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50萬雄兵的曾國藩為啥不敢稱帝 袁世凱7萬兵馬就敢逼清帝退位

俗話說:“時勢造英雄”,在晚清時期,中國政局動盪不已,湧現出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彭玉麟、譚詞同、劉永福、袁世凱等當世之豪傑。其中,曾國藩、袁世凱在政治領域之影響力最大,曾國藩搞定太平天國,為大清續命50年;袁世凱則逼迫清朝皇帝遜位,取而代之,成為華夏新主人。

手握50萬雄兵的曾國藩為啥不敢稱帝 袁世凱7萬兵馬就敢逼清帝退位

比較有意思的是。曾國藩巔峰時期傭兵50萬卻不敢造反稱帝,袁世凱擁有北洋六鎮7萬餘人馬就敢逼隆裕太后和清廷宣佈退位,自己當上大總統。為什麼兩人的差異如此之大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其中的原因。

一、受教育不同 曾國藩出生在湖南一個教書先生的家庭,從小曾國藩接受的就是忠君愛國的思想教育,他的理想就是國泰民安,封侯拜相、光宗耀祖。所以從他走上仕途開始,他就一直為自己的理想而奮鬥,所以造反稱帝的事他從內心就排斥。

手握50萬雄兵的曾國藩為啥不敢稱帝 袁世凱7萬兵馬就敢逼清帝退位

剿滅太平天國時,曾國藩打著“捍衛傳統文化與綱常倫理”之旗號,此時若是造反,豈不是自己打臉了嗎?一造反,曾國藩就是典型的亂臣賊子,與吳三桂有得一拼。袁世凱則不一樣,從來就不是一個儒學信徒,他非常看重利益,而且帶有某種“賭徒”心理,敢於放手一搏,以獲取更多權力。“甲申事變”時,為提高政治影響力,在朝廷畏手畏腳之際,袁世凱親率1000餘人殺進朝鮮王宮,直接暴打日軍,擒拿人質,由此一舉成名。戊戌變法期間,出賣光緒皇帝,倒向慈禧一邊,深受賞識。

第二,實力不足。湘軍內部派系林立、矛盾重重,雖然湘軍總數多達50多萬,但曾國藩的嫡系部隊也就有曾國荃的五萬吉字營,很多手下都已經是位極人臣的督撫大員,曾國藩稱帝有多少人願意跟著自己走真不好說。另外,剿滅太平天國後就連士兵都不想打仗了,戰鬥力也直線下降。曾國藩曾在信中寫道:湘勇強弩之末,銳氣全銷...。湘軍士兵大部分當兵就是為了混口飯吃,打完仗都發了財還有幾個願意再幹掉腦袋的事,所以曾國藩也不願意冒險。

袁世凱則不一樣,地方實力派基本都是擁戴他,支持他取代大清,成為華夏大地新一代主人。道理很簡單,清朝在“新政”期間想剝奪地方實力派,將地方權力收歸中央所有,強化中央集權。如此,地方實力派對大清失去了信心,彼此之間矛盾日益尖銳化;袁世凱成為他們物色之新人選,並將其推向前臺,從而維護自己手中權力。

手握50萬雄兵的曾國藩為啥不敢稱帝 袁世凱7萬兵馬就敢逼清帝退位

第三,滿清是有準備的。清政府對曾國藩戒備心很強,也可以說是早有準備。當初曾國藩組建湘軍,慈禧就已經開始佈局了。慈禧太后將左宗棠提拔了上來,這個人的實力不亞於曾國藩。

左宗棠是曾國藩提拔起來的,但是左宗棠的骨子裡對曾國藩是不服氣的。他認為自己遠比曾國藩能幹。所以左宗棠離開了曾國藩,最終的左宗棠還組建了楚軍。除了提拔左宗棠外,慈禧太后還特意扶植了李鴻章的淮軍。說來有意思的是,左宗棠與李鴻章都曾經是曾國藩的門生。這兩人得到了慈禧太后的喜愛。晚清時期,曾國藩的兵力足以抗衡朝廷,可是左宗棠與李鴻章加起來對曾國藩構成了很大的威脅。

別看袁世凱手上僅握有7萬兵馬,這些兵都算是他的精兵,每一位都對他服服帖帖,最為忠心於他。很多時候,團隊的人員在精不在多,如果心不齊,力量是不會大的,心向一致的時候,才是最為所向披靡的時候。

手握50萬雄兵的曾國藩為啥不敢稱帝 袁世凱7萬兵馬就敢逼清帝退位

第四,滿清氣數未盡。清廷當時在士紳階層中還沒有失盡人心,而且列強也給予支持,氣數未盡。袁世凱之所以敢造反,不僅是因為他手下的兵都對他忠心耿耿,還因為他背後有著大靠山。他在造反之時,地方勢力大部分已經心向於他,因而他也算是眾望所歸。加上列強國家開始覺得清政府有點脫離掌控,有了換新主的想法,所以他們也都紛紛支持袁世凱。如此一來,袁世凱的底氣就足了,自然就該奮力一搏。

綜上,相對於曾國藩50萬雄兵,袁世凱手中7萬兵馬確實不多,但是袁世凱所處之環境之比較好。再加上北洋新軍對袁世凱忠心耿耿,以及南方的孫文鬧革命比較厲害,袁世凱擁有天時、地利、人和,袁世凱敢於放手一搏,不害怕輿論壓力。曾國藩只能是裁撤軍隊,繼續充當大清臣子,留下一個“忠臣”之美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