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特勒的計劃中,擊敗蘇聯之後,他的下一個目標是誰?

076178


從希特勒自傳及戰後分析來看,希特勒征服世界的戰略計劃是:先大陸後海洋,先歐洲後世界。而歐洲的征服計劃是先西后東,拿下蘇聯是希特勒的既定目標,而在擊敗蘇聯之後,希特勒必定會先掉頭拿掉英國。

有人會問,既然希特勒征服歐洲的計劃是先西后東,那麼為何在尚未征服英國的情況之下,就迫不及待的甘冒兩線作戰風險進犯蘇聯呢?該問題的原因眾說紛紜,但都莫衷一是,這個決策是諸多因素作用的結果。

在希特勒的征服計劃中,首先要征服的就是歐洲大陸。希特勒認為,德國在歐洲大陸霸權期間,必須放棄以往的殖民和海外政策,避免同英國這樣的海軍強國和世界霸主正面交鋒,最好是能爭取英國成為其盟友。

在閃擊波蘭之前,希特勒一直試圖爭取英國,並以軟硬兼施的手段,首先對中歐地區實現了吞併。在接下來的擴張過程中,希特勒面臨是先取蘇聯還是先打法國的戰略決策。希特勒一直垂涎蘇聯的領土和資源。

對於高加索的石油和烏克蘭的糧食更是垂涎欲滴,準備以戰爭的形式解決德國急需的糧食和戰略物資。希特勒認為只要他佔領蘇聯,便可為戰勝英美和稱霸世界打下基礎。因此,希特勒一直將蘇聯視為潛在敵人。

這一想法一直從希特勒上臺持續到1939年,德國同英法的矛盾因波蘭問題而激化,希特勒才不得不採取“先西后東”的戰略攻擊順序,通過簽訂條約推遲入侵蘇聯。西線戰役打響後,德軍在西歐戰局大獲全勝。

在將英軍趕回本土後,希特勒並沒有向英國本土乘勝追擊,而是企圖與英國媾和,然後全力以赴征服蘇聯。在法國投降後,希特勒開始制定對蘇作戰計劃。入侵蘇聯只是時間遲早的問題,但前提是與英國媾和。

從希特勒“先大陸後海洋”的擴張戰略來看,他有意避免同英國過早的發生戰爭。希特勒希望英國能像法國一樣,早日對德媾和。希特勒以允許英國瓜分法國為條件,來換取英國聽任德國在歐洲大陸為所欲為。

但丘吉爾斷然拒絕了希特勒的倡議,表示要同納粹德國戰鬥到底。此刻,希特勒才意識到征服英國可能是目前最好的戰略。於是“海獅計劃”應運而生,但希特勒對跨海作戰並沒有把握,使他長時間舉棋不定。

這一拖延影響了德軍的作戰部署,在海獅計劃的實施時間上又發生爭執,使得英軍得到喘息之機和大量援助。登陸作戰是德軍的短板,英國抓住這一致命點拼命抵抗。希特勒又對英國封鎖禁運,但最終都未奏效。

騎虎難下的希特勒發現,英國寄希望與蘇聯,如果能快速征服蘇聯,英國的希望就會破滅,德國將稱雄於歐洲和巴爾幹。而盟友日本到時則無後顧之憂,可以全力以赴的對付美國,因此征服歐洲取決於蘇德戰爭。

於是,希特勒放棄了登陸英國的打算,轉而東征蘇聯。這一決策讓當時包括斯大林、丘吉爾在內的多國領導人都沒有想到,希特勒想通過入侵蘇聯來逼迫英國就範。這一決策顯然是一步險棋,德軍將帥並無把握。

希特勒認為,避免重犯兩線作戰這一根本性的戰略錯誤,是德國以武力奪取世界霸權並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二戰初期,為避免兩線作戰,希特勒採取分化瓦解和速戰速決的戰法,在入侵巴爾幹之前都很成功。

敦刻爾克大撤退後,英軍成為德國在西線唯一的敵人,其陸軍實力已蕩然無存,數年內必定不會重返歐洲。但對希特勒來說,英國的存在就是如鯁在喉。在拿下蘇聯後,歐洲再無強敵,希特勒會全力發展海軍。

調轉槍口征服英國,對希特勒來說是首要選擇。英國就像一顆釘子一樣釘在德國的屁股後面,讓希特勒如坐針氈。征服英國後,歐洲再無戰事,希特勒便可實現稱霸歐洲的夢想。拿下歐洲就意味著非洲的臣服。

對希特勒來說,剩下的事情就是盟友日本的了,他絕不會將兵力開到東亞,因為他的稱霸計劃中根本沒有包括東亞地區,歐洲才是他的根本。此時的希特勒,必定會與日本合力對付美國,美洲也是他垂涎的地方。

