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的前身是什么?孙悟空有着怎样的来历?

百花6015


孙悟空的前身是什么?有着怎样的来历?确实是一道很难解答的问题。其实第一个念头在我脑海之中浮现的,就是这样:话说妇女娲补天,于大荒山无稽崖练石。只有一块未消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能大能小......

“停!停!停!STOP!STOP!STOP......恒实你在梦游吗?咱们在讲《西游记》,你倒编开《红楼梦》了!”“对不起,对不起,一时扯起,收不住了。严肃些,咱们来探讨孙悟空的前身及来历吧!”

一、猿洪说。有人说,《西游记》中的石猴,前身乃是猿洪所化。有人就问了?猿洪是谁?猿洪最初记载于(如果恒实的记忆未跳闸的话)应在《封神演义》中。猿洪乃是一白猿得道,善于变化。手上枪棒的功夫与身上变化的神通,也与二郎神不相上下(广告时间:孙悟空与二郎谁更历害。请参考恒实精彩文章一览)。

这猴妖大破武王、姜子牙统率的周军、将手中有眼的甲子太岁杨任斩杀于阵前。最后才由二郎神杨戬[jiǎn]以女娲所赐“山河社稷图”擒获袁洪,由姜子牙施展“斩仙飞刀”将其斩杀。

猿洪一屡魂魄不散,向女娲哭诉其修行之苦,望求一条生路。女娲经不得袁洪苦苦哀求,于是就将其一屡魂魄放置于山河社稷图中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一块顽石之中......

二、老君化胡说:证据呢有三:一、所育石猴的仙石:......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一块自然形成的石头,有九窍八孔,你觉得会不会是有人刻意为之?呢。二、菩提祖师说:你身躯虽是鄙陋,却像个食松果的猢狲。我与你就身上取个姓氏,意思教你姓‘猢’。猢字去了个兽傍,乃是古月。

古月乃胡字!而老君则说:当年过函谷关化胡为佛,甚是亏它,早晚最可防身。”而老子所说的胡佛,与石猴有没有关系呢?

三、盘古斧头说:有人说,石猴乃是盘古开天后,将神斧顺手放在了一块石头上。飞升时遗忘了。天长日久,神斧吸食日月精华,也就变成了石胎......

四、四猴混世说:五十八回中如来说,周天种类中,有四猴混世:一是灵明石猴、二是赤尻马猴、三是通臂神猿、四是六耳猕猴。不在五仙五虫之列。这四猴之一化得了石胎,是为了日后破局惊天计划......

五、舍利说:有人说,顽石中的石胎,乃是鸿钧老祖所化的舍利落到了顽石内,由自神的灵气与神气,再加上吸食日月精华化得了石胎,蹦出来石猴......

以上各种说法是你说你有理,他说他有据。争吵不迭,议论纷纷,没有一个定论。

而恒实却有另外一个观点:石猴就是人心所化。理由有三

一、开篇第一诗就说道: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可善......什么意思?简单粗暴就是:大道法笼罩三千芸芸众生,让它们能够感受到大仁大爱。这就说明一个问题,什么能够感受到?除了人心,就是感情了。是人是兽,一观明了了吧!

二、孙有小子、婴儿、赤子的含义。而“常保赤子之心”正是儒家所大力提倡的。而《西游记》三十三次出现“心猿”两字,“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猴子其实大众的映像之身。

三、如山一手化为五行山,压住了石猴。而五行在中医里又有一番解释:即五脏器官。将石猴压在五行山下。我们再换个词来看看:将心猿压在五行山下,是不是即为锁住心猿,拴住意马的意思了呢?再加上弼马温府中只设两司,一司为“安静”,一司为“宁神”。指人的意思是不是更加明显了?

所以根据以上各种证据分析,恒实的论点就是:孙悟空的前身乃是人!根本就没有来历,只有劝戒之义。

人心生一念,天地尽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心有私。守住心猿与意马,功成行满见真如。

该文仅表述个人观点,因本人学识有限,文章有诸多错误之处,还请各位友友批评指正。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恒实说”。更多精彩,尽在恒实说!

