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著名的朦朧詩派代表人物顧城為何會最終自殺?

舊時樓臺月


詩人為什麼會稱作詩人,因為詩人是經常流著眼淚的人,因為他們感情強烈,對萬事萬物都有強烈的感情。好的詩歌多數時候都是有感而發的,而不是坐在家裡擠牙膏擠出來的好的時刻,往往出現再一次旅行的旅途上面,或者是在一個雷雨交加的晚上,或者是在作者最孤單最寂寞最痛苦的時候寫出來的。

我一直覺得一個人的精神只有一定的承受範圍,如果給他的精神壓力太大的話,那麼他一定會受不了,一定會想不開的。

然而天才的詩人往往就屬於那一種感情,特別脆弱但又熱情奔放的人。

可能這位詩人就是屬於這樣的人吧。



daoxueguoqu123


作為中國朦朧詩派重要代表的顧城,一生中寫下了很多經典詩篇。直到現在,我們很多人都會吟誦幾首顧城的詩篇,比如說《一代人》中的經典詞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然而,顧城是不幸的,選擇了殺死妻子後,自己也自殺身亡。那麼,顧城為什麼要殺死妻子呢?

1956年9月24日,顧城生於北京一個詩人之家,父親叫做顧工。在那個年代,顧工的名氣是很大的,他歷任西南軍區政治部文工創作員、八一電影製片廠編劇、《解放軍報》記者、總後勤部政治部文創作員,寫過很多長篇小說,比如《瘋人院》、《紅軍的後代》等。《我站在鐵索橋上》被選入北師大版小學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三課。 在這樣的詩人家庭中,顧城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化薰陶。從17歲開始,顧城就開始往報刊郵寄詩歌,受到了編輯的好評。1975年,顧城剛剛19歲,寫出了代表作《生命幻想曲》,奠定了自己的創作風格。1984年,顧城創作的《頌歌世界》底蘊反思,格調冷靜。顧城的《一代人》、《弧線》等詩歌成為朦朧詩論爭中被反覆提及的“朦朧詩作”。

1985年,顧城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身份地位進一步提高了,他的詩也因此獲得更廣泛的肯定。1987年5月,顧城應邀赴德國參加明斯特“國際詩歌節”,隨後開始周遊西歐和北歐諸國,進行文化交流、講學活動。

然而,成名之後的顧城也陷入了另外一種痛苦,最後成為不幸的詩人。

顧城和謝燁是在火車上邂逅的,時間是在1979年,此後便開始了熱戀,1983年,兩人結婚。隨著兒子木耳的出生,原本幸福的一家三口,非常美滿,然而在他們的生活中,又介入了一個女人,這個人叫做英兒。

顧城和英兒是在一個詩會認識的,詩會上朦朧詩被砸得很厲害,但當時英兒立挺顧城。謝燁對於顧城很驕傲,對英兒講了關於顧城的很多事,顧城的脾氣,愛好等等。言者無心聽者有意,這些話英兒都記住了,而且對顧城投其所好,後來顧城對英兒說:我們兩個是天生一樣的,而謝燁是我後天改造的。

為了追求他的自由王國,顧城和謝燁去了激流島。這時候英兒已經和劉湛秋在一起了,卻同時和顧城保持著聯繫。但是, 不久英兒也追了過去。

時間一長,英兒和顧城確立了情人關係,偷偷摸摸的同居。據謝燁回憶,洗澡的時候英兒指定讓顧城送毛巾。顧城不敢送讓謝燁送,謝燁就笑著說人家讓你送你就去送唄。

那麼,謝燁為什麼這麼做呢?有人認為,謝燁的內心深處,已經和顧城走到了盡頭。因為顧城的孤僻,已經失去了生存的能力,處處需要謝燁的照顧,而謝燁已經厭倦了這種生活。更主要的是,謝燁的生命中走進了一個男人,這個人也是顧城的朋友,名叫大魚。