還有一些人認為,希特勒如果擊敗蘇聯,下一步則會征服日本。這種決策的可能性幾乎為零,首先在當時來說日本並不是他的敵人,其次征服日本並非他的戰略計劃,最後放下英美去戰日本,其行為太過愚蠢。

但這注定只能是一番空想,事實上英國的存在,牽制了德國的大量精力。最終德軍被希特勒引上了一條荊棘叢生和由盛而衰的絕路,重蹈了當年拿破崙的覆轍。幅員遼闊的蘇聯成了希特勒征服道路上的噩夢。

從希特勒總的戰略方針來看,計劃並沒有大的問題。但在具體執行時,發生更改計劃與舉棋不定的這一致命性失誤。沒有拿下英國就去入侵蘇聯,這是希特勒的一大敗筆,最終沒有避免兩線作戰帶來的失敗。

綜上,依個人愚見,如果希特勒在擊敗蘇聯後,下一個目標必定是英國,接著是佔領非洲和中東,之後與日本全力以赴擊敗美國。再之後會如何,就得看希特勒的心情了。


野史也是史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假如二戰時期,德國真的成功擊敗了蘇聯,並佔領蘇聯全境之後,希特勒的下一步棋會怎麼走?我們先來看一下世界地圖,當時歐洲基本上已經完全被德國佔領了,如果蘇聯也被德國全部攻陷,那麼對德國而言,還能阻礙德國征服世界的,全世界就亞洲中華民國,日本,歐洲龜縮著的英國,北美的美國,有實力和德國一戰的,日本和美國。

那麼德國的下一個目標會是誰呢?德國攻陷了蘇聯之後,首先不會立刻和日本窩裡鬥,但是希特勒必然會先解決亞歐大陸的隱患,所以英國和中華民國就一定是德國的下一個目標。不過我認為,希特勒一定會先對英國下手,這樣美國要向出兵歐洲,在大西洋上就連一個跳板都沒有了,大大增加盟軍反攻難度。

當然攻陷了蘇聯的德軍並不會就這樣閒著,西伯利亞該防守的部隊繼續守在那,中國東北已經被日本佔領,所以為了暫時不和日本發生摩擦,德軍很可能會從今天的外蒙一代,南下入侵中國,搶在日本之前,刮分中國,當時日本開始向東南亞出兵,所以德國此時不可能就這樣看著日本擴張,德軍很可能將會從伊朗,土庫曼斯坦一代向南亞出兵。

有很多人認為,德國將蘇聯擊敗之後,那麼很可能,他就會和日本分別從太平洋和大西洋兩個方向,共同夾擊美國。但是我認為出現這種情況的概率不大,至少美國不會是德國攻佔了蘇聯後的第一個目標,因為德國人才打下蘇聯,毫無疑問這一個巨大的勝利,但是也會付出慘重的代價,那麼對於德軍而言,首先要求穩,而不是乘勝追擊。

那麼就應該先把陸軍可以直接出兵的地區攻佔了,就比如中東,南亞,東亞,北非這些區域,德國和日本在大敗了中國,這個時候就差不多可以往海上看了,當然德國和日本的聯盟也並不穩定,德國拉上意大利,日本,其實就是為了在不同區域裡,有一個幫手可以牽制一下敵人,要說他們內部有多默契這就很幼稚了,所以德軍開始像亞洲擴張後,就會和日本達到一定的平衡,甚至在這個期間也會爆發摩擦,但是不會有大規模衝突。

那麼亞洲大陸被軸心國攻陷之後,這些地區就將成為軸心國較為穩定的後方,德軍要想徹底擊敗蘇聯,也必然會付出極大的代價,在征服亞歐大陸期間,可以讓德軍稍微緩一口氣,這時德軍才會開始投入到對美國的戰爭,美軍要同時應對日軍和德軍的進攻將會力不從心,甚至最後會以失敗告終,顯然同盟國被打敗不會是戰爭的結束,而是另外一場戰爭的開端。

所以德國和日本的衝突,將會在對美國的作戰即將結束的時候,這時同盟國和軸心國之間的衝突,已經宣告了同盟國的失敗,那麼這之後就將會是德國和日本之間的爭霸,德國和日本他們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征服世界,一山不容二虎,所以德國和日本之間的衝突也將在盟軍戰敗後正式拉開序幕。

當然,德國和日本之間,也有可能在瓜分亞洲的時候,就提前爆發一場戰爭,這樣的話還是比較幸運的一個結果。但是,更有可能的是,德國,日本,瓜分完了亞洲之後,同時對美國出兵,那麼美國將同時面對著來自太平洋的日軍,和來自大西洋的德軍。而德國和日本的矛盾,最後在法西斯政權徹底的征服了世界之後,才會爆發。

所以德國攻佔了蘇聯之後,將會先英國進攻,同時西伯利亞的德軍從外蒙古一代南下入侵中國,南部,德軍將會從中東地區進入北非,從伊朗土庫曼斯坦入侵南亞,和日本爭奪亞洲的地盤,在亞歐大陸徹底被軸心國佔領後,德軍將同日軍一起進攻美國,並在戰爭快結束時,合適的時間對日本發動進攻。

我是玄坤,一個熱愛並不斷學習歷史文化的求學者,每天一點分享,期待著朋友們的關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學習,感謝各位閱讀!


