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宮殿發展史:被歐洲思想家唾棄的記憶法是如何傳入中國的?

提及“記憶宮殿”大家似乎並不陌生,在《唐人街探案》系列電影裡,由劉昊然飾演的秦風就特別擅長使用記憶宮殿的方法,甚至可以在32倍速的監控下捕捉到任何一個他想要捕捉的畫面。那麼,記憶宮殿真的可以有效提高人們的記憶力嗎?它是怎麼傳入中國的?


記憶宮殿發展史:被歐洲思想家唾棄的記憶法是如何傳入中國的?


今天可以查到最早的歷史,是古希臘的一位名為西摩尼得斯的詩人,據說有一次他和朋友在屋裡喝酒,忽然刮來了一陣狂風,將屋裡的朋友全部成粉末,而他不但活了下來,還領悟了記憶宮殿的方法,於是清楚的描述出了屋裡每一個賓客的位置,從而讓朋友們的家屬順利收屍。而他也將記憶的方法編纂成口訣傳世。


記憶宮殿發展史:被歐洲思想家唾棄的記憶法是如何傳入中國的?


這個故事是利瑪竇在《西國行記》中說編的,主人公之所以叫”西摩尼得斯“,完全是因為這個名字起的特別像印度人,更容易被中國人所接受。畢竟對利瑪竇來說,傳播一套記憶方法,如果別人問他起源,他答不上來事情就會變得非常尷尬。

然而根據英國曆史學家弗朗西斯葉芝在其《記憶的藝術》一書中的說法,記憶宮殿的方法最早起源於中世紀的基督教,在葉芝看來,最早的記憶宮殿其實是一套心法口訣的“說辭”,也就是如果有信徒問牧師:為什麼你記聖經那麼清楚,而我卻記不住?

這時牧師就會告訴他,你要嘗試在你的心中假象出一個宮殿,在大廳裡放著《創世紀》裡面是亞當和夏娃的故事,你喜歡的《利未記》則要放在臥室,每天晚上都會去看。這樣一來,每當你試圖回想《聖經》中的內容時,你就想象自己推開了宮殿中對應的那一扇門,就好了。

在TVB的電視劇《讀心神探》中,培訓師廖美詩就是利用一位使用記憶宮殿記憶法的培訓師在最後推開宮殿房門的剎那,在天台設置了陷阱,並讓其墜樓身亡。


記憶宮殿發展史:被歐洲思想家唾棄的記憶法是如何傳入中國的?


但葉芝認為,記憶宮殿作為一種記憶方法,能提供的也僅僅是口訣而已,並沒有實際搭配的案例供學習者研習,所以,這類記憶方法的其實並不是一套體系。熟練掌握這套方法的人,對其本身記憶力的要求也非常高,因此這似乎形成了一個悖論:

記性好的人使用記憶宮殿的方法記憶力會更好;但記憶宮殿本質上是為了給記憶力不好的人使用的。

因此,在歐洲,諸如弗朗西斯培根、拉伯雷等大思想家都認為,記憶宮殿只不過是一套江湖騙子的說辭,根本不值一提。因此在相當的時間裡,記憶宮殿並沒有什麼像樣子的作用。然而,這套方法,卻為留洋傳教士利瑪竇所喜愛。在他30年的在華生涯中,反覆將這套記憶方法推薦中國人,當然,最初中國人對此並不以為意,比如有一個叫做李之藻的讀書人就和利瑪竇比試記憶力:

在紙上隨便寫三百個漢字,你用記憶宮殿法,咱們比比唄?據說李之藻過目能誦,但利瑪竇卻沒有這麼好的記憶力。


記憶宮殿發展史:被歐洲思想家唾棄的記憶法是如何傳入中國的?


由於利瑪竇博聞強記的本領,在當時也得到了江西巡撫陸萬垓的青睞,在陸萬垓看來,如果自己的兒子可以學會這一套記憶宮殿的方法,那他參加科舉不就易如反掌了?因此在陸萬垓反覆邀請之下,利瑪竇將自己的心得寫成了一本《西國記法》一書,

當然,至今也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利瑪竇的這本《西國記法》對陸萬垓的三個兒子產生了多大的幫助,他們最終考取功名,還是由於三人記憶超群的緣故。而西國記法一書自然也就失去了原本在中國該有的市場。

當然,後來利瑪竇在中國的經歷被寫成了《利瑪竇中國札記》一書,這本書被另一位傳教士翻譯成拉丁文,起了一個霸氣的名字《基督教遠征中國史》,使得利瑪竇名揚海外,而《西國記法》一書作為利瑪竇的作品,亦得到了海外的重視。後來隨著海外漢學逐漸傳入中國,記憶宮殿的方法自然也在中國開始流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