謝燁想把顧城推給英兒,然後自己和大魚開始一段新的生活。但是,不久後,英兒選擇了放棄,嫁給了一個德國人。顧城再次陷入了痛苦之中。

大魚給顧城出了一個主意,讓顧城把英兒殺死,然後自殺。深度抑鬱的顧城竟然認為這是一個好主意,為了促成這件事,謝燁和大魚還幫顧城買兇器。

顧城很感激他們,為了報答謝燁,顧城想把他們的故事寫成一本書,叫《英兒》。 顧城自己洋洋得意地說:我如果和書裡寫的一樣自殺,書肯定可以熱賣,他想通過這本書給謝燁留一筆錢。但是,後來書寫完了,並不是謝燁想要的樣子,謝燁覺得裡面的英兒被美化了,所以很不高興。更可怕的是,書寫完了,顧城竟然不想自殺了。

據顧城自己說,有天晚上,他看到了在月光下的兒子小木耳,頓時心裡明亮了。他決定放棄自己的理想王國,接回小木耳,過正常人的日子,他對小木耳說“我要你帶我回家”。

他告訴了謝燁,但謝燁卻冷冷地說:一切都已經晚了。謝燁已經受夠了顧城,她決定接受德國那個叫大魚的朋友。本來計劃等顧城自殺後,大魚也和他老婆離婚,她們一起生活。但如果顧城不死,這個計劃就被破壞了。

1993年10月8日,悲劇發生了。

謝燁提出了離婚,顧城不同意。爭吵之中,顧城和謝燁發生衝突。之後,顧城舉起了斧子,砍向了謝燁。不久,謝燁死亡。顧城在崩潰之中倉促留下四封遺書,隨即上吊自殺。

這場悲劇到底怨誰?可能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答案。


柏舟雨濛


  1993年10月8日,在新西蘭北部一個只有兩千人的小島上,大陸“朦朧詩”詩人顧城,殺妻後自縊於一棵大樹之下。其妻謝燁,則倒臥在島上的一條小徑,頭部被丈夫用斧頭砍傷致死。而他們,曾是讓世人羨慕的郎才女貌一見鍾情的神仙眷侶。

  “黑夜給了我一雙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寫下這名句年少即成名的詩人顧城,沒有找到光明,而是讓身邊人和自己,陷入了永恆的黑暗。

  到底是怎樣的開始,把這對昔日曾深愛對方的戀人引向了這樣的結局?

  顧城與謝燁的愛情源於火車上一場美麗的一見鍾情式邂逅。

  1979年夏天,顧城在一輛從上海開往北京的火車上遇見了自己的女神,從此開始了他們這場絕世之戀。

  那天,21歲的謝燁登上了這倆火車,緊挨著她的是一個帶著高帽子的清瘦青年,他就是顧城,一個在當時憑兩首短詩而紅極一時的“童話詩人”。

  顧城在車上畫畫,畫了一個又一個人,畫完了身邊所有的人,唯獨沒有畫謝燁。後來他告訴謝燁,因為女神的光芒亮瞎了他的眼。

  當時沒有手機,沒有微信。顧城把自己的地址寫在一張小紙條上,臨下車的時候急急忙忙塞給了女神。

  追求謝燁的時候,顧城在謝燁家門口的箱子裡躺下,賴著不走。這種名人追求的殺傷力,幾乎沒有哪個姑娘可以抵擋。

  天才詩人和文藝女青年就這樣戀愛了。他們開始寫信互訴衷腸,共同寫下了厚度等於兩部長篇小說的文字。

  1983年,他們結婚了。 他倆如同連體嬰,固然是因為如膠似漆,也是因為當顧城離開了謝燁,會處處碰壁,就像一個巨嬰。

  顧城生活能力欠佳,也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他曾形容自己是“一個任性的孩子”、“一個偏執的人,喜歡絕對。”熟悉的人形容他:天真、內向、偏執、才華橫溢而自私。

  而所有認識和見過謝燁的人都說,她美麗,聰明,善良,行事落落大方,跟顧城正好是兩個極端。

  從他們在一起的第一天起,謝燁就無微不至地照顧著顧城。

  1986年,婚後的第3年,顧城不僅寫下許多超凡脫俗的名詩名句,還開始思考哲學問題。他是一個詩人,也是一個哲學家,開始贏得國際聲譽。

  在一個詩會上,22歲的北大女生英兒,第一次見到了顧城和謝燁。單純的謝燁徹夜跟她講述,她和顧城這份愛情的完美。說者無意,聽者有心,英兒深受感染。“為什麼不是我?”這個機靈漂亮的女孩子,發現自己愛上了顧城。