玄坤文史


希特勒的目標是在歐洲建立以納粹德國為首的新秩序,即以稱霸全球,閃擊波蘭拉開了二戰的序幕,在一步步實現夢想的過程中,侵蘇潰敗,最後飲恨自盡。有人提出,如果當年希特勒打敗了蘇聯,他下一目標是誰?有人說是中東,也有人說是英國,其實這個問題早在9年前已經有了答案。

當年的希特勒,就像一盞聚光燈,走到哪都有人圍著他轉,然而他的時代很快就落幕了,結局不一定是正義戰勝邪惡,只是強大贏弱小罷了。

1937年11月5日下午,希特勒在總理府召開最高級別秘密軍事首腦會議,僅有7人參加,分別是海陸空的大佬,陸軍總司令弗立契上將、海軍總司令雷德爾上將、空軍總司令戈林上將、軍事部長勃洛姆堡元帥、外交部長牛賴特,外加希特勒本人和他的副官霍斯巴赫。

數十萬人是個什麼場景,這張圖是個實景,1937年希特勒參加感恩節的現狀。

會議上希特勒首次明確了稱霸全球的大戰略構想,並講述了侵略擴張計劃的細節,會議長達4小時,希特勒的軍事副官處主任弗雷德里希·霍斯巴赫上校擔任會議記錄,5天后會議記錄整理成備忘錄鎖進檔案室,原稿銷燬,二戰結束後備忘錄被盟軍查獲,在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成為審判納粹最重要的證據,史稱“霍斯巴赫備忘錄”,該文件能揭開假如希特勒打贏蘇聯後,下一日標的答案。

霍斯巴赫,希特勒對外侵略秘密軍事會議的記錄官,二戰時升為上將,任中央集團軍群第四集團軍司令。

霍斯巴赫備忘錄裡記載,希特勒的侵略擴張計劃分三步走,第一步,肅清中歐,使納粹德國獲得必要的生存空間;第二步,打敗法國、蘇聯,奪取歐洲霸權;第三步,打敗英國、美國,稱霸全球。在整個二戰發展看來,納粹德國執行的就是備忘錄裡希特勒的三步走計劃,先是橫掃中西歐,佔領法國,在入侵蘇聯時折戟,納粹德國死在了第二步。

1943年希特勒生日會上,眾人們聽著莊嚴的古典音樂演出,不遠處的集中營,猶太人也莊嚴的面臨死亡。

如果入侵蘇聯成功,下一個目標必將是英國,執行第三步計劃,蘇聯都滅了,希特勒可不想後院起火,在蘇德戰爭期間,希特勒給於的判斷是,一旦蘇聯被滅,英國會立馬投降,儼然下一個對象,而且能迎刃而解。當天的秘密會議上,此計劃講出來,陸軍總司令弗立契上將、軍事部長勃洛姆堡元帥、外交部長牛賴特3人感到恐懼和不安,紛紛提出了不同的想法,很快3人被免職。


圖文繪歷史


當然……是日本。因為在稱霸世界前,希特勒需要的是稱霸歐亞。

1941年6月22日,軸心國集中190個師550萬人、4900架飛機、3700輛坦克、47000門大炮、190艘軍艦,從1000多公里的寬大正面上,分北中南三個集團軍向蘇聯發動了猛烈進攻,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由於蘇聯30年代“大清洗”運動的影響,加上蘇聯最高領導人斯大林的盲目樂觀,疏於防範,使得戰爭前期一線蘇軍猝不及防,損失慘重。

到9月底莫斯科會戰爆發前,蘇聯損失軍隊300多萬,飛機大炮不計其數,國土淪陷超過150萬平方公里,超過1/4的人口陷於敵手。

在著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蘇聯爆發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力量,斯大林發表演說誓與莫斯科共存亡,朱可夫從西伯利亞調集30萬西伯利亞師萬里回援。再加上英國的大力援助,蘇軍終於在付出極其慘重的代價後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輝煌勝利,消滅德軍50多萬人,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莫斯科保衛戰勝利後,德國不得不由閃電戰轉為消耗戰,蘇聯獲得了寶貴的喘息之機,為反敗為勝打下了堅實基礎。

從今天的角度來看,莫斯科保衛戰是蘇德戰爭期間蘇聯最危險的時刻,如果沒有蘇聯上下的同仇敵愾,失去莫斯科的蘇聯很可能徹底亡國,成為納粹德國的刀下之鬼,而消滅蘇聯的納粹德國必然更加膨脹,世界將陷入更大的黑暗之中。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蘇聯沒有挺過來,比如朱可夫沒有那30萬西伯利亞師,消滅蘇聯的德國下一個目標將是誰呢?

