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的時候是怎樣劃分民族的?那時中國有多少個民族?

時代傻瓜李博士


民國時期對民族的很劃分很籠統,中國人當時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國家到底有多少個民族

眾所周知,現在中國有56個民族,除了漢族以外,共有55個少數民族。但這些少數民族都是建國後統計的,在民國時期,國民政府尚且沒有對國內的民族進行十分詳細的識別。

在清末時期,革命黨最初的革命宗旨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當時的革命者只想將滿人趕回東北老家,光復關內的漢地十八省。

不過在革命獲得勝利後,革命者的目標迅速變成了接管整個帝國,革命口號也從“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改為“五族共和”。而由於清朝皇族在東北的根基早已蕩然無存,因此清室也同意將整個國家交給民國。

在清室與中華民國簽署的優待皇室條件》中明確將整個國家主權交給民國政府,但是民國政府要保證滿、蒙、回、藏四個民族的宗教和政治權力,這四個民族享有與漢族相同的權力,地位與漢人平等。

在隆裕皇太后懿旨中明確寫道:

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

這裡面雖然只提到了滿、漢、蒙、回、藏五個民族,但是這並不代表中國只有這五個民族,因為清末時期人們並不知道中國到底有多少民族,這裡滿、漢、蒙、回、藏五個民族是個泛指,代表整個中華民族。

(印在火柴盒上的五族共和的宣傳畫)

民國成立之後,中國很快便陷入了軍閥割據的時代,從北洋政府到國民政府,誰都沒有完成真正意義上的全國統一,民族識別和調查工作更是無從談起,對此國民政府在對外辭令上統一使用中華民族進行概括,而實際上中國到底有多少個民族,民國時期是不知道的。

(北洋政府的國旗五色旗就是代之滿、漢、蒙、回、藏五個民族,泛指整個中華民族)

指導新中國建立之後,中國的民族普查工作才正式展開。1953年,新中國開展了全國第一次人口普查,在首輪統計中,共計登記了400多個民族。其中雲南省最多,有260多個民族,其次是貴州省,有80多個民族。

不過中國並非有400多個民族,這其中很多民族的稱謂是重複的,有的是自稱不同,有的是他稱不同,有的是漢語翻譯的不同。甚至有部分受調查者不明白民族的含義,直接用自己所住的地方申報民族,這才導致統計了400多個民族。

由於統計的民族數量眾多,甄別民族身份就成為一個繁重的工作。當時的甄別任務主要有三:

第一認定某一民族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

第二識別該族體是單一的少數民族還是某一少數民族的一部分

第三確定每一個族體的民族成分與族稱。

甄別各個民族的過程是非常漫長的長,總共盡力了三個時期,其中:

1954年的首輪統計為第一階段,這一階段先明確了較大的38個民族。

1954年到1964年為第二階段,基本明確了剩餘的民族數量和名稱。

1964年到80年代末為第三階段,對各民族進行詳細的劃分,歸併。

整個民族識別工作跨度達近30多年,直到80年代末咱們才完成了對56個民族的全部甄別工作,也就是說直到90年代初,中國才有了56個民族的說法,由此可見民族甄別的工作量之大。(西南地區大多數兄弟民族的甄別工作都是在建國後完成的)

在進行民族甄別的時候,咱們也是主要以血緣為參照,其次是文化,同時也尊重當事人意願。例如清代一些八旗漢軍和八旗蒙古的後代,他們在血緣上是漢族和蒙古族,但是在文化上,他們更加認同滿族,畢竟在清代他們與八旗滿洲統稱為“旗人”,同為統治階級。雖然他們在地位上也是有區別的,但是到清末時已經形成了共有的民族認同感,因此這些八旗漢軍和八旗蒙古的後代都被劃為滿族當中。例如清初重臣尚可喜的後代就選擇加入了滿族。

當然也有一些八旗漢軍和八旗蒙古的後代恢復了自己的本民族身份,這個就要尊重當事者本人意願了。

總而言之,我們今天看到的56個民族是改革開放時期才確定的,在民國時期中國人壓根不知道本國到底有多少個民族,只能用滿、漢、蒙、回、藏五個大民族或中華民族這個概念進行代替。


千佛山車神


以今天國家民族事務部門確定的民族數量,我國包括漢族在內有56個民族。實際上,這56個民族中,好多屬於歸類。比如,穿青人就歸類到白族中,雲南的摩梭人劃歸納西族,四川的摩梭人劃歸蒙古族。類似這樣的歸類在民國初期最明顯。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孫中山先生任臨時大總統,並提出“五族共和”的共和國建國理念。把中國國內民族劃為漢、滿、蒙、回、藏五族,而北洋政府的國旗恰恰就是紅、黃、藍、白、黑五色。