  1987年,顧城和謝燁要去德國開會了,就在臨走的前一天晚上,他們倆和英兒見了一面。

  英兒和顧城面對面地坐著說話,謝燁在一邊翻看著雜誌。接下來發生了匪夷所思的事情,英兒跟顧城表白了。

  就在謝燁的眼皮底下,他們倆說了幾個小時的話,談到了《聊齋志異》和那些悽美的故事,顧城心動了。

  在顧城的眼中,一個男人,一生當中可能遇到兩個非常完美的女性,而她們又如姐妹一般相愛,便是此生的終極理想。

  對這份三角戀,謝燁選擇了包容,也許她認為,如果愛顧城,就應該包容他的一切,無怨無悔。

  和顧城表白後,英兒留在國內,他們開始通信,一寫就是三年。

  1988年,顧城和謝燁前往新西蘭激流島,定居在這個如世外桃源般的小島上。

  謝燁儘自己所能的照顧著顧城的飲食起居,既是妻子,又是保姆,既是知己,又是助理。荒謬的是,顧城連妻子對兒子的愛都嫉妒,表示不想要兒子來分享她的愛,為了遷就顧城,謝燁同意把兒子送到島上一個土著酋長家裡寄養。

  為了讓顧城開心,謝燁也同意顧城的請求,讓英兒與他們共同生活。於是英兒於1990年到了激流島,開始了“三人行”的生活。關於這其中緣由,在採訪中,謝燁說她不想顧城傷心。

  “英兒對他那麼好,我很同情他們之間的感情,成全他們未嘗不可。從道理上概念上來說,此事不通。但直接從人性角度來看,就通了......有人說我很傻,甚至懷疑我是否根本不愛顧城,其實我是太愛他,才為他們做了很多犧牲。哎,誰也說不清愛是什麼東西。”

  英兒在島上認識了一個50多歲的英國移民。顧城謝燁離開後,他向她求婚。抓住這個機會,英兒結婚,溜去了悉尼。當顧城發現英兒走了以後,幾近瘋狂。他寫了一本書《英兒》描述對英兒的感情和強烈的思念,這讓謝燁感到深深的悲傷與絕望。

  後來,一個拯救她的人出現了,他的名字叫大魚,謝燁開始跟他交往。是因為愛,還是報復,或者是孤單無助?我們無從知曉。

  顧城發現以後,極為激動,曾經對謝燁動手,掐她的脖子,還驚動了警方。

  1993年7月,兩人重新回到了激流島,他倆開始討論離婚。謝燁的態度很猶豫,顧城情緒也非常波動,他無法面對這個即將會失去謝燁的現實。

  1993年10月8日,姐姐顧鄉在顧城的房子裡寫作。突然,外出的顧城回來了,像往常一樣,先洗手,然後他說,“出了點兒毛病。我現在去死,你別攔我。”他的臉色變得死灰,對姐姐說,“我把謝燁給打了。”說完他就衝出去,把自己吊死在一棵樹上,而謝燁躺在草地上,頭上流血,被送到醫院幾小時後,不治身亡。

  顧城詩中曾寫道:“你不願意種花,你說,你不願看見它一點點凋落。是的,為了避免結束,你避免了一切開始。”

  這彷彿是對他們愛情的一句預言,他們的相逢,成了一場錯誤的邂逅,和悲劇的開始。

  他們的愛情悲劇緣於雙方個性的懸殊,以及愛的不平等。顧城的愛過於自私和依賴,而謝燁則愛得太卑微,卑微得失去了自我,甚至讓自己低到了塵埃裡。而這,都不是愛情的長久之道。

  無獨有偶,同樣一見鍾情的徐志摩和陸小曼的驚心動魄的愛情,結局也教人唏噓。在還未離婚之前,陸小曼便與徐志摩陷入了熱戀,徐志摩為了她更是瘋狂到不惜拋妻棄子與違抗父命,最終在多方斡旋之下,兩人於1926年結婚。

  用郁達夫的話說:“志摩熱情如火,小曼溫柔如棉,兩人碰在一起,自然會燒成一團,哪裡還顧得了倫教鋼常,更無視於宗法家風。”

