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散裝的江蘇”一聲令下“十三太保”就衝上去,靠的是實力

江蘇為什麼會這麼喜歡內鬥?

最早從2000多年秦末漢初開始說起,一個徐州人領著一個淮陰人打敗一個宿遷人奪取了天下。

但凡南北政權割據,基本以淮河和長江為界,一河之隔,兩個皇帝,政權不同,民風有別。南邊攻擊北方野蠻沒文化,北方嘲笑南方柔弱怕打仗。

近代黃河的改道加速北部經濟的衰弱,南北經濟上的差距,加速了大局面的歧視。

這些只是表象,真實是江蘇是這樣的。


江蘇省的形成

在元代以前,絕大政權劃分行政區的的依據是“山川形便”,江淮南北因為地理和文化的不同,基本被分成二個部分。

漢朝時期江蘇地區,淮河以南為

揚州,以北為徐州

疫情下“散裝的江蘇”一聲令下“十三太保”就衝上去,靠的是實力

唐朝時期東部地區

唐代時期,劃分行政採用"道州縣"三級制。江蘇地區,淮河以北為河南道,淮河南北和長江以北為淮南道,長江以南部分為江南東道。

明朝開始,情況發生變化。

歷任統治者,尤其南方政權明白“力不足者守江,進圖中原者守淮,得中原而防北寇者守河”,就是黃河、淮河、長江三道地理防線。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政權,為了拱衛南京和老家鳳陽

朱元璋採用的就是“控江而治”的劃省原則,把南京和鳳陽周邊的府縣都劃拉進來,成立直隸省,大致範圍就是安徽、江蘇和上海的地方。永樂皇帝朱棣從

南京遷都北京,行政區劃不變,只是改個名字為南直隸

清朝初期,實行“清承明制”,保留南直隸,只不過把南直隸改為江南省。江南省一直是整個國家的重要糧、賦重地,加上人口眾多、事務繁雜。到康熙6年把江南省分為江蘇和安徽二部分。江蘇領揚州、徐州、淮安、江寧、蘇州、松江、常州、鎮江等知府。後期又冒出的江淮省江南省也是無疾而終。

疫情下“散裝的江蘇”一聲令下“十三太保”就衝上去,靠的是實力

清朝時期江蘇省

這就是江蘇的由來,江蘇的建省完全的人為地把蘇南、蘇北完全的風俗、語言、地理、氣候兩地糅合在一起,因此埋下南北互不認同的主要原因


江蘇地區文化和經濟的變化

地區文化是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形成的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文化一直受著不同地區的社會形態、經濟活動、地理環境等社會因素的制約,因此各地文化都有一定的差異。

江蘇現在分佈的區域文化細分為楚漢文化淮揚文化金陵文化吳文化等。

疫情下“散裝的江蘇”一聲令下“十三太保”就衝上去,靠的是實力

江蘇幾個文化的分佈

歷史上蘇南蘇北的文化和經濟的影響存在此消彼長的態勢,蘇北曾長期佔據著優勢。

第一階段:遠古至先秦時期

蘇北境內的大汶口文化遺址被證實是江蘇最早的文化起源;而後的發展成為的東夷文化也是華夏文化最重要的一部分。

春秋時期,最早在以今天泗洪半城為中心的徐國,受著中原文化和齊魯文化的影響。後期屬於楚地,受楚文化的影響,形成了江蘇最初的文化本底。

蘇南地區是太伯以中原華夏文化為摹本,結合百越民族即春秋吳國,形成了吳文化。吳文化是太湖地區南特有的水文化。

因此江蘇南、北文化誕生時,差異就初見端倪。

第二階段,秦漢至隋大運河的開鑿

此時為蘇北發展勢頭最好時期。江淮地區成為全國爭奪中心,楚漢爭霸、三國時期各種勢力的此消彼長,各種文化相互碰撞,造就了楚漢文化的基礎,最大特點就是尚武

東漢永和五年(公元140年),江北五郡的人口密度是江南二郡的2.6倍,鐵犁牛耕的普及度、水利設施和農作物產量也都是江北五郡佔優勢。

蘇北地區由於是漢朝的龍興之地,在兩漢時期,受著特殊優待,漢文化發展迅速,“兩漢文化看徐州”就是最好的證明。

疫情下“散裝的江蘇”一聲令下“十三太保”就衝上去,靠的是實力

徐州漢文化景區

第三階段,隋朝至清末

運河的開鑿加快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從而使得江南吳文化進一步發展,徐州的楚漢文化不能再作為當時江蘇境內文化的唯一代表。

隋大運河的興建至清末海運興起及津浦鐵路的貫通。這一時期經濟中心在於運河沿岸,江南的文化中心轉移到姑蘇;江北以揚州、清江浦為中心的淮揚文化初步形成,進而取代早期徐州為中心的楚漢文化成為江北文化的代表。淮揚地區和江南地區的經濟的飛速發展,促成了淮揚文化和吳文化作為江蘇的兩大主流文化。

這段時期,蘇北的形式嚴峻,由於地處南北爭奪中心,戰亂不止。黃河在南宋開始改道,黃河長期侵佔淮河入海河道。黃河改道的700多年裡,黃河數次決口,把蘇北最後一點本錢都搭進去了。

