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裝江蘇”的段子真是江蘇省的驕傲嗎?

前些天,江蘇因支援湖北防疫抗疫登上了各大媒體熱搜,主要還是因為江蘇的十三個地級市各自為戰,獨立派出自己的醫療隊前往湖北支援,甚至有的縣或村也以各自名義出動,並非和其他省市一樣以省為單位集中出發前往湖北。這一現象被網友們戲稱為“散裝江蘇”,實際上這種現象是江蘇的十三座城市相互間瞧不上,各區域經濟發展嚴重不均衡的體現。

“散裝江蘇”的段子真是江蘇省的驕傲嗎?

“散裝蘇”的段子

江蘇省這些年因為各地經濟發展不均衡,一直存在這種“偏見”——蘇南人看不上蘇北人(鋼北銀),揚州、泰州說自己是蘇中地區,蘇州人說南京是“徽京”,江陰人不承認自己是無錫的……

為什麼出現這樣的怪相?歸根結底還是由於江蘇各區域經濟發展嚴重不平衡的緣故。蘇南區域(長江以南)如蘇州、無錫、常州這些城市因為靠近上海的緣故,很早就藉助上海的平臺快速發展,這些區域的經濟一直領跑江蘇,而蘇北如連雲港、宿遷等城市因為長期經濟總量一直較低,所以蘇南就看不上蘇北了;蘇州經濟一直領跑江蘇省,並把省會南京遠遠甩在後面,所以蘇州人看不上南京人;江陰的GDP總量幾乎佔了無錫市的一半,所以江陰人不承認是無錫人……

“散裝江蘇”的段子真是江蘇省的驕傲嗎?

江蘇經濟真的很強

經濟發展的嚴重不均衡,加上蘇州、無錫這些快速發展的城市可能也受上海人(歧視外地人而出名)的影響,於是他們對經濟發展較慢區域的人都有一種偏見,甚至是歧視。這絕對不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也不是我們國家倡導的文化。有人或許會說這種現象恰恰是區域經濟發展強的表現,所以省份的概念在當地人的心中就逐漸的淡化。這種絕對不是理由,按照這個邏輯中國某個省份或直轄市經濟發展強了,當地人就將國家的概念逐漸淡化,這也是合理的嗎?

區域發展不均衡不是因為經濟發展較差的人懶惰,也不是他們天生愚笨,主要原因還是區域位置、交通條件等因素限制了他們發展,歸根結底還是由於國家戰略投資方向導致的。部分上海人看不起外地人的現象被全國人民所詬病,江蘇內部城市之間的“偏見”也不應該成為他們的驕傲。

作為一個國家裡面的一名成員,每個人在大家庭裡都應該團結,摒棄這種“偏見”文化。因為地區經濟發展不均衡不是某個人所能決定的,城市間比如蘇州一直都在主動去幫助周圍一些經濟發展比較慢的城市,城市之間都在主動去融合了,作為城市裡的一份子,我們更應該去融合,而不是偏見。

說到偏見,我將在我身上發生的一個真實事情講出來,就發現這些“偏見”的可笑了。

我在江蘇這邊生活已經10多年了,這些年我有一個深深的感受就是“受歧視”。有一次我騎車不小心撞到了一個當地的阿姨,我立馬停好車扶她站起來並送她去醫院檢查。在檢查等待過程中,她看我以為是本地人,就跟我說,“今天辛虧是本地人撞到的我,要是外地人撞得早都逃走了。”我聽了很彆扭,就跟她講我是外地的,她尷尬的沒有說話。

她的老公聽說她被撞了也來到醫院,檢查確定是輕微骨折,需要保養3個月。她老公問我要了我的聯繫方式,我為了希望能有第三方處理當時也報了警,交警趕到並對事故做了登記。醫院檢查出來,她老公跟我說,“放心好了,小夥子。等阿姨好了,醫藥費你按責任承擔一下好了,我們本地人不會跟外地人那樣獅子大開口的。”我信了這些話,在那個阿姨保養過程中,我還幾次買東西上門看望她。三個月過去,阿姨的傷已經好了,她老公聯繫到我說要談一下賠償的事情。這個時候我才知道我是多麼的善良——他們說最好私下解決好了,然後先跟我算醫療費,再是營養費,然後精神損失費、誤工費、工傷補貼等,加起來要幾萬塊錢。我這時才慶幸發生事故後我就選擇報警的明智。聽了他們的“算賬”,我就跟他們講還是讓警察解決吧,最終我只賠了7000就解決了。

這個經歷讓我真的認識到所謂“本地人”的好心不都是真的,但是本地人對外地人的“偏見”是實實在在的。我相信,很多在這些地方待過的外地人都有過這種“被偏見”吧。

當然,大部分本地人還是跟全國人民一樣很熱心腸的,真的希望我們眼裡的“散裝蘇”是真正的“蘇大強”,物質和精神文明都強的江蘇,而不是成了一個笑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