恒实说


《西游记》剧照 孙悟空

《西游记》作为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广受人们喜爱,其中孙悟空这一人物更是家喻户晓。但你真的知道孙行者是从哪里来的吗?原著粉会说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但相关学者却会给你不一样的答案。以往对孙行者的身世考察有三种说法:“本土说”、“外来说”、“混血说”。那么现在,就跟着文史君一起来试着解开孙大圣的身世之谜吧!

猴王出世 《西游记》剧照

一、大圣身世考察之缘起

从最初唐代的《大唐西域记》到明代中叶的百回本《西游记》,历经了八百年的时间。但对于孙行者的身世之问则起源于胡适与鲁迅对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最早提出“孙悟空来自何方”这一问题的是鲁迅先生,鲁迅先生作为“本土说”的创始人及代表人,认为唐人小说《李汤》里提到的淮水水怪无支祁(淮水多水患,古人归之于有水怪)是孙悟空的最初原型。

壁画中的无支祁形象

二、“本土说”的史料依据与文化渊源

鲁迅所说的无支祁及其相关历史记载均来自于《唐国史补》:“楚州有渔人,忽于淮中钓得古铁索,挽之不绝,以告官。刺史李汤大集人力引之。索穷,有青猕猴跃出水复没而逝。后有验山海经云:水兽好为害禹锁于军山之下,其名曰无支奇。”

无支祁猿猴的形象,及其最终“禹锁于军山之下”的结局,都与后世的孙行者有一定的相似性。

无支祁的传说到了宋朝,在《太平广记》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涡水神,名无支祁,善应对言语,辨江淮之浅深,原隰之远近。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窬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闻视不可久。禹授之章律,不能制;授之乌木由,不能制;授之庚辰,能制。”无支祁有了“金目雪牙”,本领高强,大禹与之三战才将其收服,这与《西游记》中的情景无不相似。

火眼金睛的孙悟空 《西游记》剧照

猴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表现形式十分丰富,无支祁与孙行者间的联系可以说是空穴来风。

作为十二生肖之一,猴的形象在时辰图中有所体现:王充《论衡•物势篇》中写到:“申,猴也。”猴在中华文化中有长寿的寓意,在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一书就载有:“猕猴寿八百岁变为猿,猿寿五百岁变为玃,玃寿千岁。”此外,由于在汉字中“猴”与“侯”谐音,有封侯之意。古人常常用各种富有寓意的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希望封侯封相,前程似锦的美好愿望。最具代表的就是“猴子骑马”,寓意“马上封侯”。

明代铜器 《马上封侯》

中国古代猿猴的故事并不少见,最早可见于《庄子》。在《庄子》中,猿猴被称为“狙”。《庄子·内篇·齐物论》中讲了一个“朝三暮四”的故事:“狙公赋芋,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此外,《太平广记》中欧阳纥的经历,南宋话本《陈巡检梅岭失妻记》等故事中,猿猴都充当着重要的反派角色。甚至到了元代,民间的猿猴传说中,猴有了一个具有黑社会性质的大家族(老大通天大圣、老二齐天大圣、老三耍耍三郎、老四龟山老母、老五铁色猕猴)。

三、“外来说”与其困境

对“本土说”首先提出质疑的是胡适先生,胡适在其著作中说:“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也许连无支祁的神话也是受了印度影响而仿造的……在印度最古的记事诗《拉麻传》(今译作《罗摩衍那》,Ramayana)里寻得一个哈奴曼(Hanuma),大概可以算是齐天大圣的背影了”。

