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逸楓:城鎮化3.0都市圈時代一二三線中心城市全面崛起

城鎮化由國家中心城市1.0到城市群2.0再到都市圈3.0時代,中心城市由單純的國家中心城市到龍頭城市再到區域中心城市,印證著城鎮化發展規律,即一個點到一個面最後到一個區域的軌跡。那麼,哪些城市才是真正的中心點、中心城市,譬如都市圈的中心城市,這才是值得研究的。

謝逸楓:城鎮化3.0都市圈時代一二三線中心城市全面崛起

中國2018年672個城市(地級市297個,縣級市375個,建制鎮21297個),還需要更多的國家中心城市、國家新區、自貿區要擴容。國家中心城市,預計擴容到12個到15個之間,國家新區擴容到25個到30個之間,自貿區擴容到25個到30個之間,形成國家中心城市領頭,國家新區與自貿區的雙核引領經濟增長。


謝逸楓:城鎮化3.0都市圈時代一二三線中心城市全面崛起


都市圈究竟有多少個

當前中國城市形成“9+19+34+19+18”的經濟佈局,形成一中心多群多圈雙核的發展趨勢。所謂的“9+19+34+19+18”,即9個國家中心城市,19個城市群(四大國家城市群),34個都市圈(24個千萬級都市圈),19個國家新區,18個自貿區(19個城市自貿區片區),呈現出多極增長平臺。


謝逸楓:城鎮化3.0都市圈時代一二三線中心城市全面崛起

672個城市,按照31省市的分佈,都市圈會達到超過60個以上,而根據經濟活躍度、人口與產業、商業繁榮度、1小時通勤、區域聯繫的輻射力來看,都市圈34個,都市圈中心城市萎縮到10個個,到26個之間。實際上,有的城市群能夠分四個都市圈,譬如珠三角有四大都市圈,長三角有四大都市圈,中心城市只有二個到四個之間。


2020年1月15日,戴德梁行發佈《中國都市圈發展報告》顯示,國內26個都市圈,其中最具有影響力的有2個。按照清華大學的2018中國都市圈發展報告顯示,全國有34個都市圈,成熟的2個。但是根據《中國城市發展潛力排名:2019》研究報告指出,國內有24個,影響最大的10個,中心城市只有4個到10個之間。

謝逸楓:城鎮化3.0都市圈時代一二三線中心城市全面崛起

都市圈劃定的標準,按照清華大學中國都市圈發展報告2018報告建議,將城區人口500萬人以上、1小時左右通勤圈內人口密度超過1500人/平方公里作為都市圈劃定的基本門檻。報告預計到2035年,我國將約有25個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基本覆蓋了我國的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和東部、中部、東北地區的主要省會城市。


同時,由於我國區域差距大,報告建議基於國家戰略需求培育一批都市圈,促進國土均衡開發。考慮到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上的標準是我國城市基礎設施佈局及行政政策常用的門檻標準,因此基於國家戰略需求培育的都市圈,其中心城市2035年城區人口規模原則上應達到300萬以上。

謝逸楓:城鎮化3.0都市圈時代一二三線中心城市全面崛起

在都市圈範圍方面,報告建議以與中心城市的聯繫度為標準確定都市圈範圍。在中心城市1小時通勤圈的基礎上,選取與中心城市日平均雙向流動人口占市域總人口比重在1.5%以上的城市作為都市圈的外圍城市,中心城市加上符合標準的外圍城市,即為該都市圈的範圍。


報告顯示,按照上述標準,在不含港澳臺地區的情況下,全國共識別出34箇中心城市都市圈,其中有3個地區的8個都市圈的範圍已經相互重疊、連片發展,形成了都市連綿區,其餘26個是相對獨立的都市圈。上述都市圈的總面積約為232.4萬平方公里,佔全國比重的24%;總人口約為81590.5萬人,佔全國比重的59%,地區生產總值佔全國比重的77.8%。


