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道明:一个很多女人喜欢的清高得只肯在戏里低头的男人

陈道明:一个很多女人喜欢的清高得只肯在戏里低头的男人

【一个习惯:有距离感的聊天】


  采访刚要开始,主办方的工作人员惯例性地说“咱们就只说电影的问题……”还没等这位“丫头”说完,陈道明就迫不及待地打断他说:“没事,我们就聊聊天。”陈道明拒绝了视频采访的请求,没有视频的约束令他更自由。两年前,他还曾与某报纸记者“约法三章”:不做概念性的采访,两人得找感兴趣的东西聊天;不能像审问;采访时一定要保持距离,距离太近会有逼迫感。

  面对这个习惯,陈道明说,两个人在关系很好的时候就不用思考。如果要给思考腾出空间,彼此之间要有距离,留有余地。

  陈道明的这种距离感不止体现在与媒体之间,事实上,与朋友之间、与整个圈子之间也是如此。有一年金鸡奖,颁奖礼结束后回京的飞机上几乎都是刚参加完典礼的同行,大家相谈甚欢,只有陈道明一个人捧着一本书埋头阅读。袁莉曾经在自传《正午时分》里写,拍戏遇到问题时如果要找陈道明,打电话很难找到他,都需要经历几番周折。袁莉自认为已和陈道明成了朋友,聊起天来,有时就会问问他对自己的看法。结果,陈道明总是一脸严肃,郑重说:“对不起,我对你不太了解。”袁莉写道:“他这一句话,一下就把人扔得远远的了。”


【一句口头禅:你懂我的意思吗】

  “你懂我意思吗”是采访中陈道明的口头禅,放在每一个需要你确认的观念末尾。说这句话时,他的身体还会前倾,看着你,直到你点头他才放心,说下一件事。

  “这些记者,这边你问一句,那边他问一句,这些问题都是有坑的。其实这样不好玩儿,你懂我意思?”陈道明这样说。


  这句话的起因来自于《归来》发布会后媒体的一些过度报道——陈道明身上的距离感,着实为他和媒体之间带来了一些小困扰——4月21日《归来》在京首映,陈道明出席发布会以及会后的小范围群访。第二天就有媒体写《陈道明与姜文同样喜欢教训记者?曾反驳主持人》、《陈道明受访爱“教育人” 批媒体提问主题不清》。类似这样耸动的标题网上还能搜出更多。

  “朋友把这些文章传给我,问,你说了什么话了,怎么这些记者这么不满意了?”他看到朋友转过来的文章,里面写“陈道明问制片方为什么不给记者看电影”,陈道明不解,难道这不是在帮记者争取看片机会吗,为什么会有记者觉得这个人对制片方这么不留情面?“很多媒体语出惊人死不休啊,我特别想搞清楚这个问题。”

  他继续说:“当你很严肃的回答问题的时候,他说你太严肃了。而当你开玩笑时说的话,他又觉得你怎么能这样开玩笑。很多记者说,陈道明不好打交道,不好采访,其实真的不是,我现在觉得是记者不太好打交道了。什么时候我们能坐下来,不像采访,不像找茬,像聊天、谈问题一样,这样的采访给读者的含金量就很高。其实作为一个记者,采访不同的人,我们应该用不同的方式。我又不是年轻人,你问我什么八卦,我就会说你很扯!”——说到这里,陈道明半开玩笑地说:“我说完了,你有什么指示?”

陈道明:一个很多女人喜欢的清高得只肯在戏里低头的男人


【一个老派知识分子:分寸感其实是给自己面子】


  陈道明的话语间很少会出现其他同行们的大白话,说到现象,他喜欢用的词是“文艺批评”、“指示”、“检查”、说到对象,他喜欢用的词语是“创作者”、“评说者”,还有类似“物有所实,物有所指”这样文绉绉的句子。

  张艺谋说,能演知识分子的演员实在太少了,幸好还有陈道明。陈道明自己说,陆焉识是他从影这么多年以来最接近他的角色。你能从他的话语中读出知识分子惺惺相惜的感觉,而作为知识分子的陈道明,最看重说话的分寸感。

  他这样理解分寸感:“在创作问题上,我不太愿意用太极致的语言。我喜欢在说话上给创作者、评说者和观众留点余地,留点余地的结果也是给自己一份面子。为什么我不太认同导演给我们的夸奖呢,这让我们有些无地自容,因为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演员在所有观众里面都是一样好的,所以也要给自己留一点生路吧。”他觉得现在的媒体、评论、文章都太咄咄逼人,甚至连同行说话方式也变得“火冒三丈”起来。“这种文风不外乎是一种唯我独尊,谁都不能碰触。这样好吗?这样为中国的文化批评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陈道明打了个比方:“文革也是一种文风,其实,这是有一种异曲同工之妙的。”

【一种孤独的分寸感:说话太直得罪人】

  陈道明身上的分寸感在当今这个媒体社会显得那么的孤独,孤独到他面对媒体已经不知道该如何发声。

  陈道明喜欢用精准的词语表达他内心的感受。他同样用这样的要求衡量别人。发布会上,听到主持人用“飙戏”形容他与巩俐之间在戏里的合作,他觉得这个词语不妥,解释道:“飙车是比谁开的快,那演戏能比谁快吗?你应该问我们默契吗?”

