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勳:杜甫的詩歌,歷史留下的良心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杜甫《石壕吏》


蔣勳:杜甫的詩歌,歷史留下的良心


《石壕吏》是我看過的所有類似紀錄片的詩歌當中最讓我感動的一首,杜甫完全採用了客觀的角度。


“暮投石壕村”,紀錄片一定要有時間、地點、事件。時間是“暮”,黃昏的時候,“投”是投宿的意思。


這個時候杜甫也在逃難,安史之亂髮生了,他也是難民,他逃難的時候走到石壕村,然後拜託一個老百姓說:“我今天沒有地方住,可不可以投宿在你家裡面?”然後那一天他碰到了一個事件,“有吏夜捉人”,晚上官吏來抓兵。


他用十個字就已經把紀錄片的主題說清楚了。紀錄片的畫面是:“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這家有一個老頭,翻牆跑掉了,這個畫面非常荒謬,因為年輕人都抓完了,抓兵要抓老人了。老太太就打開門去看,這麼晚是誰來了。


蔣勳:杜甫的詩歌,歷史留下的良心


杜甫用我們最容易瞭解的文字和語言,進入這個悲劇世界。“老婦出門看”以後,是“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抓兵的官吏發脾氣罵人,說敲門敲了半天,怎麼都不來開門。老太太一直在哭。


這裡用對仗非常清楚地表達官方與民間的立場。杜甫一句話都沒有講,只是在旁邊看。下面“聽婦前致詞”, “聽”是一個動詞,如果是動詞,前面應該有主詞,誰在聽?是杜甫聽到老太太說了下面的話,從頭到尾杜甫自己沒有講話,他只記錄老太太說什麼話。


在文學上這是非常難的技巧,一般人會忍不住要自己跳出來說話,說你看這些官吏多壞,或者罵他們。可是杜甫卻讓老太太說話,像一個錄音機錄下來。


蔣勳:杜甫的詩歌,歷史留下的良心


“三男鄴城戍”,我有三個男孩,都在山西省的鄴城防守邊疆。老太太的敘述完全是平鋪直敘地交代事實,是一個母親講三個男孩被抓走當兵的事實。


然後下面是非常慘的悲劇,“一男附書至”,最近有一個男孩寫信了,“二男新戰死”,說兩個男孩已經在戰爭裡死掉了。這是母親在講孩子的死亡。


讀到這個地方會有很大的不忍,杜甫什麼也沒有講,只是讓母親來講。


我最驚訝的是,“二男新戰死”之後,老太太安慰自己說:“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活著就好好活著吧,死掉的已經死了,沒有辦法追究了。


蔣勳:杜甫的詩歌,歷史留下的良心


她在安慰自己,因為她沒有別的辦法,這個時候我們感覺到了強烈的悲劇性。這個人應該要吶喊、要控訴,可是沒有,只是安慰自己說死了就死了,活著的好好活,大概只能祈禱剩下那個不要死吧。


第一次讀的時候非常震動,會有很大的感動,如果慢慢去分析,會發現杜甫寫詩的手法非常驚人,他的詩裡面有一種力量。


一個好的藝術家,在最悲慘的事件上是不準自己流淚的。當你流淚的時候,會看不清楚事實,而看不清楚事實,作品就不會感動人。


著名攝影家尤金·史密斯在日本拍工業汙染造成的人的病變的時候,就告訴自己,你不能流淚。他說一個攝影家流淚的時候,他的鏡頭是模糊的,他其實是要求自己有高度的節制。


蔣勳:杜甫的詩歌,歷史留下的良心


老太太又開始講,“室中更無人”,老太太開始說謊了,她隱瞞了一個事實,就是已經逃走的老翁。因為她知道三個男孩被抓完後,現在要抓她的丈夫了。真的要進來查嗎?


