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崇禧到宋希濂,再到杜聿明,国军徐蚌会战指挥为何如此难产?

拿破仑说过这样的话:“一头狮子带领的一群羊,可以打败一只羊带领的一群狮子”。这句话折射在战争指挥问题上极富哲理。折射到淮海战役(国民党称之为徐蚌会战)上更是印证了这句话的真谛。

淮海战役国军80万之众,其中有两大王牌主力第5军和18军,为何最终输得如此之惨,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也是出在指挥这个“龙头”问题上。

通常来讲,指挥需要保持稳定性、连续性、权威性。那么淮海战役国军的指挥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国民党统帅部是在1948年10月下旬着手解决徐蚌会战统一指挥问题的。当时,考虑到徐州“剿总”司令刘峙的能力威望不够,特别是指挥大兵团作战方面远不能胜任,一度考虑过几个人担纲徐蚌战事的指挥。

从白崇禧到宋希濂,再到杜聿明,国军徐蚌会战指挥为何如此难产?

第一个人选白崇禧

当时,国民党国防部长何应钦和参谋总长顾祝同向蒋介石建议:“请华中“剿总”司令白崇禧担任国防部蚌埠指挥所主任,统一指挥整个中原战事”。对于这样的任命,起初白崇禧是非常乐于接受的。因为对于一个职业军人、高级指挥官来讲,给其增加兵权和势力,常理上是没有人会不愿意的。何况,作为新桂系军阀最富代表性的人物,视军队如生命的白崇禧更是如此。

然而,令蒋介石没有想到的是,白崇禧先是同意,后却反水。他以“南京可以直接指挥,不必重床叠架”为由坚决推辞。

绰号“小诸葛”的白崇禧,城府深、智计多、反应快,他拒绝有他深一层的考虑:一是基于他对即将到来的决战形势判断极不乐观,在他认为:“战局不能挽回,再增加两个兵团也不能顶事,多投入一个兵团就多送一个兵团”。二是基于蒋介石肯定插手战事遥控指挥。蒋介石直接插手战事已成习惯,这导致国民党很多一线高级将领只听命于蒋介石的命令和手令。三是基于缺乏依托指挥机构无法实施有效指挥。徐州的指挥机构白崇禧不能用、也用不了,在蚌埠建立新的指挥所又根本来不及。

白崇禧这一放“鸽子”,使得蒋介石不得不找另外的人选。

从白崇禧到宋希濂,再到杜聿明,国军徐蚌会战指挥为何如此难产?

第二个人选宋希濂

当时任国民党军第14兵团司令的宋希濂,据他本人的回忆:他是10月24日接到蒋介石自北平发来的电报,叫他就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的,25日又接到国防部发表正式调职的命令。

接到这个任命,宋希濂十分彷徨与踌躇。因为,他当时对于徐蚌方面的战事情况并不了解。最主要的也是他最为担心的是,指挥上存在的困难问题。徐州“剿总”所辖的部队为邱清泉、孙元良、黄百韬、李弥四个兵团。宋希濂认为:“李弥是我的旧部,人颇浑厚,黄百韬也较为踏实,我估计这两个兵团在指挥上是不会有多大问题的”。“孙元良为人虚伪狡诈,个人利害看得超乎一切”。特别是“邱清泉骄横跋扈,狂妄自大,向来目空一切”。“而邱清泉兵团又是淮海战区中的骨干,这样,怎能指挥得心应手呢?”

基于这些考虑,宋希濂以“到鄂西后情况渐明,正在做种种规划和积极部署以及自己对徐州方面情形不熟悉”为理由,于26日电请蒋介石及顾祝同收回成命。

然而,令宋希濂没有想到的是,27日他即收到了蒋介石要求他必须到职的电报。没办法,宋希濂只好准备于10月31日率部分人员乘船东下。

就在宋希濂准备动身前去徐蚌的时候,他又于当天晚上收到蒋介石通知他已改派杜聿明前往的电报。

真可谓是一波三折。就这样,宋希濂到徐蚌地区指挥的事也就搁浅了。

从白崇禧到宋希濂,再到杜聿明,国军徐蚌会战指挥为何如此难产?

第三个人选杜聿明

实际上,杜聿明原本上就是徐州“剿总”副总司令,负责这一地区的战事。只是10月份,东北战事打得正酣,蒋介石便把杜聿明当成“救火队员”,直接拉到东北负责前线指挥。

就杜聿明本人来讲,此时他从失败的辽沈战场走向淮海战场,他也极不情愿。他多年后的回忆可充分表明他的这一心理:

“徐州已成这个鬼局面,自己去为刘峙等作俑,白白送死值得?还是不去的好”。“我的恐惧心理一直上涌,觉得徐州战场好像一个刑场,我一到徐州,不是被打死,即是被俘......”

但是,此时已由不得杜聿明了。他是蒋介石的得意门生、心腹爱将,也是国军中少有的名将,他没有勇气拒绝蒋介石,也不想因此而失宠于蒋介石。于是,杜聿明带着这种复杂的心理和沉重的包袱不得不飞向徐蚌战场。

这么重大的战事,这么重要的指挥,国民党军却如此难产。

如此难产,但总算是勉强“产”出来了。不过,杜聿明上任的时候已是11月10日。此时,淮海战役已正式发起4天了......

从白崇禧到宋希濂,再到杜聿明,国军徐蚌会战指挥为何如此难产?

主要参考文献:《淮海战役:原国民党高级将领的战场记忆》《淮海战役新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