,虽然最终的结局为他染上了一丝悲剧色彩。


轻侃古今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也是肯定的。

虽然历史上都说“成王败寇”,因为历史都是胜利者所写的,但是那只是普通人不了解的历史,所以后来的胜利者可以按着政治正确进行美化。把己方说的多么多么正义,多么多么上承天命,下顺黎民等等,而把对方说的多么反对、邪恶、暴虐等等。

但是对于一些乱世历史的发展,有时是不受最后胜利者所裹挟的,因为那时各方势力都存在,历史流传下来也会去多方的,换句话说就是,普及面较宽,大家都知道了,你就没法改了。

对于秦末的楚汉之争,就是这么一段历史,我觉得大家之所以喜欢项羽多于刘邦,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项羽更加的光明磊落,不屑于用阴谋。

比如在鸿门宴上,项羽是有很多机会斩杀刘邦的,但是他没有,他不屑于用这种把刘邦哄骗来之后,然后趁着刘邦无兵无势时将其斩杀,这不是大丈夫所为。虽然被谋士范增冠以“竖子不足以谋”的差评,但是这只能说项羽不适合做帝王,因为我们还听过一句古话“一将功成万骨枯”,历史上很多枭雄都是为了权力不择手段的,项羽不是枭雄,但绝对是个英雄!

第二,项羽更加爱惜家人,不会为了自己而不顾家人死活。

项羽在起叔父项梁受难时,冒死舍身去营救;在其部下被围困时也是一定会前往。而刘邦相反,为了自己逃跑曾经连自己的父亲和妻儿都不管不顾了,被项羽抓获,但是项羽也不会用其一家老小去要挟刘邦,而是待为客人。

再者,项羽忠于爱情,一生挚爱虞姬一人,从未始乱终弃或者移情别恋。但是刘邦则是风流性情,在成帝之前就好几个妻妾。

总结一下,虽说“胜者为王败者寇”,但是这句话,在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这里不符合。虽说,项羽在楚汉之争时败了,这只能说明在动荡乱世,一味地讲究君子之道是很难取胜的,必须阴谋阳谋,政治外交和军事手段齐用,才可能拼的一席天下。

但是项羽的在人品和战品(自创的一个词,意思是战争的品质)等方面确实赢了刘邦,至今两千多年吸引了不少历史的后人对其赞扬。

司马迁的《史记》中《项羽本纪》一篇就把项羽作为帝王来写的,在汉朝官方尚且如此,那普通人对项羽喜欢一点就不足为奇了!


鉴春秋


楚汉相争。为什么人们喜欢项羽。刘项二人的性格差别,项羽是真道,刘邦有邪念,项羽虽败了死了,人民还是怀念他,刘邦虽赢了他的为人百姓厌恶。

。项羽由于大度,如在鸿门宴上听范增之揀,不费吹灰之力杀了刘邦,就设有九里山之败,自勿乌江,项羽为什么有良好机会不杀项羽,他认为;乘人之危,杀了他,胜则不武,这种人的思想在历史上是少见,所以能得到人民的拥护,看好

。因为刘邦是多面人物,善于隨机形变。比:如:在需要韩信時,能低三下四搭髙台拜将,超常规地君拜臣,行三拜九叩首之大礼(历史上君拜臣也是刘邦首创),韩信功劳髙封三齐王,还保璋他往后偶而犯错三不杀(即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但是到了建国后韩信手握重兵己派不上用张的時侯,他要变脸了,因自已限于脸面,有吕雉(吕太后)出面令箫何将韩骗到京城被押,不讲任何理由,将他押之未央宫楼上,告诉韩信:这里上不见上,下不见地,武器是竹扦,都没有违反高祖封尝,在这里请你归天。韩信説且慢,我有二句话要说,吕后同意,韩信说:‘狡兔死走狗亨,飞鸟尽良弓藏’。然后行刑,将他用竹扦戳死。这样的君主何人不恨。


