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嵬兵變:安史之亂中的權力更迭鬥爭,它的出現是偶然還是必然?


馬嵬兵變:安史之亂中的權力更迭鬥爭,它的出現是偶然還是必然?

安史之亂的爆發是唐朝歷史發展的重要轉折點,它是唐朝各種矛盾的集中反映,使得唐朝由盛轉衰。安史之亂結束了玄宗的開元盛世,也是玄宗逐漸失去自己對王朝控制權的一個重要契機。而馬嵬兵變更是玄宗與肅宗權力與地位發生嬗變的第一步,也是他在與兒子李亨進行唐朝權力更迭之爭失敗的第一步。

天寶十五年(756年)6月9日長安天險門戶潼關被破,長安岌岌可危。唐玄宗李隆基見大事不妙,只能攜著一部分皇族和親信倉皇的逃出長安。6月14日,隨行的將士都飢餓疲憊並且心生憤懣,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和禁軍們發動兵變,誅殺宰相楊國忠並強迫貴妃楊玉環自盡。這就是史上著名的馬嵬兵變。有人說這次兵變是突發的偶然事件,陳玄禮是為疏導眾怒、轉移矛盾而臨時起意。這是唐朝權力更迭鬥爭中陳玄禮和李亨的一次合謀

一、直接指揮的陳玄禮:棄車保帥

馬嵬兵變:安史之亂中的權力更迭鬥爭,它的出現是偶然還是必然?


這次西逃十分倉皇,以至於攜帶的糧食都不夠。在《資治通鑑》我們可以看到:“上猶未食,楊國忠自市胡餅以獻。於是民爭獻糲飯,雜以麥豆;皇孫輩爭以手掬食之,須臾而盡,猶未能飽。”就連唐玄宗和皇族們都不能飽腹,何況隨行的這些將士呢?“至馬嵬驛,將士飢疲,皆憤怒。”此時將士們早就憤懣不已,就像差一點火種就著的柴火堆,隨時有可能造反弒君。一直忠心耿耿的陳玄禮見此,必須要疏導眾怒,於是他就禍水東引把矛盾轉嫁到了楊國忠一行人身上,以此保全玄宗

其實作為龍武大將軍陳玄禮想要讓玄宗安然無恙、平息軍中騷亂有很多方式。但他選擇棄車保帥還是因為他早就看不順眼楊國忠,早就想除掉楊國忠。“及安祿山反,玄禮欲於城中誅楊國忠,事不果,竟於馬嵬斬之。”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陳玄禮要殺楊國忠可以說是早就有了心思甚至有所行動,發動兵變並非單純為了平息這意外的騷亂。

要誅殺楊國忠的心思一直在,那陳玄禮這次是臨時起意嗎?並不是,“從幸至馬嵬,禁軍大將陳玄禮密啟太子,誅國忠父子。”在到馬嵬驛的時候,陳玄禮就悄悄去和太子說想要誅殺楊國忠父子,那這次兵變很有可能圖謀已久。藉由軍中的騷亂,他煽動將士說:“今天下崩離,萬乘震盪,豈不由楊國忠割剝氓庶,朝野怨諮,以至此耶?若不誅之以謝天下,何以塞四海之怨憤!”然後帶領將士發動了兵變。

作為這次兵變的直接指揮的陳玄禮,對於馬嵬驛兵變肯定有脫不開的責任。藉由我們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陳玄禮發動兵變一方面是因為忠心護主,要保護玄宗,轉嫁了矛盾來疏導軍中憤怒情緒。另一方面,是他早有圖謀,想要趁著眾怒誅殺亂政的楊家外戚。


二、幕後合謀的太子李亨:舉棋若定

除了陳玄禮,還有人參與這件事嗎?我們從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其實剛到馬嵬驛的時候陳玄禮就告訴太子李亨說想要殺楊國忠。哪怕像《資治通鑑》中提到的“太子未決”,但顯而易見,太子也是知道這件事的,只是當時並沒有同意卻也沒有阻攔。後來“陳玄禮等誅楊國忠,輔國豫謀”李輔國顯然是參與預謀了這次馬嵬驛事變的。李輔國是誰?他原來是高力士身旁的小太監,後來李亨去靈武他也跟隨,甚至得到李亨的重用、成為其左膀右臂。那麼很顯然,馬嵬驛兵變中李亨勢力和陳玄禮肯定有合作或說是合謀。那太子李亨參與這次兵變的動機是什麼呢?

馬嵬兵變:安史之亂中的權力更迭鬥爭,它的出現是偶然還是必然?