其中的漢,就是把中原地區和南方褚省的綜合,被稱為漢地十八省,即直隸,山西,陝西,甘肅,河南,山東,湖南,湖北,四川,雲南,貴州,廣東,廣西,江西,福建,浙江,江蘇,安徽。滿,就是生活在東北的所有原女真各部族,蒙就是生活在蒙古高原的蒙古族,回就是包括回族、維吾爾族等生活在西北或內地的伊斯蘭教信仰民族,藏就特指藏族。

在這個劃分中,漢的包容性最強,華南和西南的各個少數民族都劃歸漢族,原因是這些地方自古屬於漢文化影響之地,而且南方少數民族在歷史上與中原華夏認同感較強,中國三大始祖之一的蚩尤,就是南方百越民族的祖先,南方少數民族在文化和生活習性上最接近漢族。把信仰和生活習俗相近的民族劃歸到一起,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一種人文理念。

至於當時有多少少數民族,由於各方面條件的限制,當時也沒有準確數據。今天的五六個民族,是新中國成立後才歸類劃分的。現在生活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所有民族都是中華民族。


若愚趣談


民國時期有所謂五族共和的說法。就是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和藏族。

56個民族的說法是建國以後,參照蘇聯的少數民族管理體制,對當時中國各地的民族分佈情況進行了調研之後,得出來的結論,實事求是的說,在這個過程當中,政治因素是有一定影響力的。沒有完全按照民族劃分的基本原則。據說當時,光雲南省就上報了五六十個民族。後來中央不滿意,要求雲南省進行了縮減。至於為什麼定在56個,這也和蘇聯有關。蘇聯定了100多個少數民族。中國就不能定太少,但也不能定的太多。50多個差不多,剛好合適。

縱觀五族共和的說法,可以很明顯的發現,對於南方地區是沒有進行少數民族劃分的。比如現在南方地區,人口眾多的壯族,苗族,侗族等,在民國時期都認為是漢族的一支不被確認為少數民族。其實這種說法本身也不為過。壯族本身和漢族沒有什麼顯著差異,單獨劃分出來的意義其實很小。苗族這樣的少數民族,在當時其實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已經和漢人雜居生活習性上與漢人沒有顯著差異,還有一種是依然生活在深山老林之中較為完整的保留了其原有習俗。前者實際上可以被視為漢人了。後者的數量其實不大。

而北方的少數民族,其內涵和當代的內涵還不太一樣。比如蒙古族,其實,不僅僅包括現在的蒙古,還包括很多現在被新劃分出來的少數民族,比如鄂倫春。嚴格意義上講,這個時候的蒙古族泛指北方的遊牧民族。回族的內涵也是如此。泛指當時信仰伊斯蘭教的所有少數民族,不僅僅包括現在的回族,還包括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


用戶4325101516


民國時期戰亂不斷,不僅國內軍閥混戰,還要抵抗外國人的侵略,基本上也沒有誰會有這個心思做什麼民族識別,都忙著打仗去了。

因此,民國時期的民族劃分也非常的簡單:漢、滿、蒙、回、藏,一共五族,也就是中華民國的基本政治綱領“五族共和”,當時北洋政府的國旗就是五色旗。


五族之說,源自於清末光緒時期一批滿族的留日學生提出的說法:

漢滿人民平等,統合滿、漢、蒙、回、藏為一大國民。

自此以後,五族之說便成了一種比較通用的說法,孫中山在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也採用了該說法,提出了五族共和。

實際上,民國時期的漢、滿、蒙、回、藏,和現在的概念是不一樣的。

當時清朝的領土一共分為三大塊:漢地十八省、滿洲、蕃部。其中蕃部又分為蒙古、回部、西藏。五族之說即出自此。

漢,基本上是指世居在漢地十八省的人群。像雲南、廣西都屬於漢地,那裡的少數民族也被當成了漢族的分支,包括壯族。

漢地十八省:直隸,山西,陝西,甘肅,河南,山東,湖南,湖北,四川,雲南,貴州,廣東,廣西,江西,福建,浙江,江蘇,安徽。


滿,不用多說,也就是女真人,清朝的統治族群,興起於東北一帶(也就是滿洲)。

回,指的是回部地區信奉伊斯蘭教的多個民族的統稱,包括現在的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斯坦族等。