老龚166916589


大家好,我是考古论今,我认为核心原因有三个:人们的英雄情结;项羽有大功于历史;项羽相对于刘邦更有感情味。

人们的英雄情结

自古以来,人们普遍具有英雄情结,尤其是处于弱势的英雄。项羽并没有最终胜利,但是他力拔山兮气盖世,每战都身先士卒,所向披靡。自身武功应该是秦汉时期最强的。



项羽有大功于历史

项羽破釜沉舟,击杀章邯,推翻秦王朝,分封诸侯,对中国历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尤其是他率领楚军,击杀章邯,打掉秦国最后一支军事对抗力量。所以项羽对中国历史有重大的功业,他不应该被人们忘记。




项羽相对于刘邦更有感情味

自小我们耳濡目染的就是项羽的快意恩仇,儿女情长,直来直去的性格和光明磊落的行事方式。鸿门宴,刘邦称兄道弟,赢得了项羽的怜悯,才得意逃生;霸王别姬,一曲虞兮虞兮奈若何,唱碎了多少人的心;项羽无颜再见江东父老而选择乌江自刎;自刎时见到旧人吕马童,还说你拿我的人头去封侯吧。所以更比刘邦具有感情味,刘邦作为一个成功者,已经超脱了一般的感情困扰。



以上是我的观点,欢迎大家点评。


考古论今


宋朝李清照写过一首诗叫《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刘邦项羽楚汉相争,前后共用了四年时间。以项羽兵败垓下,自杀而亡结束。俗话说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可是历史上喜欢刘邦的人远远没有喜欢项羽的人多,这是为什么呢?咱们先从他们两个人的几件事分别说起!

刘邦虽然成功了,可是他为人不检点。在和项羽楚汉相争的时候,面对项羽拿刘邦的父亲威胁他,竟恬不知耻的说,你我曾经结为兄弟,我的父亲也是你的父亲。如果你要烹杀他的话,请分一杯肉羹给我!还有就是在被项羽追赶,逃亡的路上,因为马车跑的太慢,竟然把自己的子女多次踢下车去,在吕雉被项家军俘虏后,刘邦还经常给其他女人鬼混,品德上有污点。

而项羽的缺点是任人唯亲,分工不均,刚愎自用。可是他多次以少胜多,破釜沉舟,大败章邯40万大军。彭城之战以3万精兵大败刘邦56万汉军,如此战绩在历史上的确少见!而且他一生只爱虞姬一人,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项羽失败了,还有那么多人喜欢他的原因!


烽火戏诸侯5213


为什么人更多人喜欢项羽,而不是“胜利者”刘邦?

