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不赞成金玉良缘,为何后来又反对宝黛的婚事?

田治彬


贾母不赞成金玉良缘,后来也是。但初期支持宝黛,后期也支持。表面上从正月十五贾母破陈腐旧套,借说书人讲故事说了一通才子佳人话,有批评宝钗与黛玉之意。实质批评宝钗居多,对于黛玉是以批评为保护,当众说家里孩子没有看外书,恢复黛玉被宝钗抓小辫的把柄。一见亲戚想起终身大事,对宝钗家薛姨妈提的金玉良缘回击。这话给薛姨妈听。住人家提姻缘终身大事的话来,四处皆知,宝黛之间没有此说。薛家的提法已经伤害了宝黛之情,二人姻缘,从中插杠,第三者插足。

接下来的戏《听琴》,想让薛家知难而退。从一见喜欢宝琴送衣百般好,对宝钗有心不也早这样对待了吗?贾母完全公开反对金玉良缘。支持宝黛之恋,宝琴出现以这种方式变相反对,打破传言,只是不好直说。


青木皮


主要是后来林黛玉率性而为的做了一件事,最终成了贾母的心病,使她后来反对了宝黛婚事。

林黛玉第一次入驻贾府,受到了特别款待,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开始萌芽滋长。 贾敏死后,贾母迫不及待地便派了船只接林黛玉入府。入府之后,贾母对她百般宠爱,虽然王夫人明确对林黛玉说不许她和贾宝玉交往,但是在贾母的同意下,林黛玉和贾宝玉最终还是一同住进了碧纱厨,两个人从此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成为贾府上上下下公认的一对儿。

王夫人对此自然看不惯,在她心目中薛宝钗比林黛玉好。于是金玉良缘的风声渐渐刮起,薛宝钗很快成为林黛玉的强劲对手。但是,林黛玉身后不仅有贾母这个老祖宗为她站台,还有个当巡盐御史的老爸,王夫人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宝贝儿子和林黛玉之间卿卿我我,情投意合的发展下去。

直到林黛玉第二次进贾府,形势发生了变化后,王夫人倡导的金玉良缘开始大行其道。王夫人通过贾元春赏赐端午节礼,明确提出了金玉良缘。 贾母毫不客气的进行了反击,利用打平安醮之际,当众明说贾宝玉年纪太小,不适合于娶妻,间接否决了薛宝钗和贾宝玉的婚事。挺钗派和挺黛派陷入僵局。

很快,薛宝钗采取怀柔政策,她先是借林黛玉说错酒令,抓住了她的小辫子让她服软,然后又主动关心林黛玉的身体,私下里派人给她送来了燕窝。后来,薛姨妈开始助力女儿,她主动关心林黛玉,认她为干女儿。紧接着王夫人再发力,宫中老太妃去世后,王熙凤病重,家中无人照管,薛姨妈入驻了林黛玉的潇湘馆,王夫人起用薛宝钗加入管家团队,走到了前台。奇怪的是,这一切贾母没有反对。

贾母那么疼爱林黛玉,极力反对金玉良缘后为何偃旗息鼓了呢?其实这都缘于林黛玉做过的一件小事。 红楼梦第十六回,贾宝玉看到林黛玉之后,欢喜异常。将北静王所赠鹡鸰香串珍重取出来,转赠黛玉。黛玉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遂掷而不取。

林黛玉不喜欢北静王的东西,而且骂他是臭男人,这似乎是她的一贯作风。贾母必定知道此事。因为北静王身份特殊,是四王中功劳最高的,更重要的是两家素来交好。秦可卿出殡,北静王亲自出面,去参加老太妃祭祀时,贾母和北京王妃租住的就是同一个院落。鹡鸰香串原是皇帝亲自赏的,北静王转赠贾宝玉之后,按照常理应该是被供奉的。所以鹡鸰香串虽小,但关系重大。林黛玉扔鹡鸰香串的举动,当时是小儿女的情态,但是在贾府走入没落后,却表达了另外一层含义。

