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一)——论中国画的“象”与“理”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一)

—— 论中国画的“象”与“理”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是说学者要对于先贤智慧学习的一种谦逊态度。实际上孔子并非“述而不作”,而是从前人的智慧总结中开创了具有崭新思想内涵“述而又作”的儒家理论。历千秋之洗礼而益新者,谓之“古”,所“取而明”者是学习先贤对事物分析辩证的理学智慧。常言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只有尊重历史和继承传统文化才能继住开来。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一)——论中国画的“象”与“理”

崔子虎作品

对于绘画而言,亦是同理。我们临摹古迹,不仅仅是为了画像,而是通过临摹来分析、考证先贤的审美趋向、传承痕迹,与表现手段的根源,随之深入的是对古人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及个人哲学范围涉入之更高层次的研究!舍此,则只见古人痕迹之皮毛,不能窥其门径。今天的中国画多以西方审美为标杆而大行其道,更倾向于一种“视觉艺术”。当然从历史上看几乎任何时期的美学发展高度都有“外族”文化的浸入,如“敦煌美学”有涉及雕塑、建筑、乐舞、文学等众多门类而皆有创新性、前沿性!然这种新文化的高度是建立在强大的“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之上所呈现的拓新。这种“民族文化自信”自民国至“五四运动”以来己渐渐没落,对本民族的美学法则研究也愈加浅薄化,更何谈“拓新”二字!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一)——论中国画的“象”与“理”

崔子虎作品

中国绘画名家的艺术表现形式中有继承有拓新,谓之“象”有千般,不知凡几。然对于众“象”之门,我们该用怎样的智慧去读懂,近而能通达于“各派之美”?古人对此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素读法”等等都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与至理名言。古“闻韵音律”参中医体系能悦身心而疗疾,武术家亦多能通医道,大医尚能治国,这些各学科背后的“源头”皆是哲学体系,有了“源头”的基奠,学事可事半功倍。比如中医,离开辩证就不能对症下药,就是庸医。如明代徐文长被下狱七年,在狱中,他完成了《周易参同契》注释以揣摩画理。绘画在中国历史政治舞台上的角色远不及武术、中医,更多的是“文余之事”,所以其纲领性的著作少之又少,且体系末能完善,令生于今长于斯的当代人,更加体会到传承文化的重要性。孟子云:“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前四种是口耳相授,而“私淑艾者”是未能收入为徒的,可以通过自学以获得其所治之学。东汉赵岐章句日:“淑,善也。我私善之于贤人耳,盖恨不得学于大圣也。”以此为特征的传习方式,以为“善治其身的治学和精神提升,成为了中国文化延续的一个重要传统。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一)——论中国画的“象”与“理”

崔子虎作品

欲“窥”中国绘画之道,简言之,总要下足两方面的功夫方能近古人而由“象”入“理”。对于绘画中力量的运用法则至关重要,是入门的首要问题。舍“此”,谈技巧与经营,则无形质之融,无精神生气可言。对此,画论中黄宾虹先生论证的最为精彩,不再敖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武术理论中对于力量运用的纲要与理论亦可大加参考,终会有启而悟。再者关于中国哲学类书籍要当做日课来读,并深研。《易》曰:“道成而上,艺成而下。”换言之,道是理论,艺是工作,故哲学是绘画法则之根系,是中国文化得以发展的命脉。有了辩证的高度,在学习中就少了疑惑多了信心与指路明灯,先贤之路莫不从此出!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一)——论中国画的“象”与“理”

崔子虎作品

今人虽不能亲炙受教与古人,然当读诵前贤著述之时虽无师讲授而俨然师在。愿诸明公,以诗文书画之道“继则有法”、“承则有道”、由“象”至“理”各自担当,则世风日上矣!


大岭于京郊晴窗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