胜则为王败则寇,是中国的一句流传很广的俗话。堪称历史的真理。项羽却打破了这条无情的定理。项羽,使无情的历史变得有情了。 项羽失败了,未受到亲人责怪,也未遭敌人嘲笑,不管亲人还是敌人,对这个失败者都是敬重的。为什么呢?就因为项羽是性情中人,有情有义,大恨大爱。或者说,与城府很深的刘邦相比,项羽彻底是透明的。 项羽不只是敢想敢干的浪子,更是敢作敢当的赤子啊。他表面上强硬,心其实很软的,譬如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对手刘邦,譬如誓死也不愿过江东。他的失败乃至他的死,都是由于心太软(即所谓“妇人之仁”)而造成的。至少,心太软为他最终的失败埋下了隐患。即使这样,他也不后悔。不仅不回头,也不后悔。他宁愿相信此乃“天要亡我”,也不责怪自己的心软,也不检讨因为心软而犯下的错误。他觉得就该那么做。宁愿承受心太软造成损失,也不希罕无情无义所能获得的利益。用现代的话来说:项羽有点认死理,项羽有点一根筋。 可中国人还是喜欢这个心太软的男人,喜欢这个一根筋的英雄;大多数人都能做到的事情,项羽偏偏做不到。大多数人都做不到的事情,项羽偏偏能做到。如果没有一点超人的品质、另类的精神,即使胜利了,成为王者,人们也不见得真把他当成英雄。英雄是什么?英雄要有可歌可泣的事迹,要让人歌颂,让人哭泣。 项羽心很软,骨头却很硬的。项羽重情义,甚至置之于生死之上。项羽爱宝马、爱虞姬、爱故乡,乃至爱惜自己的羽毛、爱护自己的形象,都说明他内心有阳光,即使失败了,也是一个很阳光的失败者。他信守诺言、遵照道义,讲究规则,不仅在乎别人的看法,自己心里就有一道关。 凡此种种,注定了他在尔虞我诈的政治 斗争中会成为牺牲品,他却无怨无悔。用一句“天要亡我”来轻描淡写,既不追悔自己心太软,也不责怪别人心太硬。他失败了,却认命。他输了,却输得起,输得光明磊落。输得起的人也是英雄啊。比赢得起的人更配称作英雄啊。因为赢得起的人不见得输得起呢。不信就试试? 项羽爱面子,总比不要脸要好吧? 项羽的心软或“妇人之仁”,总比无情无义、铁石心肠要好吧?要更有人味吧? 项羽遵守游戏规则,总比把人生与政治彻底当作无规则游戏要好吧?那天下不更乱了吗?那不是在给乱了的天下添乱吗? 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愧对故乡人,总比“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要好吧?项羽的心太软,说明他还是有良心的。没有良心的胜利者,或者说靠出卖良心、抛弃良心获得的胜利,不可能带来真正的光荣,顶多是制造了一个假英雄。离可歌可泣相距十万八千里。 项羽的心软,不仅让他的故乡人心软,更让后人心软。在中国历史上林林总总的真假英雄中,作为失败者的项羽,反而引起更多的人同情。霸王别姬,那场生死离别似乎至今也未结束。人们不只为项羽的失败叹息,更为他的多情而生敬意。于是,中国又多了一个俗话,简直像为项羽量身订做的:无情未必真豪杰,多情如何不丈夫? 是啊,项羽要是无情无义,他就不是项羽了。项羽要是无情无义,哪会有人为他的失败而叹息,为他的生离死别而伤心?项羽要是无情无义,人们顶多会把他当作一个土霸王来看待,怎么可能把他视为真英雄呢?那些想成为英雄的人要记住啰,胜负乃兵家常事,而情义无价,情义才决定一个人终极意义上的成败。 在不敢回家的人里面,项羽是最著名的。他不怕死,偏偏在故乡面前流露出胆怯。没有谁挡住他回家的路,他自己把自己挡住了:“无颜见江东父老。”失败的英雄,在敌人面前没有脸红,偏偏在故乡的亲人面前脸红了。正因为如此,他失败了,仍然是英雄。失败可以跟胜利一样伟大,一样感人。 那伟大的失败,使我记住了项羽,并且记住了项羽的故乡。项羽的故乡是江东。他与故乡只隔着一条乌江,他没有跨过去,而选择了背对故乡死去,在最后一次冲锋之后倒下。谁说项羽输得一干二净,他直到死,心里还是有故乡的。再也不愿后退半步。以失败的形象还乡,简直比死还难受。项羽不想给故乡带去耻辱。在故乡面前的胆怯,其实也是一种勇敢,项羽勇敢地死在家门外,死在与故乡一江之隔的战场,独自承担失败的代价。这反而增加了故乡的光荣:江东,江东,培养出的果然是一个视死如归的英雄。 项羽此举,不仅让天下的男人敬仰,也使女人佩服。女诗人李清照专门写过一首赞美诗:“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我一遍又一遍念着。念起来真过瘾。知道大家为什么忘不掉项羽了吧?知道中国人为什么会赞赏一个失败者吧。


