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一)——論中國畫的“象”與“理”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一)

—— 論中國畫的“象”與“理”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是說學者要對於先賢智慧學習的一種謙遜態度。實際上孔子並非“述而不作”,而是從前人的智慧總結中開創了具有嶄新思想內涵“述而又作”的儒家理論。歷千秋之洗禮而益新者,謂之“古”,所“取而明”者是學習先賢對事物分析辯證的理學智慧。常言道“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只有尊重歷史和繼承傳統文化才能繼住開來。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一)——論中國畫的“象”與“理”

崔子虎作品

對於繪畫而言,亦是同理。我們臨摹古蹟,不僅僅是為了畫像,而是通過臨摹來分析、考證先賢的審美趨向、傳承痕跡,與表現手段的根源,隨之深入的是對古人所處時代的文化背景及個人哲學範圍涉入之更高層次的研究!舍此,則只見古人痕跡之皮毛,不能窺其門徑。今天的中國畫多以西方審美為標杆而大行其道,更傾向於一種“視覺藝術”。當然從歷史上看幾乎任何時期的美學發展高度都有“外族”文化的浸入,如“敦煌美學”有涉及雕塑、建築、樂舞、文學等眾多門類而皆有創新性、前沿性!然這種新文化的高度是建立在強大的“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礎之上所呈現的拓新。這種“民族文化自信”自民國至“五四運動”以來己漸漸沒落,對本民族的美學法則研究也愈加淺薄化,更何談“拓新”二字!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一)——論中國畫的“象”與“理”

崔子虎作品

中國繪畫名家的藝術表現形式中有繼承有拓新,謂之“象”有千般,不知凡幾。然對於眾“象”之門,我們該用怎樣的智慧去讀懂,近而能通達於“各派之美”?古人對此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素讀法”等等都是很好的學習方法與至理名言。古“聞韻音律”參中醫體系能悅身心而療疾,武術家亦多能通醫道,大醫尚能治國,這些各學科背後的“源頭”皆是哲學體系,有了“源頭”的基奠,學事可事半功倍。比如中醫,離開辯證就不能對症下藥,就是庸醫。如明代徐文長被下獄七年,在獄中,他完成了《周易參同契》註釋以揣摩畫理。繪畫在中國歷史政治舞臺上的角色遠不及武術、中醫,更多的是“文餘之事”,所以其綱領性的著作少之又少,且體系末能完善,令生於今長於斯的當代人,更加體會到傳承文化的重要性。孟子云:“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前四種是口耳相授,而“私淑艾者”是未能收入為徒的,可以通過自學以獲得其所治之學。東漢趙岐章句日:“淑,善也。我私善之於賢人耳,蓋恨不得學於大聖也。”以此為特徵的傳習方式,以為“善治其身的治學和精神提升,成為了中國文化延續的一個重要傳統。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一)——論中國畫的“象”與“理”

崔子虎作品

欲“窺”中國繪畫之道,簡言之,總要下足兩方面的功夫方能近古人而由“象”入“理”。對於繪畫中力量的運用法則至關重要,是入門的首要問題。舍“此”,談技巧與經營,則無形質之融,無精神生氣可言。對此,畫論中黃賓虹先生論證的最為精彩,不再敖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武術理論中對於力量運用的綱要與理論亦可大加參考,終會有啟而悟。再者關於中國哲學類書籍要當做日課來讀,並深研。《易》曰:“道成而上,藝成而下。”換言之,道是理論,藝是工作,故哲學是繪畫法則之根系,是中國文化得以發展的命脈。有了辯證的高度,在學習中就少了疑惑多了信心與指路明燈,先賢之路莫不從此出!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一)——論中國畫的“象”與“理”

崔子虎作品

今人雖不能親炙受教與古人,然當讀誦前賢著述之時雖無師講授而儼然師在。願諸明公,以詩文書畫之道“繼則有法”、“承則有道”、由“象”至“理”各自擔當,則世風日上矣!


大嶺於京郊晴窗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