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在古代是奢侈品,《礼记》为什么宣传"六十非肉不饱"

梁实秋悼念夫人程季淑的文章里,写程的祖父,喜欢美食,深信"七十无肉不饱";同时碍于习俗,又在每月15吃素,为全家人祈福。老爷子吃素的日子里,全身不自在,不是怪油少,就是怨盐多。为了兼顾老爷子的面子和里子,二儿子提出方案:由大嫂代表全家在初一十五两天吃素。老爷子欣然同意。于是每逢初一十五,程季淑的妈妈代全家吃素祈福,其他人尽享鱼肉之乐。

肉在古代是奢侈品,《礼记》为什么宣传

美食和快乐同在

八卦一下,老爷子非是常人,由科举成为官僚,最高干到直隶大名府知府。这样的人物,晚年在是吃肉养生,还是为家人祈福的选择上如此纠结,可见,一方面物质和精神的较量无处不在;另一方面,化纠结为和谐的路径始终在。

追溯一下,《礼记 内则》篇有段话"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饱,七十非帛不暖……"是描述人的生命状态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人到五十岁就开始衰老了,六十岁没有肉吃就营养不良,七十没有棉衣穿就不暖和……国家要极力满足国民需求,让老年人有肉吃。

肉在古代是奢侈品,《礼记》为什么宣传

肉食,所欲也

不过这个目标有点高了,当时社会做不到。《礼记·王制》说:“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可见那时吃肉是件奢侈事。

到了战国,孟子降低了标准,改为"七十非肉不饱,未七十者不得食也"

吃好有多重要,孟老先生还有一句话"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换言之,就是"真理让我心里愉悦,就像肉类让我嘴巴满意一样。"

古人吃肉的故事很多,樊哙闯进鸿门宴,吃生猪腿吃的气豪胆壮;苏轼研发了“东坡肉“,还把独家秘诀公布于众;出版于乾隆年间的袁枚《随园食单》,列出了了海鲜单、江鲜单、特牲单、杂牲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 、水族无鳞单七种荤食品菜单。

从温饱到小康,我们用了不到40年。如今猪肉价格虽然涨了不少,大多数人还是吃得起的。

肉在古代是奢侈品,《礼记》为什么宣传

吃个明白很重要

小康之家,纠结的是怎样的饮食才是健康的。分的细一些,还可以表述为老人的饮食、中年的饮食、青年的饮食、少年的饮食各应该如何,一个家庭里应该怎样兼顾。再分的细一些,餐桌上的菜肴,除了要考虑年龄差异,还要考虑体质差异,同为老人,高血压和低血压的食谱应该不同。

所以,"六十非肉不饱"是因人而异的,老人家们要了解自己的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