哞哞头一条


“王”与“寇”,与喜欢不喜欢没有必然联系。梁山好汉也是“寇”,可是,他们的故事却世代传颂。

不管是“王”,还是“寇”,他们的故事,让老百姓产生了共鸣,都会产生同情、喜欢、崇敬和爱戴的情感反应。反之,就会厌恶、唾弃、憎恨他们的。项羽就是前者,而刘邦所玩弄的某些无赖、混混的套路,则是老百姓所不齿的。

人们之所以喜欢项羽,是因为他做人光明磊落,具有令人钦佩的英雄气概。他从小就立志要做“万人敌”,取秦王而代之。他为人仗义,重情守信,即使有机会灭掉刘邦,也不用小人手段取胜。项羽失败了,就不愿意苟活,认为“无颜再见江东父老”,才自刎以谢天下的。

同时,项羽又是个忠于爱情的男人。他对虞姬的情感至死不渝,而且一生只爱虞姬一人。刘邦则对感兴趣的女人,见一个爱一个。

项羽是英雄,不是政治家,所以失败了。刘邦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即使成了王,也没有办法掩盖他的那些不良行径。

喜欢项羽的多,但是,愿意做项羽的人并不多。喜欢刘邦的人没有喜欢项羽的多,但是,有意无意地模仿着刘邦做人秉性的,却不少。你说为什么呢?


磊珞


人生的成功是多方面的。

人们对项羽的诟病无非是他在亡秦之战中坑杀俘虏太多,可那也反映了项羽的报仇心切。

人们之所以喜欢项羽,是因为项羽身上更多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只一句“无颜见江东父老”遗言,就让厚颜无耻的刘邦逊色不少。

连柔弱婉约的李易安都不高唱“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而刘邦在战场上为逃己命,竟然是把儿女从战车上一脚踹下去。两军阵前,面对项羽以烹俘虏的太公为要挟,竟说出“幸分我一杯羹”话,其无奈小儿的嘴脸展露无遗。

当然,刘邦成功了,可他成功之后高祖还乡的那一番炫耀,恰好反映了他小人得志的肚肠。

简而言之,刘邦是真小人,项羽是伟丈夫!


人草木136


中国历史上不乏成王败寇的记录,因为中国的正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有例外吗?有!项羽是其中最著名的失败英雄的代表!还有谁?大意失荆州的关羽,我认为也是!

说回项羽。我们普通人对项羽的了解,来自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对项羽,司马迁倾注了自己的喜爱与同情。按照《史记》分类,项羽的级别应该为“世家”,作者却将他划进了“本记”。他笔下的项目,有情有义,堂堂正正!

出身贵族的项羽与出身底层的刘邦,在行为处事上,有本质的不同。在妇孺皆知的《鸿门宴》上,后人皆以为,项羽有那么多机会杀刘帮,为什么不杀?是“妇人之仁”。白白浪费了准备和计划。但是,透过文字,我却看到了义,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行动办事的光明磊落!

反观刘邦的行动,则与大英雄差别大太多!

再说情。项羽重情,这是英雄不应该的儿女情长。“霸王别姬”一折,哭伤了古今多少人!纵然他发出“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末路英雄的悲叹,人们却没有一点因此轻看他。反观刘邦,为了逃命,不惜一次次将亲生儿女推下马车。在父亲有可能被项羽烹杀的时候,高叫出“吾与汝约为兄弟。吾父即汝父,若烹必分一杯羹”的混帐话。

项羽呢?是“约为兄弟”触动了他?他居然放掉了刘邦的家人!或许,他根本没打算杀他们,只想威胁一下刘邦!

“霸王别姬”后,一个“无颜见江东父老”,再一次将项羽的人格魅力推到了新的高度。以致于千百年来,人们赞颂同情项羽,反而得胜利的刘邦,置于口诛笔伐的境地!

李清照的《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大概可以代表后代文人们对项羽的态度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