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50万雄兵的曾国藩为啥不敢称帝 袁世凯7万兵马就敢逼清帝退位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在晚清时期,中国政局动荡不已,涌现出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彭玉麟、谭词同、刘永福、袁世凯等当世之豪杰。其中,曾国藩、袁世凯在政治领域之影响力最大,曾国藩搞定太平天国,为大清续命50年;袁世凯则逼迫清朝皇帝逊位,取而代之,成为华夏新主人。

手握50万雄兵的曾国藩为啥不敢称帝 袁世凯7万兵马就敢逼清帝退位

比较有意思的是。曾国藩巅峰时期佣兵50万却不敢造反称帝,袁世凯拥有北洋六镇7万余人马就敢逼隆裕太后和清廷宣布退位,自己当上大总统。为什么两人的差异如此之大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其中的原因。

一、受教育不同 曾国藩出生在湖南一个教书先生的家庭,从小曾国藩接受的就是忠君爱国的思想教育,他的理想就是国泰民安,封侯拜相、光宗耀祖。所以从他走上仕途开始,他就一直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所以造反称帝的事他从内心就排斥。

手握50万雄兵的曾国藩为啥不敢称帝 袁世凯7万兵马就敢逼清帝退位

剿灭太平天国时,曾国藩打着“捍卫传统文化与纲常伦理”之旗号,此时若是造反,岂不是自己打脸了吗?一造反,曾国藩就是典型的乱臣贼子,与吴三桂有得一拼。袁世凯则不一样,从来就不是一个儒学信徒,他非常看重利益,而且带有某种“赌徒”心理,敢于放手一搏,以获取更多权力。“甲申事变”时,为提高政治影响力,在朝廷畏手畏脚之际,袁世凯亲率1000余人杀进朝鲜王宫,直接暴打日军,擒拿人质,由此一举成名。戊戌变法期间,出卖光绪皇帝,倒向慈禧一边,深受赏识。

第二,实力不足。湘军内部派系林立、矛盾重重,虽然湘军总数多达50多万,但曾国藩的嫡系部队也就有曾国荃的五万吉字营,很多手下都已经是位极人臣的督抚大员,曾国藩称帝有多少人愿意跟着自己走真不好说。另外,剿灭太平天国后就连士兵都不想打仗了,战斗力也直线下降。曾国藩曾在信中写道:湘勇强弩之末,锐气全销...。湘军士兵大部分当兵就是为了混口饭吃,打完仗都发了财还有几个愿意再干掉脑袋的事,所以曾国藩也不愿意冒险。

袁世凯则不一样,地方实力派基本都是拥戴他,支持他取代大清,成为华夏大地新一代主人。道理很简单,清朝在“新政”期间想剥夺地方实力派,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所有,强化中央集权。如此,地方实力派对大清失去了信心,彼此之间矛盾日益尖锐化;袁世凯成为他们物色之新人选,并将其推向前台,从而维护自己手中权力。

手握50万雄兵的曾国藩为啥不敢称帝 袁世凯7万兵马就敢逼清帝退位

第三,满清是有准备的。清政府对曾国藩戒备心很强,也可以说是早有准备。当初曾国藩组建湘军,慈禧就已经开始布局了。慈禧太后将左宗棠提拔了上来,这个人的实力不亚于曾国藩。

左宗棠是曾国藩提拔起来的,但是左宗棠的骨子里对曾国藩是不服气的。他认为自己远比曾国藩能干。所以左宗棠离开了曾国藩,最终的左宗棠还组建了楚军。除了提拔左宗棠外,慈禧太后还特意扶植了李鸿章的淮军。说来有意思的是,左宗棠与李鸿章都曾经是曾国藩的门生。这两人得到了慈禧太后的喜爱。晚清时期,曾国藩的兵力足以抗衡朝廷,可是左宗棠与李鸿章加起来对曾国藩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别看袁世凯手上仅握有7万兵马,这些兵都算是他的精兵,每一位都对他服服帖帖,最为忠心于他。很多时候,团队的人员在精不在多,如果心不齐,力量是不会大的,心向一致的时候,才是最为所向披靡的时候。

手握50万雄兵的曾国藩为啥不敢称帝 袁世凯7万兵马就敢逼清帝退位

第四,满清气数未尽。清廷当时在士绅阶层中还没有失尽人心,而且列强也给予支持,气数未尽。袁世凯之所以敢造反,不仅是因为他手下的兵都对他忠心耿耿,还因为他背后有着大靠山。他在造反之时,地方势力大部分已经心向于他,因而他也算是众望所归。加上列强国家开始觉得清政府有点脱离掌控,有了换新主的想法,所以他们也都纷纷支持袁世凯。如此一来,袁世凯的底气就足了,自然就该奋力一搏。

综上,相对于曾国藩50万雄兵,袁世凯手中7万兵马确实不多,但是袁世凯所处之环境之比较好。再加上北洋新军对袁世凯忠心耿耿,以及南方的孙文闹革命比较厉害,袁世凯拥有天时、地利、人和,袁世凯敢于放手一搏,不害怕舆论压力。曾国藩只能是裁撤军队,继续充当大清臣子,留下一个“忠臣”之美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