《罗摩衍那》中的努哈曼形象

的确,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猴神哈奴曼与孙行者的形象有很高的相似度,但有关前者对后者发生影响的史料印证和渠道并不很多。加之印度教(婆罗门教)在印度本土与佛教势不两立的紧张情势,佛教在中土盛传以后,作为原本对立的印度教著作就更难进入中华文化圈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断绝了外来因素的影响,早期的佛本生故事中就有不少是关于猿猴的。且在佛教的体系当中,婆罗门教通常以外道的形式被记载于文献中。不能不说,孙行者的形象与佛教体系从印度传至中国的语境是有着重要关联的。

四、“混血说”和新发现

季羡林先生总结提出,孙悟空是一个受多元文化影响、兼收并蓄的艺术典型。这一说法广为大多数当代学者所认同。在季羡林《罗摩衍那初探》一书中作者提出,孙悟空这一形象借自于《罗摩衍那》,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又沾染上一些无支祁的要素。学者蔡铁鹰在此基础上发现出了“阶段影响说”,即认为西游记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演变形成的,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收到了不同的文化影响。

《罗摩衍那》书影

近年来,由于一些新的考古文物出土和对实物史料的新解读,对于孙行者这一形象,学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福建泉州开元寺和宁波《五百罗汉图》中的猴行者

何卯平和宁强两位学者将福建泉州开元寺猴行者浮雕(不早于1238年)与宁波《五百罗汉图》中的猴行者跟敦煌石窟壁画中的猴行者三处形象进行对比,经形象对比,考证认为其制作年代介于1038—1227年间(西夏国)的敦煌石窟壁画猴行者形象才是进入到明代吴承恩小说中最后形象。

敦煌石窟壁画中的猴行者

段文杰考证敦煌石窟中现存六幅《取经图》,都绘制在瓜州境内西夏时代(1038年——1227年)的洞窟里。这些壁画当中的猴行者形象,大多拥有猴头人身、“秃顶”、手持棍状兵器和经典的“手搭凉棚”动作(有的猴僧图可见束发圈绳)等几个重要的“西夏式”特点。

《大话西游》里头戴紧箍咒,手持金箍棒的孙悟空

瓜州石窟中所有猴行者的发式都属于头顶髡发的类型,这与西夏国的民俗有着密切联系。行者手中执棍,可溯源为西夏乃至西域游牧民族日常兵器肌盹。(类同于阖国信仰中的神祇毗沙门天的长棍、回鹘民族的弧盹、东北民族辽骨朵的前身)行者头上的发圈极具西夏束发的特色。这些“西夏式”的特点与后来的孙行者形象有颇高的重合度(棍——金箍棒,发圈——紧箍咒)。 瓜州境内的猴行者是西夏人根据源远流长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第二话里的白衣秀才(猴行者)塑造的带有明显的西夏民族色彩的英雄人物。孙行者手持兵棍、头顶发圈的形象在西夏王国统治后期即西夏水月观音范式形成时期随之东渐,并不断融合发展,最终成为了不老经典——“美猴王”。

文史君说:

此外,尽管古代有猱(猴身体柔软灵活,善于攀缘)、狙、沐猴(母猴)、猕猴、狾胡、独(性独),蝯、独猨以及马留等等众多的猿猴别称。但最值注意的是“马留”这一特殊别称。据闻猿猴养在马厩中可以辟马病,故在胡俗中称之为“马留”,后来《西游记》中出现的孙悟空在天庭首任之职务就是弼马温(即“避马瘟”),这大概就是它受胡俗影响的最隐秘又典型的体现吧!

参考文献:

1.秦榕:《猴文化研究初探——猴的生物性与文化性》,《福建论坛》2006年专刊.

2.蔡铁鹰:《“四大家族”之孙悟空身世与西游记的文化核心之谜》讲稿,未刊行,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

3.何卯平,宁强:《孙悟空形象与西夏民族渊源初探》,《敦煌学辑刊代》2018年第4期。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


在神话故事《西游记》当中,孙悟空从一出世就惊天动地,不论是拜师学艺,还是大闹天宫,都在不停的搅动着整个西游的世界。那么我们美猴王的前身到底有什么样的来历呢?