  婚後,徐志摩的父母一直不承認這個“傷風敗德”的媳婦,陸小曼便用加倍任性,來證明自己在丈夫心中的地位。陸小曼不願隨行前往有“情敵”林微因的北平,用夜夜笙歌來麻痺自己,且故意和別的男子曖昧,看在徐志摩眼裡,卻都是痛惜的寬容。徐志摩愛得如痴如魔,為了陸小曼,他輾轉不停的辛苦授課,甚至做房屋中介賺取幾個大洋,來應付陸小曼奢靡的生活。

  最終,愛的不平衡讓他們的這場轟轟烈烈的愛戀走上了絕路。性格差異以及生活方式生活習慣不同,夫妻倆吵鬧的次數逐漸增多。在一次爭吵後,徐志摩悄然離家,乘飛機飛往北平,不料中途飛機失事,一代才子就此猝然殞落,他們的愛情也最終沒能逃過悲劇的命運。

  其實,愛情最好的模樣,應該是若愛他,就讓你的愛像陽光一樣包圍他,並且給他自由。應該是代表著相互的理解和體貼,雙方的付出與回報,彼此的尊重與扶持。也應該是如泰戈爾所說的“眼睛為她下著雨,心卻為她打著傘”。就如同《致橡樹》裡所歌頌的一樣: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彷彿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這才是偉大的愛情,堅貞就在這裡: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腳下的土地。”

  錢鍾書與楊絳先生的愛情便是如此,一生相濡以沫,相互扶持,彼此成就。楊絳生孩子住院時,錢鍾書常常苦著臉來彙報“我做壞事了”。他有時候打翻了墨水瓶,有時候砸了檯燈,有時候不小心拔下了門軸上的門球,楊絳也會寬慰他說:“不要緊,我會修。”

  楊絳愛丈夫,勝過自己,她也瞭解錢鍾書的價值,願意為他研究著述志業的成功、充分發揮他的潛力和創造力而犧牲自己。她的愛不是盲目的,是理解,是支持,也是一種無私,而錢鍾書對她的愛同樣如此。於愛情而言,對彼此的理解愈深,感情也就愈好。他們對彼此的理解與支持,讓雙方在人生的道路上均獲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這才是真正偉大而美好的愛情。

  愛不一定要如同夏花般絢爛,也可以如秋葉之靜美,不一定要一見鍾情般轟轟烈烈,也可以如日久生情般細水長流。

  愛不是毫無底線的包容,也不是不顧一切的付出,愛是奉獻,是自由,是理解,是呵護,是彼此的依靠,更是相互的交融。

  美好的愛情,就像加工一份藝術品,要用一輩子來雕琢,也值得我們終生去守護。


天天讀詩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去尋找光明“。很多人覺得這話是來自於一首歌的歌詞,其實它是朦朧派是作代表顧城曾經寫出的一個經典名句。

當年顧城年輕氣盛,通過自己獨特的寫實風格而抨擊了整個中國的新詩壇,在中國文學界引起了極大的反響。

顧城生前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但是在他37歲那年,去先用斧頭砍傷了自己的妻子之後自己又又上吊自殺,倘若他要是活到現在的話,或許已經是一位國際名人,那麼當年顧城為什麼要自殺呢?

針對於顧城自殺的原因,網絡上曾展開過很多不同觀點的討論。有人認為是出於情感的刺激。有人認為他他可能患有精神病,而他的死亡正是來源於他的精神病發作,在他失控之後做出的錯誤之事,清醒之後在後悔自責的情況下選擇自殺。

總體的來說,顧城的死起著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受到了情感方面的刺激,那麼當年他是受到了一個什麼樣的刺激呢?