很多人認為是英國無疑,畢竟打蘇聯就是為了搶時間,所以留了英國一命,如果能順利消滅蘇聯,那麼接下來德國一定會再度揮師向西,徹底佔領英倫三島,將丘吉爾趕下海餵魚,並順理成章地接收英國的全部殖民地,最後和美國決戰於紫禁之巔,達到一統天下的“偉大”夢想。

聽起來挺帶勁的,但實際操作起來非常扯淡。

因為所有人都看到了希特勒征服天下的宏偉夢想,卻始終習慣性忽視希特勒的短板,那就是海軍很弱,而且不是一般的弱。

如果二戰期間的德國能有英國海軍的一半實力,那靜夜史完全有能力確信丘吉爾會下海餵魚,不列顛之戰會成為英國的謝幕之戰。

但德國沒有,希特勒比80歲的男人還力不從心。

而這種情況的出現,和德國的國家特點密切相關。

一直以來,無論是第一帝國、第二帝國還是第三帝國,德國始終都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陸權帝國,這和四面環海的海權強國英國有著本質不同。

自古以來,建設陸軍的成本就遠遠高於海軍,因為海軍除了單兵裝備,還需要龐大的戰艦、軍港等載體,這樣的成本是陸軍遠遠不能相比的。對於在1929年經濟危機中元氣大傷的德國而言,建設陸軍要遠比建設海軍容易,所以希特勒在軍備擴張時重點發展陸軍,海軍發展一直非常滯後。

正是因為這樣的發展模式,德國只能將重點發展大陸擴張,重點進行閃電戰。雖然消滅法國後獲得了法國的海軍力量,但很快被英國炸燬,德國建設一支強大海軍的希望泡湯,而即便有了法國的海軍,德國的實力仍然不可能強過美國支持的英國。

所以,消滅蘇聯後,德國必然也會繼續將重點放在大陸之上。對於“速度就是勝利”的德國而言,建設一支強大海軍時間上根本不允許。為了防止同盟國力量反撲,德國需要儘快佔據中亞、西亞、南亞以及東亞等亞歐大陸地區。

只有完全佔據了亞歐大陸甚至非洲大陸,希特勒才能和麵對英國一樣,依靠堅固的海岸堡壘對孤懸海外的英美等同盟國進行封鎖。

而日本之所以是德國的下一個目標,是因為日本在二戰前已經完全佔據了我國東北、華北、華中、華南以及東南亞等廣大地區。對於希特勒而言,日本雖然也是走的法西斯路線,但制度的雷同並不代表德國和日本能夠“情比金堅”,就像同為資本主義的英德兩國不共戴天一樣,在各自的利益面前,什麼狗屁情誼都可以靠邊站。

而且一直以來,希特勒就看不上日本,二戰前的希特勒有心培養委員長為德國遙相呼應的夥伴,可惜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實力太弱。而當德日兩國不得不結盟時,希特勒為了照顧革命情誼,不得不修改了自己的法西斯理論,將日本人稱作“特殊的日耳曼人”,遭到了世人的無情嘲諷。

而日本雖然和德國結盟,但在德國和蘇聯鏖戰莫斯科,最需要日本從遠東插一刀的關鍵時刻,日本卻將炸彈扔到了美國的珍珠港。

這說明日本和德國本質上就是各懷鬼胎,靜夜史認為二戰期間德日兩國結盟最大的作用就是保證德國和日本兩個法西斯國家不先打起來。

所以當蘇聯亡國,同盟國陣營半壁淪陷後,世界格局將徹底被改變,屆時德日兩國也就不需要各自敷衍了。而德國為了實現徹底佔據亞歐大陸的目標,即便退回海島的日本投靠美國也無所謂,大不了就是下一個英國。

而如果德國能穩固佔據亞歐大陸甚至非洲大陸,不斷排擠英法日等國的大陸勢力,德國在理論上就有和美國長期對抗的資本。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二戰時期的強國只有七個,除了日本和意大利這兩個盟友外,希特勒當時要對付的國家只有美國、英國、蘇聯、法國。

德國在入侵蘇聯之前,由於法國已經舉旗投降了。所以希特勒下一個要消滅的國家,就只剩下美國、英國和蘇聯三國。

而根據軸心國於1941年底,秘密簽訂的“瓜分世界計劃”,希特勒在擊敗蘇聯後,北美大陸並不在他的攻擊範圍內。所以,希特勒的下一個攻擊目標必然是英國。


有些人說希特勒擊敗蘇聯後,下一個攻擊目標是中國。其實這屬於無稽之談。

因為,根據“軸心國劃分世界計劃”,中國在當時被劃到了日本的攻擊範圍。

德國和日本對亞洲的具體瓜分細節如下。

珍珠港事變後,德國、意大利和日本於1941年底召開了一個瓜分世界的秘密會議,日本代表大島浩在會議上向希特勒提交了一份瓜分亞洲的草擬軍事協定。根據這個協定,日本建議德國把亞洲劃分為兩個區域,分別由德國及日本統治,並且以東經70度線作兩國的國界。(意大利被直接無視)