其实在西游记当中并没有交代孙悟空的来历,我们也只是从一些神话的典籍当中来推断一下。

其一、女娲补天所剩下的灵石。

这个说法被大多数人所认可,毕竟在西游的世界当中,不可能无缘无故的就诞生出强大的物种。

在神话故事当中,因为世界基柱不周山的倒塌,从而让整个天河之水流入凡间。

而女娲为了拯救凡间的百姓,所以用五色灵石补天,但是到了最后才发现材料不够,于是就用自己的身体充当材料将天给补全了。

说实话这些所谓的材料可不能如此的合合适适,总是会剩下一些边角料,而我们的孙悟空就是被剩下的一块灵石。

可能当时所剩下的五色灵石并不少,只能说补天不够用,但是用来打造各种武器却还是有所剩余的。

一些大块的灵石都被各路神仙们给拿走了,只有孕育孙悟空的这块灵石最小,并且因为众人的争抢,也不知道掉入凡间的哪个地方。

所以孕育孙悟空的这块灵石就成了漏网之鱼,然后这块灵石就安安静静的呆在傲来花果山上的某个地方,每天吸收日月精华,终于有一天孙悟空从头中蹦了出来。

其二、盘古开天辟地的武器。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跟盘古有关,最初盘古开天辟地,用的就是自己的石斧。

等盘古把整个天地都分开之后,自己也累得倒下去了,于是他的身体就变化为我们所看到的一切事物,比如说山、水等。

这个时候盘古可以说已经消失了,或者说盘古成为了整个大地,而他的武器本就是石斧,所以在没有主人的情况下,只能被扔到了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当中。

就这样静静的吸收着天地的精华,最终这把石斧演变成了孙悟空。

其三、灵山制造出来的工具。

这个所谓的灵山制造出来的工具可能充满了阴谋论,我们都知道西游记主要的内容就是西游。

而西游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了弘扬灵山的佛法,也就是说当时的灵山想要让世人都知道灵山的存在,于是就搞出来一个所谓的石猴。

为了弄好这一场表演,所以最初的猴子应该是桀骜不驯的,当然了桀骜不驯不是问题,问题是你要有作死的资本,说白了就是疯狂的作死,别人还打不过你。

于是就有了菩提教孙悟空七十二变,虽然我们看到的孙悟空很强大,但实际上只是逃命能力很强而已。

整个天庭被搞得天翻地覆,可真正打死的神仙几乎没有,当然了批量生产的天兵天将不算数,因为这些就是炮灰。

说白了就是孙悟空看似大闹天宫,实际上只是一只小野猫跑到了主人家里而已,这些神仙们只是在顾忌自己会不会打死家中的贵重物品而已。

并非这些神仙们的实力不如孙悟空,于是专业的抓猫人如来就出来了,孙悟空这只小猫咪直接被关在了五行山下。

但是出家人讲究什么不能杀生,一定要感化对方,毕竟对于天庭来说,灵山也算是为自己解决了一个大问题,不然让孙悟空这么一破坏下去,也许损失会更大。

所以就答应了灵山的要求,再加上天庭的神仙都很无聊,于是一场戏就这样开演了,然后就是唐僧西游,身边带着三个演员一起互飙演技。

为了让观众们满意,但凡遇到一只妖,就是各路神仙们一起出手,让整个场面看起来更加精彩绚丽。

对于天庭来说,自己这些神仙太无聊,只是想看一场3D大片而已,而对于灵山来说,正好借这个机会提升一下灵山的知名度,然后双方一拍即合,于是这件事就这样被定了下来。

从以上几个观点当中,前两个相当于规规矩矩的神话故事,相互之间也有一定的关联,而最后一个却直接就是阴谋论的一个猜想,但是在我们现代人的观念里,却最合情合理,小伙伴们,你们认为哪一个才是孙悟空出现的真正原因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