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栽培設施,及杏鮑菇菌渣配方栽培技術,建議收藏

平菇是最常見的食用菌品種之一,本文作者介紹了平菇菇房和菇棚兩種季節性栽培設施的建造方法,並重點闡述了菌渣配方栽培平菇技術全過程,包括杏鮑菇菌渣配方培養料配製、培養料發酵、裝袋、滅菌、冷卻、接種、發菌管理、出菇管理和採收等技術程序,為廣大菇農利用菌渣高效種植平菇提供參考。

平菇栽培設施,及杏鮑菇菌渣配方栽培技術,建議收藏

1 平菇生物學特徵

1.1 形態特徵

平菇形態上和其他菇類一樣,也是由菌絲體和子實體兩個部分組成。菌絲體白色,由孢子萌發發育而成,多細胞結構,具有分枝和橫隔的絲狀體,呈絨毛狀。初為單核菌絲,隨後單核菌絲再質配成雙核菌絲。菌絲體在培養基內吸收營養,發育到一定程度,在一定溫度和溼度等條件下就能形成平菇子實體。

1.2 生活條件

與其他各種食用菌一樣,平菇的生長髮育過程需要一定的生長環境條件,主要包括營養、溫度、溼度、空氣、光照和酸鹼度(pH值)等,並且在不同的生長髮育階段對各種因素的要求略有不同。

平菇栽培設施,及杏鮑菇菌渣配方栽培技術,建議收藏

2 栽培設施

根據栽培季節的不同,平菇栽培設施的建造也不同。若冬季出菇,則選擇建造半地下室溫室(以下簡稱菇房)來栽培平菇,若選擇夏季出菇,則選擇建造鋼架大棚(以下簡稱菇棚)栽培較好。無論菇房與菇棚,場地選擇均必須遠離工礦企業、畜禽養殖等汙染源1 000 m以上。

2.1 菇房建造

菇房是指下部磚石(或泥)砌牆,上部覆蓋瓦片、草簾或薄膜等的設施溫室菇房,一般坐北朝南,東西延長,向下挖0.5~0.7 m,南北寬8 m,東西長10~30 m。挖出的土可以砌成寬0.7~0.8 m、高1.0~1.5 m的前後牆和脊高2.5 m左右的山牆。在東西山牆留80 cm×160 cm的門,前後牆上每隔2 m留直徑為40 cm(或正方形)的通風口,脊頂留2~3個60 cm× 60 cm大的活動窗。後坡上用玉米稈、麥草等覆蓋30~50 cm厚,前坡面用竹竿拱起,覆蓋薄膜、草甸等。牆體也可以用磚石或空心磚砌牆,內外為12~24 cm磚牆結構,內部填充保溫材料。

平菇栽培設施,及杏鮑菇菌渣配方栽培技術,建議收藏

2.2 菇棚建造

菇棚是指以鋼架(竹木)為骨架,外覆蓋薄膜、草簾等的設施。鋼架菇棚,每畝建造材料一般為:直徑2.5 cm、長度11 m鍍鋅鋼管200根,鍍鋅連接器100個,固定器200個,壓頂簧400個,壓膜槽100根,壓膜簧200根,地毛繩100根,8 s流滴耐老化薄膜兩幅220 kg,草簾120條。竹木菇棚可參照籌備建材。

菇棚一般東西方向,背風向陽,南北寬6~7 m,東西長40~50 m,棚頂中心高度約3 m,邊高1.5 m。覆蓋物分3~4層,先是一層薄膜,接著覆蓋草簾,再覆蓋薄膜和遮陽網等。

平菇栽培設施,及杏鮑菇菌渣配方栽培技術,建議收藏

3 栽培技術

3.1 菌株類型和生產季節選擇

根據平菇各菌株出菇溫度範圍不同,將平菇劃分為低溫型、中溫型、高溫型和廣溫型等類型。

低溫型一般為5℃~15℃,中溫型一般為12℃~25℃,高溫型一般為20℃~35℃,廣溫型一般為10℃~35℃。播種可分為秋播、冬播和春播。秋播播種期在8月下旬至9旬下旬,從事大批量商品菇生產最好在這段時間內播種;冬播在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播種,春節前後進入盛產期,有較好的鮮菇市場;春播在2月以後播種,4月中下旬出菇。

平菇栽培設施,及杏鮑菇菌渣配方栽培技術,建議收藏

3.2 熟料袋栽技術

培養料種類及質量要求,栽培平菇的培養料有棉籽殼、玉米芯、雜木屑、大豆秸稈、豆粕、棉渣、麩皮、米糠、玉米粉、石灰、石膏等。工廠化杏鮑菇只生產頭茬菇,培養基質的營養物質沒有消耗殆盡,還有極大的利用價值,處理後可添加到新料中栽培平菇等食用菌。本文作者重點介紹利用杏鮑菇菌渣作栽培平菇的方法過程。