都市圈究竟分幾類

根據2020年1月15日,戴德梁行發佈《中國都市圈發展報告》顯示,將中國的26個都市圈分為了4個等級。成熟型都市圈有二個。國內有兩個都市圈入選,長三角和粵港澳,以一線城市與附近城市為主。其特點是“核心城市總體經濟和交通便捷度突出,周邊城市經濟發達”。趕超型都市圈2個,京津冀和成渝都市圈入選,其共有特點是發展均衡度欠缺,但總體實力較高。

謝逸楓:城鎮化3.0都市圈時代一二三線中心城市全面崛起

成長型都市圈12個。以青島為首的12個都市圈入選,以強二線城市為主,其共性是總體成熟度較弱, 存在弱勢方向,但發展潛力巨大。培育型都市圈10個。有10個都市圈入選,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其中包括貴陽、銀川、蘭州、西寧等地的都市圈。主要是區域二線城市為主的都市圈,經濟實力5000億以上,1萬億以下的城市,處於培育階段的。


按照清華大學2018中國都市圈發展報告顯示,這些都市圈被分為成熟型、發展型、培育型三個層級。長三角和珠三角已經進入都市連綿區階段,在這兩個城市群中的6個都市圈範圍已經相互重疊,屬於成熟型都市圈。


謝逸楓:城鎮化3.0都市圈時代一二三線中心城市全面崛起


謝逸楓:城鎮化3.0都市圈時代一二三線中心城市全面崛起


謝逸楓:城鎮化3.0都市圈時代一二三線中心城市全面崛起


謝逸楓:城鎮化3.0都市圈時代一二三線中心城市全面崛起


謝逸楓:城鎮化3.0都市圈時代一二三線中心城市全面崛起

長三角連綿區包括上海市、杭州市、南京市、寧波市為中心城市的城鎮密集區域,在都市圈發展水平、中心城市貢獻度、同城化機制三個方面位於全國首位,都市圈聯繫強度方面位於全國第二。珠三角連綿區指以廣州市都市圈和深圳市都市圈所在區域,發展質量僅次於長三角,但在內部城市之間聯繫度上優於長三角。


發展型都市圈有16個,除首都都市圈包含北京和天津兩個中心城市之外,其餘都市圈均為單一中心城市,這些中心城市分別為合肥、青島、成都、西安、鄭州、廈門、濟南、武漢、石家莊、長春、太原、長沙、貴陽、南寧、瀋陽。培育型都市圈有11個,各自所在區域的中心城市分別為南昌、昆明、重慶、銀川、哈爾濱、大連、蘭州、福州、呼和浩特、烏魯木齊、西寧。

謝逸楓:城鎮化3.0都市圈時代一二三線中心城市全面崛起

在都市圈發展水平排名中,首都都市圈、青島都市圈、廈門都市圈排名靠前。首都都市圈之所以低於長三角和珠三角主要在於北京市的輻射帶動作用更多體現在全國尺度,其次,河北相關城市與北京和天津相比存在斷層,拉低整體發展水平。合肥、太原、鄭州、成都都市圈在中心城市貢獻度上排名靠前,說明這些中心城市對周邊城市的輻射和服務能力相對較好。


西安、廈門、重慶、成都在都市圈聯繫強度評分中僅次於長三角、珠三角和首都都市。不過,與國際成熟都市圈相比,中國都市圈發展水平依然偏低。例如,上海城市圈的人口密度僅為東京都市圈的一半,地均GDP產出最高的深圳都市圈為每平方千米1.7億元,遠低於大倫敦區的14.8億元和東京都市圈的6.6億元。


都市圈實力排行榜

2019年4月報告《中國城市發展潛力排名:2019》中指出,2019年上海、北京、深莞惠、廣佛肇都市圈發展潛力居前,之後則是蘇錫常、天津、南京、成都、杭州、重慶、武漢、長株潭等都市圈(部分地區數據有更新)。需要注意的是,部分都市圈範圍有重疊。

謝逸楓:城鎮化3.0都市圈時代一二三線中心城市全面崛起

比如上海都市圈與杭州、蘇錫常、寧波都市圈均有重疊;部分都市圈縣級單位數據缺失較多,用地級市全域近似替代,如天津、石家莊、哈爾濱都市圈範圍分別用各自全市替代,濟南、青島、南昌都市圈範圍以地級市為基本單位後與規劃略有出入。