“惟有乳下孫”,還有一個在吃奶的孫子,總不能把他抓去當兵吧。這裡面透露了民間的悲痛,不能夠違抗官吏,可是又必須想辦法躲過災難,只能用這樣的方法。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我覺得這裡面有老太太的狡猾,這個孫子有媽媽,這個媽媽可能是死去的二男的太太,因為她還沒有改嫁,還在他們家裡面。


為什麼我說她狡猾?因為她說家裡太窮了,兒媳已經沒有裙子穿,沒有辦法出來。這樣一來,大概這個官吏就不好意思進去查了。


蔣勳:杜甫的詩歌,歷史留下的良心


這首詩透露出唐代的繁華背後,人民疾苦到了非常驚人的地步。那個時候在美國讀到這首詩,我非常震動,好幾次讀不下去。


因為忽然感覺到這個詩人在描述現象的過程裡面用心這麼重,可是又完全不動聲色,大概只有最好的紀錄片可以這樣去面對如此殘忍的事實。


接下來我們看到更大的悲劇,這個老太太必須要有建議,因為官吏來抓兵抓不到總要有一個交代。她說:“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意思是“我已經是老太婆了,已經沒有力氣了,可是我跟你去軍隊裡服兵役吧”。


她想救她的先生,就想出了這個主意。大概官吏覺得抓一個老太太回去幹什麼,她就開始說服他:“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意思是“我知道河陽仗打得很急,需要人工,我還可以幫軍隊煮早飯”。


蔣勳:杜甫的詩歌,歷史留下的良心


杜甫的“三吏”、“三別”,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最沉重的悲劇,《石壕吏》我覺得是裡面最令人痛的一首詩。看到這首詩,才可以看到大部分的老百姓在歷史當中過著什麼樣的日子。


杜甫用這種方法,帶出一個民間婦人的語言。“夜久語聲絕,惟聞泣幽咽。”夜已經很深了,講話的聲音慢慢沒有了,低聲哭泣的聲音慢慢遠去。


杜甫覺得對於一個歷史的悲劇,已經沒有話可以講。“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天亮了,要繼續趕路,老太太已經走了,告別的時候只有老翁。


在這首詩裡,杜甫一句話都沒有講,只是敘述事件。可是讀完這首詩,心裡面會有一種很大的悲痛,覺得民間怎麼會是這個樣子。


文學帶來的壓力,留在整個歷史當中,會變成一種良心。


蔣勳:杜甫的詩歌,歷史留下的良心


一個搞政治的人,讀到這首詩的時候,也要想想看,為什麼民間的詩會是這樣?《石壕吏》是很驚人的一首詩,大概是杜甫詩裡的極致。


它的力量其實比《兵車行》大,因為《兵車行》還有很多有關戰爭的敘述,《石壕吏》連戰爭都沒有碰到,只講抓兵,講戰爭讓民間一個家庭破碎的過程,這個家庭裡男孩子都不在了,老父親逃走,老母親最後也被抓去當兵。


他只是在講一個現象,所以張力更強。


在杜甫詩裡面,如果要我選,我通常第一首就會選《石壕吏》。有這樣一首詩在那邊,真應該向杜甫好好鞠一個躬,歷史上太少人去做這樣的記錄,太少人有這樣一種人道主義的關懷。


蔣勳:杜甫的詩歌,歷史留下的良心

聽到一個悲慘的故事,你會動怒,會動情,可是這種詩要非常安靜,才能夠寫好。從“暮投石壕村”一直到“獨與老翁別”,如果把一個個畫面連起來,可以看到從黃昏到天亮這個時間段裡所發生的一個歷史事件,這個歷史事件完全是一部紀錄片。


杜甫的詩散發出來的力量非常強,杜甫可以和李白分庭抗禮,正是因為他的詩中有這種特別的力量。他的力量非常滄桑,也非常蒼涼,會讓你看到一個詩人在介入現實之後的巨大痛苦。


杜甫自己也是難民,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在李白的詩裡看不到“耶孃妻子”,看不到“牽衣頓足”,可是杜甫的詩最動人的部分就是“耶孃妻子”與“牽衣頓足”。這些是中國文化中隱藏在深層的、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


蔣勳:杜甫的詩歌,歷史留下的良心


中國人對生活的要求並不高,其實就是很平凡、很卑微的生活,如果連這個要求都得不到滿足,就會有巨大的控訴產生。


杜甫的詩,反映了這些中國文化中最深的東西,他的作品(如“三吏”、“三別”)被稱為“詩史”,就是詩歌記錄了歷史。


從這些作品中,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杜甫對人的關心。


(END)



歡迎來評論區和我分享你的看法和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