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衙门最早指的是哪里吗?原来击鼓鸣冤,从西周就开始了

你知道衙门最早指的是哪里吗?原来击鼓鸣冤,从西周就开始了

引言:喜欢看古装影视作品的朋友,一定会注意到老百姓犯法了,都会去衙门问罪,为什么古代的官府要叫做衙门呢?

01“爪牙”

衙门这个词最少经过了三次变化,才有了最后的“衙门”一词。

衙门的起源叫做“爪牙”。

而且这个“爪牙”最开始也不是指官府,而是指国家重要将领。

《诗经·小雅·祈父》记载:“祈父,予王之爪牙。”

《后汉书集解》记载:“武帝征四夷,有前后左右将军,为国爪牙。”

猛兽身上最厉害的就是爪子和牙,它们都武力的象征。

帝王很喜欢用“爪牙”来形容自己威风凛凛的武将,来彰显大国威严。

你知道衙门最早指的是哪里吗?原来击鼓鸣冤,从西周就开始了

猛兽的爪牙成为武力的象征

02“牙门”

后来在军营之中,为了区分将军的营帐和其他士兵营帐的不同。

一般都会把一些猛兽的爪牙放在将军营帐的外面。

后来干脆就用木头,非常形象的刻画猛兽的爪子和牙,挂在营帐上。

所以将军的营帐逐渐被叫成“牙门”。

这个时候它还只是军事用语,是将军营门的专称。

你知道衙门最早指的是哪里吗?原来击鼓鸣冤,从西周就开始了

将军的营帐也叫做“牙门”

03衙门

“牙门”变成衙门的最早记载是出现在唐朝。

《丰氏闻见记》记载:“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为公牙,府门为牙门,字稍讹变转而为衙也。”

《齐东野语》中也说:“近世重武,通谓刺史治所曰牙……俚语误转为衙。”

这两段资料说明古代的官员都是崇尚武力的。

官府觉得“牙门”这个词非常好,既威风凛凛又震慑百姓。

于是“牙门”就从军营中流传出来,流传到了官府。

但是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地出现了误传,慢慢地传成了“衙门”。

“牙门”从此变“衙门”,开始成为官府的专用名词。

你知道衙门最早指的是哪里吗?原来击鼓鸣冤,从西周就开始了

衙门演变成官府的代称

尤其到了北宋以后,衙门最为流行,还衍生了一系列跟衙门有关的词汇。

比如:“衙役”、“衙内”、“衙牌”等。

04击鼓鸣冤

老百姓想要到衙门告状,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击鼓鸣冤。

那么击鼓鸣冤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相传在西周时期,老百姓有了冤情就会敲锣打鼓的来到周王面前申诉。

后来为了方便百姓将冤情表达出来,周王直接在宫外设了一面大鼓。

只要百姓有冤情都可以来敲鼓,当时这种鼓叫登闻鼓。

其实击鼓鸣冤的历史要远远早于“衙门”一词的历史!

你知道衙门最早指的是哪里吗?原来击鼓鸣冤,从西周就开始了

击鼓鸣冤从西周开始就有了

05击鼓鸣冤的普及

民间传言击鼓鸣冤的真正普及,跟刘邦有关!

汉高祖刘邦的皇侄,经常仗着皇权胡作非为,有一天在大街上调戏美女苏小娥。

结果被苏小娥打了一巴掌,刘邦的皇侄就要动手打人,正好被一个路过的好汉遇见。

结果下人们就好汉打起来了,而且不小心伤了刘邦的皇侄。

这帮人就恶人先告状,诬陷好汉杀人,刘邦大怒,准备把这个好汉杀了。

苏小娥和她的邻居姐妹都带着鼓和锣,一路击鼓鸣锣大声喊冤,来到刘邦面前。

等刘邦弄清楚事情的前后经过以后,就放过了好汉,处理了自己的侄子。

百姓全都称赞刘邦的大公无私!

从此以后,刘邦就下令在每个衙门口必须摆上一口大鼓,只要大鼓一响起来就必须升堂。

从此才有了击鼓鸣冤。

你知道衙门最早指的是哪里吗?原来击鼓鸣冤,从西周就开始了

刘邦规定鼓响必须升堂

这些就是有关衙门和击鼓鸣冤的由来,而且击鼓鸣冤有有一个好处。

就是可以防止青天大老爷处理不公,徇私枉法!

其实古代的官员并不像电视剧演的那样都是贪赃枉法之徒,

他们大多数都是读圣贤书,考功名出来的,所以大部分能做到公平公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