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說宅


我從1月23號到今天在家裡宅了整一個月了。既然宅著就借說“宅”這個字,來表達心中的萬千感慨之一二。

“宅家”說宅

宅家說“宅”

“宅”在古代最常用的意思是“住處”,也就是人們所住的房屋

如陶淵明《歸園田居》有“方宅十餘畝”,白居易《琵琶行》有“黃蘆苦繞宅生”這樣的句子。與部首“寶蓋”有關的字本來就與房屋有關。但據考證,“宅”最開始的意思大概是觀天象的“天文臺”。從“天文臺”慢慢引申為“居所”我們可以認為古人大概明白了一個道理:遵循天象,建立居所。也就是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前提下,確立人居。而今宅在家裡,深以為是。我們這次一定程度上不就是因為不夠敬畏自然天理而只能宅在家中嗎?

“宅家”說宅

宅:住處也。

“宅”的第二個常用義是“居於,處於某處”

鮑照《昇天行》中有一句“家世宅官輔,勝帶宦王城”。大意是我們家世代住在京城(附近),幾代人都在朝中為官。如果能“宅”在京城、身居要職的確榮耀。但在共克時艱的背景下,無論宅在哪裡都有了一個共性——“宅在家中”,也都面臨同樣的考驗——身處家中如何心平氣和,如何“宅”有所得?

“宅家”說宅

宅:處於家中

古代文人,若仕途順意,那麼公務繁忙,“十旬休暇”,故而樂於偶爾一“宅”;如若人生失意,也深諳“窮則獨善其身”之道,亦可心平氣和“宅”在書齋,著書立說,立言修心。王維就寫了不少“宅居”樂趣的詩,看這兩首:

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 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終南別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宅家”說宅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那種閒適灑脫看淡塵世的傲然情懷似乎只屬於古人、只存在詩中。我們今天的人,身處生機蓬勃的時代氛圍中,生命的節奏已經習慣了快速、密集,這一閒下來,反倒無所事事、空虛焦慮了。那麼,如何“宅”在“宅”中,還能不乏生之樂趣呢?相信宅居一月,大家都有了自己的宅居新常態,生命節律已經調節到了合適從容的刻度上。用一句話概括,大概就是:身在宅中,心繫遠方。那我們的遠方是什麼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來說說“宅”的第三個意思:處於某種地位、擔任某種職務

《尚書·舜典》有“使宅百揆”之句,意思是“讓他總領國政”。的確,雖然我們宅在家中,但是在我們的小宅之外,無數“以國家為宅”的人——幹部、醫生、志願者等等——正在為確保我們“安居樂宅”奮戰不息。我們在對他們致以敬意之時,也要反觀自省,想一想自己“宅在何處”可以在宅居的同時為“遠方”做些什麼。

“宅家”說宅

舍小家,顧大家

“宅家”說宅

為你安居,奔走不息

其實我們都不會停止行動,我們都不會讓生活陷入停滯。於是,隔著屏幕,老師們開啟了直播模式;隔著手機,大事小情盡在眼前。這個世界,已經連成了一個整體,無論我們處在工作崗位,還是家中,其實都是一個個躍動的分子,連接成網,共同維護我們的大家小宅的安康。

“宅家”說宅

身宅家中,心在遠方

在這個過程中,那些舍小家顧大家的逆行者承擔了更大的責任,面臨著更大的考驗。其中有一些人已經光榮殉職。我們不得不懷著哀悼的心情說說“宅”的第四個意思——墓穴。《禮記·雜記》中說“大夫卜宅與葬日”。那些犧牲在抗疫前線的“戰士們”,雖不能為自己“卜宅與葬日”,但都是捨生忘死、向死而前的勇士。而今,他們以天地家國為“宅”,我們無以為報,只能希望逝者安息,存者安康。

“宅家”說宅

逝者安息,存者安康

另外,“宅”在古代還形成了幾個合成詞,比如“宅家”唐代是對皇帝的敬稱,這麼一說,心裡是不是舒坦很多?“宅眷”就是家屬,很少這麼久地與“宅眷”相伴,煩了嗎?倦了嗎?可能開始會有,但我相信現在大多數家庭都會把這“不得不享受”的親子時光由煩躁無聊變成了充實快樂吧!

“宅家”說宅

與宅眷相伴,其樂無窮

還有“宅神”一詞,一指“司家宅的土地神、灶神”,願它保佑我們安居樂業;一指“成神”,說到這個意思,一定會有朋友會心一笑——宅了這麼久,靈性非凡的國人想出了花式宅居大法:立掃帚啊,填瓶子啊……還真是“宅成神”了!

“宅家”說宅

宅居成神,“瓶”安快樂

最後,不得不提的就是“宅心”一詞。它的意思是:⒈居心,把心思放在某事上。⒉歸心。

大家都知道要“宅心仁厚”,就是“把心思放在仁義厚道的事情上”。疫情是對我們方方面面的考驗,其中對人性的考驗答案應該最為複雜多樣。但歸根結底,“宅心仁厚”的人,才會獲得他人的尊敬;宅心仁厚的國家,才會“萬眾歸心”。

“宅家”說宅

宅心仁厚,萬眾歸心

寫到這兒,我家那個“宅心仁厚”的志願者——參與黨員下沉到社區活動的愛人,天天在小區巡視2小時——回來了,興奮之情,溢於言表。為啥?

宅居宅中宅神護,宅在工作宅心篤!

“宅家”說宅

宅居宅中宅神護,宅在工作宅心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