  这样一种回答的方式,第二天的媒体标题可想而知,但在陈道明看来,他只是解释了一个词语的误用而已。

  冯小刚曾在《我把青春献给你》里绘声绘色描述过陈道明做人的直接、端着、不会拐弯。他举过一个例子:葛优如遇违章被警察拦下,必是先摸着脑袋嘿嘿地笑,然后做出一副“哥们儿认栽”的诚实表情,令警察心生怜悯;而陈道明若是被警察拦下,可以想象,那表情一定是“要杀要剐您看着办吧”,结果也可想而知。

  陈道明身上还有一些老派知识分子的习惯,比如从不迟到,这种守时精神甚至表现在与朋友间随意的饭局上,无论交通多么拥堵,他都要准时到。曾经在排练《喜剧的忧伤》时,导演徐昂因为排练迟到,还曾被陈道明教育过一次。

陈道明:一个很多女人喜欢的清高得只肯在戏里低头的男人


远在天边的年轻人

【与年轻人的隔阂来自于“他们塑造了一个陈道明”】

  四月末的北京,陈道明在一次群访结束后走向我,问我这部电影90后真的会爱看吗?因为那时候我是现场少数几位看过电影的人之一。第二天,有媒体将我俩的谈话写出来,却变成了陈道明到处在问90后的人爱不爱看,“其实我就问了你,因为你说你已经看过了。他们讲这种花边的故事,没有什么意思。”

  陈道明解释说,自己其实并没有那么关心这个话题,只是因为看见媒体到处都在说90后可能不爱看这个片子,于是就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他觉得,在媒体面前的陈道明和真实的自己一点都不像——“他们塑造了一个陈道明。”这个在媒体文章中被塑造出来的陈道明高不可攀,常常站在长者的角度俯视一切。

  这种角度代表的是绝对的不可接近。在媒体与明星彼此需要的时代,陈道明与媒体之间隔着千山万水,到了自媒体时代,陈道明也选择了退隐的方式拒绝这种自我表达。他的形象,就如同他影视作品中常常出现的帝王、领袖、知识分子那样,被抬到很高的位置,年轻人都是怀着一份敬畏之情与他保持距离。

  他觉得自己不能为了迎合市场为老不尊,“有这样的人,为了证明自己存在,去做一些以前自己根本不可能做的事情吧,其实就是为了刷一种存在感。其实没有必要,还是要尊重生理的规律。”

  “这个职业有两种离开的方式,一个是你抛弃观众,另外是观众抛弃你,前者为尚。”

【“如果90后觉得《归来》不闷,那将会是文化上的惊喜”】

  陈道明并没有觉得自己因为打入不到年轻人的市场就觉得有多可惜或者惶恐,“电影里也不都是年轻人啊。只不过问题出在,我们的文艺是年轻的文艺,我们的影视文化是幼稚的文化,我们美学的观念跟欧美的国家不太一样。”

  所以他认为,如果那些90后认为《归来》不闷,反而有很多年轻人觉得这是一部好片子,“那我会意外。这会是一个文化的惊喜:它代表的深层含义是,很多中国电影不是这些小孩不爱看,而是我们没有拍好。”


【“其实我私底下并不老派”】

  “说老实话,我对现在的年轻人群体比较陌生,因为终究跟这个群体打交道不是很多,对他们的想法,我只能通过社会的一些表皮的现象看到。但他们的性格、时代的色彩再重,也跑不了他们人的本性。”陈道明觉得自己并不老派,“如果你不是记者,在私底下你如果有机会了解我的话,你就会知道”。

  陈道明曾推荐过张艺谋看美剧《纸牌屋》,因为他觉得这是讲故事的另外一种方法。他对于很多新潮的东西其实也有涉猎。他说,在年轻一点的时候,自己其实有稍微有些激进,但时间过去了,现在追求的是自在。

