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他年过六旬,依然固守着得罪人的“清高”


有底气的清高,是一种修养。


尽管他年过六旬,依然固守着得罪人的“清高”


近日,看到几张陈道明出席活动的旧照,被他的气质所深深吸引。

照片中,他西装革履,风度翩翩,很难与已年过六旬联系在一起。

似乎岁月并未在他脸上留下明显的烙印,

他依然还是那个我们熟悉的“八贤王”。

陈道明在文艺界算是一股清流。

鲜少看到他的负面新闻,反而倒是屡屡听到关于他“清高”的消息。

尽管他年过六旬,依然固守着得罪人的“清高”


在某次文艺圈聚会上,酒过三巡后,陈道明即兴弹奏起钢琴,

身边的女歌唱家兴致勃勃地加入,随旋律唱起《绒花》。

此时冯小刚要求《芳华》的女演员苗苗随曲跳上一段,为大家助助兴。

周围的人也开始起哄。

陈道明却说道:

“我觉得呢,人丫头呢,作为演员,这种跳舞是挺不合适的,她穿着高跟鞋不便跳”。

但是边上喝上头的男女们依然起哄,即便陈道明出言相劝,还是有人不依不饶:

“比划比划就行。”

此时,陈道明竟然严厉制止:

“你没看过跳舞啊!”

尽管他年过六旬,依然固守着得罪人的“清高”


比起全场借酒撒泼的人,比起那些以指挥晚辈彰显自己地位的人,

陈道明的固执清高,恰恰反映了一种中年男人难得的“自律”。

人容易在酒色中迷失自我,唯有精神自律的人,才能时刻保持冷静,守住底线。

演艺圈是一个很讲究社交人脉的地方,但是在他看来很多都是没有意义的社交。

每次拍完戏,别人都会相约出去喝喝酒,吹吹牛,但他从来不去。

同时反感没有营养的采访:

“一生当中说的废话就够多了,不能再让观众听到这些化过妆的话。”

有一次他作为评委之一,参加一个关于中国文化的节目评比。

一个节目是几十个来自山西的农村孩子,表演高台花鼓。

其他几位评委在表演完后的评价较低,认为传统文化节目在形式上难有变化,缺乏创新。

陈道明却直言不讳地的说:

“有些艺术,就是以整齐划一为美。它难点也在整齐划一上。所以我说你们可能有很高的知识,但是对于有些文化,我们传承的文化,你们连常识都没有。”

在坚守原则上,他根本不会让步,无论是在什么时候,只要触及到自己的底线,便立即予以回应。

即便是在一个娱乐节目中,他并没有随便敷衍,而是认认真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哪怕说出来的话会得罪在场的其他评委,他依然还是会直言不讳。

这种“清高”或者直接,可能会让许多人不舒服,但是仔细品品他说的话,确实句句在理,透露出的是一个人应该有的涵养和责任。

人大多数时候容易人云亦云,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

久而久之,就会逐渐失去自我,变得毫无价值,美其名曰是“磨掉了棱角”,实际上却是失去了坚守信念的勇气。

尽管他年过六旬,依然固守着得罪人的“清高”


在面对央视采访时,他直言有些电视剧他绝对不会出演。

比如抗日神剧,比如伪历史剧。

无论这种剧多么有收视率,或是片酬多高,他都不愿意出演。

因为他担心,看这些剧长大的孩子会混淆历史,难分对错。

作为演员,不能只关注利益,也要担负起一份社会责任。

陈道明的“清高”是一种自省,更是一种能力。

有底气的“清高”并不会招致别人的反感,反而会得到他人的赞许。

能管好自己,是数十年如一日的自我约束。

人容易犯两种清高的毛病:

一种是没有任何内涵的清高,即便自己“腹内空空”,依然目空一切,一味地的贬低他人;另一种是获得一些成就后,开始自我膨胀,对身边的人开始爱答不理,指指点点。


尽管他年过六旬,依然固守着得罪人的“清高”


这是自我约束和修养的缺失,在精神上没有自律意识造成的。

真正成功的人,不会因为自己身份的改变而娇纵,更不会视自己高人一等,而肆意对他人的生活和思想进行批判。

相反会更加包容和自省,不会轻易对人和事作出判断。

正如卡莱尔所说:“伟人的伟大之处,从他对待小人物的态度中可见一斑。”

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自己的老师,从不同的人身上,我们会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而训诫自己或者提升自己。

但是许多人自恃“高人一等”,不会反省自身存在的不足,不愿意聆听好的建议,久而久之会逐渐被人遗忘甚至淘汰。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