林黛玉怒骂北静王,愤扔鹡鸰香串的事情,表明自己看不起官场,看不起北静王等人,这其实是表明她自绝于官场体系,拒绝与官场打交道。然而,这却是贾府当家少奶奶必备的素质。贾元春之所以选择薛宝钗,除了诸多因素之外,更重要的其实还是薛宝钗心系官场,这一点在贾府昌盛时不显得重要,但在没落之际,却是宝二奶奶必备的能力素质。

林黛玉扔手串的行为,暴露了她身上当宝二奶奶的重大缺陷。这个问题,随着贾府的局势不断恶化,一定会成为贾母的心病,历经了风风雨雨,贾母自然知道对于贾家整个家族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 一面是关系到贾府兴衰荣辱的官场体系,另一面是洁身自好的林黛玉;一面是理智,另一面是感情,如何取舍对于贾母来说其实并不是一道难题。所以她迟迟没有替林黛玉和贾宝玉做主。而脱俗出尘的林黛玉,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当初的一个举动,随着局势的变化,竟然让她原本可以依靠的贾母,最终没能替她和贾宝玉两人做主,成全她的美好姻缘。


朋友们,你认为我说的有道理吗?如果认同,点个赞吧,如果有不同意见,请赐教!


小涵读书


连紫鹃都明白,贾母是宝黛姻缘唯一的希望所系,贾府中的所谓“拥黛派”凤姐不过都是附和“老祖宗”的意思。

然而所谓“拥钗派”的荣府当家人王夫人也从未真正有过任何明确表态,内心的想法不论,言行举止上却都只看着贾母的意思。


因为贾宝玉婚姻真正的决策人、大孝子贾政是一定会在如此家族大事上顺从贾母意愿的。

贾母绝不是糊涂人,贾母虽然疼爱黛玉,但贾府和贾宝玉的前途命运当然是第一位的。

因此其实贾母除了在“掰谎记”中提醒过宝黛注意在贾府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之下要注意规矩礼仪,同时也为自己最疼爱的“两个玉儿”洗地,申明贾府“中等人家”之中也绝无“越礼”“私情”之事可能发生之外,事实上贾母从未有在所谓“金玉良缘”或者“木石姻缘”之间表现出任何的倾向性。
然而贾母借着对薛宝琴的特殊宠爱明确表态,否认了贾府中上下盛传的“宝黛姻缘”说,凤姐也见风转舵立即附和了老祖宗贾母的意思。

此举引发了“宝黛姻缘”的直接利益相关人慧紫鹃急出了“试莽玉”的招数来,贾母却仍然保持不露声色的淡定从容姿态。
此后跟进的还有王夫人安排宝钗加入“大观园临时管理三人组”协理。

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的封建包办婚姻实质上就是两个封建家双方达成的利益结合的交易,贾府的最高精神领袖贾母英明一世,怎么可能晚节不保在贾宝玉婚姻这样事关整个家族前途命运的重大决策中仅因疼爱黛玉而感情用事呢?

贾母是“拥黛派”的总后台的这种推测和臆想,只不过是某一“顶级红学专家顾问”的一家之言。

如此而已……

跟什么“无法超越”的经典之说毫不粘边,相反这种一家之言指导下的“原创”结局实在是影响了一部堪称艺术精品的影视作品的故事完整性,以致于其结局烂尾。

可惜呀……


阿丹151014015


(我是君笺雅,欢迎关注君笺雅侃红楼)

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贾母反对宝黛的婚事。这是《红楼梦》的版本问题。通行本120回,虽然流传最广,但也只当一部流行的作品来看。真正喜爱《红楼梦》的读者,最认可的,还是前八十回。



八十回前,贾母对于宝黛的婚事从来没有表态。唯一关于二人的关系是二十九回清虚观打醮后宝黛大闹一场,贾母的话。

老人家急得抱怨说:“我这老冤家是哪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凭着这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又不咽这口气。”

