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相聲界真的有必要拿姜昆和郭德綱相比較嗎?

陳正陽


確實沒必要比,一個是當下曲藝江湖最大幫幫主,一個是曾經紅得發紫的老藝術家,雖然在相聲界屬於同輩,但年紀和發跡至少差著一代人。好有一比:正當午和夕陽紅,誰比較熱、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但有些不公平。

但又不得不比,一個是廟堂相聲代表,一個是主流民間相聲,又互相掐架了十幾年。論及相聲界的話題,忽視了郭德綱顯然沒人喜歡看,忽視了姜昆、話題又似乎枯燥了些許。

凡塵俗事的趣味性在於要麼情意纏綿、要麼權謀紛爭,相聲界的事更傾向於後者,而且歷來不乏此類素材。郭德綱和姜昆之間並非世仇,只是行業利益爭奪的一個時代縮影、或是焦點。那麼,時常被觀眾拿來做比較就在所難免的事情了。

老話說:不是冤家不聚頭。郭德綱和姜昆早期雖然沒有太多交集,不過在郭德綱走紅初期,姜昆還是對其有過褒獎之詞的。但從第一次“反三俗”開始,倆人便漸行漸遠,直至如今江湖再難相見。

郭德綱確實一定程度上挽救了一度處於低迷沒落的相聲,而其走紅的路上,總是少不了體制內相聲界的身影。“反三俗”也好、“德雲社八月風波”也罷,以及其它一系列發生在郭德綱身上的事件,總是和體制內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而體制內相聲界的“掌門人”即為姜昆,在那些鬧得沸沸揚揚的風波中,姜昆想置身輿論之外、顯然毫無可能。以至於有人說,郭德綱能持續火這麼久,有一半要歸功於體制內的“神助攻”,或者說是體制內的打壓才有郭德綱的越挫越勇。

這話有一定道理,逆流才能塑造堅韌的意志。而反觀之,郭德綱的《我要反三俗》等作品、以及舞臺上不斷砸掛體制內——比如經典臺詞“都是同行的襯托”,在某種程度上也幫襯著體制內刷存在感。

以至於有時候實在分不清:“反三俗”到底是劍指德雲社,還是在宣傳德雲社。在這種剪不斷理還亂的紛爭中,郭德綱和姜昆其實就已經一直在較勁、在互相比較了。


岑詮


作為一個資深的相聲愛好者,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我覺得比較還是有一定意義的。雖然說姜昆老師和郭德綱老師相差幾十歲,但是兩個藝術家在相聲界的地位都是舉足輕重的,長江後浪推前浪這也是不變的真理,相比較我覺得也無可厚非。人們比較姜昆老師和郭德綱老師,我覺得並無惡意,想看到更精彩的節目這也是天經地義的事。姜昆的相聲故事講的栩栩如生,描述性的語言非常豐富,心裡活動也是很精彩。而郭德綱的相聲才藝展示更加多樣,京劇、河北梆子、小曲小調。豫劇、方言等等都是值得稱奇的地方。同樣是說相聲的,到底相聲本來的面貌如何,相信大家心裡一定也有數。

但是話又說回來,比較也是沒有太大意義的。畢竟時代不同了,什麼時代的人需要什麼時代的相聲。兩個人所處的時代和家庭十分不同。郭德綱畢竟是姜昆的晚輩,晚輩比長輩強,是理所當然的事,如果一代不如一代,那相聲也就真的要滅亡了!之所以大家要拿郭德綱與姜昆比較,更多的還是因為姜昆挖苦郭德綱的相聲低俗,言外之意其實就是自己的相聲更高雅。相聲界存在這極端的不團結,看到別人能賣出票想要擠垮競爭對手,給對手貼標籤,甚至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指責別人,“你這個人道德有問題!”,這也讓觀眾不自覺地比較,到底誰的相聲是觀眾需要的,到底誰的才是好相聲!好啦,感謝大家的支持和關注。


網遊魅力達人


說上幾句又要被罵,不說吧,心裡難受。

有人說姜昆是旗手,是相聲界領袖,請問姜昆是創作了什麼名段,還是傳承和發展了那家門派?

有人說郭德綱拯救了相聲,做郭德綱又有多少象樣的段子,又獨創了那家門派?

目前來看無論是郭德綱還是姜昆都是無門無派,沒有相聲文化下的風格和特點,還都是文化現象。不過郭德綱有可能將自己的相聲風格形成特色,而獨成一門派,有望將文化現象質變成為文化。

什麼是相聲文化而文化現象?首先我們先理理具有文化特質的相聲精品。

什麼叫精品?

