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奶奶的故事

從理財的角度上來說, 我的奶奶並不是一個正面的的例子,並且相當大的程度上還是一個反例。但是我奶奶對財產處理的不正當方式在相當多的人身上還能找到影子。

我奶奶今年已經七十歲了,在她年輕的時候,做起了家裡的頂樑柱。對於如何把財富增值,小學二年級的奶奶並沒有太多的想法。

她只知道,今天要把鵝從籠子放出去,要給豬喂飼料。今天大隊中的地需要耕,她就抄起出頭去悶頭幹完。勤勞是那時那個年代的特徵。在我奶奶身上這個特徵尤為突出,因為我奶奶養的豬是村裡最肥最壯的。然而勤勞並沒有給我們家中帶來更多的財富。聽我媽講,我們家原本是村裡“首富”。爺爺那會是工人,不常回家,只是把每個月四十元的工資都悉數交給我奶奶。我奶奶用布包裹好,藏起來一分一分仔細的花。即便是我媽要上高三要考大學了,每週的乾糧就是饅頭加鹹菜,媽媽繼承了來自奶奶的艱苦卓絕的刻苦精神,第一次沒考上,又考了一次,最終依舊沒考上。

這只是我們家一件普通的事情。因為更悲慘的是在經濟上的打擊,我們家成了窮光蛋。

事情的起因是,那會村裡要給各戶分房子,給別人家分的都是免費的,唯獨到了我們家,有了別的花招。村長這樣對我奶奶說:“村裡最好的房子留給你和XX(村裡第二個有錢人),你們需要出價,誰出的價錢高,誰就拿的多。村裡還像模像樣的搞起了競拍會,我奶奶出價成功,用四千塊錢買了六間房子,成功掏空家底。村長把從我家拿到的錢分贓之後,我家就變得很窮,我媽也開始被瞧不起。她在家門口吃飯的時候,會有別的家的小孩去往我媽的碗裡扔土。我媽媽氣的直哭,但現實卻越來越骨感。

那會的人家每家每戶都在牆上安著一個喇叭,和電視一樣的作用,不過區別是在聽新聞。那會的新聞裡有這樣一句話,政府無息貸款給個人創業。我奶奶沒有聽進去,但是村裡有遠見的人卻聽了進去。這些人裡大多數都是吃了上頓沒下頓,想著搏一搏,單車或許可以成為摩托。他們有的人向銀行無息貸款一部分之後,又向我奶奶借錢,奶奶就借給了他們,只不過他們還給我奶奶的時候,錢已經不值錢了。我們家就在不知不覺中被淘汰下去。別人終究拿著我們家的錢發家致富,現實版的風水輪流轉竟然是這樣的。

好在經過我媽後來的苦心經營,趕上時代的潮流,開了一家照相館,在照相還是稀罕事物的時候,我們家還是賺了不少。在我印象中,每當過春節,來照相的人塞滿了二十平的小家,我們姐妹仨幾乎都吃不上飯,因為早上八九點就開始有人過來。家庭狀況也因此才好轉起來。

有時候我會想我奶奶要是不去買那六間房,我家近十年的存儲也不會消失殆盡。但現實沒有如果,去看我奶奶對錢的處理方式的不當之處,到現在還是會在很多人身上找到。

奶奶異常節儉。節儉是那個時代的特色,這並不奇怪,但是過於省錢並不能增加財富,反而會將財富縮水。因為如果把錢放著它只是一堆廢紙,沒有流動性自然也沒有收入。現在我還清楚的記得在我小時候在我家裡找到的一堆的一分錢,一文不值。現在大部分人的收入來源依舊是和那會一樣,主要是工資,對於如何將工資合理配置?我想我的回答並沒有說服力,但是我可以推薦德國著名的投資家博多·舍費爾在他的理財啟蒙書籍中的《小狗錢錢》中的方法: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說:“這完全要根據你的目標來決定。如果你總是把十分之一的錢變成鵝,那麼你一定會變得富有。但如果你想有一天真的很有錢的話,你存的比例可能得再高一些。我養成了一個習慣,總是把我收入的二分之一變成我的鵝。”
我決定以金先生為榜樣。他的生活方式我很喜歡。而且他看起來總是樂呵呵的——儘管他有的時候肯定感到很疼。所以我堅定地說:“我已經想好怎麼分配我的錢了,我也要把二分之一的收入變成我的鵝。40%放人我的夢想儲蓄罐,剩下的10%用來花。”

這裡的值得是能夠讓你的錢生錢的東西,也就是投資,夢想儲蓄罐指的是把錢存起來的意思。至於具體如何去分配這個比例,個人有個人的不同。省錢不會省出富人,如果你有足夠強的能力賺到錢,那就可以不去承擔這麼大的風險去投資。但是如果你的賺錢速度跑不過通貨膨脹,那麼你就需要掌握一些投資方面的知識,二三十年後的自己考慮。對於如何選擇省事兒省力適合上班族的股票和基金以及股市的一些基本常識,《小狗錢錢》也均有提到,如果感興趣可以試著去讀一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