蒙,也就是生活蒙古草原的蒙古人。

藏,當時生活在西藏地區的人群。

實際上,當時的五族劃分是個相當籠統的概念,是一個比較單一的地域概念。雖然說的是五族,但並不代表其他民族不存在,只是沒有被精確劃分而已。主要是民國時期大家都忙著打仗去了,誰會花這個閒工夫去識別。

一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後,對中國境內的民族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識別和劃分 這才形成了現在的56個民族。


小鎮月明


私殺、亂宰、胡吃,得勢時崇“儒”,失勢時“拜佛”為一族群……

剩餘的其它族群,又根據其各自的生活習俗和飲食方面的不同,有各自不同禁忌、戒規的,又分成為回、滿、蒙、藏族群。乃被稱為漢、回、滿、蒙、藏五族共和時代……

我今天說這等話,君君們還別不愛聽,這次武漢病,“零”號病源患者絕對不會出現在少數民族當中……

都是吃豬肉惹的禍!


田間壹壬


在清朝的大廈傾覆之前,孫中山同盟會所喊的口號是驅除韃坦、恢復中華,但是在1912年孫中山成立民國南京臨時政府的時候,他卻改變了自己的口號,採用了清末五族共和的說法。

這個說法在被孫中山於民國提出來後,後來的北洋各軍閥也紛紛採用了這種說法,堅持了五族共和的理念,把孫中山最開始用的五族共和五色旗當成了當時的正統國旗。


民國時期五族共和中的五族

有很多人在不瞭解民國到底有多少民族的情況下,很有可能就會被五族共和這個說法給帶偏了方向,以為民國時期就只有五個民族而已。

但實際上如果我們真要探究民國民族數量的話,我們就會發現民國的民族數量不僅不止五個,甚至還要比我們如今的民族數量還要多上幾個。

在說到民國時期的民族數量之前,我們來了解一下上面所說到的五族共和是什麼意思。


五族共和並不是指民國時期只有五個民族,而是指民國時期五個影響力極大的民族。

在民國時期,影響力最大的五個民族分別是漢族、藏族、蒙古族、滿族還有回族。

不過這裡大家要注意的一點是,民國時期的回,並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回族,民國時期的回是一個很廣泛的概念,它所代表的是所有信奉伊斯蘭教的人。

其中既包括了我們現在所說的回族,也包括了西北大地上很多信仰伊斯蘭教的漢人以及新疆的少數民族。

其他四大族之所以能區別於其他少族的原因

除了漢人之外,其他的四大族之所以能區別於其他的少數民族,主要是因為他們生活的區域實在太過於廣闊,他們在當地的影響又實在太過於龐大了。

他們四大族分別代表的是我國的四大區域:西藏、蒙古、東北、西北。

正因為他們在這些區域的影響力太大了,所以在民國取代了清朝之後,他們才會被單獨排列了出來。

至於其他的少數民族,因為他們所生活的區域也有大量漢人的存在、是我們傳統漢地範圍的原因,所以在自身地區影響力不足的情況下,這才沒有在當時單獨排列出來。

在說完了民國時期的五族共和之後,接下來我們切入主題,我們來講一下民國時期到底有多少個民族。

民國時期的民族數量一共有65個,其中除了漢人,其他的少數民族一共有64個之多。

往下我們從一個名單來了解一下民國時期的少數民族到底都有哪些:


所以說這就是民國時期的民族數量,當時一共有65個民族、64個少數民族。


孤客生


1912年2月12日,愛新覺羅·溥儀發佈了退位詔書:

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

為什麼只說滿、漢、蒙、回、藏這五個民族呢?因為這個五個民族在當時所佔據的人口比例最多,也就是說這五個民族是主體民族,所以只要這五族同意了共同組建中華民國,那麼中華民國就可以順利組建了。

據說當年袁世凱曾想將朝鮮和尼泊爾納入中華民國版圖,如果這個想法實現了的話,或許就要增加朝鮮族和尼泊爾族了,所謂的“五族共和”也要變成“七族共和”了。

但是,這是否就意味著民國時期只劃分了漢、滿、蒙、回、藏五個民族呢?顯然不是。

孫中山當年為了起事,喊出了所謂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但是這個政治口號在後來是被放棄了的,因為在中國這片土地上不止有漢族一個民族,所以他在晚年又提出了一個新的想法,即融合中國各族成為一個大中華民族。