顧城出生於1956年的一個北京詩人之家,他從小受到了家裡的薰陶,對於寫詩特別感興趣。不過在他年輕尚未出名之前,也做過很多的苦工。

後來他通過在一些不同的雜誌上發表著自己的作品,開始引起了大家的關注,成名之後並全身心力的致力於寫作。後來一次偶然的機會在火車上他認識了自己的妻子謝燁。

顧城比自己的妻子大了兩歲,但是他比自己的妻子更像小孩,在二者結婚之後顧城表現的有點未成年,超級幼稚,而且有一種非常強烈的大男子主義。

他的世界裡他覺著謝燁,對他所有的疼愛都是理所應當,他也特別享受這種感覺。

不過在他們結婚三年之後顧城也就出軌了,當時有一個叫英子的女孩進入了顧城的生活,由於英子或許是長的年輕漂亮,所以顧城非常快樂的也就接受了英兒。

不過顧城卻有一個非常讓人無語的大男子主義,他覺得自己搞外遇不應該偷偷摸摸,於是他就將自己和英兒的一切告訴了自己的妻子謝燁。

謝燁出於對於他的疼愛還有傳統思想的束縛,只能夠選擇對於此事的默默忍受,接受英兒來到了他們的家庭之中。

顧城特別享受這種生活,他們“一家三人”在一起過的特別的安逸。顧城曾在自己的文學作品裡明確描述“自己想要建一個女兒國,自己做這個女兒國的唯一的男子”,顧城希望所有的女子都喜歡他,不能有任何人分享自己的愛,即便是自己的血肉。

謝燁在懷孕之後,顧城強行要求自己的妻子打掉孩子,以免孩子分享原本屬於他的關懷。後來顧城和妻子以及他的那個英兒去到了新西蘭,三人隱居在了這個異國他鄉。

而在此期間他的妻子謝燁再次懷孕,這一次謝燁並沒有將孩子打掉,而是堅持將孩子生了下來,但是沒想到顧城卻將這個孩子視為自己的敵人,三番五次的傷害孩子,謝燁不得不將這個孩子送人撫養。

後來英兒也開始受不了顧城的一切,便拋棄了顧城和新西蘭的一個老頭結婚了。此時的顧城像受了人生超大的打擊一樣一蹶不振。當時謝燁也覺著顧城實在不像一個男人一樣能為自己撐起一片天空,也準備離開顧城。

顧城在得知自己的妻子也要離開自己的時候忍受不了了,所以他用斧頭將自己的妻子砍傷,但是後來他又非常的後悔,於是他就上吊自殺了,當時只有37歲。


夏目歷史君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他尋找光明。當你看到這句話時,你是否能想起了它的作者,顧城(1956-1993)

顧城在文學上有很高的造詣,是中國朦朧詩派的重要代表,被稱為當代的“唯靈浪漫主義”詩人。1987年開始遊歷歐洲做文化交流,1988年在新西蘭講授中國古典文學,由於不喜歡城市的喧鬧還有工作的繁瑣事情,1988年便隱居新西蘭激流島,過養雞、種菜自給自足的生活。

說到顧城,自然就會談到李英(筆名麥琪1963-2014作家),麥琪是在1986年在詩會上認識的顧城,同時還有劉湛秋(著名詩人1935-2014)。當時顧城已經和謝燁結婚,顧城還是被年輕的麥琪吸引了,麥琪也愛上了顧城。麥琪嫁給了劉湛秋。後來麥琪和劉湛秋離婚,在麥琪《愛情伊妹兒》的書中,她說在1986年9月,她就已經成為了劉湛秋的情人。

1992年在謝燁的鼓動下,顧城應學術交流基金會的邀請與謝燁一起前往德國,留下麥琪在激流島。不久,麥琪同在島上教她英語的英國移民約翰結婚,婚後就去了悉尼。

顧城因為麥琪離島徹底崩潰。謝燁建議顧城寫一部懺悔錄,然而《英兒》的創作卻完全背離了她的想象,顧城用近似囈語的獨白回憶了他與李英的感情,也終於讓謝燁不再留戀這段婚姻。顧城曾說他寫《英兒》就是為了“解釋一些想解釋卻無法解釋清楚的事”。

1993年10月8日顧城在新西蘭寓所,用斧頭砍傷妻子謝燁後自縊於一棵大樹之下,謝燁隨後不治身亡。

當顧城夫婦死亡後,李英一度精神壓力很大,“沒法再過正常的生活”。不久她與約翰離婚,和早已離婚的劉湛秋結婚。

香港曾拍過一個電影《顧城別戀》,內地也拍過《顧城與英兒》,演繹了顧城的故事。

顧城的離世,是文學界巨大的損失。顧城的激流島,就是他的桃花源,一個幻想中的烏托邦。顧城童話般的幻想,有時候像個天真的孩子,有時候會很暴躁,都認同他在文學上是天才,但同時不認同他的童話般做事方法。但我們好像能感觸到顧城內心那種孩童般幻想的美好,如果不是這種童話般的思想,也不會有那麼好的作品,所以這有些矛盾。