平菇栽培設施,及杏鮑菇菌渣配方栽培技術,建議收藏

4 生產技術操作過程

4.1培養料配方和預處理

隨著我國食用菌產業的飛速發展,大量菌渣循環利用成為重要研究內容[6]。菌渣循環利用栽培平菇,可選配方有以下幾種:①杏鮑菇菌渣20%,棉籽殼78%,石灰2%;②杏鮑菇菌渣40%,棉籽殼47%,麩皮10%,石灰2%,石膏1%;③杏鮑菇菌渣70%,麩皮20%,玉米粉4%,豆粕3%,石灰2%,石膏1%;④杏鮑菇菌渣50%,麩皮20%,棉渣20%,玉米粉4%,豆粕3%,石灰2%,石膏1%。杏鮑菇菌渣取自杏鮑菇工廠化生產廠,去掉外袋、粉碎、過篩、曬乾。棉籽殼、棉渣、豆粕等材料也要先晾曬,拌料前適當浸泡預溼。

平菇栽培設施,及杏鮑菇菌渣配方栽培技術,建議收藏

4.2培養料堆制發酵

按配方比例稱取各種培養料,經過人工或機械攪拌均勻,調節含水量至65%~70%,pH值6.5~8.0,然後建堆發酵[7]。堆寬1.5~2.0 m,堆高0.8~1.2 m,長度不限,料堆每隔30 cm,用直徑5~8cm尖頭木棒從上到下垂直打一通氣孔,堆表覆蓋薄膜或草簾。當表層20 cm左右溫度上升到55℃~60℃時,開始第一次翻堆,復堆後再按上述打孔和覆蓋,繼續發酵。每隔12 h左右翻堆一次,如此反覆3~4次,1周左右後發酵結束。發酵料呈深褐色或咖啡色,有特殊香味。

4.3裝袋

平菇栽培,菇農一般選擇常壓滅菌,出菇袋選用低壓高密度聚乙烯塑料袋。熟料栽培的出菇袋一般長40~50 cm,寬17~20 cm,厚2.5~3.0 cm。裝料用裝袋機機械裝袋,不僅節約人工,而且料袋均勻,上下鬆緊一致。兩頭袋口套塑料環,在套環口敷上牛皮紙或3層報紙,再用橡皮圈紮緊。

平菇栽培設施,及杏鮑菇菌渣配方栽培技術,建議收藏

4.4滅菌和冷卻

按照常壓滅菌步驟,將料袋搬放到滅菌池內,擺放整齊,菌袋間稍留間隙讓氣流流通。常壓滅菌要求溫度升到100℃後維持10~12 h。滅菌完畢,待自然降溫到可人工操作,將栽培袋從滅菌池搬運到提前準備好的菇棚繼續自然降溫。常壓滅菌開始的同時,用來發菌和接種的菇棚需用甲醛+高錳酸鉀燻蒸或一燻淨點燃燻蒸,對環境進行殺菌、殺蟲,做好接種前的準備。

4.5接種

散戶菇農一般直接在菇棚一端,用接種帳隔出個小空間進行棚內開放接種。待栽培袋料溫降到30℃左右時,開始搶溫接種。接種人員進入接種帳內前,要更衣,用酒精擦拭雙手。接種時先將菌種的老皮拔掉,再把菌種扒成玉米粒大小,接到培養袋的兩端,然後在端口套環上覆蓋報紙並紮緊袋口。

平菇栽培設施,及杏鮑菇菌渣配方栽培技術,建議收藏

5 發菌期管理

菇農可以直接將消毒滅菌過的菇棚當作發菌棚遮光後就地發菌。發菌開始時,保持通風換氣,空氣優良,5~6 d後溫度由30℃降到25℃左右開始發菌。溫度高時,以“井”字形排列,並及時通風降溫。發現有汙染的菌袋應及時清除。發菌時間一般在30~45 d不等,菌絲滿袋且健壯無變異即發菌完成。

平菇栽培設施,及杏鮑菇菌渣配方栽培技術,建議收藏

6 出菇期管理

當菌絲髮滿菌袋後1周左右,袋口處菌絲增厚,出現小菇時即可開袋進入出菇管理階段。出菇袋一般都是碼成牆式兩頭出菇,菌牆間留0.8 m左右的管理通道。地面用空心磚或磚等墊高20 cm左右,放上兩根細竹竿後碼放出菇袋,一般碼放1~2層放一層竹竿,共堆放6~8層,高度1.0~1.2 m。冬季半地下室溫室栽培平菇,碼放高度可略高一些。線繩扎口的出菇袋可解開扎繩將袋口翻卷一下,或直接剪掉袋口,或用套環覆紙袋口把紙直接揭掉即可。出菇需較高的空氣相對溼度、充足的氧氣和一定的散射光照。一般需保持空氣相對溼度85%~90%,每天噴水的同時注意適當通風換氣。

平菇栽培設施,及杏鮑菇菌渣配方栽培技術,建議收藏

7 採收及上市

平菇生長速度較快,一般1周左右即可採收第1潮菇。菌蓋邊緣由內捲開始展平時最為成熟,採收時,一手按住菇柄基部培養料,一手捏住菇柄輕輕扭下,切除多餘柄角即可。採收前一天停止澆水,採收前2~3 h,輕噴霧水可保持菇體新鮮不開裂。根據市場需求,菇農一般在七八層熟時就及時採收銷售。

平菇栽培設施,及杏鮑菇菌渣配方栽培技術,建議收藏

綜上所述:就是本文的全部內容了,希望本文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三農知識的話,就關注一下筆者,筆者每天都會寫作有關三農各種各樣的三農實用文章,也拜託大家幫忙、點贊、收藏、轉發一下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