後來,為了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統治和管理,國民黨又提出了一個所謂的“邊疆民族”的概念。所謂的“邊疆民族”,也就是區別於漢族、沒有被漢族同化的邊疆地區的民族。

當時,又有學者說,按照孫中山對於民族構成要素的說法,中華民族應該由漢、滿、蒙、回、藏、苗六族構成。由此可見,當時也已經有了苗族的定義。

1935年人類學專家劉鹹在雜誌上發表《國防建設與邊疆民族》,向國民政府建議將“邊疆民族”更具體地劃分為西南、西北和東北三個部分,西南包括苗、蠻、猺、玀玀、西番、正藏族等民族,西北包括額魯特族、土爾扈特族、和碩特族、東干回族(漢回)、布魯特族、薩拉爾回族(纏回)、哈薩克族等民族,東北包括喀爾喀族、布里雅特族、八旗後裔、鄂倫綽族、奇楞族、恰喀拉族、赫哲族等民族。

後來,國民政府為了避免歧視,將所謂的“少數民族”也改稱為“邊疆民族”。

1943年國民政府教育部所印發的《邊疆教育概況》,文件中,也涉及到了民族的劃分:

新疆有維吾爾、蒙古、哈薩克、柯爾克孜等人;察、綏主要是蒙族;寧夏是回民、蒙民;甘肅雖有哈薩克,但主要是指蒙、藏、回人;青海有蒙、藏;四川有夷、羌、番、嘉、戎、苗等族;西康分為康族、夷族兩大部分,還有少量苗族、藏族;雲南有羅羅、苗、慄粟、怒子、古宗、傜、沙人、麼些各族;貴州有苗、仲家、儸儸等族;湖南為土著的苗、傜、蠻夷各族;廣西有苗、傜、侗、僮、伶、儂、伢、佬、黑衣、儸儸等族;廣東有傜族、苗族、黎人;西藏地方主要是藏人。

所以,民國時期雖然已經開始了民族的劃分,但是仍然顯得比較混亂。至於民國時期劃分了多少民族,因為當時戰亂不斷,所以國民政府也沒辦法進行系統地劃分,更不用說數目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國家穩定下來了,才有精力、物力、人力和財力去對民族進行系統的調查,然後經過了大量的調查統計工作,最終確定了56個民族,餘下的則為未識別民族。


流浪的侯爵


老張來回答這個問題,以下為本人原創,切勿抄襲。


我們今天說中國有56個民族,這是新中國成立之後的說法,在此之前是不存在這種說法的,甚至連少數民族這樣的叫法都很少。包括民國時期,通常使用的也都是封建社會常見的蠻夷、韃虜這種字眼。清末,革命黨人提出的口號,就是“驅除韃虜,回覆中華”。

如果非要給個數字,可能說民國時中國有5個民族更合適。

可能很多人看到這個數字,會立馬跳起來,說瞎胡鬧。且聽我言!

從封建時代開始,歷朝統治者基本都說不出自己統治之下有多少個民族,因為沒有人口普查嘛。那時連全國總人口數量都是瞎估算的(雖然漢隋唐宋等都有各種辦法統計人口,但算不上真正的人口普查)。到了民國也是如此,雖然民國時期的人口登記資料已經很全面,但是也沒有對少數民族進行過普查。

滿清統治時,在統治階級眼裡,全國的民族可以這樣分:滿族、蒙古族、漢族、回族、藏族這5大民族,外加其他少數民族,但是這些少數民族是可以忽略不計的。到了滿清滅亡時,民國政府與滿清簽訂協議,從滿清手裡接管全國。當時的文件裡有這麼一句話:

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

民國政府也是這麼認為的,全國五大族:漢、滿、蒙、回、藏,其他的忽略不計。所以,當時中華民國提出了“五族共和”的口號。北洋政府的國旗也設計成了五色旗,五種顏色代表五個民族。可以說,只有這5個民族是民國官方認定的。

民國到滅亡也沒搞清楚有多少民族

民國成立後,1912年內務部進行了一次所謂的全國人口普查,但是這次普查並未覆蓋全國,有8個省區沒參與。而且這次普查的數據被認為不準確,普查的目的是為了跟土地掛鉤,沒涉及民族問題。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了,第二年又進行了一次人口普查,結果這次更慘,全國大多數省份都沒有按規定開展普查,更沒有上報數據。其中12個省份直接一個數字都沒有上報,內政部沒辦法,只能自己隨便填了個數據。

(本表來自《民國時期全國人口統計數字的來源》)