相聲精品:可以跨越代時而留芳,並可以傳承的相聲作品。我們把這類作品稱之文化。

這與優秀作品是有本質的區別,優秀作品是在一個特定時段,特定社會背景下人民群眾喜笑的作品,一但過了這時段,社會背景不同了,其作品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也就是隻有認同,而缺乏傳承,這類作品是文化現象而非文化。

馬三立的《逗你玩》是帶有濃濃津味文化的精品,侯寶林的《賣布頭》是帶有濃濃京味文化的精品,

馬季的《打電話》也是帶有上海小資文化的精品,

這類作品都能留芳百世,其地域性的特有文化和作品都可代代傳承。這也就是相聲為什麼分各個門派,其實一個門派就是一個文化派別,它是通過各門派的作品來表達和傳承文化的。

姜昆、郭德綱等,他們缺乏的恰恰是這種內涵的文化特徵,所以,都還沒有這類作品。

姜昆的作品早以被時代遺棄了,郭德綱的德雲社有其風格,尚未形成文化體系,但方向是對的。如此下去,郭德綱的德雲社相聲有可能會形成德雲社相聲文化。他是目前為止唯一有可能傳承中國相聲的傳承人!


歌風高山茶


相聲界總是拿姜昆和郭德綱他們兩個人來比較說真的可以比較也可以不比較,看後續發展需要,理由如下!



各行各業都會被別人拿來比較這都是正常現象,比如我們這些在普通單位工作的也會被別人拿來比較,競爭中才可以更好的進步,不同時期都有不同的目標,只有差不多的才會被比較,如果差的和好的比較那是就是調侃了。



一提到相聲就會想到郭德綱和他的德雲社,然後想到姜昆,所以總是拿他倆來比較,過去他倆都希望大家比較,只有這樣才不會被忘記,現在我想郭德綱更希望這樣,只有這樣比較製造熱點他才能有熱度,德雲社的商演才能紅紅火火,如果有一天不在和姜昆比較了也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郭德綱落魄了,還一種就是姜昆落魄了,不是對手了也就需要尋找其他對手。



前幾年姜昆和郭德綱在一起的新聞更多是郭德綱被打壓等弱勢新聞,最近幾年明顯的郭德綱聲勢已經超過了姜昆,這說明郭德綱已經局部的超越了姜昆,如果等到哪一天郭德綱無敵了,姜昆也就涼菜了。


牛蛙君


同屬一個行業,專業分工都沒有區別,為啥不能放在一起比較?

姜昆的相聲號稱所謂“新”相聲,努力營造主流文化偏於和諧的風格,擅長用荒誕的語境描寫小市民的“和諧”生活。當年和李文華老師一起搭檔還湊合(一個爆笑熱鬧一個幽默風趣),後來換了搭檔,又是群口又是說唱,諷刺沒力度,拍馬沒特點,功底不明顯,滿屏的小品語言,模糊了傳統相聲的藝術特點,基本上就是綜藝節目的小品段子。

郭德綱的相聲基本脫胎於傳統相聲,無論是藝術規範還是語言風格,都中規中矩!而且他能把時代特點巧妙的代入傳統相聲的語境(《西征夢》《白事會》“我要……”“你要……”系列),使之達到了藝術上的完美統一!但藝術上的不凡成就也不能掩蓋其缺點,由於性格原因,他的藝術風格在表達濃烈的市井化藝術化傾向同時,也會通過個人情緒發洩、語言語境低俗化等手段招攬觀眾……長期遊走於主流文化邊緣,既是一種機會也有一份責任!

總之,姜昆和郭德綱的藝術成就可以說不分伯仲,姜昆代表了過去一個時代,郭德綱開啟了另一個時代。至於二人的專業藝術功底,姜昆老師只能望其項背、望塵莫及的份兒了~~



午夜隨風lost


我認為沒有必要,各行其道各負其責就好。但某一方不應該總那麼無事生非就好,郭德綱的德雲社走商業路線很正常,因為不走商演幾百口子就沒活路,由於姜某職業所在不能像郭德綱那樣自由?

只能說我們看到的形勢就是如此,我想表達:如果郭德綱當初來北京想拜師,李金斗收下他,就不會有今天的德雲社,可能也不會有這麼轟動的商演?那麼喜歡嫉妒的姜某就不會與今天火爆的德雲社懟擂。

我個人覺得他倆沒必要比來比去,但必競我們是凡人百姓說了不算。作為70歲的姜某應該放手,讓年輕曲藝者接班,可能會對中青代相聲演員有擔當,使曲藝隊伍建設更得力和發展的更加良好。

我回答:誰也別管來管去的,只要對傳統文化藝術有好處,都是好的相聲人才!對否?





蘭竹ZLZ


在全民團結戰瘟疫的緊要關頭。又是大過年的,講的就是團結,親情,社會安定。在這種情況下,郭德綱的水軍們還在瘋狂的的炒作。還在惡毒的攻擊謾罵。同胞們看得清楚,水軍就不應該講點職業道德嗎?跟蹤炒作的人不應該有點道德底線嗎?把精力用在戰瘟疫吧!