1. 李亨與楊國忠積怨已久,藉此報復


在安史之亂還未爆發前,楊國忠便處處針對太子李亨,甚至早在李林甫還是宰相時就幫著李林甫一起針對李亨。在楊國忠當了宰相以後,這種打擊更是變本加厲。

國忠凡所奏劾,涉疑似於太子者,林甫雖不明言以指導之,皆林甫所使,國忠乘而為邪,得以肆意。


面對李林甫和楊國忠等人一次次的打壓和誅連,這近二十年的太子生活中,李亨的處境不可謂不艱險、真的是險象環生。這種長年積累下來的怨恨讓李亨對楊國忠一門外戚都起了殺心。若不是李林甫早就已經死了,說不定連他都難以逃脫積怨已久的李亨的報復。


2. 李亨太子之位並不穩固,藉此奪權


李林甫和楊國忠等人之所以那麼囂張地打壓太子,其實背後是有唐玄宗的默許。唐玄宗在位時忌憚皇族干政甚至篡位奪權,於是通過限制皇族做官、加強對皇族的監督和懲戒、降低皇族的待遇等方式來打壓皇族,來鞏固自己的君權。對於儲君太子,唐玄宗害怕其會威脅自己的皇位更是對李亨猜忌懷疑。唐玄宗默許甚至放任李林甫和楊國忠對太子的打擊,就是為了防止太子勢力過大而威脅自己。

一直受到唐玄宗猜忌的李亨太子位置並不穩固。這次出逃唐玄宗一行要躲到蜀地去,楊國忠更是管轄蜀地的劍南節度使。進了老冤家的地盤對李亨而言可不就是羊入虎口,不僅太子位置可能保不住,說不定連性命都難保。那麼對李亨來說,要趕在入蜀以前和楊國忠做個了斷。通過參加這次兵變來

除掉自己的心腹大患對李亨有利無害。這次兵變也使得李亨在與玄宗的父子二人無聲較量中終於略勝一籌,玄宗落於下風。

馬嵬兵變:安史之亂中的權力更迭鬥爭,它的出現是偶然還是必然?

有此東風,李亨自然不會錯過。兵變後,玄宗打算繼續入蜀。但剛要上路時,百姓們便擋住道路請求讓太子留下來收復長安,其實李亨也有留下收復戰亂、而不是跟隨玄宗進入蜀地的想法。但在玄宗面前他只能表現出忠孝的一面,對玄宗表示自己其實更想隨侍在玄宗左右。

玄宗在馬嵬驛兵變的交鋒中早就落了下風,也知道大勢已去,只能留下太子一行人,自己和其他人繼續入蜀。而李亨北上靈武不久,便自立為帝。唐玄宗在劍南聽到這個消息後,被迫承認李亨為皇帝,自己退居二線,稱太上皇。玄宗大勢已去,在這次權力更迭的鬥爭中落敗。

從史料中,我們可以看到李亨早就知道陳玄禮要發動兵變的事情甚至有李輔國為兵變出謀劃策,或許連李亨也直接參與其中。從目的上看,李亨和楊國忠早就積怨已久要就此報復,自己作為太子卻一直被玄宗忌憚打壓要就此奪取權力。

從結果看來,無論是從仇敵楊國忠被殺、楊門外戚都被誅連來看,還是從李亨就此脫離玄宗並北上靈武即位來看,李亨都是這次兵變的最大獲利者。李亨於幕後和陳玄禮合謀發動這次兵變,其實並不讓人意外。

三、被迫接受的唐玄宗:就坡下驢


這次馬嵬驛兵變的爆發,對於唐玄宗來說肯定是始料未及的,也打亂了他自己的安排和打算。玄宗入蜀,很大程度上因為楊國忠是劍南節度使。而現在楊國忠被殺,自己的愛妃楊玉環也被強迫自盡,這對於唐玄宗的威望和權力帶來了十分大的打擊。


上曰:“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反謀!”高力士曰:“貴妃誠無罪,然將士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豈敢自安!願陛下審思之,將士安,則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貴妃於佛堂,縊殺之。


唐玄宗被迫下令讓楊玉環自縊,讓他十分痛心,但他很清楚沒有別的選擇。一方面,他清楚陳玄禮兵諫是為了保全自己,如果自己不同意的話,群情激奮的將士們很可能弒君。另一方面,這次安史之亂的爆發,玄宗有很大的責任,但此時將楊國忠和楊玉環等楊家外戚推出去可以平息騷動、轉移自己的責任

。為了讓君王不被人說是昏聵,楊貴妃只能犧牲做紅顏禍水了。始料不及的唐玄宗,因此只能就坡下驢,但也讓自己在父子的權力鬥爭中落下風


馬嵬兵變:安史之亂中的權力更迭鬥爭,它的出現是偶然還是必然?

結語

可以說這次馬嵬驛兵變並不是簡單地士卒憤懣帶來的意外,而是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和太子李亨出於

一致目標不同目的、考慮進行的一次合作。陳玄禮對唐玄宗忠心耿耿想要保護玄宗,而李亨則希望以此攫取權力,他們因為誅殺楊國忠的一致目標發動了這次兵變。

陳玄禮作為直接指使者因此轉嫁了矛盾、平息了眾怒,誅殺楊國忠的目的也達到了。李亨除了讓自己的仇敵楊國忠死去外,還在與玄宗的父子鬥爭中佔據上風、攫取權力。此次兵變並非偶然,而是陳玄禮和太子李亨合謀下、權力更迭的鬥爭下必然的產物

馬嵬驛兵變,使得李亨在與玄宗爭奪皇權的鬥爭中獲得勝利,唐朝進入了肅宗的時代。馬嵬驛兵變使得李亨有了不隨玄宗入蜀的底氣,他北上靈武,招兵平叛,在一定程度避免了唐朝陷入更大的戰火和動亂之中


《舊唐書》

《新唐書》

《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