流離人間


黑夜給了我一雙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他來尋找光明

人可生如蟻,而美如神

在那個詩歌的時代,毫無疑問,憑藉著他對萬物的敏感,與生俱來的天賦,他是個天才,文學的巨人,卻也是感情的矮子,極度的自私和冷血。結局或許無法挽回,無法遺忘,但是可以深刻的反思。

後天整個社會和家庭環境的影響

80年代正是百廢待興,百家爭鳴之際,當時人們對於文化的接觸很少,但對追求文化的腳步卻不停歇,文化身份是一個象徵,而那個時代的詩人是人世間最璀璨的存在,顧城總是一開門,門口就是成群結隊的人,跟腦殘粉堵偶像一摸一樣,作為追捧者,他們不分善惡,他們不瞭解他們的偶像是怎樣的人。有著怎樣的缺陷與心理疾病。

顧城出生在書香家庭,他的父親是詩人,詩人的孩子也愛詩且天賦異稟,過目不忘,據說他把《辭海》讀了幾遍,他讀所有的詩歌、小說、哲學、政治、科學、經濟學……一目十行,過目不忘。他通過語詞,去了解世界,而後活在語詞的世界。

對孩子的學業大過於整個人的塑造,他不會做家務,衣服泡在水裡,泡幾天,拎起來,說“水會軟化泥垢”就算洗完了。不會做菜,從不知道切,白菜整片放進去煮,肉也是。連買個火車票都弄不太明白,一副不食人間煙火的樣子,沒有生存能力。更別提德智體全面發展了,像個巨嬰。遇見謝燁以前,有父親母親姐姐陪著,“孩子”不僅僅只是天真,孩子也是自私的。他性格孤僻、自身敏感,過度自我。顧城總是戴著一頂帽子,他說,帽子是他的家,戴上了,世界就和他無關了。戴上帽子,他可以在家裡走遍天下。

婚姻的絮亂,生活的赤貧

謝燁是最為欣賞顧城的才華,但似乎到了盲目的程度,她似乎不像妻子,更像顧城的母親,或者拯救他的聖母。一方面,顧城需要她像母親一樣,養育他,照顧他,替他承擔所有俗世的責任。一方面又要像繆斯一樣,啟發他,引領他,成為美、愛、詩的化身。英子的出現,謝燁不但沒有阻止,還積極促成並對英兒讚賞有加。在這之前顧城是敏感的,在英子之後就是瘋狂的,這之間的關係真夠耐人尋問的。

在國內和在國外的顧城都是赤貧的,馬悅然說顧城一無所有,舒婷說他們“一輩子為錢犯愁”經濟的重軛,一步一步將他壓垮。婚姻的絮亂、生活的赤貧,烏托邦王國的破碎,自己作品不被欣賞,孤獨都是悲劇的成因。


柑橘與青檸


顧城雖是駕馭中國文字的天才,但卻是情感中的暴君。



人自殺的原因其實很多,長期承受暴力、情感糾紛、疾病困擾、失去某種人生或生活依靠等等。大致可以分兩種,一是因為自身的智慧,洞察力尤異於常人,看透世界太多事物或者說智慧不足看不透也看不開,因此產生生存缺失的念頭。二是因為某事或某人的困擾或折磨,沒法走出困惑而導致。顧城的自殺原因明顯就是屬於第二種。

顧城是少有的才貌雙全的詩人,風靡一時,名聲與才華自然而然會給他帶來不少其他方面的饋贈,也少不了人生困惑,恰恰顧城是對情感處理有明顯缺陷的人,才導致悲劇發生,轟動全國。



1979年,顧城與妻子謝燁在旅途中認識,20出頭似水年華,顧城的猛烈追求下,謝燁也不負他的才華與深情(期間四次絕交,都由於顧城猛追又複合),最後便答應了求婚,幸福快樂生活在一起。婚後,善良美麗又吃苦耐勞的謝燁承擔了顧城所有日常起居生活,顧城是個極度理想主義者,生活除了空想與創作,什麼也不會,謝燁也恰好與他完美結合。



