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徐剑铭先生逝世(董颖夫)

2020年2月25日,惊闻徐剑铭兄去逝,悲痛万分,文坛失去了一位才华横溢,卓有建树的作家,我们失去了一位铮铮挚友,一位好兄长。用文字已无法表达我们此刻悲痛的心情,逐整理剑铭兄参加省柳青文学研究会的一些照片,剑铭兄追崇、热爱柳青,是省柳青文学研究会的常务理事,《秦岭》杂志编委,我们把这些照片资料刊发出来,以示沉痛悼念追思之情。让他音容常在。


散文 | 沉痛悼念徐剑铭先生逝世(董颖夫)


2009年首届柳青文学奖颁奖,柳青文学研究会在柳青墓前。左起:段建军、邢小利、畅广元、刘炜评、张志春、徐剑铭、董颖夫。


散文 | 沉痛悼念徐剑铭先生逝世(董颖夫)


2009年清明节在柳青墓园祭奠柳青。前排:左一徐剑铭、贾平凹、雷涛。


散文 | 沉痛悼念徐剑铭先生逝世(董颖夫)


2008年省柳青文学研究会年会,徐剑铭和陈忠实、董颖夫。


散文 | 沉痛悼念徐剑铭先生逝世(董颖夫)


2007年在十七路军抗战牺牲将领追思会上,徐剑铭和商子雍、董颖夫。《立马中条》再版,受到广泛好评。


散文 | 沉痛悼念徐剑铭先生逝世(董颖夫)


徐剑铭和董颖夫在长安柳青广场的柳青雕像前合影。


散文 | 沉痛悼念徐剑铭先生逝世(董颖夫)


徐剑铭在2010年12月8日第二届柳青文学奖颁奖大会上,荣获第二届柳青文学奖。


散文 | 沉痛悼念徐剑铭先生逝世(董颖夫)


徐剑铭在第二届柳青文学奖颁奖会上。


散文 | 沉痛悼念徐剑铭先生逝世(董颖夫)

2009年11月29日陕西省作家协会,陕西柳青文学研究会举办徐剑铭《陪号》研讨会。


散文 | 沉痛悼念徐剑铭先生逝世(董颖夫)


徐剑铭谈创作经历,致答谢词(2009.11.29)


散文 | 沉痛悼念徐剑铭先生逝世(董颖夫)


中国作协副主席,陕西省作协主席陈忠实在《陪号》研讨会上高度评价徐剑铭《死囚牢里的陪号》和《立马中条》等著作,认为徐剑铭的作品群峰林立,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散文 | 沉痛悼念徐剑铭先生逝世(董颖夫)


省柳青文学研究会执行会长董颖夫出资一万元,为徐剑铭举行了《陪号》研讨会,主持了这场活动。

散文 | 沉痛悼念徐剑铭先生逝世(董颖夫)

徐剑铭和省作协党组书记雷涛、省柳青文学研究会执行会长董颖夫在研讨会合影(2009.11.29)


散文 | 沉痛悼念徐剑铭先生逝世(董颖夫)


徐剑铭长篇小说《陪号》研讨会合影。

散文 | 沉痛悼念徐剑铭先生逝世(董颖夫)

2008年6月22日,董颖夫在长安马王村为母亲举行九十大寿,徐剑铭送来贺词,以表心情。


散文 | 沉痛悼念徐剑铭先生逝世(董颖夫)


徐剑铭和董颖夫在2018年11月17日举行的“徐剑铭从事文学创作六十年诗文鉴赏会”现场。


散文 | 沉痛悼念徐剑铭先生逝世(董颖夫)


徐剑铭和夫人在诗文鉴赏会上。


附:董颖夫评价徐剑铭的文章。

徐剑铭,文学路上的硬汉

我要说的主题就是“他在路上”。剑铭老师是一位一生都走在文学路上的作家,人到老年却走得更坚定更稳健,作品更丰富,文风更老到。我认为剑铭老师就是陕西文坛的“顶门杠子”,能顶得住门户,是“槐木楔子”,坚实,楔到哪都能发挥紧固的作用。有人说剑铭老师是文坛“快枪手”,我觉得还不够,他首先是文学路上的硬汉,任何苦难都压不垮。他的作品无论是《立马中条》《死囚牢里的陪号》《血沃高原》,还是他的诗歌,都有一股正义之气、昂扬之气,表现的是硬汉精神、英雄情怀。他敢于发现和选取重大题材进行创作,这是一种气魄、胆识,对此我很佩服!剑铭老师是个有个性的作家。我历来认为没有个性的人成不了好作家。他和各种人都接触,成就了作品的另一个方面——可随王伴驾,也能与乞丐同屋,这种体验与坚忍不拔的精神,让他的作品产生了独特风貌。他性格中既有独立的一面,不攀权结贵,不去巴结人;又有很随和的一面,平等待人,诚实做人,不算计人。他的“三字经”中说自己“常跌跤,不喊疼”是他的坚忍不拔;“不识数,糊涂虫”则表现了他的宽厚善良,不跟人耍心眼,我认为这也是他走出风雨、战胜苦难、走向成功的精神力量。剑铭老师蹲过冤狱,走出冤狱后蹬过三轮,当我看到他蹬着三轮车从作协门口路过的情节时,真的是忍不住掉了眼泪……这样一个汉子,一位作家,的确是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的,所以我认为这个会开得好!

剑铭老师的《陪号》第一版出来后,我很感动,就和畅老师、小利老师商量给他开了个作品研讨会,媒体反映强烈,《金陵晚报》首先连载。读者对这书的反映更强烈,包括我们长安的公检法都找我要书。去年,这本书终于由国家级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所以我认为,真正的好书还是会受到读者欢迎的。

我也是个业余作者出身,不过,为生活所迫,我当了“逃兵”……我要向剑铭老师学习!

祝愿走在路上的剑铭老师多多保重!

注:在陕西省作协《西安日报》《西安晚报》举办的“坚守文学的神圣——徐剑铭文学创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