不是冤家不聚头虽然可以用在父母亲朋家人夫妻身上,可更多的还是用在情人夫妻身上。《红楼梦》开篇茫茫大士就说有一群风流冤家下凡历劫。贾母这里用不是冤家不聚头再一次呼应,更是指出贾宝玉和林黛玉是一对冤家。而无论王实甫,冯梦龙,都曾在作品心里明白讲明冤家就是情人间的昵称。



冯梦龙《挂枝儿·眼里火》:眼觑着俏冤家,不由人欣羡。

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望得人眼欲穿,想得人心越窄,多管是冤家不自在。

贾母在这里用了“不是冤家不聚头”虽是口头,但也有宣示宝黛是她认可的意思。贾母说几时我闭了眼,咽了气随他们闹去。贾宝玉林黛玉渐渐长大了,都要婚嫁的。显然贾母下意识里就是要让宝黛在一起的,才可能以后长久闹下去。这个念头可说是从来不变。

贾母不喜欢金玉良缘主因并不是薛宝钗不好。我认为贾母是嫌弃贾家出身低。贾家是公爵出身,薛家只是皇商。当年王家(伯爵)一个非长女(薛姨妈)嫁给了薛家嫡长子做了媳妇,可知薛家的地位实在太低。而现在薛家的姑娘要嫁给比王家高两等级的贾家嫡子做儿媳妇,贾母作为老派传统人是很不愿意的。觉得两人身份根本不对等。在老人家认为,贾宝玉一定要林黛玉这样的出身才能匹配。而林黛玉出身要比薛宝钗高的多。

贾母在清虚观和张道士说了: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得上就好了,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

张道士回贾母,说有个小姐十五岁,家世不错。贾母直接拒绝了。说和尚说了不让早娶。张道士这话说的有意思,当时薛宝钗刚好十五岁。他一个老道士哪里见到的小姐?前一阵他一直忙着给贵妃贾元春做平安醮,所以有人说张道士说的是不是薛宝钗?我觉得就算不是也是作者意有所指。贾母回的更妙,你个道士操什么心?和尚说了不该早娶。这是当面和张道士针锋相对了。我听和尚的,不听你这个道士的。贾母和张道士二人的对话都非常有意思。随后贾母又说,穷富没所谓,根基也没所谓。再穷都没事。这就表示出身很重要。士农工商,商人排最后,商人都富有,薛宝钗出身商。林黛玉出身士,这就高贵的多。就算出身贫穷的农和工都没事。就是不要商!这是贾母内心中瞧不起商人出身,反对金玉良姻的主因。

八十回后,安排贾母同意薛宝钗嫁给贾宝玉。我认为应该确有其事。但那时候我林黛玉十有八九已经死了。林黛玉死后,贾宝玉受到沉重打击。贾家彻底败落,薛宝钗反倒成了最好的选择。贾母也只有顺水推舟了。而至于宝黛婚事,根本不存在,也谈不上反对。潜意识里,林黛玉一直是贾母最佳的孙媳妇,只是林黛玉太短命了而已,最终两个冤家,有缘无分,甚为可惜!

君笺雅侃红楼,多歧为贵。你的关注将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动动手指,关注一下。非常感谢 !


君笺雅侃红楼


很多人认为贾母在宝玉的婚姻上,更倾向于宝黛,但其实却并非如此。从贾母在甫见薛宝琴之面,就属意於薛宝琴,想让薛宝琴嫁给宝玉,终因宝琴已许配他人而作罢。可见在贾母看来,黛玉就绝非宝玉婚配的佳选。

宝琴有些像钗黛的结合体,薛宝琴既有才情容貌,又见多识广、懂得待人接物,没有林黛玉的哀怨多愁,也不似薛宝钗那般世故圆滑。显然这样的人在贾母看来才是宝玉的最佳婚配人选。