民國後期,有一句話很流行,叫“四萬萬同胞”,其實這也是一種估算,1953年人口普的結果是中國有5.3億人。



參考資料:復旦大學侯楊方副教授 《民國時期全國人口統計數字的來源》


南京老張


民國的民族政策與劃分問題,必須要分成兩個時期來討論。前後兩個時期所秉持的理論內核存在本質區別。

這兩個時期分別是:民國初年,以及蔣介石主政的國民政府時期。

民國初年,因為漢民族主義與繼承清朝疆域的合法性之間有不相容性,民國政府不得已而打出“五族共和”的口號。

五族就是滿、漢、蒙、回、藏五族。這裡的回並不是指內地的漢回,而是指新疆的纏回。

這五族的劃分是清朝的歷史遺產。例如,下面這張承德避暑山莊的麗正門匾額,使用的五體文字,就對應著清朝的國民觀念:

民國初年的“五族共和”口號,帶有著權宜之計的特點。一個以漢民族主義起家的政權,顯然不可能真正尊重少數民族國民。

1912年,國民黨的前身同盟會通過了《中國同盟會總章》,其中關於民族的問題,提出“實行種族同化”政策;蔣介石上臺後,他將這種思想發揮到極致。

所謂的同化政策,實質上就是行大漢族主義之實。

蔣介石在《中國之命運》中指出,滿、蒙、回、藏都是漢族的分支,都是宗族。換言之,國民政府不承認任何民族的劃分。對於一些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當時統稱苗夷,這些民族的勢力不如民初五族,所以也從來不被視作是民族。

總而言之,國民政府時期的民族政策帶有大漢族主義的特點。但是很顯然,這種做法讓蔣介石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HuiNanHistory


民族的劃分

從世界歷史角度來看,民族的劃分是一件很微妙的事情。所謂微妙,就是衡量不同群體是否是一個民族,需要考慮太多的問題,很多細節上的差異,就會導致一個民族被分拆,也會讓兩個截然不同的族群被視為一個民族。而這些細節包括風俗習慣,包括信仰,此外還包括自我認同。

典型的例子有猶太人。猶太人裡面,有歐洲人長相的,也有黑種人長相的,此外還有黃種猶太人。按照中國人的觀念,又是黑人又是白人,這樣的大雜燴群體斷然不能被視為一個民族,但是事實上,按照猶太人的標準,膚色不影響一個人是不是猶太人。

在我國南宋時期,南宋人和金朝人都以“漢人”自居,但互不承認對方是“漢人”,南宋背地裡把金朝叫做“韃虜”,而金朝文人明目張膽將南宋叫做“妖朝”、“蠻夷”,甚至還誇耀金帝是堯舜傳人。

因此個人認為:民族劃分標準,不同時代、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標準。

民國時代的民族劃分和當代也極為迥異。

北洋時期

整個中華民國的歷史,可以劃分為北洋軍閥政府時期和國民黨時期。

北洋軍閥政府奉行“五族共和”理念,認為整個中國其實是由五個民族組成的:即漢、滿、蒙、回、藏五個民族。並且,當時的國旗五色旗,就是代表五個民族。

“五族共和”所說的五族成分,和現代的五族差別很大:比如說漢族裡麵包括壯族等族群;而滿族則包括赫哲族、鄂倫春族;回族則泛指一切信仰回教的民族。

之所以北洋軍閥政府將國民劃分為五族,其主要原因兩點:第一點是根據民國的地域,以及地域族群、歷史發展的不同,大致做出如下規劃;第二點則是北洋時代國內軍閥連年征戰,民國政府那沒那個條件,去進行繁瑣的民族識別工作。

國民黨時期

民國十六年(西曆1927年)國民黨政府主政中國。和北洋軍閥政府相比,國民黨政府有其獨特的特點。

那就是國民黨政權具備成體系的執政綱領和思想。這和沒有意識形態建樹的北洋軍閥政府截然不同。國民黨認為,美國社會,是由英國後裔、德國後裔甚至荷蘭後裔等不同國家的族群組成的,但是美國人的觀念裡,只覺得自己是美國人,因此,國民黨認為,中國也應該學習美國,建立國族觀念。

比如老蔣在其著作《中國之命運》裡就提出,中國境內的各民族,其實和漢人有一個祖先,因此這些族群都是漢人的一個分支。偉大領袖在其著作裡,曾指責老蔣“不承認少數民族存在”,因此,可以認為按照國民黨(至少在在大陸時期)的觀念,中國是不需要劃分民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