謝逸楓:城鎮化3.0都市圈時代一二三線中心城市全面崛起

深莞惠、廣佛肇近年人口增長領跑全國,杭州、重慶、長株潭、上海、鄭州、西安、武漢、成都等都市圈亦大幅增長,除上海大都市圈外均主要由中心城市貢獻,東北地區都市圈人口顯著減少。2015-2018年深莞惠、廣佛肇都市圈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分別高達61、60萬,其中深圳、廣州分別年均增長55、47萬。


杭州、重慶都市圈近3年人口分別年均增長36、30萬(重慶都市圈數據為2014-2017年),長株潭、上海、鄭州、西安、武漢、成都等都市圈均超20萬。在上述都市圈的中心城市中,上海市由於控人人口年均增長不足3萬,廈漳泉都市圈沒有明確的中心城市,其餘都市圈中心城市均貢獻一半以上甚至幾乎全部人口增長。

謝逸楓:城鎮化3.0都市圈時代一二三線中心城市全面崛起


其中,杭州、長沙、西安、成都常住人口年均增長均超20萬,鄭州、重慶主城九區也在15萬以上。東北地區各大都市圈人口近零增長或負增長,其中哈爾濱、瀋陽都市圈2015-2017年常住人口分別減少5.2、5.1萬,長吉都市圈同期戶籍人口大幅減少15.8萬,估算常住人口也顯著減少。


在都市圈層面, 24個1000萬人以上的大都市圈以6.7%的土地集聚33%的人口創造約54%的GDP,其中上海、北京、深莞惠、廣佛肇等都市圈發展潛力明顯居前。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及北京都市圈經濟規模居前、產業創新實力領先。從經濟規模看,2018年上海都市圈以9.1萬億元GDP一騎絕塵,蘇錫常、深莞惠、廣佛肇、北京、杭州、武漢、南京、成都都市圈緊隨其後,GDP在2-4萬億元之間。

謝逸楓:城鎮化3.0都市圈時代一二三線中心城市全面崛起


從產業創新看,上海、北京、深莞惠都市圈佔據絕對優勢,A+H股上市公司數和發明專利授權量合計分別佔全國38%、37%;杭州、蘇錫常、廣佛肇、南京都市圈亦優勢明顯,A+H股上市公司數、發明專利授權量佔全國比重均分別在3%、4%以上。在24個大都市圈之外,仍有兩類三四線城市值得關注。


第一類是東部地區經濟實力比較突出的三四線城市,多數位於城市群內,如溫州、珠海、中山、徐州、海口、金華、唐山、泰州、保定、威海等。珠海、中山是珠江口西岸中心城市,珠中江都市圈2017年末人口達958.7萬,有望成為下一個千萬級大都市圈。溫州、威海均為經濟發達的沿海工貿城市。唐山、保定分別位於京津冀協同發展空間佈局“三軸”中的“京唐秦”、“京保石”產業發展帶上。

謝逸楓:城鎮化3.0都市圈時代一二三線中心城市全面崛起

該類城市中唯一不在19大城市群的是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徐州。《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北部淮海經濟區”部分明確提出。“著力提升徐州區域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發揮連雲港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東方起點和陸海交匯樞紐作用,推動淮海經濟區協同發展”,並界定了淮海經濟區包括以徐州為核心的3省10市,面積8.9萬平方公里。


第二類是距離中心大城市較遠、轄區或腹地人口規模大的中西部地方性中心城市,如洛陽、包頭、銀川、鄂爾多斯、岳陽、綿陽、衡陽、安陽、廣安、遂寧、柳州、南陽等,也多數位於城市群內。其中,銀川為省會城市,洛陽、包頭、鄂爾多斯、岳陽、衡陽、柳州、南陽分別為所在省份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此外,宜昌、常德、遵義、襄陽、贛州等地方性中心城市目前不在發展潛力百強城市之列,但從長遠看仍具備一定發展潛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