而贾母曾说过,在其众多子孙中,贾宝玉是最像其祖父的,所以贾母也最疼爱宝玉。由此可见,贾母内心也是讨厌世故圆滑的人的(实际上很少有人真心喜欢世故的人的),因而,贾母的内心并不喜欢薛宝钗。但从贾府内定袭人为宝玉的姨娘和驱逐晴雯两件事看来,显然袭人与宝钗类型相似,晴雯与黛玉类型相似,选袭人就意味着属意於宝钗,驱晴雯意味着将弃黛玉。

而贾宝玉是家中嫡嗣,将来是要继承家业的,可是贾宝玉显然没有持家的能力,如果要在婚配上选择 黛玉为妻、晴雯为妾的话,显然是不可能维持家业的。如果选择宝钗为妻、袭人为妾的话,依靠贤内助的扶持,家业或可维持。故而,在贾府及旁人看来,宝玉选妻,宝钗显然更适合,所以在钗黛婚配人选上,贾府中支持宝钗的也甚多,支持黛玉的甚寡。

虽然从情感上来说,贾母疼爱黛玉,但是与林黛玉比起来,贾母显然又更疼爱宝玉。而贾母阅历丰富,也并不糊涂,故而在婚姻上一定要选的话,也肯定会选宝钗而非黛玉,这就是贾母最终赞同“金玉良缘”的原因所在。


有知社



贾母应该自始至终都不赞成金玉良缘,并为了打破这种传言还做了种种努力。至于后来又反对宝黛婚事,怕是续写者错解了曹公的原意吧。若硬要找出些理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手。

一,黛玉的身体。黛玉身体虚弱,常年药不离身,这样的身体不仅影响日常生活,对后代的健康也有妨碍,况且贾府人丁本就单薄,对血脉的延更加看重。贾母曾说“林丫头的乖僻,虽也是他的好处,我的心里不把林丫头配他,也是为这点子。况且林丫头这样虚弱,恐不是有寿的。只有宝丫头最妥。”

二,贾府已经处于没落阶段。自秦可卿死后,贾府经济已处于下滑阶段,正如冷子兴演说荣国府那样,“架子虽然未倒,内囊已经尽上来了。”而薛家是皇商之家,底蕴深厚,若与薛府成亲,正是权钱结合,强强联姻。而林黛玉一介孤女,既无娘家做后盾,又无健康做保障,怎么也赢不了宝钗这个强劲对手。

三,宝玉本身也因失玉而犯了病。糊里糊涂,不知是个什么结局,贾母弃了黛玉,也是为黛玉着想。毕竟手心手背都是肉,谁害了谁都不好。贾母让宝钗冲喜,也是赌一把,宝玉好了自然皆大欢喜,若不好,好歹保下了一个黛玉。可惜宝玉与黛玉皆不理解老太太苦心,一个病入膏肓,在宝玉宝钗的新婚之夜赴了仙都,一个在清醒明白后断了尘缘。


萍风竹雨123


此一时彼一时也,彼时黛玉父亲尚在,黛玉身份地位皆高于宝钗,又是贾母嫡亲外孙女,自然是希望亲上加亲,故不屑金玉良缘。奈何天有不测风云,贾府遭遇变故,黛玉身体每况愈下,贾母心有余而力不足,此时,王夫人联合凤姐一力撮合金玉良缘,为了贾府,为了宝玉将来,不得不放弃黛玉孤女而选择薛家。


林籁泉韵81601110


大概是因为贾母为黛玉寻到了更好的去处一一嫁给北靖王。这是出于家族的考虑,而不是两情相悦。贾府男子都没有大作为,大厦将倾之时,唯有把女子嫁出去攀龙附凤了,前有元春,后有探春,所以把黛玉嫁出去也正常。估计后来北靖王做了皇帝,所以才会是红楼。看网友说,探春睡觉,旁边的图案是草叶边有蚱蜢,那黛玉的《携蝗大嚼图》,是否也暗示着黛玉嫁北靖王,北靖王当皇帝,黛玉是潇湘妃子,去了那见不得人的去处一一红楼,最后郁郁而终。葬她的人是丈夫,所以是冷月葬花魂,是北靖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