【渴望年轻导演“打碎”自己,可惜“小孩觉得我是前辈”】

  陈道明说,现在所有有名的导演,都身背着所有重任,比如经济重任、利益集团的重任,他们负载行军。反倒来说,年轻的导演,他们是否能够创作一番新天地呢?因为他们负重少,他们或许有一种初生牛犊的闯劲。他觉得,现在20至30岁的年轻导演,他们必须得出来了。

  另一方面,陈道明觉得他现在渴望被“打碎”,不想再继续去表现单一的角色。“我渴望你打碎我,但我这一辈人想打碎我有难度了,而且他们本身就对我有一种固定的认定,他们也不想打碎我。但你们年轻人没有,想把陈道明变成老顽童,他们有这个胆量,但跟我们熟悉的导演都没有这个胆量。”

  陈道明一方面渴望能有年轻的导演打破他现在的既定印象,但另一方面的问题却在于,他很少能有机会跟年轻导演接触。“第一是我的原因,跟他们主动交流少,我的性格是喜欢跟熟人来往的。第二,很多小孩觉得我是前辈,也很不情愿跟我交流。这其实是有误会的。如果有年轻作品找我的话,我也会演啊。”

  面对这个年轻的市场,一方面年轻人因为陈道明“被塑造”的地位而敬重他,另一方面,陈道明又渴望能有年轻导演打碎他的既定印象。但现实却是,老一辈与年轻一辈之间的沟通似乎被一条巨大的时代鸿沟所阻隔,看似难以逾越。

陈道明:一个很多女人喜欢的清高得只肯在戏里低头的男人

“陈道明是一个清高得只肯在戏里低头的男人。”他的朋友这样评价。他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是大学教授。

他是个好爸爸,他顾家,厌恶应酬,滴酒不沾;他才华横溢,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学生时是体育全能,探戈高手;他饱读诗书,季羡林赞他可胜任北大的研究生导师,与钱钟书是忘年之交;他说他只是个戏子。

他就是陈道明,一个很给力的男人…

他的语录值得男人们认真读读!

1

教养和文化是两回事

教养和文化是两回事,有的人很有文化,但是很没教养,有的人没有什么太高的学历和学识,但仍然很有教养,很有分寸。教养是带有某种天生的素质和一点一滴的积累。——陈道明

一个人的涵养,不在心平气和时,而是心浮气燥时;一个人的理性,不在风平浪静时,而是众声喧哗时;一个人的慈悲,不在居高临下时,而是人微言轻时;情侣间的尊重,不是闲情逸致时,而是观点相左时;夫妻间的恩爱,不在花前月下时,而是大难临头时。——陈道明

2

家是男人最大的时尚

我喜欢收拾家,这是一种心境,收拾完特干净,会觉得很舒服。我觉得男人最大的时尚就是多在家待一待。

其实把所有该回家的人都召回家,这个社会就会安定许多。现在有多少不回家的人,不是因为事业,而是在酒桌上,歌厅里。

如果晚上每个家庭的灯都亮了,也是一种时尚。——陈道明

3

好男人的基本标准

不一定要浪漫,但一定要负责任。不一定要挣大钱,但一定要养家。

不一定要事事听父母,但一定要有孝心。

不一定要三从四德,但一定要宠老婆。不一定要飞黄腾达,但一定要有时间陪家人。

不一定要管孩子,但一定要爱孩子。不一定要大男子主义,但大事发生一定要拿得了主意。——陈道明

陈道明:一个很多女人喜欢的清高得只肯在戏里低头的男人

4

太太很伟大

现在一般人问你看上他什么了,无非说这个人有地位,这个人有钱,这个人有学识,这个人长的帅,就是这四项,我无一可举,我什么都不是的时候,杜宪看上我,说明我太太一点都不功利。

只能说是她的伟大,不是我的光荣。——陈道明

5

做人的最高境界是——节制

这个世界不是你的世界,不是说你成功了,你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

我觉得做人的最高意境是节制,而不是释放,所以我享受这种节制,我觉得这是人生最大的享受,释放是很容易,物质的释放、精神的释放都很容易,但是难的是节制。——陈道明

6

关于朋友

朋友,我就有骂他的责任,他也有骂我的责任。

在事业上、感情上、人生上就有着互相的义务,每次见面都应该有收获,彼此对对方的存在感到一种愉快,而不是整天厮混在一起。——陈道明

陈道明:一个很多女人喜欢的清高得只肯在戏里低头的男人

7

责任是男人的脊梁

责任是男人的脊梁,是男人顶天立地的支柱。说到的事就要做到,揽下来的事就要扛住,做错的事就要承担后果。

看一个男人是否成熟,不是看他的年龄有多大,而是要看他能担起多大的责任。

越是优秀的男人,承担的责任越大,负责任的范围也越广。

即使做不了伟大的男人,也要做一个负责任的男人。——陈道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