然而,詩人的內心總是嚮往自由的。顧城當然也很快厭倦了當下的生活,對妻子的愛情與熱情也逐漸冷淡,後來有一個叫英兒的崇拜者闖入他的生活。英兒雖崇拜顧城的才華,但更貪圖顧城的錢財,也羨慕國外更優質的生活,就跟著顧城去新西蘭定居。謝燁知道英兒的存在,但她內心很愛顧城,因此她也願意忍受愛情裡有第三者的出現,還荒唐地生活在一起。

後來謝燁為顧城生了一個兒子,顧城卻沒有因為升級做父親而感到高興,而且害怕兒子會搶走屬於他的愛!轉手就把兒子送給了當地的新西蘭的撫養,這做法何等的荒謬絕倫!



顧城的精神問題越來越嚴重,兩個女人的控制更是到了變態地步,最後英兒忍受不住,與他分手後嫁給了一個外國老頭。謝燁的愛也慢慢被顧城磨沒了,也無法忍受他的變態心理,決定要離開。顧城認為已經失去了情人,不能再失去愛人了,就苦苦挽留但無果,最終他內心的狂暴終於指使他揮起斧頭,狠狠砍向他曾苦苦追求的那個心愛的人……他自己也萬念俱灰,而後自縊於一棵大樹之下,結束了短暫燦爛又荒唐的一生。


基耶斯洛夫斯基


顧城悲劇的深層原因是他的極端個人主義。作為一個人來說,顧城的人生態度像他的詩歌一樣極具特徵,簡單歸納一下就是:極端自私的自我中心,極端愚 昧的大男子主義,極端空想的自由主義,極端幼稚的幻想世界。顧城就是一個各種極端事物共生的矛盾體,有時候像個天真的孩子,有時候像個瘋狂的暴君。

顧城宣示自己愛全人類,但是他不愛身邊的人。顧城的妻子在去新西蘭之前就有過一次懷孕,顧城沒有像其他丈夫那樣,對自己的骨肉充滿期望和好奇,而是在整整 一個星期裡,向妻子抱怨說,這個孩子會把他逼瘋。妻子不得不獨自去做人工流產。到了新西蘭後,妻子第二次懷孕,顧城故伎重演。但是妻子認為自己年紀已過 30,再不生育就晚了,便以各種各樣的藉口拖延打胎的時間,終於將孩子生了下來。是一個男孩。顧城說,妻子是一個狡猾的騙子,兒子是他童話城堡裡的毒菌, 他的世界裡,不允許有第二個男人。顧城對妻子說:兒子不像你,也不像我,這樣很好,感覺我不會同他有什麼關係。

顧城有了孩子後,他認為自己的親生孩子影響了妻子對他的關愛,在他的一再要求下,幼稚、可憐的謝燁不得不把孩子送(或者是寄養?)給了新西蘭土著毛利人。 但是,顧城的妻子之所以把兒子交給別人,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顧城對兒子的厭惡甚至發展到生理反應的級別,他會突然向兒子施暴,將兒子從沙發上踢下來,然 後自己倒地,肌肉痙攣。

顧城的妻子無法判定顧城是否故意裝病,但是,為了她所愛的兩個男人都好,這個女人不得不把這兩個男人分開,同時也將他自己與兒子分 開。在顧城那裡,謝燁只能是一個妻子,而不能是一個母親。顧城社會生活能力極差,尤其是到了國外,離開了妻子幾乎無法生存於社會。妻子謝燁某種程度上成為 他的全職保姆兼全職助理。 顧城所謂自己內心的愛,太過理想化,其實是他內心殘忍的另一個極端的表現。我始終認為,不愛孩子的人是缺乏愛心的,如果連自己親生的孩子都不愛,那麼,他 所標榜的愛,一定是假的。人不是神,不可能把人的天性與所謂的天職徹底割裂開。顧城理想中對全世界、全人類的愛,其實只是愛他自己。因為,他認為他自己就 是全世界,就是全人類。當這種愛無法實現的時候,它的另一個極端便跳了出來,那就是顧城個性中的殘忍。



