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徐劍銘先生逝世(董穎夫)

2020年2月25日,驚聞徐劍銘兄去逝,悲痛萬分,文壇失去了一位才華橫溢,卓有建樹的作家,我們失去了一位錚錚摯友,一位好兄長。用文字已無法表達我們此刻悲痛的心情,逐整理劍銘兄參加省柳青文學研究會的一些照片,劍銘兄追崇、熱愛柳青,是省柳青文學研究會的常務理事,《秦嶺》雜誌編委,我們把這些照片資料刊發出來,以示沉痛悼念追思之情。讓他音容常在。


散文 | 沉痛悼念徐劍銘先生逝世(董穎夫)


2009年首屆柳青文學獎頒獎,柳青文學研究會在柳青墓前。左起:段建軍、邢小利、暢廣元、劉煒評、張志春、徐劍銘、董穎夫。


散文 | 沉痛悼念徐劍銘先生逝世(董穎夫)


2009年清明節在柳青墓園祭奠柳青。前排:左一徐劍銘、賈平凹、雷濤。


散文 | 沉痛悼念徐劍銘先生逝世(董穎夫)


2008年省柳青文學研究會年會,徐劍銘和陳忠實、董穎夫。


散文 | 沉痛悼念徐劍銘先生逝世(董穎夫)


2007年在十七路軍抗戰犧牲將領追思會上,徐劍銘和商子雍、董穎夫。《立馬中條》再版,受到廣泛好評。


散文 | 沉痛悼念徐劍銘先生逝世(董穎夫)


徐劍銘和董穎夫在長安柳青廣場的柳青雕像前合影。


散文 | 沉痛悼念徐劍銘先生逝世(董穎夫)


徐劍銘在2010年12月8日第二屆柳青文學獎頒獎大會上,榮獲第二屆柳青文學獎。


散文 | 沉痛悼念徐劍銘先生逝世(董穎夫)


徐劍銘在第二屆柳青文學獎頒獎會上。


散文 | 沉痛悼念徐劍銘先生逝世(董穎夫)

2009年11月29日陝西省作家協會,陝西柳青文學研究會舉辦徐劍銘《陪號》研討會。


散文 | 沉痛悼念徐劍銘先生逝世(董穎夫)


徐劍銘談創作經歷,致答謝詞(2009.11.29)


散文 | 沉痛悼念徐劍銘先生逝世(董穎夫)


中國作協副主席,陝西省作協主席陳忠實在《陪號》研討會上高度評價徐劍銘《死囚牢裡的陪號》和《立馬中條》等著作,認為徐劍銘的作品群峰林立,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散文 | 沉痛悼念徐劍銘先生逝世(董穎夫)


省柳青文學研究會執行會長董穎夫出資一萬元,為徐劍銘舉行了《陪號》研討會,主持了這場活動。

散文 | 沉痛悼念徐劍銘先生逝世(董穎夫)

徐劍銘和省作協黨組書記雷濤、省柳青文學研究會執行會長董穎夫在研討會合影(2009.11.29)


散文 | 沉痛悼念徐劍銘先生逝世(董穎夫)


徐劍銘長篇小說《陪號》研討會合影。

散文 | 沉痛悼念徐劍銘先生逝世(董穎夫)

2008年6月22日,董穎夫在長安馬王村為母親舉行九十大壽,徐劍銘送來賀詞,以表心情。


散文 | 沉痛悼念徐劍銘先生逝世(董穎夫)


徐劍銘和董穎夫在2018年11月17日舉行的“徐劍銘從事文學創作六十年詩文鑑賞會”現場。


散文 | 沉痛悼念徐劍銘先生逝世(董穎夫)


徐劍銘和夫人在詩文鑑賞會上。


附:董穎夫評價徐劍銘的文章。

徐劍銘,文學路上的硬漢

我要說的主題就是“他在路上”。劍銘老師是一位一生都走在文學路上的作家,人到老年卻走得更堅定更穩健,作品更豐富,文風更老到。我認為劍銘老師就是陝西文壇的“頂門槓子”,能頂得住門戶,是“槐木楔子”,堅實,楔到哪都能發揮緊固的作用。有人說劍銘老師是文壇“快槍手”,我覺得還不夠,他首先是文學路上的硬漢,任何苦難都壓不垮。他的作品無論是《立馬中條》《死囚牢裡的陪號》《血沃高原》,還是他的詩歌,都有一股正義之氣、昂揚之氣,表現的是硬漢精神、英雄情懷。他敢於發現和選取重大題材進行創作,這是一種氣魄、膽識,對此我很佩服!劍銘老師是個有個性的作家。我歷來認為沒有個性的人成不了好作家。他和各種人都接觸,成就了作品的另一個方面——可隨王伴駕,也能與乞丐同屋,這種體驗與堅忍不拔的精神,讓他的作品產生了獨特風貌。他性格中既有獨立的一面,不攀權結貴,不去巴結人;又有很隨和的一面,平等待人,誠實做人,不算計人。他的“三字經”中說自己“常跌跤,不喊疼”是他的堅忍不拔;“不識數,糊塗蟲”則表現了他的寬厚善良,不跟人耍心眼,我認為這也是他走出風雨、戰勝苦難、走向成功的精神力量。劍銘老師蹲過冤獄,走出冤獄後蹬過三輪,當我看到他蹬著三輪車從作協門口路過的情節時,真的是忍不住掉了眼淚……這樣一個漢子,一位作家,的確是值得我們好好研究的,所以我認為這個會開得好!

劍銘老師的《陪號》第一版出來後,我很感動,就和暢老師、小利老師商量給他開了個作品研討會,媒體反映強烈,《金陵晚報》首先連載。讀者對這書的反映更強烈,包括我們長安的公檢法都找我要書。去年,這本書終於由國家級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所以我認為,真正的好書還是會受到讀者歡迎的。

我也是個業餘作者出身,不過,為生活所迫,我當了“逃兵”……我要向劍銘老師學習!

祝願走在路上的劍銘老師多多保重!

注:在陝西省作協《西安日報》《西安晚報》舉辦的“堅守文學的神聖——徐劍銘文學創作座談會”上的發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