最初的時候,希特勒不同意這個建議,因為他認為這樣會侷限了德國的發展,另外日本曾多次違背德國的意願,其中包括日本拒絕在德國入侵蘇聯之時配合德國在遠東入侵蘇聯,以及拒絕德國進攻蘇聯時,配合德國截斷美國經海路到蘇聯的補給線。

所以希特勒對這個計劃不滿意,他根據德國的利益,又重新修改了計劃。

根據希特勒修改的計劃,日本和德國在亞洲的分界線為伊朗東部邊界、阿富汗北部邊界、中國西部邊界、唐努烏梁海西部邊界以及葉尼塞河組成。整個中國被完全劃到了日本的吞併範圍內。

具體瓜分和修改的示意圖如下。



值得一提的是,希特勒之所以這麼劃界,是因為他不信任日本人,他認為打完了英美法蘇之後,德國跟日本遲早有一戰。所以他要儘可能的把邊境往東挪,增加日本進攻德國的難度。

另外,也有人說希特勒下一個攻擊目標是中東地區。這個說法希特勒考慮過,但是中東地區當時是英法殖民地,所以攻擊中東其實就是攻擊英國。

值得一提的是土耳其。因為土耳其位於一個樞紐地帶,且土耳其在歷史上一直都與俄羅斯人為敵。因此希特勒希望得到土耳其的支持,並與土耳其結盟。為了讓土耳其心甘情願的和自己合作,希特勒原則上同意土耳其在未來能擁有與德國平等的地位,並且土耳其還能獲得高加索地區和中東的一些領土。



再說重點,也就是希特勒對歐洲的劃分。

按照希特勒的計劃,歐洲是德國的根本。他按照自己的思路,圈訂了一個“大德意志帝國”的領土方案。凡是不在這個領土範圍的地區,全部都是德國的盟友或傀儡國。

由於當時整個歐洲都已經淪陷,要麼被德國佔領,要麼本身就跟希特勒眉來眼去,是他的附庸國。當時唯一還在跟德國較量的,就只剩下一個英國。

所以這裡可以肯定的說——希特勒打完蘇聯後,下一步必然是打英國。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希特勒的設想,德國打敗英國後,英國能得到“優待”。比如英國能保持領土完整,只需要扶持一個服從德國命令的傀儡政權即可。另外,英國的部分殖民地在名義上,仍歸英國統治。

相比之下,在希特勒的設想中,法國就沒這種“優待”了。法國不僅要割地,而且還要被邊緣化,永遠都沒有崛起的希望。(事實上德國打敗法國後,也確實是這麼欺壓法國的)



如果英國也被希特勒擊敗,那麼他的下一個目標就是美國了。

不過希特勒對攻打美國沒有信心,因此在他的瓜分方案中,他只是原則性地提出了一個瓜分的草案。比如北美大陸東部歸德國,西部歸日本,中部則建立一個緩衝區。但是具體怎麼瓜分,希特勒沒有詳細的方案。

這其實就說明了,希特勒心裡根本沒指望德國能走到那一步——如果真的瓜分了蘇聯,再考慮英國問題。只有解決了英國,才能關心能不能打敗美國。只有到了那時候,他才有必要去關心北美的界線應該如何細化。


但是,由於希特勒沒有打敗蘇聯。所以他的所有長期規劃就全泡湯了。


Mer86


在希特勒的計劃中,在擊敗蘇聯且取得巴巴羅薩計劃的徹底成功之後的下一個目標是整合整個歐洲的資源和工業生產能力,打造更加強大的德國陸軍空軍和海軍;並以強大的軍力為基礎擊敗美國和英國,從而控制世界秩序並取得世界霸權。最終達到他所說的為德國爭取生存空間的目的和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奪取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市場的目的。如此,希特勒不僅能夠成為德國的統治者,而且能夠成為世界的統治者。但蘇德戰爭中的莫斯科保衛戰和斯大林格勒戰役挫敗了德國的進攻,使希特勒的計劃變的可望而不可及,成為了毫無基礎的空中樓閣。作為自己盟友的日本和意大利也是自顧不暇,沒能成為德國計劃的推動力。希特勒的計劃是佔領並控制歐洲,再以歐洲為基礎打敗美國和英國,最後稱霸全世界。我們要注意的是希特勒想稱霸全世界,不是佔領全世界;希特勒雖然是瘋狂的,但是他知道僅僅憑藉德國的力量是不可能佔領全世界的。所以,希特勒在發動戰爭之前找了兩個盟友——日本和意大利。如果失去日本和意大利的支持,那麼德國不僅不能稱霸世界,甚至連歐洲都不可能控制。因此,如果希特勒在蘇德戰爭中打敗了蘇聯,那麼他的下一個目標既不可能是日本,也不可能是意大利;他的下一個目標只能是距離德國較近的英國和美國。