孤鴻牛虻走天涯


其實他們是兩種風格的兩個極端,沒啥可比性。

都說時勢造英雄,郭德綱如此,姜昆亦如此。

只是現在已經不是姜昆的時代了。

姜昆的時代是大變革時期,很多行業,很多領域都迎來了蛻變。相聲也沒能倖免。這導致很多體制內的相聲演員都沒怎麼學過傳統相聲。但根據資料顯示,60年代初姜昆的師父馬季老師曾系統的學過傳統相聲。

至此之後,傳統相聲在體制內宛如驚鴻一瞥,再無蹤跡。姜昆也總是強調時代原因,確實那個年代,老相聲被遺棄,新相聲卻迎來了蓬勃發展。姜昆也由此平步青雲,最後做到了曲協主席。這段時間,姜昆風光無限,門徒眾多,可以說引領了新相聲的新潮流。

可好景不長,隨著多位相聲大師的集體隕落,相聲一度沒落,無人問津相聲一度沉迷,除了姜昆自己偶爾說段電視相聲,門下眾人幾乎沒人靠相聲為生。

而郭德綱的出現,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他打小學藝,功底紮實,通曉相聲、評劇、京劇、評書等各類傳統曲藝。在新(電視)相聲窮途末路的時候,將相聲帶回了小劇場,帶回了它曾經誕生的地方。

德雲社創立20多年,與姜昆正面交鋒數次,還險些關門更張。一路走來,一肚心酸,一腔熱血,一身孤膽。到如今的一路繁花,一身榮耀,一門天下。多少世間險惡,人心難測,都化進了他俗氣透頂的相聲裡。多少恩怨情仇,嬉笑怒罵都成了他嘴裡的陳年往事。

如今,德雲社已然是無敵於天下,他也成了這個時代裡最知名的非著名相聲演員。


娛樂七分熟


真沒有必要拿姜昆和郭德綱作比較,雖然從表面來看,姜昆和郭德綱都是相聲演員,但是從骨子裡來講,他們兩人並不屬於同一個世界。



首先,作為主流相聲界的代表人,姜昆在相聲界的影響力還是很高的,畢竟,作為侯寶林大師的徒孫、馬季大師的徒弟,姜昆雖然這些年對相聲界的貢獻不多,但是他也是中規中矩的沿襲師父、師爺對相聲的改革,再加上姜昆本人也有一些經典相聲作品,所以他可以能有今天的影響力和地位,也能看出姜昆本人實力不俗。



不過,因為姜昆所處的地位限制,姜昆這些年的作品逐漸變得”高大上“,十分不接地氣,這導致普通觀眾對他的相聲作品並不買賬,再加上姜昆這些年對相聲界的貢獻不多,這導致網友看不慣姜昆平時的行事作風。



而作為”非主流相聲“的代表人,郭德綱這些年雖然挽救了相聲,將其從頹勢變為現在深受國內外觀眾喜歡的中國傳統曲藝,因此,我們不可否認郭德綱對相聲界做出的巨大貢獻,不過,郭德綱骨子裡還是有很強的商人氣息,他熟知平民老百姓的喜好,並以此為契機成為自己盈利點,再加上郭德綱創辦的德雲社目前已經有一套比較成熟的年輕相聲演員培養體系,這些為他的商業版圖做出強大的後盾。



因此,拾憶認為郭德綱走的就是平民化路線,而且除了相聲演員身份外,郭德綱還有一層商人身份。



基於以上所演,拾憶覺得姜昆和郭德綱無論是從走的相聲路線還是本質身份來說,兩人都不屬於同一層次或者同一世界的人,我們沒必要強行將二人作比較,畢竟,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姜昆和郭德綱都有各自的粉絲,如果強行捧一個人而貶低另一個人有可能會引起罵戰,所以,我們還是不要將二人拿到一起對比,只要自己有一個比較滿意的看法就行。



拾憶物語


只有好事者,或是別有用心蹭熱度,博名聲的人才會樂此不疲。20多年太貧了,到底二位如何早見分曉了,姜昆只屬於過去那個特定的年代,由於當時是所謂四人幫倒臺,細數現象串成文字,既顯立場,又博大眾心想,恰逢文藝屆的冬天剛過,除旗手喜歡的類型外,其他文藝形式枯萎,一枝獨秀,成名也是機會使然。功勞大大的,全北京人都會說繞口令,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十年前郭德綱用行動在北京已博一片天,也為相聲證了明,掰開揉碎地細講了什麼是相聲,相聲該怎麼說,什麼是說學逗唱,當時氣盛,根本也是為爭個立腳之地,有個你來我往針峰相對。現而今不能說桃李天下,卻也是兒徒眾多了,比起出走之輩,儘管當時名氣也算大,可沒一位辦過專場,現郭德綱的徒弟辦專場,已是尋常事,看北京相聲市場,開張的不少,能維持的不多。再能嘚瑟,再能說,沒玩意兒也妄然,早已告一段落,郭德綱太忙,八個分隊,要上心,麒麟劇社,太平劇社剛起步,綜藝,電影都顧及,哪有功夫跟酒囊飯袋鬥嘴呢。好事者也歇歇吧,栓對能有什麼好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