蘇南

地區數次北人南遷,帶來中原先進的生產力,開發了蘇南地區。“蘇湖熟,天下足”,此時蘇南地區成為帝國的糧、賦中心,蘇南和蘇北差距逐漸拉大。

疫情下“散裝的江蘇”一聲令下“十三太保”就衝上去,靠的是實力

江南水鄉

第四階段,海運的興起至今

海運的興起導致經濟重心從運河沿岸轉向海上,使得揚州淮安的經濟地位大跌,對淮揚經濟造成了嚴重的打擊,同時對淮揚文化的發展產生了不利的影響。而蘇南地區的吳文化隨著經濟的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之後,藉助地理優勢更進一步發展。


蘇南吳文化在200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對外吸收和融合,從而保持了其適用性、開放性、融合性和進取性。蘇南人勤勞、精巧、柔韌的經濟價值觀,形成了精打細算、精細作業、節省開支、細水長流的經濟作風。

蘇北地區楚漢文化主要文化性格:剛毅強悍、尊禮重義、質樸正統、尚武大氣,靈活度不夠,創造性不足。重視中庸之道、教書育人、義利合一。喜歡培養“有單位、有二胎、有酒量”的“三有青年”。

改革開發之後,由於政策傾向,地理優勢,工商業基礎、交通區位。蘇南地區依靠上海發展紅利,藉助“黃金水道”長江,保持少生優生的思想,成為新經濟的高地。蘇北地區還是處於農業大市,工業基礎薄弱,鐵路密度也沒蘇南大,因此在經濟上和蘇南的差距越拉越遠。

疫情下“散裝的江蘇”一聲令下“十三太保”就衝上去,靠的是實力

長三角地區

經濟的不對等,文化的差異,語言的障礙,性格的不同,有鬥爭肯定是正常的。


蘇南、蘇北互幫互助

發展機遇不同、地理位置不同、自然因素不同的綜合因素導致南北發展水平不同。蘇南經濟發展離不開的蘇北龐大的人口紅利和礦產資源。徐州的煤礦和水泥黃沙為蘇南的經濟建設立下汗馬功勞,南京長江大橋的建設就是用新沂境內的河砂。

在2000年前後,為了支持蘇北經濟建設,江蘇提出了“蘇南提升、蘇中崛起、蘇北振興”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2005年、2006年,江蘇省又作出了支持南北掛鉤、共建蘇北開發區的決策,讓蘇南10個縣(市、區)在蘇北跨區域掛鉤共同建設10個開發區,鼓勵蘇南重大產業轉移項目落戶蘇北。

蘇南一對一幫扶蘇北:蘇州---宿遷;無錫---徐州;常州---鹽城;南京---淮安;鎮江---連雲港。“幫扶”讓蘇南蘇北共贏,解決了蘇北本地的勞動力問題,也快速的把蘇北從農業大市發展成工業強市。

2005年百強縣18個,蘇北一個都沒有。

疫情下“散裝的江蘇”一聲令下“十三太保”就衝上去,靠的是實力

2019年中國百強縣名單,蘇北邳州、沭陽、射陽、東臺、沛縣均在。近年來,蘇北的發展越來越快,2019年,蘇北5市通了高鐵,徐州地鐵開通,南北差距越來越小,說明蘇南一對一幫扶蘇北有效果,說明一個問題我們江蘇還是很團結的。蘇北在全國不是最差的,只是和蘇南比較起來遜色了一點,放眼全國還是不錯的。

疫情下“散裝的江蘇”一聲令下“十三太保”就衝上去,靠的是實力

江蘇的大內鬥是基於各種文化的認同,使江蘇因文化的多樣而充滿活力。我們立足於“文化史層”,瞭解各種文化的形成、變遷的時空耦合、驅動因素。

基於文化不同,才會有各自文化的碰撞,成為江蘇發展的有利內因。江蘇綜合實力全國第二,經濟總量接近10萬億元,富可敵國,在全世界可以媲美第13大經濟體的澳大利亞。


蘇援至 黃石安

2020年春節的一場疫情影響了每一個江蘇人。國家衛生健康委提出一對一幫扶計劃,江蘇這次表現讓全國對江蘇刮目相看。“蘇大強”、“十三太保”、“硬核江蘇”的各種報道讓江蘇人感到自豪,其背後是8000多萬江蘇人共同努力的結果。

江蘇的家底是靠自己辛辛苦苦創造出來的,尤其建築行業,江蘇人一鍬一鍬挖土,一磚一瓦蓋房子,從全國蓋房子到全世界蓋房子,從勞務輸出到基建總包,流著汗完成的原始積累。

中國被稱讚基建狂魔,江蘇人付出最多。此次火神山和雷神山建設,江蘇的工程機械和建材功不可沒。江蘇的行動力著實讓讓人吃驚,“散裝的江蘇”一聲令下“十三太保”就衝上去了,這種“魄力”著實讓人感動。

疫情下“散裝的江蘇”一聲令下“十三太保”就衝上去,靠的是實力

2月9日下午,第五批江蘇援湖北醫療隊958人分別在南京祿口機場、無錫碩放機場集結,啟程出征湖北!至此,我省已派出1438名醫務工作者奔赴湖北參與疫情防控工作。

2月11日,江蘇支援黃石醫療隊310名隊員奔赴黃石,帶著江蘇人的愛心和期望,盼早日戰勝而歸,我們在江蘇等你們凱旋。

疫情下“散裝的江蘇”一聲令下“十三太保”就衝上去,靠的是實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