為什麼這麼說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德國的人口太少,不可能佔領全世界;德國只能通過自己比較強大的力量主導世界的發展方向。

根據《魏瑪共和國時期的德國》中的記載,德國本土只有7000萬左右的人口,只佔世界等人口的百分之二點七。以少數人統治多數人本就不易,更何況德國發動的是亡國滅種的侵略戰爭,更嚴重的是這種侵略戰爭到最後會發展成文明之間的衝突。關係國家生死存亡的文明生存戰爭最能激發起被侵略國家人民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德國只是強大的帝國主義國家之一,其力量遠沒有達到佔領並控制全世界的程度;德國所謂的稱霸世界只是說要在制定世界秩序的世界強國中佔據主導性地位。

第二,德國人民對希特勒的對外擴張計劃的支持程度會變得越來越低,無論是德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了還是降低了。

國家不可能一直進行戰爭,人民也不可能一直支持戰爭,人民對戰爭的忍受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德國人民之所以支持希特勒,是因為一戰後德國經濟一直沒有真正恢復起來,尤其德國在受到了1929年經濟危機的打擊之後導致德國人民的生活水平進一步的下降。出於提高自己生活水平的美好願望,德國人民相信了希特勒的蠱惑之詞。當希特勒在戰爭中獲得勝利並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之後,人民會繼續支持他擔任德國的領袖,但人民不會希望繼續進行戰爭;當希特勒在戰爭中遭遇失敗並降低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之後,人民還是會要求結束戰爭,並且不會支持他繼續擔任國家領袖。人民的願望是過上美好而幸福的生活,不是進行戰爭;具有野心的戰爭販子可以一時矇蔽人民,但不能長遠的欺騙人民。沒有人民支持的戰爭計劃最終是會失敗的。

第三,整合了整個歐洲的工業生產能力之後,德國就係統的擁有了擊敗美國和英國的雄厚工業基礎和軍事實力。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任何現代戰爭的進行必須以強大的工業實力為基礎。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最強大的工業國是英國,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最強大的工業國是美國;這也是為什麼英國能夠成為當時的世界秩序的制定者的原因,這也是為什麼美國能夠成為二戰後的超級大國的原因。到1937年前後,美國是世界第一工業強國,而蘇聯是世界第二工業強國;德國如果能夠獲得與自己相差無幾的蘇聯的工業生產能力,就擁有了與美國抗衡的資本。德國就可以把軍隊——尤其是海軍的短板彌補上。二戰前的美國工業生產能力佔世界的38.7%,德國的工業工業生產能力佔世界的13.2%,蘇聯的工業生產能力佔世界的17.6%,法國的工業生產能力佔世界的4.5%,英國的工業生產能力佔世界的9.2%;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如果德國佔領了整個歐洲,那麼德國的工業生產能力有可能與英美持平,甚至超過。工業生產能力的上升意味著德國擁有了進攻英美的基礎,所以,如果希特勒在蘇德戰爭中擊敗了蘇聯,那麼德國的下一個目標大概率是英國和美國。

第四,美國和英國對德國稱霸世界的計劃造成了嚴重威脅,德國與英美的國家利益發生了嚴重的衝突。

具有強大實力的英國和美國實際上是世界秩序的制定者,英美是當時的國際秩序之下最大的受益者——世界上大部分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的市場控制在他們手中。受到一戰後戰勝國嚴重掠奪和1929年經濟危機打擊的的德國對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市場的需求是無可遏制的,要恢復德國的經濟,就必須擁有廣闊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的市場;而要想獲得掌控在英美手中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的市場就必須發動戰爭。也就是說德國把英國和美國作為軍事進攻的目標是經濟發展的需要。或者說德國要掌控世界秩序就必須打敗世界秩序的掌控者——英國和美國。國家利益的衝突使得德國必須進攻美國和英國。

第五,德國壟斷資本家的利益與英國和美國壟斷資本家的利益產生了競爭關係,為了在競爭中獲得優勢,德國資本家必然迫使德國政府打擊英國和美國的資本家。

希特勒之所以能夠成為德國的元首,不僅僅是人民支持的結果,更重要的是德國壟斷資本家支持的結果。在經濟危機的打擊之下,受損失最嚴重的就是德國的壟斷資本家;為了減少損失並獲得利益,德國的壟斷資本家就必須奪取美國和英國壟斷資本家的市場和原料。怎麼奪取?戰爭!所以,就算希特勒不願意進攻強大的美國和英國,壟斷資本家也會逼迫他進攻英國和美國。在資本主義國家當家作主的是資產階級,尤其是壟斷資產階級。所謂國家利益的爭奪實際上就是資產階級利益的爭奪。美國和英國的壟斷資本家對德國的壟斷資本家的利益產生的危害,因此德國必然把美國和英國作為下一步的進攻目標。


哪個國家對德國的利益造成的威脅最大,哪個國家就會希特勒擊敗蘇聯之後的下一個進攻的目標。利益的激烈衝突是導致戰爭的根源!這又一次的驗證了那句話:國家與國家之間沒有永恆的朋友,也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讓我們加強文明的理性,消弭戰爭的隱患,鞏固和平的基礎,塑造和平的信念!