銘辰殿下


黑夜給了我一雙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顧城

你,一會看我,一會看雲。我覺得,你看我時很遠,你看雲時很近。——顧城

你不願意種花,你說,我不願意看見它一點點凋落。是的,為了避免結束,你避免了一切開始。——顧城

顧城是上世紀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在他37歲的短暫一生中,一共寫下了《一代人》、《黑眼睛》、《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等傳頌頗為廣泛的詩篇。作為詩人,他的才華是雋永的,他的內心是純淨靈動的,但是一切事物都有著反面。一個成年人倘若只擁有孩童般的心智,那麼或許也會給他帶來很多麻煩。

譬如說,他的自理能力很差,需要別人照顧才可以生活下去。最為重要的是,他內心敏感脆弱,喜歡特立獨行,又承受不了外再目光,鄙視名氣,卻又離不開名氣為之帶來的光環。

對待感情的處理上,也是極端至極。他曾經瘋狂的愛著謝燁,為了追求她不擇手段,與之成婚後,就選擇了在新西蘭激流島定居。

後面英兒的闖入,打破這一平靜,英兒也是詩人,對顧城頗為欣賞,兩人一來二去生出了情愫。

“我們兩個是天生一樣的,謝燁是我後天改造的。”這也是顧城後來對英兒所說。

三人在激流島上開始了一段非正常的同居生活。謝燁對於顧城來說是母親與姐姐的親情形象,英兒對於顧城則像極了愛人。

只是後來兒子的出生,打破了一切平靜。顧城自己就是個佔有慾極強的孩子,他顯然還沒有做好接受孩子的準備,他極其排斥這個小孩,逼不得已謝燁將孩子寄居在新西蘭土著毛利人那裡。

隨後英兒不辭而別,而謝燁也不堪辛苦,產生了離去的念頭。

兩個愛人的同時離去,讓顧城的精神崩潰,1993年10月8日,顧城在新西蘭激流島的家中和妻子發生衝突,並用斧頭砍倒了她。在倉皇崩潰中,顧城留下了四封遺書,隨後上吊自殞。曾經美好的愛情和十年的姻緣,以玉石俱焚的慘烈方式結束,顧城的年齡,也永遠定格在37歲。

顧城屬於完全的藝術家性格,我想我們只去欣賞他文字的美就好了,至於性格缺陷,一切都成了往事,又何必再去深究呢?


大雪妹妹的文字作坊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詩壇墜落了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這顆新星就是著名的朦朧派詩人顧城。

顧城,一九五七年出生於北京,原籍上海。八歲時開始學寫詩歌,十七歲開始創作生涯,一九八七年開始遊歷歐州做文化交流,後定居新西蘭。一九九三年十月八號,因感情衝突怒而殺妻,自己亦自縊謝世,時年三十七歲。

顧城為什麼自殺?

要弄清這個問題必須先了解顧城這個人。縱觀顧城一生,不難發現他是一個十分自私而冷酷的人,他是“寧可我負天下人,而不可天下人負我。"

請看一一他花費那麼多精力把妻子謝燁追到手後,他就把謝燁視為自已的奴隸。他不允許謝燁有自已的生活空間和愛好,也不允許謝燁離開他半步,時時刻刻要謝燁服務於他。

他自私到連自己的親生骨肉也容不下,覺得兒子破壞了他的精神世界,佔用了謝燁服務於他的大量時間,分散了妻子對丈夫的愛。

他自私到為了滿足個人的情慾,竟然當著妻兒的面,與情人“英兒”長期同居一屋,同床共枕。當情人離他而去後,他以自殺作威脅要妻子謝燁同他一道去北京尋找“英兒”。

尋找情人“英兒”未果後,他竟要妻子花四個月時間,同他一道寫一本關於情人“英兒”的書。他一句句的口授,妻子一字一句打字記錄,他不考慮妻子的感受,要妻子紀錄他對另一個女人的愛戀甚至性事……

正是因為顧城的自私徹底葬送了自己的愛情和幸福生活。

當妻子謝燁再也忍受不了顧城的自私和折磨後,毅然選擇了與顧城分手。面對妻子的決定,顧城的自私使自己失去了理智。他殘酷的舉起斧頭,親手劈死了與他朝夕相處的妻子,隨後自縊身亡。一個本有大好前程的詩人,就這樣被自己的自私所斷送。

顧城的逝世,是詩壇的一大損失。如果他一直好好的活著,好好的寫著,他極有可能成為世界詩壇中的姣姣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