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勳:宅家的日子,讀這部詩集感受生命的真誠

來自民間的《詩經》

有時候你會發現,在街頭,甚至在很糟糕的大會上,人們所使用的是同一種語言。這種語言可以非常粗糙、混亂、沒有秩序,可是它同樣能產生非常動人的音韻、節奏和情感。


蔣勳:宅家的日子,讀這部詩集感受生命的真誠


《詩經》的創作者不是今天我們所說的知識分子,而是來自民間的人。比如其中有一點兒像是知識分子傳述的詩——《綿》,它講的是周朝如何遷徙、如何移民、如何拓荒,屬於“雅”的部分。


可是《詩經》裡大部分內容都是十五國風。這個“風”字不太好理解。在今天的中文系統或者說國學系統中,在大學的中文系,《詩經》已經變成了非常高雅的古典作品,一定有很多老師比我還要熟悉這個領域。

從西漢開始,“詩”被奉為了“經”。其實,《詩經》最早並不是一本書,它是人們在生活中吟唱的歌,然後被記錄下來,稱為“詩”。就像我們今天在某個漁港小鎮聽到的民間小調,當時沒有誰把它看成一個不得了的文學經典。


西漢時,人們認為“詩”裡面的情感對人有很大的教化作用,所以稱之為“經”。自此,《詩經》才開始和《周易》、《禮記》、《尚書》、《春秋》放在一起,被稱為“五經”。


蔣勳:宅家的日子,讀這部詩集感受生命的真誠


我們今天可能不太能意識到這個“經”字加到“詩”後面,“詩”所面臨的巨大壓力,其實我不太喜歡這個“經”字。什麼叫“經”?說白了,就是文化的正統、主流。用更粗淺的話講,就是教科書。


所有的知識分子在讀書的過程中都要接受這五本教科書的薰陶。孔子說“不讀《詩》,無以言”,意思是你如果不讀《詩經》,連開口講話的資格都沒有,所以“經”有很強的文化意義,它是被官方規定成範本的東西。


我的解釋可能和一般國學或中文系的解釋不一樣。有朋友會覺得,你這樣是不是試圖把《詩經》從“經”的位置上拉下來?我不是想把它拉下來,而是不希望它只是中文系的教科書,更希望《詩經》成為那些連字都不識,即被我們稱為“文盲”的男男女女都能傳唱的東西。


“詩”原本就產生於這些人當中,也是從這些人的口中傳唱開來的。比如《氓》,可能就是一個從來沒有進過學校的女子,在講她一生的感情故事。


蔣勳:宅家的日子,讀這部詩集感受生命的真誠


當一個人沒有辦法很清楚地描述生命情狀時,他會選擇用詩來描述,因為詩裡有另外一種對生命的觀照。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解釋生命現象,有些東西可能會很有哲學性,很有邏輯,但還有一些東西需要詩化的解釋。這是一種更為寬闊的解釋,它可能是一種安慰,一種鼓勵,但肯定不是一個答案;也不要希望自己在讀完一首詩後,能產生道德或者情感上的領悟。


如果讀完一首詩,一個人馬上變得奮進起來,這就屬於教化,詩肯定不是這樣的,詩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它能讓你更清楚地看到生命的狀態,而不是馬上對生命下個結論。


蔣勳:宅家的日子,讀這部詩集感受生命的真誠


我們的教育總有一種速食的渴望,表現得很急切。豈不知很多東西一旦變成教科書,就變成了考試與答案。


但是,人最終還是無法逃離對生命的真誠,所以幸好我們還存有《詩經》這樣的東西,幫助人們去感受生命、思考生命、領悟生命,而這些感受、思考、領悟,並不是答案,當然也與考試無關。


徹底的農業審美

蔣勳:宅家的日子,讀這部詩集感受生命的真誠


《詩經》裡這種悠長的情感,不僅是當時的人可以體會的,也可以變成今天的某種美學,所以我建議大家要從不同角度去閱讀《詩經》。


我之前提到臺灣現在有一些學者試圖恢復歌唱《詩經》的方式,他們為此動用了宋元以後的很多資料,但你會感覺到樂器的形式、歌唱的形式太繁複,反而不能接近《詩經》。


當初唱《氓》的時候如果有樂器伴奏,會是什麼樂器?那個時候還沒有琵琶,很可能是一種很簡單的樂器——壎,或者是笛,甚至是打獵射箭用的弓(可以摩擦產生聲音)。動作也非常簡單,如果是《天鵝湖》裡那樣王子把公主舉起來,這樣的動作就很不像《詩經》。


《荷馬史詩》裡有一系列的古代英雄,還有美女海倫,可是《詩經》裡的主角是誰?《詩經》的主角一直活在土地上。為什麼我看陳凱歌的《黃土地》會想到《詩經》?因為這些人活在黃土地上,與農業的聯繫非常緊密。


只有在農業社會,人才能謙卑得像土地一樣,在土地裡生長,最後又回到土地中去,感情特別樸素、平實。如果大家想感受《詩經》的情感,不僅要閱讀《詩經》,還要把《詩經》當成一種在當代延續的美學來看。


蔣勳:宅家的日子,讀這部詩集感受生命的真誠


《詩經》是徹底的農業審美,站在土地上的人相信有穩定的自然週期,它的情感週期與自然週期會合在一起。所以說《詩經》“哀而不傷”,無論多麼悲哀,最後都不會絕望。


因為農業社會里的人們相信循環,冬天萬物都會枯萎、死去,可是大家知道萬物復甦的春天一定會來。當孔子講“哀而不傷”的時候,其實是知道大自然有平衡,有節奏,人們的希望可以投注在裡面。


在讀的時候,大家可以感覺到其中有一種自然的韻律和節奏。但是有些翻譯會把一首很好的詩窄化,所以我建議大家直接讀原詩。


很多人不相信自己有讀原詩的能力,總是要去找各種註解本,可是註解會使你離詩越來越遠。其實,原詩裡的文字我們都能讀懂,我們不必去註解它們,而是在若即若離中去感覺它們。


蔣勳:宅家的日子,讀這部詩集感受生命的真誠


《詩經》裡常用到疊韻、疊字,比如“蚩蚩”、“離離”、“迷迷”——你想要形容某種感受,但是沒有找到最恰當的邏輯和解釋,這些表達可以使你進入相應的感覺。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一個民間小夥子居無定所,抱著一些布來換我的絲,我一眼就看出他不是要來做生意(換絲),而是來打我的主意的。


這是一切戀愛故事的開始。一個聰明的女孩子,對自己的漂亮很有自信,也知道這個男孩子有什麼樣的心機,她很高興被追求,所以“送子涉淇”——已經談了戀愛,男孩子要走了,因為要過河去做生意。


這就是農業社會里的情感,記憶都是自然的。女孩子送男孩子渡過淇水,這本身就是一個畫面。


因為農業社會里有一種對土地的信仰,或者是對長久歲月的信仰,這種信仰最後會變成一種藝術形式。


蔣勳:宅家的日子,讀這部詩集感受生命的真誠


(END)



歡迎來評論區和我分享你的看法和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