歷史緯度


希特勒是納粹德國的元首,也是二戰中最窮兇極惡的人,他在歐洲不可一世,早已定下統一世界的目標,如果順利擊敗蘇聯,悅史君認為,他的目標很可能就是美國或日本。


這一判斷是有充分歷史依據的,悅史君給大家分析一二。

希特勒當時跟意大利、日本結盟,意大利的戰鬥力有限,而且同在歐洲,只能輔助希特勒在歐洲和非洲作戰,日本則在亞洲和東南亞攻城略地,給希特勒攻打蘇聯創造條件。


如果希特勒順利打敗蘇聯,日本也趁機出兵蘇聯,那麼德日將對蘇聯進行分別佔領,接下來他們的目標就是美國。

蘇聯跟北美洲距離不遠,如果德日合力,對美國將是極大威脅,二戰風雲恐怕還要再延續。


如果希特勒順利打敗蘇聯,日本沒有幫忙,那麼佔領蘇聯的德國,要對付日本就方便多了,這樣就產生了狗咬狗效應,二戰結束還要加快。

按照歷史脈絡來看,悅史君認為,大概率是德日聯手,對付美國,但這也只是希特勒的一團迷夢,註定無法實現。


歷史這樣說


在希特勒眼中,世界上能稱得上對手的只有英國、蘇聯、美國。在進攻蘇聯之前,希特勒的目標原本是英國,但蘇聯的一個舉動,迫使希特勒改變了計劃。



在希特勒的全球戰略中,最大障礙是美國。因為美國表面上保持了中立政策,但暗地裡在擴張軍備,美國的工業實力非常強大。

希特勒預計美國將在1943年底,將完成戰爭準備,所以他在這之前要發動對美國的戰爭。

據德國海軍總司令雷德爾的記載:希特勒是準備先佔領亞速爾群島,然後在1941年底或1942年初,開始對美作戰。

而歐洲和美國遠隔重洋,德國要想征服美國,必須依靠強大的海軍和空軍。德國空軍還可以,但海軍對美國完全沒優勢。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希特勒的計劃是逼降英國,然後利用英國強大的海上力量作戰。法國投降後,希特勒就對英國開始誘降,不過被英國人堅決拒絕。

但德國和英國也是隔著英吉利海峽,希特勒強大的陸軍發揮不了作用,只能依靠空軍不間斷的轟炸和U型潛艇對英國封鎖。

希特勒原本是計劃英國投降後,再撕毀《蘇德友好條約》,發動對蘇戰爭,征服了蘇聯,德國對美戰爭所需的海軍、空軍,石油、糧食等戰略物資就全齊活了。

但就在希特勒對英國動手時,蘇聯沒有通知德國,就準備搶佔羅馬尼亞油田,這讓希特勒徹底著了急。

德國不產石油,它戰爭所需的石油主要是由蘇聯的巴庫油田和羅馬尼亞油田供應。

本來大家都明白都具有侵略野心的蘇、德,遲早要有一次對決,如今如果羅馬尼亞油田被蘇聯控制,那將如同捏住了希特勒的睪丸,斯大林不高興就得讓他慘叫幾聲。

就這樣僅僅兩個月時間,希特勒就改變了作戰方向,先拿下蘇聯,再來對付英國。

1941年6月22日,德國兵分三路對蘇聯發動了突然襲擊。開始幾個月德國推進很順利,殲滅了幾百萬蘇聯紅軍,並兵臨莫斯科城下。

這個時候希特勒意氣風發,於是再次召見了海軍總司令雷德爾,商討下一步對英、對美的作戰計劃。

不過令希特勒沒想到的是,德軍在莫斯科會戰中遭遇了慘敗。

不過更讓他意外的是,豬隊友日本不僅沒有接受他對蘇作戰的邀請,還在德軍最困難的時候,發動太平洋戰爭,提前把美國拖下了水。

美國加入了戰爭,勢必會旗幟鮮明地支持英國和蘇聯,那就意味德國將面臨著兩線作戰。

最後事情如希特勒預料的一樣,美英結成同盟,開闢了歐洲戰場。德國雙面受敵,節節敗退,希特勒最終也走向了失敗。


花木童說史


二戰期間,三個軸心國所圖甚大,特別是德國和日本,更是雄心勃勃,一個叫囂著要在歐洲稱霸,一個叫囂著要在亞洲稱雄,只有意大利,是個打醬油的角色。

1941年6月,德國和蘇聯開戰了,這是兩個“巨人”間的戰爭,如果當時的蘇聯被德國打敗了,接下來會去侵犯哪個國家呢?

英國,絕對是英國,原因如下。

戰勝英國是德國人必須要完成的目標

在攻打蘇聯之前,德國首先向英國開戰了,這就是赫赫有名的“海獅計劃”,可惜,這個計劃並不太順利,因為英國的海軍太厲害,英吉利海峽成了德國人無法逾越的天塹。

在攻打英國未遂的情況下,德國人才轉頭攻向了蘇聯那大片廣袤的地方。想起來也是諷刺,曾經的德國和日本都和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的條約,但條約最終沒有制約住德國人那顆貪婪的心。

如果蘇德戰爭德國獲勝了,曾經未攻克的英國,肯定是先要拿下的,這會出於三個原因,一是報仇,完成前面為完成的目標;二是不拿下英國,德國實在不敢征戰全世界,因為背後有個國家那麼近,還那麼強,這個風險實在不敢冒;三是英國為老牌強國,是曾經全球第一,只有拿下英國,才能威懾全球,成為地球上真正的強國、大國。

軸心國瓜分世界計劃,英國被劃給了德國

在二戰還沒有勝利時,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德意日三個國家提前開始“瓜分世界”了,計劃當中,歐洲主要歸德國,意大利只可以得一小部分;亞洲東部歸日本,西部歸德國;非洲歸德國、意大利共有,南美洲歸德國和其傀儡政權,北美洲歸日本、德國共有。

這算盤打得賊好,從軸心國瓜分策略來看,歐洲區域主要是德國的,而亞洲的中國、蘇聯西部、東南亞各國都歸日本所有。

因此,德國在打完蘇聯後,出於三國分區域戰爭的原則,英國將是德國首要的選擇,只有將英國打下來,歐洲才能完全統一,然後德國和意大利全面揮師南下,整個非洲應該很難有阻擋的國家了。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德國被蘇聯拖入了泥沼,日本被美國絕地反擊,於是軸心國的計劃一個個落空了。

一心瓜分世界的德國,在盟軍攻入德國後,被分成了東德、西德,東德被蘇聯控制,西德被美英控制。雖說,日本沒有被侵入,但兩個原子彈讓日本人感覺到了“絕望”,只能投降。


(中間線靠右是日本徵戰區域,靠左是德國征戰區域)


如果,曾經不可一世的德國戰勝了蘇聯,那下一個選擇一定是英國,至於其它答案如美國、中國等,都不是正確答案。


藍風破曉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希特勒充分利用閃擊戰的優勢,逐步佔領了弱小的波蘭、丹麥、挪威、盧森堡、荷蘭、比利時等國,並且只用38天就滅亡了戰前還號稱“歐洲第一陸軍強國”的法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法國最後的抵抗力量在戴高樂的帶領下逃到了英國境內。


不過,隨後由於德軍入侵英國的行動並不順利,所以希特勒將主攻的方向對準了龐大的蘇聯。在希特勒看來,蘇聯有著廣袤的土地和取之不盡的石油、鋼鐵、森林資源。而且如果德國吞併了蘇聯,那麼以後在歐亞都將沒有任何國家能夠阻擋德軍前進的步伐了。

不過,希特勒顯然是過分地高估了自己的實力,因為納粹德國最終不僅沒能吞併龐大的蘇聯,反而還被龐大的蘇聯裝甲兵團反推到了自己的家門口。那麼,如果二戰中的德國軍隊真的消滅了蘇聯,下一個進攻計劃會對準誰呢?

假設德國又吞併了蘇聯的話,那麼進攻的矛頭一定會對準行海峽對岸的英國。只要拿下英倫三島,那麼歐洲地區便沒有任何國家能威脅納粹了。到時候,勢單力薄的美國既要防範太平洋東岸的日本,又要擔心大西洋東岸的德國……

眾所周知,早在德國大舉進攻蘇聯之前,就對英國發起了“不列顛戰役”(代號“海獅計劃”),但由於英國皇家海軍的實力太強,所以德軍未能成功渡過英吉利海峽佔領英國,最後只好將進攻的矛頭對準了東邊蘇聯。一旦納粹德國成功佔領了蘇聯,那麼就會利用蘇聯的戰爭資源反過來進攻海峽對岸的英國。

對希特勒而言,佔領英國有利於瓦解歐洲地區那些反抗的力量。因為除了英國自身像是一把尖刀隨時橫在納粹的背後以外,其他那些被納粹德國佔領的國家,比如波蘭、比利時、捷克斯洛伐克、法國都在英國建立了流亡政府。所以希特勒在消滅蘇聯以後,一定會將進攻的方向再次對準海對岸的英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